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邦遗惠霭棠阴,东海神游断碧云。馀事百年传墨妙,心期千古赖遗文。
南邦遗惠霭棠阴,东海神游断碧云。馀事百年传墨妙,心期千古赖遗文。
金鳌阁外荒秋草,玉枕山前漫夕曛。夜静屋梁明月下,依稀犹似见夫君。
金鳌阁外荒秋草,玉枕山前漫夕曛。夜静屋梁明月下,依稀犹似见夫君。
孙承恩

孙承恩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 7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秋深橡子¹熟,散落榛(zhēn)芜冈²
译文:秋意深沉,橡树结的果子早已熟透,一颗一颗散落在荒芜的山冈上。
注释:¹橡子:橡树(又名栎树)的果实,苦涩难食。²榛芜冈:草木丛杂的山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yǔ)(lǚ)¹黄发²媪,拾之践晨霜。
译文:一个驼背的,花白头发的老婆婆,一大清早就踩着冷冷的秋霜,在山坡上捡橡子。
注释:¹伛偻:驼背弯腰的样子。²黄发:指年老。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移时始盈掬(jū)¹,尽日²方满筐。
译文:老人家行动不便,手脚很不利索,整整一天,不过捡了一小筐。
注释:¹盈掬:满一捧。掬:一捧。²尽日:一整天。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几曝(pù)¹复几蒸,用作三冬²粮。
译文:我问她:“老妈妈,你捡这些橡子做什么用?”她回答:“回去晒干,再蒸一蒸,用来做过冬的粮食。”
注释:¹曝:晒。²三冬:冬季的三个月。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¹
译文:老人一家在山前本来有几亩稻田,今年收成不错,沉甸甸的稻穗香气袭人!
注释:¹袭人香:指稻香扑鼻。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细获¹又精舂(chōng)²,粒粒如玉珰³
注释:¹细获:仔细地收割、拣选。²精舂:精心地用杵臼捣去谷粒的皮壳。³玉璫:玉制的耳坠。这里用以比米粒的晶莹洁白。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持之¹纳于官²,私室³无仓箱
译文:小心的收割、舂米,官家来收秋粮时,全部拿出来,一点也没有私留。
注释:¹持之:拿它。之,指米。²纳于官:交纳给官府。³私室:指农民自己家里。⁴无仓箱:犹言颗粒不存。仓箱:装米的器具。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如何一石(dàn)¹余,只作五斗量!
译文:可是,为什么明明一石多的大米,官家的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
注释:¹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¹
译文:这些贪官污吏狡黠无耻,罪大恶极!
注释:¹不避赃:犹言公然贪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农时¹作私债²,农毕归官仓。
译文:他们拿官粮来放私债,等连本带利收回,又放到官家的粮仓里面。
注释:¹农时:春耕播种时节。²作私债:指贪官狡吏把官仓的粮食放私债进行盘剥。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¹
译文:一年又一年,他们就做着这样的无本生意!可怜老婆婆这样的人家还有多少?从冬天到来年,只有用难以下咽、毫无营养的橡子来欺骗自己的肚子。
注释:¹诳饥肠:哄哄饥肠辘辘的肚子。诳:哄骗。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吾闻田成子,诈仁¹犹自王。
译文:我听说春秋时齐国有个虚伪的贵族,叫田成,他假装仁义,道貌岸然,最后还是当上了齐国的国王。
注释:¹诈仁:假仁。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xū)(jiē)¹逢橡媪(ǎo),不觉泪沾裳。
译文:可是现在,有些人连这样的假仁假义也不愿意做了!看着老婆婆远去的消瘦的背影,不知不觉,眼泪流下来。
注释:¹吁嗟:感叹声。

  此诗是作者《正乐府十篇》中的第二首。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

  从“秋深橡子熟”至“用作三冬粮”八句为第一段,写老媪拾橡子的艰辛及用途。前四句寥寥数笔,便点出时令、地点、人物、事件和具体活动时间,勾画了一幅孤凄悲楚的荒山拾橡图。“伛偻黄发”,状出老媪筋骨累断、膏脂枯干的形象;“践晨霜”则说明老媪动身之早,天气之寒。从人物形象和动作方面,读者可以看出统治者给人民所留下的种种创伤。五到八句写橡实的拾取、制作之难和它对老媪的“宝贵”作用。一个时辰方拾一捧,一天才可勉强盈筐,拾取橡实实在很难。榛芜冈上橡树丛生,橡子本来很多,老媪起早贪晚却收效甚微,这一方面说明老媪之年高体衰,另方面则暗示出抢拾橡子的决不只老媪一人,从而能以小显大地表现出饥馑遍天下的悲惨现实。

