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号无仙子,卓识真知冠古今。弱水蓬莱在何许,愚夫白骨紫苔深。
欧阳自号无仙子,卓识真知冠古今。弱水蓬莱在何许,愚夫白骨紫苔深。

zhōubiéjiàzhōuzhōngzhìshìjiānérchēngshénxiāntàishǒuzuòshíjuézhīshí--zhāng

ōuyánghàoxiānzizhuōshízhēnzhīguānjīnruòshuǐpéngláizàibáitáishēn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想风流态,种种般般媚。恨别离时太容易。香笺欲写相思意,相思泪滴香笺字。画堂深,银烛暗,重门闭。
想风流态,种种般般媚。恨别离时太容易。香笺欲写相思意,相思泪滴香笺字。画堂深,银烛暗,重门闭。
似当日欢娱何日遂。愿早早相逢重设誓。美景良辰莫轻拌,鸳鸯帐里鸳鸯被,鸳鸯枕上鸳鸯睡。似恁地,长恁地,千秋岁。
似当日欢娱何日遂。愿早早相逢重设誓。美景良辰莫轻拌,鸳鸯帐里鸳鸯被,鸳鸯枕上鸳鸯睡。似恁地,长恁地,千秋岁。

  这首词是流传于北宋年间的一首无名氏作的词,宋徽宗政和七年,流传于邻邦高丽(今朝鲜),后失传,幸而在朝鲜《高丽史·乐志》中保存下来。此词语言俚俗,但表达了市丹青年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艺术表现直率朴实,是一首很有水准的诗词。

  这首词以男性、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表现的情感率直,内容也是有关桑间之情濮上之意这类词。上片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相思之情。“想风流态”二句,表达作者对初次欢会时对她的深刻印象。一个“想”字直抒情怀,表现了对意中人难以泯灭的印象。

  作者运笔巧妙,对意中人的描述,没有一句具体的描绘,但句中流露中“她”体态风流,媚力四射,无一处不取悦于人,无一处不具有女性的魅力,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他意中人妖娆的外貌与内心的多情。“恨别离时”三句又用一个“恨”字转入对别后相思的叙述。爱之愈深恨之愈深,而此时的“恨”更是此人感到主人公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恨”只为“别离时太言易”,惋惜相聚时的短暂,“恨”只恨“相思泪滴香笺字”,相思之苦,眷恋之深跃然纸上。“画堂深”三句补充说明了相思痛苦的缘由:却只见画虚深远,门户重重,鱼雁难传,相见无时,即使相思句写万言,相思泪湿香笺也无剂无事,一片绝望之情。

  下片表现主人公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与美好祝愿。

  “似当日”一句承前启后,既说明相见无日之意,相会无期之苦,又满怀对未来的美好遐想。“愿早早”二句以一个“愿”字使主人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代替愁苦的情调。“美景良辰”三句表现了主人公与其意中人对未来美好爱情生活的憧憬。主人公此时深深感到青春时光的美好决不应虚度,欢娱的相会不能轻易分离。“鸳鸯帐里鸳鸯被,鸳鸯枕上怨鸯睡”,短短两句话却重复四次“鸳鸯”二字,使人印象极为深刻。

  “鸳鸯”在民俗中是情侣,夫妇的象征,在民间的男女生活中极其常见。“鸳鸯”的帐、被,枕都表达他们对甜蜜幸福的期望和享受。重叠连锁的句式也极富有浓厚民间文艺的气息,充满美好爱情天长地久的向往。最后“似恁地”三句,更是如情侣间的誓词般表现出双方对幸福生活长久永远、绵绵无尽,“千秋万岁”的追求。

  这首词词句不多,但短短的小词表现当时市井青年男女蔑视礼法,为爱情婚姻的自由不顾千难万险的新的爱情观念,表现当时社会的进步,对现在的人们也有一定的意义。

qiānqiūsuìlìng··xiǎngfēngliútài--míng

xiǎngfēngliútàizhǒngzhǒngbānbānmèihènbiéshítàiróngxiāngjiānxiěxiāngxiānglèixiāngjiānhuàtángshēnyínzhúànzhòngmén

shìdānghuānsuìyuànzǎozǎoxiāngféngzhòngshèshìměijǐngliángchénqīngbànyuānyāngzhàngyuānyāngbèiyuānyāngzhěnshàngyuānyāngshuìshìnènzhǎngnènqiānqiūsuì

