昔年我寓龙潭上,大醉高声呼老龙。今日归来听雷处,老龙来笑我龙钟。
昔年我寓龙潭上,大醉高声呼老龙。今日归来听雷处,老龙来笑我龙钟。

tīngléitáng--zhāng

niánlóngtánshàngzuìgāoshēnglǎolóngjīnguīláitīngléichùlǎolóngláixiàolóngzhōng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漠。豪华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慨尘埃漠(mò)¹。豪华²荡尽,只有青山如洛。钱塘依旧,潮生潮落。
译文:眼前景象繁华依旧,谁能与我共享欢乐呢?月下花丛掩映,楼台林立,只是已蒙上漫漫尘埃。昔日繁华消逝,只有青山如常。钱塘江仍像从前潮起潮落,尘世的兴盛衰亡仿似与它无关。
注释:¹漠漠:密布貌;布列貌。²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荡然无存。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歌箔。玉梅消瘦,恨东皇命薄。昭君泪流,手捻琵琶弦索。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万点灯光,羞照舞钿(diàn)歌箔(bó)。玉梅消瘦,恨东皇¹命薄。昭君泪流,手捻(niǎn)琵琶弦索²。离愁聊寄,画楼哀角。
译文:往日烛光烁烁、亮如白昼,一片歌舞升平,现今都已不再。梅花凋谢,春光难以长久。国家即将陷落,后宫嫔妃只怨命运多舛。满腔愁怨无处说,只能寄托在那幽咽的号角声中。
注释:¹东皇:指春神。²弦索:指乐器上的弦,泛指弦乐器,这里即指琵琶。

  “一片风流,今夕与谁同乐?”眼前依然一派繁华景象,但跟谁一起分享呢?元兵指日南下,大兵压境,人心惶惶,苦中作乐,苦何以堪?“月台”二句,描述在月光下,花丛中,台馆依旧林立,但已弥漫敌骑的漫漫的尘埃。“豪华”二句,谓昔日繁华尽逝,只有青山如旧。“钱塘”两句,谓钱塘江潮涨潮落仍象从前,似怨江潮无情,不解人间兴衰,

  “万点灯光”,几句,笔锋一转,由室外之景转写室内。分别从灯光、玉梅、昭君三层落笔。元宵节又称灯节,往日火树银花,灯光锦簇。“羞”字用得好,谓“灯光”也以神州陆沉而权贵们仍沉溺歌舞为羞。“灯光”反衬亡国人的视角和心境。感觉“羞”的不是物,而是人,即作为观照者的词人自己。珠光宝气与万点灯火交相辉映,愈丽愈“羞”,良辰美景,风光不在。

  “玉梅”两句,梅花凋残,春光不久。暗寓宋朝后妃当此国运将终之时,命运坎坷,怨恨至极。“昭君”两句,应当系喻指宫嫔。从后妃(玉梅)到宫嫔(昭君),都有末日将至之感。

  “离愁卿寄,画楼哀角”则总括后妃、宫嫔,也包括作者自己。腹有满腔离宫之愁,只能寄托在戍楼传来的号角声中以“画”修饰戍楼,用华辞反衬;以“哀”形容角声,相反相成。幽咽角声,恰如为宋王朝奏起了挽歌。元宵佳节而以“哀角”作结,是伤心人的心声。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一叶扁(piān)舟轻帆卷。暂泊(bó)¹楚江²南岸。孤城暮角³,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cù),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dài)眉浅
译文:一叶小舟上轻帆舒卷,暂时停泊在楚江南岸。孤城中响起阵阵角声,又引出一曲胡笳呜咽哀怨。江水白茫茫,沙滩上栖息的大雁,顷刻间全部被惊散。暮霭如烟般笼罩在林间,一丛丛秋林像画屏一般在眼前铺展。看天边遥遥群山是那么细小,如同美人的弯弯黛眉一样浅淡。
注释:¹泊:停泊。²楚江:泛指南方的河流。³角:画角,古代军中乐器,上有绘画装饰,其音高亢哀厉。⁴引:乐曲体裁之一,有“序曲”的意思。⁵旋:随即。⁶敛:收起,散尽。⁷簇:丛聚。⁸黛眉浅:古诗文中有将山比作女子的眉毛。黛眉:女子的眉毛。浅:形容颜色浅淡。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旧赏¹轻抛,到此成游宦(huàn)²。觉客程劳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译文:轻易地离开了心上人,到这里成了游宦。深深感到旅途劳顿,一年又到岁晚。不忍看异乡风物,一片萧索,进入眼中又添愁烦。京城是这般遥远,秦楼楚馆也被阻难去,让我心烦意乱。芳草萋萋伸向空阔的天边,夕阳洒满河山,佳人杳无音信,像被风吹走的浮云一样远去不返。
注释:¹旧赏:指往日的欢快如意之事。²游宦:在官场上奔波漂泊。³劳:困顿疲惫。⁴秦楼阻:心爱的佳人被阻隔在远方。秦楼:代指女子。⁵旅魂乱:在宦途上奔波的征人心情沮丧,烦乱不堪。魂:心灵,情绪。⁶断云:片云。

