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石亭寺,拖鞋蹑石棱。对门山在㡠,绕槛水如绷。
舟泊石亭寺,拖鞋蹑石棱。对门山在㡠,绕槛水如绷。
自笑偶来此,谁知梦到曾。缆夫声囡囡,惊起定中僧。
自笑偶来此,谁知梦到曾。缆夫声囡囡,惊起定中僧。

zhōunánchāngshítíng--zhāng

zhōushítíngtuōxiénièshíléngduìménshānzàizhèngràokǎnshuǐběng

xiàoǒuláishuízhīmèngdàocénglǎnshēngnānnānjīngdìngzhōngsēng

张弼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 ▶ 8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yīn)¹不能寐(mèi)²,苦此夜难颓(tuí)³
译文: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注释:¹殷忧:深深的忧虑。殷:多,深。²寐:睡觉。³颓:尽。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明月照积雪,朔(shuò)¹²且哀³
译文: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注释:¹朔风:北风。朔:北方。²劲:猛烈。³哀:悲痛,凄厉。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运往¹无淹物²,年逝³觉已催
译文: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注释:¹运往:四季更替;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²淹物:久留之物;淹:浸没。³年逝:年华逝去。⁴催:紧迫。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这两句抒发诗人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无可追回的惋惜和对事业无成的惆怅。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97-698页

suì

xièlíngyùn nánběicháo 

yīnyōunéngmèi nántuí 
míngyuèzhàoxuě shuòfēngjìnqiěāi 
yùnwǎngyān niánshìjuécuī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
气尽前溪舞¹,心酸子夜歌²
译文:看罢一阕前溪舞,直让人回肠断气,吟诵一曲子夜歌,心里好不酸苦烦忧。
注释:¹前溪舞:六朝时吴地舞曲。²子夜歌:晋乐曲名。相传是晋女子子夜所作。后人更为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
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峡云¹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译文:巫山的行云到哪里去寻觅,像沟水般东西分流,也让人无可奈何。
注释:¹峡云:三峡山高云低,传巫山神女在焉,此借指巫山神女。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shuò)雁传书¹绝,湘篁(huáng)染泪²多。
译文:朔雁一只只飞来,却不见传来音讯,湘江上一株株斑竹,有多少眼泪洒在上头。
注释:¹朔雁传书:指苏武以雁传书之事。²湘篁染泪: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个妃子哭舜,泪滴竹上,遂生斑点,所以称湘妃竹。篁:泛指竹子。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无由见颜色¹,还自托微波²
译文:可怜我总也见不到他的容颜,只有把一腔衷情,寄托给这江上的微波。
注释:¹颜色:容颜,面色。²托微波:言无路可通,故借诗以通情愫。

  这首诗表面上如诗题所明,是写离思,主要抒写别后相思的煎熬苦况,怨恨离人的不通音讯,写得情调悲怆。

  首联即写情人离去后主人公的心酵气绝。《前溪舞》和《子夜曲》皆为悲伤的作品,是被遗弃者的哀怨之作。这里引入诗中,即是离思之苦,心里有担心被遗弃之痛。颔联仍化用典故,写难以寻觅爱人踪影、东西分离相隔如沟水东西分流而无可奈河的痛苦心理。此联运用典故和即实写景巧妙融合,不露痕迹,从字句看就是写实景,是看不出用典的,这是李商隐诗用典得心应手的表现。颈联写书信断绝。和主人公的以泪度日,化用湘妃竹的典故渲染伤心痛苦至极。结联仍作希冀之词,一片深情希望通过江水给恋人捎去自己的问候。

  此诗,“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是李商隐借失恋女子寄意而为,前六句极写自己的凄苦,第七句一转,第八句仍作希冀之词,希望令狐绹能加以提拔。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读来荡气回肠,久久不能自已。

参考资料:
1、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62-364
2、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2卷:岳麓书社,2000:662

