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
手种茱萸旧井傍,几回春露又秋霜。
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
今来独向秦中见,攀折无时不断肠。

zhǎngānzéizhōngjiāngnánsuǒzhūshù--yuánhéng

shǒuzhǒngzhūjiùjǐngbànghuíchūnyòuqiūshuāng

jīnláixiàngqínzhōngjiànpānzhéshíduàncháng

武元衡

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 2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qīn)(qīn)¹
译文:北方凛冽,白草凋敝,胡人战马急驰,让边境不得安宁。
注释:¹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夜后戍(shù)¹月,秋来边将心。
译文:深夜士兵只能在瞭望的岗楼上望月思乡,每当秋天来临,边疆战士就提高了警惕备战之心。
注释:¹戍楼:古代边防用以防守、瞭望的岗楼。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译文:身上披霜载露的铁衣变得分外沉重,年深日久,朝夕相处的战马也慢慢衰老了。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自有卢龙塞(sài)¹,烟尘飞至今。
译文:自建塞初始,边境就一直不安宁,战争的烟尘一直飞扬至今。
注释:¹卢龙塞:古地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

  这首诗是戎昱的组诗《塞下曲》中的第六首,即 最后一首。其它五首都是五言六句的古诗,这一首是 五言律诗 。此题一作《塞上曲》 ,唐新乐府辞,属 《横吹曲》。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 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 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 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 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 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白草为北风所凋 ,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 另外《诗经·邶风·北风》有“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 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 骎骎,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 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 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 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 露重,战马岁年深 。”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 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 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 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 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 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 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 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 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 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 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这四句诗在句法上也很有特色。前两句诗是两个 名词性词组,中心词是“月”和“心 ”,而读者却可 以从与“心”字相对的“月”中去体味、领悟丰富的 含义,使得诗句极为简练、含蓄。后两句又变换句法, 改为主谓结构 ,重点突出了“铁衣”和“战马”,实 际上突出了对边将形象的塑造 。这种句式上的变化, 既强调了重点,突出了形象,又带来了节奏上的轻重 变化,读来更富节奏感,表现了作者娴熟精湛的技巧。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 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 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 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 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 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本诗针 对当时唐帝国对边防的无能,久久不能平息边患,因 而使得将老兵疲,给将士带来了痛苦,具有讽喻作用。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展示老将出场的背景,为人物形 象的出现作铺垫,那么尾联就是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之后 ,作者对其内心所作的更深层次的解剖和引申, 使思想在形象的基础上得到了自然的升华,从而揭示 出更为深远的意义。首尾两联互相照应 ,互相补充, 互相生发,又使得中间两联所描写的老将的形象更为 生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不仅句法富有变化,而且用字也特别凝炼、 准确、形象。动词“凋”字,用以表示北风对白草的 强大威力 ,“飞”字用来说明烟尘的接连不断和弥漫 无际,都极为有力、准确。形容词“重”字、 “深” 字,更具有双重含义 ,不仅写出霜重、年深的情况, 而且进一步表示出边将内心的深重痛苦,十分形象而 又含蓄。前人评价昱的诗“滥觞晚唐 ”,就是指其 遣词造句严整工稳而言,但诗人的“匠心”表现在诗 中却堪称羚羊挂角不着痕迹。

sāixià··liù--róng

běifēngdiāobáicǎoqīnqīn

hòushùlóuyuèqiūláibiānjiāngxīn

tiěshuāngzhòngzhànsuìniánshēn

yǒulóngsāiyānchénfēizhìjīn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
一马春风北首燕¹,却疑身得旧山川。
译文:在春风中一马向着北方的燕地疾驰,却让人疑惑置身在旧日山川。
注释:¹北首燕:向着北方的燕地。语出自《汉书·韩信传》:“北首燕路。”首:向着。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古时为燕国所在地,当时为契丹占据。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¹浮树外沧²江水,尘涨³原头野火烟。
译文:春天的气息浮动在树外的沧江水面,尘土飞扬原野尽头升腾起野火之烟。
注释:¹阳:阳气,指春天充满生命力的气息。²沧:水呈青绿色。³涨:升腾,升起。
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日借嫩黄初着(zhuó)¹柳,雨催新绿稍²归田。
译文:日色带来嫩黄刚刚附着在柳梢上,雨水催着新绿渐渐回归田野。
注释:¹着:附着。²稍:渐渐。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¹
译文: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这才发觉看花是在去年。
注释:¹“回头”二句:王安石的故乡江西临川多辛夷树,他在《乌塘》诗中曾有“辛夷如雪柘冈西”句,柘冈即在临川。作者作此诗的前一年即嘉祐四年(1059年)曾回临川,故云“看花是去年”。辛夷:香木名,一名木笔,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这首诗描写了壮丽的北国风光和诗人的感触。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国中无异。后三联构思新奇,抒发了山川依旧、景物皆非的感慨及作者对失陷于辽的祖国河山的无限依恋之情。全诗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国家由衷的热爱。

  首联写“一马春风”之快,恍惚间好似重新回到了家乡,可明明身在北首之燕地,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以往,画活了志趣心境,落入敌手的山川,春天正与国中无异,而以反侧方式说来,效果更强。

  颔联写春风习习,江面水波荡漾,阳光下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旧”,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的不同之处,今日亦然,两字运用,贴切之至,自是临川炼字长处。

  颈联是传诵的名句:柳色嫩黄,写成是阳光晕染而成,田间新绿,幻想成是雨水将其催成;生动警奇,但却不无道理。以方块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画图,清新明丽。