  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五十岁后宦游各地的心态写照,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行役之词。这首词深刻地反映了柳永的矛盾心理,特别是作为一名不得志的封建文人的苦闷与不满,有一定的思想意义。

  词起句写柳永宦游经过楚江,舟人将风帆收卷,靠近江岸,作好停泊准备。“暂泊”表示天色将晚,暂且止宿,明朝又将继续舟行。从起两句来看,词人一起笔便抓住了“帆卷”、“暂泊”的舟行特点,而且约略透露了旅途的劳顿。可见他对这种羁旅生活是很有体验的。继而作者以铺叙的方法对楚江暮景作了富于特征的描写。“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描写的是:傍晚的角声和笳声本已悲咽,又是从孤城响起,这只能勾惹羁旅之人凄黯的情绪,使之愈感旅途的寂寞了。“暮角”与“胡笳”定下的愁怨情调笼罩全词。接着自“水南南”始描绘了南南江水,平沙惊雁,漠漠寒林,淡淡远山。这样一幅天然优美的屏画,也衬托出游子愁怨和寂寞之感。上片对景色层层白描,用形象来表达感受,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下片起两句直接抒发宦游生涯的感慨,接下来将这种感慨作层层铺叙。旅途劳顿,风月易逝,年事衰迟,是写行役之苦:“异乡风物”,显得特别萧索,是写旅途的愁闷心情;帝都遥远,秦楼阻隔,前欢难断,意乱神迷,是写伤怀念远的情绪。词人深感“旧赏”与“游宦”难于两全,为了“游宦”而不得不“旧赏轻抛”。“帝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秦楼”借指歌楼。这些是词人青年时代困居京华、留连坊曲的浪漫生活的象征。按宋代官制,初等地方职官要想转为京官是相当困难的,因而词人看来,帝城是遥远难至的。宋代不许朝廷命官到青楼坊曲与歌妓往来,否则会受到同僚的弹劾,于是柳永便与歌妓及旧日生活断绝了关系。故而词人概叹“帝城赊,秦楼阻”。

  “芳草连空阔,残照满”是实景,形象地暗示了赊远阻隔之意;抒情中这样突然插入景语,叙写富于变化而生动多姿。结句“佳人无消息,断云远”,补足了“秦楼阻”之意。“佳人”即“秦楼”中的人,因种种原因断绝了消息,旧情象一片断云随风而逝。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仕途的厌倦情绪和对早年生活的向往,内心十分矛盾痛苦。可以说,这首《迷神引》是柳永个人生活的缩影:少年不得志,便客居京都,流连坊曲,以抒激愤;中年入仕却不得重用,又隔断秦楼难温旧梦,心中苦不堪言。苦不堪言却偏要言,这首词上片言“暂泊”之愁,下片道“游宦”之苦。大肆铺叙中见出作者心中真味,可谓技巧娴熟,意蕴隽永。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66-368