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安稳归了。悤悤染柳熏桃过,赢得锦笺悽调。休重恼。问百五韶光,酝造愁多少。新颦旧笑。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半残稿。
近黄昏、悄无风雨,蛮春¹安稳归了。悤悤染柳熏桃²过,赢得锦笺(jiān)(qī)³。休重恼。问百五韶光,酝(yùn)造愁多少。新颦(pín)旧笑。有拆绣池台,迷林莺燕,装缀(zhuì)半残稿
译文:接近黄昏时四处静悄悄的没有风雨,南疆的春天就这样安稳地过去了。春风匆匆吹过,染绿了柳树,熏红了桃花,如今却只剩下精美的笺纸上凄清的送春词调了。不要再烦恼了,试问那寒食的春光,酿造了多少惜春的愁绪呀?新近送春的愁眉与旧日迎春的欢笑形成强烈的对照。尚留有撤去锦绣风光的池台,在风光已改的林中迷路的莺燕,正可以点缀这半已残缺的书稿。
注释:梅州送春二句:此词作于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春末,作者时年四十七岁。与前面的《烛影摇红·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同作于梅州。送春,送春光离去,告别春天的意思。辇下,帝辇之下,指京城。望,望日,农历每月十五。¹蛮春:南方的春天。旧时南方边地称南蛮。²染柳熏桃:指春风染绿了柳树,熏红了桃花。用毛际可《减字木兰花》“谁扣帘栊,小试熏桃染柳风”词意。³锦笺悽调:用高明《寄月彦明省郎》“词客锦笺题水调诗意。锦笺,精美的笺纸。凄调,凄凉的词调。⁴问百五韶光二句:到了寒食节,春天就将结束了,所以会产生无数伤春愁绪。百五,寒食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韶光,春光。即如童轩《寒食漫兴》道:“韶光大半转头空。一百五日寒食节,二十四番花信风。”⁵有拆绣池台三句:形容残景与残稿同病相怜,相映成悲。拆绣,拆下锦绣,形容群芳凋零,美景不再。迷林,因林中旧景改变而迷路。残稿,残缺不全的文稿。
流波语,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流波语¹,飘送红英最好。西园沈恨先扫²。天涯别有凭阑意,除是杜鹃能道归太早³。何不待倚帘,人共东风老。消凝满抱。恁秉烛呼尊,绿成阴矣,谁与玉山倒
译文:流淌的水波如泣如诉,用来飘送落花最合适了。先扫尽西园里那些一去不返的落花所倾注的刻骨怨恨吧。还有那些凭阑远眺时所产生的种种悲愁意绪,也唯有春末啼血的杜鹃才能倾诉。回去得太早了,为什么不等待倚帘赏春光的人同这春日东风一起老去呢?满怀都是凝神销魂的悲情。任凭怎样持烛呼酒,终究都要面对繁花落尽,绿叶成荫的现实,有谁能与我同醉同倾呢?
注释:¹流波语:形容水波流淌的声音如同语音。²西园沉恨先扫:化用苏轼《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词。³天涯别有凭栏意二句:凭阑意,用柳永《凤栖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与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意,指身处乱世中的僻远边地,凭阑远眺时所产生的种种忧国、怀乡、伤春、怀人的意绪。⁴倚帘人:指时常倚帘赏春光的人。⁵秉烛呼尊:持烛照明,呼酒浇愁。尊,酒樽。⁶绿成阴矣二句:化用杜牧《叹花》“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与令狐楚“三月唯残一日春,玉山倾倒白鸥驯。不辞便学山公醉,花下无人作主人”诗意。表示花已落尽,难再寻同醉的知音了。绿成阴,绿叶成是夏季来临、花落结子的标志。玉山倾,醉倒。玉山,对人身体的美称。《晋书·裴楷传》称裴楷风神高迈俊赏,宛如玉山,光彩照人。