  从“山前有熟稻”至“橡实诳饥肠”等十四句为第二段,是老媪的自述,主要写老媪被逼拾橡子的具体原因。“山前有熟稻”等四句,说明老媪以橡实“用作三冬粮”并非懒惰无收,相反,她家的田间所呈现的是稻涌金浪、香气袭人、米粒如玉的一派丰收景象。“持之纳于官”等六句,则写出了导致年丰民不足、老媪拾橡实的主要原因。向官府缴纳赋税犹可,但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官府变本加厉地盘剥农民,他们竟用加倍大斗收进赋税。“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是对封建社会吏治的高度而形象的概括,写出了贪官污吏敢于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向农民进行敲诈勒索的心理状态和恶迹。“农时作私债”等四句,是对上述原因的概括回答。“农时作私债”,写出了地主富户对农民的巧取;“农毕归官仓”,则写出了官府对农民的剥夺。正由于地主和官府沆瀣一气,巧取豪夺,所以才使得老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以致饿急了只好拿橡实来填饱自己的肚子。总之,这一段老媪拾橡子的具体原因的剖露,入木三分,把唐末统治者的凶残、狡诈和所行无忌的豺狼面目给活灵活现地勾画出来了。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着重写诗人耳闻目睹这黑暗现实后内心的慨恨,并对老媪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很有特色。首先,诗歌在思想上颇具锋芒,作者把批判矛头直指上层统治者。诗人描绘老媪霜晨拾橡图并非目的,而借题发挥,暴露封建统治者残酷榨取民脂民膏以肥己的罪恶,才是诗人的本意。皮日休的超群处,正在于他善于踏着客观描写的跳板,凌空飞剑直下,通过“吾闻田成之,诈仁犹自王”二句的主观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君“王”。在最后一段里,作者运用田成子诈仁成就王业的典故与现实作比,在于说明:田成子主观上虽然假仁假义,刁买人心,但客观上老百姓到底还是从其大斗出、小斗入上得到了一点好处,他也因此而成就王业。而当世唐朝皇帝支持贪官狡吏恣意剥夺,是连表面上的假仁假义都做不到。这样的结尾因用典而趋之含蓄。

  其次,赋的手法的运用也很有特色。“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皮日休在这首诗中落笔便直截了当地写橡媪被逼拾橡子的形象和促其行动的原因,不事假借,不用比兴,没有状物绘景,没有刻意求工,而只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浸泡在浓烈的诗情中,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充满感情地对事情加以层层敷陈。这里,可以说,事件是骨肉,情感是血液,骨肉血液有机配合,才使诗中的形象能站能行,能歌能泣,从而收到情景逼真、深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另外,语言质朴通俗,刚健有力,叙事明晰,情发有据,用典活泼,形象生动逼真。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4-1286

xiàngǎotàn

xiū tángdài 

qiūshēnxiàngshú sǎnluòzhēngāng 
lóuhuángǎo shízhījiànchénshuāng 
shíshǐyíng jìnfāngmǎnkuāng 
zhēng yòngzuòsāndōngliáng 
shānqiányǒushúdào suìrénxiāng 
huòyòujīngchōng dāng 
chízhīguān shìcāngxiāng 
dàn zhǐzuòdǒuliáng 
jiǎowèixíng tānguānzāng 
nóngshízuòzhài nóngguīguāncāng 
dōngchūn xiàngshíkuángcháng 
wéntiánchéng zhàrényóuwáng 
jiēféngxiàngǎo juélèizhāncháng 
成败相寻岂有常,英雄最忌数悲伤。
成败相寻岂有常,英雄最忌数悲伤。
译文:成败相接不断,哪会有常数。英雄豪杰最忌讳的就是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走出。
芜蒌豆粥从来事,何恨邮亭坐箦床?
(wú)(lóu)¹豆粥²从来事,何恨邮亭坐箦(zé)³
译文:处境险恶时,喝赤豆粥,仓惶奔逃是常有的事。何必要遗憾邮亭中没有床褥的龙床?
注释:¹芜蒌:指芜蒌亭,是东汉古迹名,又做“无蒌亭”。故址在今河北省饶阳县滹沱河滨。²豆粥:赤豆粥。³箦床:没有褥垫、草席的榻。
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红莲 一作:烘炉)
风消焰蜡¹,露浥(yì)²红莲³,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gěng)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cēn)(cī),满路飘香麝(shè)。(红莲 一作:烘炉)
译文: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相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注释:解语花: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字,前段九句六仄韵,后段九句七仄韵。¹焰蜡:燃着的蜡烛。一作“绛蜡”。²浥:湿润,沾湿。³红莲:指荷花灯。⁴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⁵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⁶参差:散乱不齐貌。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因念都城放夜¹。望千门²如昼,嬉笑游冶。钿(diàn)³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¹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²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³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⁴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此词上片,写作者眼前所见的元宵景色。前三句,紧扣节日,写灯火的光灿耀眼。其中第一、二句是分写,第三句是总写。谭献评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秋思》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焰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焰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却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意,相反,倒显得万紫千红,春色无边。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桂华流瓦”三句,是写了灯光又写月光。对“桂华”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相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相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所谓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相娥”相映衬。