shényǐn ·piānzhōuqīngfānjuǎn

liǔyǒng sòngdài 

piānzhōuqīngfānjuǎn zànchǔjiāngnánàn chéngjiǎo yǐnjiāyuàn shuǐmángmáng píngshāyàn xuánjīngsàn yānliǎnhánlín huàpíngzhǎn tiānyáoshānxiǎo dàiméiqiǎn 
jiùshǎngqīngpāo dàochéngyóuhuàn juéchéngláo niánguāngwǎn xiāngfēng rěnxiāosuǒ dāngchóuyǎn chéngshē qínlóu húnluàn fāngcǎoliánkōngkuò cánzhàomǎn jiārénxiāo duànyúnyuǎn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不孝¹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痛自严君²见背³,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¹⁰,一旅¹¹才兴,便成齑(jī)¹²。去年之举¹³,淳已自分¹⁴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¹⁵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¹⁶无一日焉。致慈君¹⁷托迹¹⁸于空门¹⁹,生母²⁰寄生²¹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kè)²²先从²³九京²⁴: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不孝完淳而今死了!以身体奉献给父亲,不能再以身体来报答母亲了。自从父亲离我而去,悲痛地过去了两个年头。怨恨惨痛越积越深,历尽了艰难辛苦。本来希图重见天日,以报大仇,使死者得到赠恤,生者获得荣耀,向九泉之下的父亲报告我们的成功。无奈上天不保佑我们,把灾祸集中于明朝,一支军队刚一起来,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义举,我已自以为非死不可,谁知当时不死,却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续了两年的生命,却没有一天得以孝养母亲。以致尊贵的慈母托身于空门,生母则寄生在异姓之家。一门漂泊,活着不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奄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连上天都已知晓了。
注释:¹不孝:作者自称。过去在写给父母的信件中或祭奠父母的悼词中,普遍地自称“不孝(子)”。²严君:对父亲的敬称。³见背:去世。⁴两易春秋:换了两次春秋,即过了两年。作者父亲在两年前——弘光元年(年)殉国。⁵冤酷:冤仇与惨痛。⁶复见天日:指恢复明朝。⁷恤死荣生:使死去的人(指其父)得到抚恤,使活着的人(指其母)得到荣封。⁸告成黄土:把复国成功的事向祖先的坟墓祭告。⁹钟:聚焦虐:指上天惩罚。¹⁰先朝:指明朝。¹¹一旅:指吴易的抗清军队刚刚崛起。夏完淳参加了吴易的军队,担任参谋。¹²齑粉:碎粉末。这里比喻被击溃。¹³去年之举:指隆武二年(年)起兵抗清失败事。吴易兵败后,夏完淳只身流亡。¹⁴自分:自料。¹⁵斤斤:仅仅。¹⁶菽水之养:代指对父母的供养。¹⁷慈君:作者的嫡母盛氏。¹⁸托迹:藏身。¹⁹空门:佛门。²⁰生母:作者生母陆氏,是夏允彝的妾。²¹寄生:寄居。²²溘然:忽然。²³从:追随。²⁴九京:泛指墓地。
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呜呼!双慈¹在堂,下有妹女,门祚(zuò)²衰薄,终鲜兄弟³。淳(chún)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译文:唉!两位母亲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儿,家运衰败,并无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众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虽然如此,但是,就这样吧!我的身体是父亲遗给我的,我的身体是为国君所用的,为父为君而死,又哪里是辜负两位母亲呢?但尊贵的慈母对我爱护备至,教我学礼习诗,十五年来从未改变,嫡母如此慈爱恩惠,千百年来所少有。大恩未曾报答,使我悲痛到了极点!——现在我只得把尊贵的慈母托付给义融姊,把生母托付给昭南妹了。
注释:¹双慈:嫡母与生母。²门祚:家运。³终鲜兄弟:这里指没有兄弟。⁴推干就湿:把床上干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处,指母亲抚育子女的辛劳。⁵义融女兄:作者的姐姐夏淑吉,号义融。⁶昭南女弟:作者的妹妹夏惠吉,号昭南。
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淳死之后,新妇¹遗腹得雄²,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³!会(kuài)(jī)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¹⁰千秋,岂止麦饭豚(tún)¹¹,不为馁(něi)¹²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¹³在冥冥¹⁴诛殛(jí)¹⁵(wán)(yín)¹⁶,决不肯舍!
译文: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个遗腹子,那就是家门的幸运。如果不然,千万不要另立后嗣。会稽的大望族至今如此零落已极。节义文章像我父子这样的有几个呢?像西铭先生那样地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唉!天地是无穷无尽的,家族却不可能永远绵延不绝。有一日朝廷中兴重建,那么,我们就能千百年地在庙中接受祭祀、供养,又哪里只是享受麦饭豚蹄,不至成为饿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嗣,我与父亲在冥中一定要诛杀这个顽固愚蠢之人,决不饶恕他!
注释:¹新妇:这里指作者的妻子。²雄:男孩。³置后:抱养别人的孩子为后嗣。⁴会稽大望:这里指夏姓大族。古代传说,夏禹曾会诸侯于会稽。于是后来会稽姓夏的人就说禹是他们的祖先。⁵零极:零落到极点。⁶西铭先生:张溥,别号西铭。明末文学家,复社的领袖。死于崇祯十四年(公元年),无后,次年由钱谦益等代为立嗣。钱谦益后来投降了清朝。人们认为这有损张溥的名节。⁷大造:造化,指天。⁸茫茫:不明。⁹中兴再造:指明朝恢复。¹⁰庙食:指鬼神在祠庙里享受祭祀。¹¹麦饭豚蹄:指简单的祭品。¹²馁鬼:挨饿的鬼。¹³文忠:夏允彝死后,南明鲁王谥为文忠公。¹⁴冥冥:阴间。¹⁵诛殛:诛杀。¹⁶顽嚣:愚顽而多言不正的人。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shēng)¹将来大器²,家事尽以委之。寒食³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áo)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lí)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也。
译文: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后,战乱不会有停止之日。两位母亲请好好保重玉体,不要再把我挂在心里。二十年之后,我跟父亲将要扫平北方边境!不要悲伤,不要悲伤!我所嘱托的话,千万不要违不。武功甥是未来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节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盏寒灯来供我,使我不至于成为无人祭祀的饿鬼,我的愿望就已达到了。妻子与我成婚二年以来,贤孝素来为人所深知,武功甥为我好好地看待她,这也是武功甥的渭阳之情!
注释:¹武功甥:作者姐姐夏淑吉的儿子侯檠字武功。²大器:大材。³寒食:这里指清明节,是人们上坟祭祖的时节。⁴盂兰:旧俗的农历七月十五日燃灯祭祀,超度鬼魂,称盂兰盆会。⁵若敖之鬼:没有后嗣按时祭祀的饿鬼。若敖:若敖氏,春秋时楚国公族名。这一族的后代令尹子文看到族人子越椒行为不正估计他可能会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临死前,对族人哭着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后来,若敖氏终于因为越椒叛楚而被灭了全族。⁶结缡:代指成婚。⁷渭阳情:指甥舅之间的情谊。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¹。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²,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xǐ)³。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于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译文:语无伦次,而这都是将死之时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但是,人有哪个是不死的呢?贵在死得其所。父亲能成为忠臣,儿子能成为孝子。含笑归天,完成我的分内之事。道家的说法,人本来是从无而生,死后又归于无,我把自己的身体看得像破旧的鞋子一样地不足珍惜。我只是为刚正之气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来只是一场恶梦,报仇在于来世。我的神魂将遨游于天地之间,我对一切都毫无愧怍。
注释:¹将死言善:语出《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²太虚:天。³敝屣:破草鞋。⁴气:正义之气。⁵激:激发。