  此词选自《彊村语业》卷一,通过对送春情景的描述,寄托对如暮春般飘零衰弱的时局、身世的担忧,以及对寄书故人的思念。类似题材与寓意在诗词中颇为常见,而此词的特色在于用沉稳、畅健的笔调来表达意绪,形成一种沧桑感。只因这种种寥落、孤寂、凄清的意绪由来已久,才能以司空见惯的沉稳心态来应对、排解。换言之,这种沉稳也正意味种种意绪忧结已深,刻骨铭心了。即如辛弃疾《丑奴儿》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起句已营造出与通常送春词不同的平静沉稳氛围,似乎春天与白昼在无风无雨的平静中安安稳稳地就过去了。以下三句则是在平稳的掩盖下。暗暗透出种种深层的不安,春风“匆匆染柳熏桃过”,似乎无声无息就飘逝了。而期间被略去的,是其成就又摧折桃柳繁华的过程,正是这种被隐藏的起伏跌宕,暗自酝造愁多少,流露在锦笺凄调中,体现在旧笑新颦中,残留在拆绣池台中。莺燕会在林中迷路,也正因连它们也不能适应周围景色发生了如此迅速的盛衰变化,而书稿半已残缺,则表明这凄调已不知写了几年,春去之痛已不知经历几回了。曾经轰轰烈烈,最终却去不留痕,就更显得可悲可叹。春是如此,变法、国运、青春、友情就更是如此了。

  眼看着不安就要涌出,故换头二句不得不以加倍的沉稳来控制。落花随水流去,本是哀景,而作者偏说好,只因带去了西园的落花,正免得人睹物伤怀,也算是带去伤春恨了。这种兼有乐观与回避性质的宽慰与“却道天凉好个秋”何其相似!此后再接再厉——那涵盖种种愁绪的凭栏意,欲说还休,且交付给杜鹃去说吧。至于人,又何妨在东风中伴随着春光悄悄地度过年华呢?然而,出去归来都注视着这令人销魂的落花残春,满怀的愁绪终是难消,故最终决定要借酒醉摆脱愁绪。而此时已是春尽夏至,绿树成荫了——作者春愁持续的时间之长可见,消愁的种种尝试都为徒劳也可知。末道:“谁与玉山倒?”则表明连戒酒避愁的尝试也要失败了,只因能与共醉的知音人实在难寻啊。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手里金鹦(yīng)(wǔ)¹,胸前绣凤凰。偷眼²暗形相³,不如从嫁与,作鸳(yuān)(yāng)
译文:待嫁的女子手中正绣着金鹦鹉,胸前绷子床上绣着凤凰。暗中左顾右盼,偷偷打量,心想就这样嫁给他,作一生的鸳鸯吧。
注释:南歌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望秦川》、《风蝶令》等。杨文生考此词曲调本。¹金鹦鹉:金色鹦鹉,此指女子绣件上的花样。²偷眼:偷偷瞥视、窥望。³形相:端详、观察。⁴从嫁与:嫁给他。从:跟、随。⁵作鸳鸯:比喻结为夫妻;鸳鸯:鸟名,形似野鸭,雌雄双柄双止,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这是一个很有点气派的公子哥儿,手里擎的是名贵的鹦鹉,身上著的是绣着凤凰的锦服。“偷眼暗形相”,这是女主人公的活动。“形相”,端详、打量也。一“偷”一“暗”,一个思春心切又不无娇羞的少女出来了。“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一番“形相”之后,女主人公很快地做出了嫁他的抉择。在这里,作者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鸟的意象系列:活的鹦鹉、绣的凤凰、抽象的富于像象征意味的鸳鸯。唐人多以鹦鹉、凤凰对举,如骆宾王诗云:“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又如杜甫诗云:“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但词中的鹦鹉、凤凰似乎只是为了招来鸳鸯。他端详了半天,看到的是他手里的鹦鹉、胸前的凤凰,于是自然而然地,她想到了鸳鸯,选择了鸳鸯。“不如从嫁与”一句颇觉突兀,而“作鸳鸯”又使“不如从嫁与”变得顺理成章,意象的转换揭示了少女的心理变化进程。