  “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相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的灯节一下借回忆而连接上了昔日自己在都城的灯节,由眼前景色,很自然地联想到汴京风光,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

  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相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历来注家于“自有暗尘随马”一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两者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212-217
2、 蔡义江.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27-128
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021-1023

jiěhuā ·fēngxiāoyàn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fēngxiāoyàn hónglián huāshìguāngxiāngshè guìhuáliú xiānyúnsàn gěnggěngéxià chángdàn kànchǔxiānyāo xiāoxuān rényǐngcēn mǎnpiāoxiāngshè  (hóngliánzuò hōng )
yīnniànchéngfàng wàngqiānménzhòu xiàoyóu diànchēluó xiāngféngchù yǒuànchénsuí niánguāngshì wéizhǐjiàn jiùqíngshuāixiè qīnglòu fēigàiguīlái cóngxiū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五岳祭秩(zhì)¹²三公³,四方环镇嵩(sōng)当中
译文: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
注释:¹祭秩:祭祀仪礼的等级次序。²皆:一作“比”。³三公:周朝的太师、太傅、太保称三公,以示尊崇,后来用作朝廷最高官位的通称。⁴“四方”句:是说东、西、南、北四岳各镇中国一方,环绕着中央的中岳嵩山。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火维¹地荒足妖怪,天假²神柄³专其雄。
译文: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注释:¹火维:古代五行学说以木、火、水、金、土分属五方,南方属火,故火维属南方。维:隅落。²假:授予。³柄:权力。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¹
译文: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
注释:¹穷:穷尽,这里用作动词。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我来正逢秋雨节¹,阴气晦昧²无清³风。
译文: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注释:¹秋雨节:韩愈登衡山,正是南方秋雨季节。²晦昧:阴暗无光。³清:一作“晴”。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潜心默祷若有应¹,岂非正直能感通!
译文: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
注释:¹“潜心”句:暗自在心里默默祈祷天气转晴,居然有所应验。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须臾(yú)静扫¹众峰²出,仰见突兀³撑青空。
译文: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注释:¹静扫:形容清风吹来,驱散阴云。²众峰:衡山有七十二峰。³突兀:高峰耸立的样子。⁴青:一作“晴”。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lǐn)腾掷(zhì)堆祝融¹
译文: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
注释:¹“紫盖”两句:衡山有五大高峰,即紫盖峰、天柱峰、石廪峰、祝融峰、芙蓉峰,这里举其四峰,写衡山高峰的雄伟。腾掷:形容山势起伏。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森然¹魄动²下马拜³,松柏一径灵宫
译文: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注释:¹森然:敬畏的样子。²魄动:心惊的意思。³拜:拜谢神灵应验。⁴松柏一径:一路两旁,都是松柏。⁵趋:朝向。⁶灵宫:指衡岳庙。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粉墙丹柱¹动光彩²,鬼物图画填青红³
译文: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
注释:¹丹柱:红色的柱子。²动光彩:光彩闪耀。³“鬼物”句:墙上和柱子上画满了彩色的鬼怪图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升阶伛(yǔ)(lǚ)¹(fǔ)²,欲以菲薄³明其衷
译文: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注释:¹荐:进献。²脯酒:祭神的供品。脯:肉干。³菲薄:微薄的祭品。⁴明其衷:出自内心的诚意。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庙令¹老人识神意²,睢(suī)(xū)³侦伺能鞠躬。
译文: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
注释:¹庙令:官职名。唐代五岳诸庙各设庙令一人,掌握祭神及祠庙事务。²识神意:懂得神的意旨。³睢盱:抬起头来,睁大眼睛看。⁴侦伺:形容注意察言观色。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手持杯珓(jiào)¹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²
译文: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注释:¹杯珓:古时的一种卜具。²余难同:其他的卦象都不能相比。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窜逐蛮荒¹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²
译文: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
注释:¹窜逐蛮荒:流放到南方边荒地区。²甘长终:甘愿如此度过余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¹欲福难为功²
译文: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注释:¹纵:即使。²难为功:很难做成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夜投佛寺上高阁¹,星月掩映云曈(tóng)(lóng)²
译文:此夜投宿佛寺住在高阁上,星月交辉掩映山间雾朦胧。
注释:¹高阁:即诗题中的“门楼”。²曈昽:月光隐约的样子。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猿鸣钟动¹不知曙(shǔ),杲(ɡǎo)²寒日生于东。
译文:猿猴啼时钟响不觉到天亮,东方一轮寒日冉冉升高空。
注释:¹钟动:古代寺庙打钟报时,以便作息。²杲杲:形容日光明亮。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由于客观现实和诗人境遇的不同,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有变化。《衡岳》和《山石》虽是出自同一手笔,且是同类题材的作品,但两者风格明显有别。《山石》写得清丽飘逸,而此诗则写得凝炼典重。