  此文共五段,第一段申诉与母诀别的原因,中间三个段分别从三个方面立下遗言,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嘱咐安排家人的生活和自己的身后事,最后一段抒发与母诀别的慷慨之情。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悲壮苍凉,一唱三叹,雄强恣肆,感人至深。

  首先触动读者的,是夏完淳“不得以身报母”的遗恨。他想到,“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这是对双慈养育之恩的崇高礼赞,也越发映衬出作者“大恩未酬”的负疚之情。有道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的恩惠,本来就难报于万一,更何况夏完淳又自感“菽水之养无一日”。做儿子的除了自省和自责之外,看来是不可能作其他解释了。但此书的一二两节,却对不能“报母”的原因做了情理交融的陈述,读来令人感佩。作者将“报国”、“殉父”与“报母”的关系串通起来加以阐述,指出:“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这就把能否真正“报母”,放到了抗清复明的民族斗争大背景下来考察。只要“天日”尚未“复见”,杀父之“大仇”一日未报,作者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承欢于双慈的膝下。换句话说,夏完淳是以继承父亲的报国之志,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的,他不想做一只厮守在母亲身边的碌碌无为的家雀,而要到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风云中,一展鸿鹄之雄图,这才是真正的“报母”。如此情怀,中国古代的许多民族志士已用各种形式的语言铿锵有力地抒写、陈述过了,而夏完淳在这封信中不是一味地明理,是寓理于真诚的、炽烈的念母之情。