  温庭筠借助民间艺术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使这首流于浅近的词饶有趣味,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世俗的、平凡的而又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小景。

nán ·shǒujīnyīng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shǒujīnyīng xiōngqiánxiùfènghuáng tōuyǎnànxíngxiàng cǒngjià zuòyuānyāng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清颍(yǐng)¹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²。宦(huàn)³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生华发
译文:清澈的颍水向东流去,望着江面行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心中愁苦。为官四处奔走,走过千山万水,经历风波险恶。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这一生聚少离多,白发徒生。
注释:子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¹清颍:颍水,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至周口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入淮而东流。²孤帆明灭:一叶船帆忽隐忽现。³宦游:在外做官。⁴孤负:辜负。⁵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生活的话。⁶萧瑟:指雨声。⁷生华发:花白的头发脱落。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版本一)
一尊酒,黄河侧¹。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huǎng)如昨²,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³。便与君,池上觅(mì)残春,花如雪。(占黄色 一作:添黄色)
译文: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日情由,无限感慨。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日般清晰。经历了多年磨难心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注释:¹“一尊酒”二句:此时苏辙在黄河边的汴京(开封),故苏轼向黄河侧遥举一杯酒,表示祝福。尊,通“樽”,酒杯。²恍如昨:仿佛如同昨天。³“眉间”句:谓眉间出现黄色,有即将归去的征兆。⁴花如雪:落花如雪之零乱。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翮。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版本二)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衣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气占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版本二)

  词的上片即景抒情,抒发了对兄弟之间长期不得相见的深深感慨和对弟弟的深切怀念,下片追忆从前,希望能有机会到京城与弟弟见上一面,并想象兄弟相会汴京的欢悦情景。

  第一句就说“清颍东流”,很符合他这种“、喜临水”的爱好。当时京师与颍州之间的交通,大都靠走水道。苏辙在京师任职,如果来颍州,无疑也将是泛颍水,所以说“愁目断,孤帆明灭”。“孤帆明灭”极见盼望之切。由盼望兄弟远来相聚,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宦游无根,相隔千山万水,写得非常平实。

  “孤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苏轼与苏辙从小一同读书,形影不离。成年之后,不得已而分手仕宦四方,分手前,曾有感于韦应物的“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诗句,相约以后早退,共享闲居之乐。苏轼任凤翔幕府时,临别赠苏辙诗曰:“夜雨何时听萧瑟。这两句充满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意境清幽而浪漫,从中可见词人内心深处的高情雅致。另外,这两句是一贯而下的,“孤负”二字一直贯到底,也照顾了上文。正因为自己宦游天涯,相隔着万重千叠的白水青山,望断孤帆明灭也终于不能相见,才辜负了当年林下归隐之约,不能对床同眠,共听萧瑟夜雨。所以上片结尾便归结为聚少离多之恨,由长恨而不觉满头白发了。

  这首词上片正面写系念之情,没有具体的细节描写,全是写实。而下片的“尊酒”晤谈,把臂“相看”,以至同“觅残春”,则全由具体细节编织而成,却又全是写的梦境。一半抒情,一半写实,抒情全是实情,写实却是梦境,构成了这首词的特别章法。古典诗词中写梦境的名篇很多,但大都有入梦出梦的描写,交代得很清楚,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甚至标题中都标明是梦。但这首词写梦境,却始终未加点破。换头以后,突兀而来,仿佛苏辙真的来到了黄河之侧,怀酒清话,无限缠绵。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但往细处看,原来这是在写梦。

  梦中兄弟相见,共饮于黄河之侧,畅谈往事,互看容颜,大有杜甫《羌村三首》“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意。但杜甫是把实境写得如梦,而东坡这里,却是把梦写得如同实境。“衣上”两句,上句是未见时相思之深,下句是写既见时衷心之喜。“添黄色”出于《玉管照神书》,这是一部谈命相术数的书,而苏轼晚年多读道书,诗词中也往往掺杂道家辞语,这里的“眉间喜气”云云即为一例。这两句一写衣上,一写眉间,充分写出了亲人相见之喜。而衣上的“旧痕”正反衬出眉间“喜气”之重,是写得浓墨重彩,非常感动人的。

  这首词的下片写梦境,入梦时既未说破,到结尾也不写出梦,更不点明。只由梦中相见的喜气重重而回顾上片的辜负林下,“便”字轻轻一逗,用得很好。正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辜负了当年的林下之约,现在居然在不自觉其为梦的梦境中相见了,当然要领略林下之约的情趣。于是便相携游赏,在故园的池台之上寻觅尚可追踪的“残春”。“春”而曰“残”,也很切合东坡暮年的心境。“便”,还有即便之意,在一气重更之中仍透露出一丝凄凉的况味。池上的残春已近尾声,片片飞花如雪,即便相见相携相赏,也终究是相顾两衰翁了,词境颇为萧瑟。不过,“花如雪”到底是很美的,无多的晚境更值得珍重,萧瑟而并不衰飒。