--shāngyǐn

jǐnqiánxīnsuānzi

xiáyúnxúngōushuǐ

shuòyànchuánshūjuéxiānghuángrǎnlèiduō

yóujiànyánháituōwēi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¹。片红²都飞尽,正阴阴润天,暗里啼鸦³。赋情顿雪双鬓(bìn),飞梦逐尘沙。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译文:送人南浦还算不上痛苦,更痛苦的是、送春随人去天涯。枝上一点残花都飞尽,叶肥阴绿暗里闻啼鸦。赋诗吟情顿使双鬓雪白,飞梦逐尘远渡江沙。叹病渴凄凉人消瘦,恨分香人远,两地独看花。
注释:忆旧游:词牌名,又称。双调,以周邦彦《忆旧游·记愁横浅黛》为正格,此词为变格。此词上片十句,押四平韵,五十一字;下片同,共一百零二字。黄澹(dàn)翁:名中,作者好友,《阳春白雪》中有其词《瑞鹤仙》一首。¹苦送春、随人去天涯:可能本自王观《卜算子》“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²片红:指春花。³正阴阴润天,暗里啼鸦:指树正枝叶浓密翠天,鸦在人看不到的地方鸣啼。⁴雪:这里用为动词,使……变白。⁵病渴:指患酒渴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疾,常称病不朝,卧于茂陵。⁶分香瘦减:指因分别而腰围消瘦。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西湖断桥¹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qī)²。葵(kuí)麦迷烟处³,问离巢(cháo)孤燕,飞过谁家。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shē)
译文:想西湖断桥路边,曾经系马的垂杨依旧摇荡枝斜。菟葵燕麦迷烟雾,问离巢的孤燕,将要飞栖谁家? 故人为我写下深深的离怨,题诗空壁运笔挥扫若秋蛇。且登上吴地的高台醉饮,夕阳草色将伴随你远远归来呀。
注释:¹断桥:在西湖上,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²欹斜:倾斜。³葵麦迷烟处:指兔葵燕麦在淡烟中凄迷一片。葵麦,即“兔葵燕麦”。⁴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对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化用。⁵空壁扫秋蛇:指挥毫题璧,笔势如龙蛇飞舞。秋蛇,字迹盘曲。⁶吴台:指古代吴都所在地(今苏州)的台苑池。⁷归思赊:即归思十分强烈。赊,长,远。

  此词开头“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三句下笔点题:暮春送人。二个“苦”字连用,点出送别的悲伤:词人在苏州仓台为幕僚,送别友人是常有的事,还不觉特别悲苦,但在此暮春季节,风雨送春归之时,友人向着天涯远去,心中顿时生出复杂的、莫名的、沉重的悲凉来。而时间偏偏在暮春这样特别的季节,友人和春天一起离去,春惜别之情一同袭来,使得愁苦愈甚。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三句承上“苦送春”而点染暮春景象:百花都已凋零殆尽,浓密绿叶成阴,暮鸦不停地啼叫,俨然一幅春末夏初图画。其中“都”字下得重,说明春光消失得彻底。“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暗用苏轼《浣溪沙》“连村绿暗晚藏乌”、周邦彦《渡江云》“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乌”、汪藻《点绛唇》“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词意。详细刻画出暮春景色,照映了词人惜春伤春之情,恰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赋情顿雪双鬓”一句写词人因送友去杭而怀念起在杭州的那位姬人,便不禁黯然伤神,双鬓一下子变白,“雪”字的活用更增添了一种动感和速度感。“飞梦逐尘沙”则形象地描写在送友时,词人脑中完全被怀念杭州姬人所占据,魂牵梦绕,心驰神往,想追逐杭姬踪影的心情。这两句表达了词人的伤春复伤别之情。

  “叹病渴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三句写词人与杭姬劳燕分飞,有情人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哀叹自己得了消渴病处境十分凄惨悲凉,杭姬也会因与自己分别而玉容瘦损,想象杭姬此时此刻与自己二人此时此刻两地看花,目送春归,互寄眷念思忆之情,显得情深意远,相思之情甚笃。其中“病渴”是词人以司马相如自况,反映词人暮年悲惨孤独的情怀。

  下片开头“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三句,写词人送友人去杭时想起了与杭姬往日欢聚时的情景,往日的浪漫情史,深刻印在记忆之中,难以拂去。联系词人的《渡江云三犯》:“千丝怨碧,渐路入、仙邬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莺啼序·荷和赵修全韵》:“西湖旧日,画舸频移,叹几萦梦寐”、《惜秋华·木芙蓉》:“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昨梦顿醒,依约旧时眉翠”、《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等可知词人对西湖旧游的怀恋之深,如今送澹翁友人赴杭,不由地百感交加,浮想联翩。

  “葵麦迷烟处,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三句,词人对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诗意的化用,借以探问杭姬踪迹,从而表达对杭姬的思念与关怀,或希望友人此次去杭代为探寻她的下落。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两句,写词人在告别友人的酒宴上,或长亭送别之际,词人情绪十分激动,于是在壁上即兴题题词,抒写内心愁怨。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两句,写词人在送友之后独自带醉登上姑苏台,看着眼前一片惨淡荒凉的残阳,愁苦也如夕阳下的草一样,渐行渐远还生,不禁发出归欤之叹,生出了不尽的归思,无限羁旅孤况滋味、思归而不得的惆怅也同时涌上心头。

  词的上片抒发惜别伤春之情,引出忆旧相思之意。层次清晰,环环相扣,引出“两地看花”的感慨。以“送人犹未苦”、“送春”亦犹未苦,突出了忆别之苦。下片集中写忆旧游、“写深怨”、发“归思”,以思归之叹收尾。“写怨”与上片“赋情”对应。西湖美景依旧,爱姬却已离去。日暮黄昏,身老江湖,无限羁旅孤况滋味,思归而不得的惆怅,一齐涌上心头。