  信的前两节,作者袒露了回环起伏的内心波涛:他首先想到的是“不孝”、“不得以身报母”,但不在此多作停留,而是笔锋一转,痛惜地回顾了“一旅才兴,便成齑粉”的抗清义举,忧国之情暂时淹没了念母之情。他痛定思痛,觉得去年不死,竟死于今日,实在是必然中的偶然既然以身许国,迟早总是要捐躯的。以此为情感转换的契机,他又一下子想到了双慈,“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自己勤于王事,匆匆就是二载,却没有一天供养母亲,啜菽饮水尽其欢,令人肝肠寸断。于是,念母之心潮陡涨,“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这些难以言表的痛楚、无法消解的遗恨,一齐壅塞在笔端,逼出了第二节的“呜呼!……何以为生”。这是感情激流凝涩的大漩,作者的内心天平几乎完全倾向于“哀哀八口”。但是,就在这一瞬间,报国之情又猛地突破一家之私,义无反顾地发出了“虽然,已矣”的庄严誓言,推出了“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的光彩论断。至此,难解的人生命题似乎已经解开,执著的念母之情又趁势抬起头来,故有了“但慈君推干就湿……”这样“令人痛绝”的文字,以及托养双慈的不得而已的安排。

  总观上述感情的起伏变化,可体察到:夏完淳是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思绪中处理情理关系的,他终于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一如既往地把握住了人生的舵柄,恰当地将“报国”与“报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显示了少年英雄的崇高思想境界。

  正由于他毫不矫饰,自然坦荡,所以才格外叫人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叹。与一、二两节相映照的是,第三节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告白母亲“万勿置后”。夏完淳之所以如此决断,是因为他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深。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年代,许多大家子弟丧失民族气节,认贼作父,已为人所诟笑,故不能轻率从事,使夏家平添不肖子孙。再者,如若“中兴再造”,“我父子”一定会“庙食千秋”,那也比享受子孙们的“麦饭豚蹄”好得多这种见解,固然反映了年仅十七的夏完淳,已在大风大浪中锻炼得相当成熟,但更主要的还是满腔碧血的强有力的迸射。他已经立下了破家报国的壮志,即使破釜沉舟、断绝后嗣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在交待这一要事时口气相当严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决不肯舍!”

  接下来,文意偏重于安慰家人,咏叹人生,另一侧面勾勒出夏完淳的性格风貌。他恳望双慈保重玉体;他指望寒食盂兰时节的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他牵挂结褵二年、贤孝素著的妻子;他以五言诗式的咏唱来抒发豪情,感悟哲理,冷对屠刀,神游天地。

zhōngshàngshū

xiàwánchún míngdài 

    xiàowánchúnjīn shēnxùn shēnbào tòngyánjūnjiànbèi liǎngchūnqiū yuānshēn jiānxīnjìn běnjiàntiān bàochóu róngshēng gàochénghuáng nàitiānyòu zhōngnüèxiāncháo cáixīng biàn便chéngfěn niánzhī chúnfèn shuízhī jīn jīnjīnyánèrniánzhīmìng shūshuǐzhīyǎngyān zhìjūntuōkōngmén shēngshēngbiéxìng ménpiāo shēngxiāng xiāngwèn chúnjīnyòuránxiāncóngjiǔjīng xiàozhīzuì shàngtōngtiān 

     shuāngzàitáng xiàyǒumèi ménzuòshuāi zhōngxiǎnxiōng chún āiāikǒu wéishēng suīrán  chúnzhīshēn zhīsuǒ chúnzhīshēn jūnzhīsuǒyòng wéiwéijūn shuāng dànjūntuīgānjiùshī湿 jiāoshī shínián huì qiānsuǒnán ēnwèichóu lìngréntòngjué   jūntuōzhīróngxiōng shēngtuōzhīzhāonán 

    chúnzhīhòu xīnxióng biàn便wéijiāménzhīxìng rán wànzhìhòu kuàiwàng zhìjīnérlíng jiéwénzhāng zhěrénzāi xiāohòu西míngxiānshēng wéirénsuǒgòuxiào zhīwéi  zàomángmáng zǒngguīhòu yǒuzhōngxīngzàizào miàoshíqiānqiū zhǐmàifàntún wéiněiguǐérzāi ruòyǒuwàngyánhòuzhě chúnqiěxiānwénzhōngzàimíngmíngzhūwányín juékěnshě 

    bīngtiān chúnhòu luànqiěwèiyǒudìng shuāngshànbǎo chúnwéiniàn èrshíniánhòu chúnqiěxiānwénzhōngwéiběisàizhī bēibēi xiāngtuōzhīyán shènxiāng gōngshēngjiānglái jiāshìjìnwěizhī hánshílán bēiqīngjiǔ zhǎnhándēng zhìzuòruòáozhīguǐ yuàn xīnjiéèrnián xiánxiàozhuó gōngshēnghàowéishàndàizhī gōngwèiyángqíng 