  诗人通过仰望衡岳诸峰、谒祭衡岳庙神、占卜仕途吉凶和投宿庙寺高阁等情况的叙写,抒发个人的深沉感慨,一方面为自己投身蛮荒之地终于活着北归而庆幸,一方面对仕途坎坷表示愤懑不平,实际上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抗议。

  开篇六句写望岳。起笔超拔,用语不凡,突出南岳在当时众山中的崇高地位,引出远道来访的原因。“我来”以下八句写登山。来到山里,秋雨连绵,阴晦迷蒙;等到上山时,突然云开雨霁,群峰毕现。整段以秋空阴晴多变为背景,衬托出远近诸峰突兀环立,雄奇壮观,景象阔大,气势雄伟。“潜心默祷若有应”句,借衡岳有灵,引起下段祭神问天的心愿。“森然”以下十四句写谒庙,乃全诗的核心。韩愈游南岳,虽不离赏玩名山景色,但更主要的还是想通过祭神问天,申诉无人理解、无处倾吐的悒郁情怀。在叙写所见、所感时,肃穆之中含诙谐之语,涉笔成趣。最后四句写夜宿佛寺。身遭贬谪,却一觉酣睡到天明,以旷达写郁闷,笔力遒劲。末句“寒日”,呼应“秋雨”、“阴气”。全篇章法井然。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虽不高,艺术表现上却有特色。全篇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境界开阔,色彩浓重,语言古朴苍劲,叙述自由灵活。篇幅不短,而能一韵到底,一气呵成。双句末尾多用三平调,少数收尾用“平仄平”,音节铿锵有力,重而不浮,颇具声势。

héngyuèmiàosuì宿yuèménlóu

hán tángdài 

yuèzhìjiēsāngōng fānghuánzhènsōngdāngzhōng 
huǒwéihuāngyāoguài tiānjiǎshénbǐngzhuānxióng 
pēnyúnxiècángbàn suīyǒujuédǐngshuínéngqióng 
láizhèngféngqiūjié yīnhuìmèiqīngfēng 
qiánxīndǎoruòyǒuyìng fēizhèngzhínénggǎntōng 
jìngsǎozhòngfēngchū yǎngjiànchēngqīngkōng 
gàiliányánjiētiānzhù shílǐnténgzhìduīzhùróng 
sēnrándòngxiàbài sōngbǎijìnglínggōng 
fěnqiángdānzhùdòngguāngcǎi guǐhuàtiánqīnghóng 
shēngjiējiànjiǔ fěimíngzhōng 
miàolìnglǎorénshíshén suīzhēnnénggōng 
shǒuchíbēijiàodǎozhì yúnzuìnántóng 
cuànzhúmánhuāngxìng shícáigānchángzhōng 
hóuwángjiàngxiàngwàngjiǔjué shénzòngnánwéigōng 
tóushànggāo xīngyuèyǎnyìngyúntónglóng 
yuánmíngzhōngdòngzhīshǔ gǎogǎohánshēngdōng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sāng)¹
译文:少年时候读诗书,连汉唐的武功也不放在眼里,到老却寄身农桑。
注释:¹农桑:农耕与蚕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zūn)¹常在旁。
译文:骑在驴身上两脚快要到地,喜爱喝酒,酒杯常在身旁。
注释:¹樽:古代的盛酒器具。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译文:老去以后容貌虽然变改,醉了以后意气仍然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怎么被移动的?可笑我自己就像愚公一样不自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