参考资料:
1、 赵慧文,徐育民编著 .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下.北京:中国书店,2007年:1010-1013
2、 邓乔彬编选.吴文英 王沂孙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194-195
3、 唐圭璋.全宋词简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版:666-679

jiùyóu··biéhuángdànwēng--wényīng

sòngrényóuwèisòngchūnsuíréntiānpiànhóngdōufēijǐnzhèngyīnyīnrùn绿ànqíngdùnxuěshuāngbìnfēimèngzhúchénshātànbìngliángfēnxiāngshòujiǎnliǎngkànhuā

西duànqiáoxiǎngchuíyángjiùxiékuímàiyānchùwèncháoyànfēiguòshuíjiārénwèixiěshēnyuànkōngsǎoqiūshédànzuìshàngtáicányángcǎoguīshē

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
一派白虹¹起,千寻²雪浪³飞。
译文:瀑布好像一派白色虹霓自天而降,飞溅起千丈滔滔雪浪。
注释:¹白虹:形容瀑布自天而降,有如白色虹霓。²寻:度量单位,八尺为一寻。³雪浪:形容瀑布飞溅,激起雪白的浪花。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
译文:海风没有力量将它吹断,在江月辉映下泛着白光。
冷气分青嶂,馀流润翠微。
冷气分青嶂(zhàng),馀流润翠微¹
译文:像一道青色的屏障散着寒气,清清的流水滋润着青翠山岗。
注释:¹翠微:形容花果山青翠幽深。
潺湲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chán)(yuán)¹名瀑布,真似挂帘帷。
译文:这道瀑布不停地潺潺流淌,好像晶莹的帘幕挂在山上。
注释:¹潺湲:水流徐缓的样子。
《西游记》第一回中,众猴们发现花果山瀑布时,写有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二句“一派白虹起,千寻雪浪飞”,以“白虹”为比喻,“千寻“的夸张,对花果山水帘洞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该诗的三、四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依”,化用了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描写花果山瀑布长流不断,气韵生动,气势壮观的景象。五、六句诗“冷气分青吹,余流润翠微”描写了瀑布为花果山增色,使的山色更加青翠可爱。结尾的两句诗,描写了瀑布挂在山洞口,真如一道水晶帘幕,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可见这花果山果然是众猴们生活的理想之处,堪称为“洞天福地”。
参考资料:
1、 吕树坤《四大名著诗词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年第1版,第46页
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
风雪送余运¹,无妨(fáng)时已和²
译文:风雪送走了一年剩余的日子,气温则已经开始融和。
注释:蜡(zhà)日:古代年终时大祭万物的节日。蜡,周代十二月祭百神之称。¹余运:一年内剩下的时运,即岁暮。²时已和:时节已渐和暖。
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
梅柳夹门植¹,一条有佳花²
译文:门前两边种着梅与柳,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
注释:¹夹门植:种植在门两旁。²佳花:指梅花。
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
我唱¹²言得³,酒中适何多!
译文:我歌唱你说难得,酒中的惬意何其多!
注释:¹唱:指咏诗。²尔:你,指上句的佳花。³言得:称赏之意。⁴适:适意,惬意。
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未能明多少¹,章(zhāng)²有奇歌。
译文:说不上酒中的快乐有多少,那石门山曾聆听过奇妙的歌。
注释:¹未能明多少:难以明了到底有多少,意谓极多。指“酒中适”。²章山:江西南城县东北五里有章山,乔松修竹,森列交荫。疑当指此。

  此诗开头两句写腊日一到,岁暮就会很快被送走。虽然时有风雪,但无碍于季节的转换,天气的日趋暖和,指明了自然变化规律的不可抗拒性,预示冬即去春将来,渲染了一种蒸腾向上,振奋人心的气氛。

  三、四句承接“时已和”写梅、柳干粗枝繁,高大挺拔,傍屋而植,夹门而立,那绽开的梅花一朵朵,一束束,串成一条,芳香四溢,构成一个静谧恬适的境界。在此,虽未言及其中人,其中人超尘拔俗的精神风貌,却可由所居环境的幽雅揣度到八九分。

  后四句集中表现所居之人的行为与思想活动。诗人写自己面对佳花把酒吟诗,觉得那花儿也似乎显得心满意足,高兴不已,深感这酒中的快乐,是多而又多。然而究竟其中有多少快乐。谁也弄不清楚,只知唯有像“双阙对峙,其前重岩映带,其后七岭之美,蕴奇于此”的章山那样的风景胜地,才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诗情,可写出妙言奇句佳篇的理想去处。诗人在这里恰当运用了移情于物的艺术手法,把他那种陶醉于山水,热衷隐居生活的怡然之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勾勒环境,清新秀雅,有力地烘染了人物的性格;抒发怀抱,移情于物,情趣盎然。尤其是“章山有奇歌”一句,既收束全诗,又有宕出远神之感,使想象由近及远,在更其广阔的空间驰骋,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诗的意境,使其更显节短韵长,余味悠然。

参考资料:
1、 王远国.中华传统节日诗赏析.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35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