    lún jiāngyánshàn tòngzāitòngzāi rénshēngshú guìsuǒěr wéizhōngchén wéixiào hánxiàoguītài liǎofènnèishì dàoběnshēng shìshēnruò dànwéisuǒ yuántiānrén èmèngshínián bàochóuláishì shényóutiānjiān kuì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临蒸¹且莫叹炎方²,为报秋来雁几行³
译文: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注释:¹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²炎方:南方炎热之地。³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林邑(yì)¹东回山似戟(jǐ)²,牂(zāng)(kē)³南下水如汤
译文: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注释:¹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²戟: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³牂牁: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⁴汤:热水。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jiān)(jiā)¹(xī)(lì)²含秋雾,橘柚³玲珑透夕阳。
译文: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注释:¹蒹葭:一名荻,即芦苇。²淅沥:风吹芦苇的声响。³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非是白蘋(pín)洲畔客¹,还将远意问潇湘²
译文: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注释:¹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²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颈联写衡阳一带美好的景色,对偶工整,色泽明丽,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尾联诗人引用典故,劝勉友人,回应了前文,让人顿感诗意浑成。

  此诗内含悲情而意悠境远,首联的“为报秋亲雁几行”和尾联的“还将远意问潇湘”,均有高朗舒畅、风情摇曳之致。前四句是接来书后对柳州居地的“报”,后四句是因思念友人而对衡州一地的“问”,一“报”一“问”,正好将全诗绾合起来,最能见出作者的作意及其在句法、结构安排上的技巧。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76-77
2、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珍藏本.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123

héngzhōushūyīnshī--liǔzōngyuán

línzhēngqiětànyánfāngwèibàoqiūláiyànxíng

líndōnghuíshānshìzāngnánxiàshuǐtāng

jiānjiāhánqiūyòulínglóngtòuyáng

fēishìbáipíngzhōupànháijiāngyuǎnwènxiāoxiāng

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梦湘云¹,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zhū)²轻。娉(pīng)娉袅(niǎo)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译文:梦湘神,吟湘神,追怀湘神,罗袜无尘。植根水中,婷婷立于水面,宛如凌波仙子,身披薄薄轻纱无盛娇见。体态娉娉袅袅,色如娇黄,莹如润玉。
注释:¹湘灵:即湘水女神,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死后为湘水之神。²六铢:六铢衣,佛经中称忉利天衣重六铢,是一种极薄极轻的衣服,由此可见其体态的绰约,这里用来表现水仙体态之美。
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怕佩解、却返瑶京。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
香心静¹,波心冷²,琴心怨,客心³惊。怕佩解、却返瑶京。杯擎(qíng)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
译文:花香而静,水寒冷,琴心幽怨,见花而惊喜无边。只希望水仙花慢慢凋零败落,不要像江妃二女那样在人间打个照面就又返回仙宫去了。水仙花状如高脚酒杯,其中盛满了醇酒般的清露,高高擎起,连那挚友春兰和梅兄也要为之酣醉。苍烟万顷、雪冷江清,无怪乎娇弱的水仙要“断肠”于此了。
注释:¹香心静:写花,香而静。²波心冷:写水仙所居之水,水仙冬生,黄庭坚称为“寒花”,故写水用“冷”字。³客心:即旅居异乡的心情,盖亦羁旅之人。⁴瑶京:此指神仙所居的宫室。

  这首词的本旨是写水仙花,但从头至尾没有直接点出。看他运笔,似乎每一笔都在写湘水神女,实际却是笔笔在写水仙花,水神水仙,交融在一起,直至把水仙写得有血有肉,有灵有气,显的亭亭玉立,飘然若仙,由此,足见作者运用比拟这一手法已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笔法,把水仙花作为水仙神女,加以形容描绘,故上片起三句连用三个“湘”字,借湘水女神比拟水仙。“湘灵”即湘水女神,传说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死后为湘水之神。这里用以比拟水仙花,既增加了神话的色彩,又能唤起读者美的联想,扣题“水仙”。“云”、“月”,是艺术烘托之笔,为水仙的出现造成一种云月朦胧的静美境界。“梦”、“吟”、“吊”,则表现了作者面对水仙所升起的那种向往爱慕的醇美感情。这三句虽然只有九个字,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具有特定神话氛围的艺术境界。“有谁见”三句,写水仙的形象美,站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轻盈娇羞的神女。“罗袜”、“凌波步”,出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后来黄庭坚借入咏水仙诗,有“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句;而作者却写道:“有谁见、罗袜尘生?”意思是说罗袜无尘。用“有谁见”提出质问,遂翻出新意,轻轻为罗袜祛尘,写出了一个纤尘不染的美女形象。