  这首词感情真挚动人,词人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而能感人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人生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心情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王德先.宋词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84-186
2、 王思宇.苏轼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8:287-290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拍堤(dī)¹春水蘸(zhàn)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噆²柳小鸳鸯,香双随香双。
译文:湖水轻轻地拍打着堤岸,堤上的杨柳锤挂湖面,轻轻拂动荡起圈圈涟漪;水中的瓣瓣落花,随波荡漾,散发阵阵幽香。鸳鸯在湖上自由自在,一会儿嬉弄花瓣,一会儿又用小嘴去衔咬下垂的柳梢。
注释:¹堤:沿河、沿湖或沿海的防水构筑物,多用土石等筑成。²噆:叼;衔。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译文:只见小楼上的珠帘卷处,一位佳人淡妆素雅,身穿柳黄色的春衫,背着斜阳,凭阑凝望,心中愁断肠。

  这是一幅淑女赏春图,画面丰富、生动,意则有所深折。图中女子,背斜阳而倚楼栏,珠帘半卷,新妆乍露,纵目观赏眼前一派春光。

  占据画面中心的是一河春水。清碧高涨,拍提舐岸,岸柳垂绦,拂水掠波,又好象蘸着春澜在写、在画。垂杨于水,本是主动去沾惹,词人却说是水浸润柳枝,突出了水的活泼。第二句,让人推想,岸边除绿柳成行,还有红紫芬芳,正是春深时候,落红成阵,水面流芳泛彩,清香远播。三四句,女主人公看到了更其富于生命的嬉戏:小小鸳鸯,追啄着水面的花瓣,咬弄着抚水的柳叶,成双成对,追随不舍。拍、蘸、流、弄、噆、随,连下六动词,都由女子注视、感受所串连。我们仿佛随她一起听到了春潮涌动,噬岸有声,鸳鸯啄花啜柳喋喋呷呷;看到了水与柳与花,鸳鸯和花和柳,鸳鸯并鸳鸯之间亲密的厮缠,浑然的生命依恋;看到了水的清碧,柳的翠绿,花的多彩,女子的淡雅衣装,鸳鸯的明艳羽翼;还闻到了满泛一河的花香。

  这生动、繁富和美丽,明明合奏着春的欢乐,春的勃郁生机,而赏春人却黯然“肠断。” 上片那满目春光的表相下面深潜的意念,都涌动起来。垂杨蘸水,丝绦千缕,“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昔日折柳送人,如今人在何处,怎不让伊目思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或者这丝绦已老的柳,竟让伊怨怼于深闺独守。往下,落花流水意的传统蕴含,“水流花谢两无情”的沉重叹息,也许又勾动她生命花衰青春水逝的怜惧。词人的《南柯子》云:“晓绿千层出,春红一半休。门前溪水泣花流”,一个“休”字,正是流水泣花内涵的清楚注脚,与此词同读,正见词人赋予人物的生命怜惧意识的反复出现。待到鸳鸯鸟出现于眼前,它们成双作对,棒打不散,逐水弄花,自在而欢畅,词中人更加难于禁持了。词人《阮郎归·春思》曰“贪凭雕槛看鸳鸯”;《一落索·春怀》曰“清晓莺啼红树,又一双飞去”,词人让词中人一再关切成对的鸳鸯,双飞的莺燕。自然物尚两性相守,阴阳偕合,人呢,形单影只,索寞兰闺,岂不让人难以为情。“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春光中最富生命的跃动,怎不使她腾起生命追求的热切!于是,因而才有这一片明媚春阳下的“断肠”和“暗”。

  题为春景,实是春怨、春思、伤春。上片明丽轻快,恰是下片“帘半卷”的慵懒、“背斜阳”的幽悄、“暗断肠”的伤情的缘由,不协调中正含着统一。

参考资料:
1、 资料来源《中华散曲》新华出版社第46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