  “凌波”、“步弱”,皆形容女性步履轻盈,这里借指水仙植根水中,婷婷立于水面,宛如凌波仙子。“背人”句,由形及神,写神女的娇羞情态。“六铢”指六铢衣,佛经中称忉利天衣重六铢,是一种极薄极轻的衣服,由此可见其体态的绰约,这里用来表现水仙体态之美。“娉娉”两句,从姿态、颜色、质地等方面写水仙花的美,仍然是以美女比拟。先用一“晕”字染出水仙花色泽(“娇黄”)的模糊浸润,再以“玉色”加以形容,而以“轻明”状其质地薄如鲛绡,莹如润玉。这几句,极见作者观察的真切和用笔的工细。

  上片巧借神女形象为水仙花传神写照,侧重于外表形态。下片则深入一层,探其精神世界。“香心”四句,“香心静”,写花,香而静:“波心冷”,写水仙所居之水,水仙冬生,黄庭坚称为“寒花”,故写水用“冷”字,此句得姜白石《扬州慢》“波心荡、冷月无声”意境:“琴心怨”,上片既有“湘灵”,此处“琴心”云云,似与司马相如的“琴心”无干,盖由屈原《远游》“使湘灵鼓瑟兮”句变化而来,并化用唐李益《古瑟怨》“破瑟悲秋已减弦,湘灵沉怨不知年”句意,古典诗歌中往往琴瑟连用,此处换瑟为琴,似无不可,作者既以湘灵比水仙,故有寄怨心于琴声的想象,以与“静”、“冷”相协调:“客心惊”,则写作者的情怀。“客心”,即旅居异乡的心情,盖亦羁旅之人,且这几句中的“静”、“冷”、“怨”等,皆系作者的心理感受,此处又着一“惊”字,自是客中见花的特有感情。“怕佩解、却返瑶京”,佩解,出于刘向《列仙传》,说郑交甫遇见江妃二神女,郑欲请其佩(佩玉),二女遂手解其佩与交甫,交甫怀之,旋即亡失,回顾二女,亦不知所在。晏殊以“解佩”喻花落春归,其《玉楼春》有“闻琴解佩(通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句。“瑶京”,此指神仙所居的宫室。这句是说担心水仙花衰败零落,象江妃二女那样在人间打个照面就又返回仙宫去了。“客心”之所以“惊”,盖与这种担心不无关系。“杯擎清露”两句,仍然写花。水仙花状如高脚酒,故《山堂肆考》说世以水仙为“金盏银台”。作者从花的形状展开想象:这“杯”中盛满了醇酒般的清露,高高擎起,使那挚友春兰和梅兄也要为之酣醉了。“梅兄”,出黄庭坚咏水仙诗“山矾是弟梅是兄”句。梅、水仙、春兰,次第而开,故有“友”“兄”之说。结两句用“苍烟万顷”、“雪冷江青”,再次点染水仙所处的环境。苍烟、江雪,构成一片迷茫冷清的境界,无怪乎娇弱的水仙要“断肠”于此了。这是一首十分优美的咏物词,所咏之物是水仙花。所以,全词立意命笔,无不围绕“水仙花”这个主题。全词在创造艺术境界方面,亦颇见工力。作者用“湘云”、“湘月”、“湘灵”、“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以至于“苍烟万顷”、“雪冷江清”等等,构成了一幅清冷雅静、幽远和美的艺术境界;且其所写之物,如云、月、罗袜、六铢衣、瑶京、清露、兰、梅等等,皆无比温柔高雅,又给这静美的艺术境界增添了许多灵秀之气;最后再用万顷苍烟加以笼罩,与梦云吟月相应,又给全词凭空增加了几分朦胧美,于是“六铢”愈见其轻,“娉娉袅袅”,愈见飘逸。凡此用笔,皆为描绘神女(水仙)形象而设,而这形象,也就随着这种用笔活灵活现了。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51-185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