  尾联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还没有发出),同首联笔法,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家山河被敌军占领的愤恨之情。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

  本首诗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立意新颖,对仗工稳,用字精确。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王安石诗选:香港三联出版社,1983:73-74
2、 钱仲连 等.宋诗精华二百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9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昔日龌(wò)(chuò)¹不足夸²,今朝放荡(dàng)³思无涯
译文: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
注释: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¹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²不足夸:不值得提起。³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⁴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¹马蹄疾²,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注释:¹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²疾:飞快。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百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而此处的“长安花”不仅仅是指春天的百花,又指长安的女子,考中进士后,那些达官显贵、千金小姐倾城而出去看进士们游街,由此亦可看出孟郊此时的激动与自豪,写出了真情实感。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dēnghòu

mèngjiāo tángdài 

chuòkuā jīnzhāofàngdàng 
chūnfēng kànjìnchángānhuā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半世¹无归²似转蓬³,今年作梦到巴东
译文:我半世以来飘零不定,像蓬草随风;谁想到今年又往巴东,那地方,已多次出现在我的梦中。
注释:¹半世:半生,半辈子。²无归:无所归宿。³转蓬:蓬草随风飘转,因之比喻到处漂泊。⁴巴东:古郡名,辖今重庆奉节、云阳等县。陆游此行赴夔州,即奉节。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身游万死一生¹地,路到千峰百嶂(zhàng)²中。
译文:我就要进入那险阻难行、万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机四伏的小路,面对高耸的百嶂千峰。
注释:¹万死一生:犹言九死一生。极言生命的危险。²千峰百嶂:形容山峦重迭。嶂,指高险像屏障的山。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邻舫(fǎng)¹有时来乞火²,丛祠(cí)³无处不祈风。
译文:邻船有人来借火种,荒野的神祠,总有人在祈求顺风。
注释:¹邻舫:相邻的船。²乞火:求取火种。³丛祠:乡野间的神祠。祈风:祈求一路顺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晚潮又泊淮南¹岸,落日啼鸦戍(shù)(dié)²空。
译文:乘着晚潮船泊在淮水南岸,戍楼空无一人,只有乌鸦啼叫,回荡在凄迷的夕阳中。
注释:¹淮南:陆游泊船的瓜洲所在地属淮南东路。²戍堞:瓜洲有石城,设兵戍守,此指守望的城楼。堞,城上的短墙。

  诗首联就抒发身世之感,说自己长期辗转道路,似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没想到今年又往巴东去。以蓬草喻生涯无定,是前人常用的比喻,陆游用在这里,不但很切合他的身世,更因为他此刻离家不久,还带着离别的遗愁,所以分外凄切。“无归”二字,结合陆游生平以收复国土为己任,渴望战斗在前线来看,不仅仅是说自己似飞蓬,不能安居,而是对此行是到夔州,仍是闲职,不能为国出力而感到不满。次句写赴官巴东,构思巧妙,不直说其事,而说自己做梦到巴东,既说出了目的地,又表现了自己复杂的心情。陆游在出发以前,曾作《投梁参政》诗,直率地说自己“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梦到巴东,正是这一心情的反映。当然,三峡蜀道之难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次联便遥想此行前程的苦难,说蜀道是万死一生的险地,自己将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这两句是想象之词,也可理解为上联所说的梦中所历,在写行路难中,不免也有世路艰难的感叹。

  诗的前两联是说明晚泊即乘舟出行的原因及黯然的心情,第三联正式入题写晚泊,通过泊船时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来表现。邻舟乞火,乡间庙宇有船夫们祈祷顺风,看似漫不经心而出,实际上以借火说明夜泊,以庙宇说明所泊处不是很荒凉的地方;由此末尾再顺手带出晚泊的地点是淮南岸,眼前是落日、啼鸦、戍楼。尾句结得很萧索,与诗人的心情紧密相合。瓜洲属镇江,陆游曾在这里任职,当时斗志昂扬,满怀希望,以致他后来在诗中自豪地宣称他这段经历,有“楼船夜雪瓜洲渡”句。如今他旧地重到,见眼前萧然景色,叹仕途多艰,壮志难酬,心中感慨,可想而知。

  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说自己早年学诗,“残余未免从人乞”,自从四十八岁到南郑从军,从现实中汲取了创作源泉,遂悟出诗家三昧。这首诗是陆游从军南郑以前的作品,格调远不如他晚年作品那么苍劲雄健,或多或少还可看出他向江西诗派作家曾几学习的痕迹。

  但全诗看似随笔挥洒,仍能情意相贯,属对工整,是他前期诗中的佳章。清刘熙载《艺概》说陆游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故足令人咀味”,就是指这一类诗。陈衍《宋诗精华录》说:“翁与石湖、诚斋皆倦游者,而石湖但说退居之乐,陆、杨则甚言老于道路之苦,似与官职大小亦有关系。”此评恐未真正说中放翁心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918-919页
2、 陆游 .陆游经典作品选.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第33页

wǎn--yóu

bànshìguīshìzhuǎnpéngjīnniánzuòmèngdàodōng

shēnyóuwànshēngqiānfēngbǎizhàngzhōng

línfǎngyǒushíláihuǒcóngchùfēng

wǎncháoyòuhuáinánànluòshùdiékōng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胡角引北风,蓟(jì)门白于水¹。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²
注释:¹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门,今河北有蓟县,汉唐时为边城。²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青海,唐时属吐谷浑。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méng)濛,寒金鸣夜刻¹。蕃(fán)甲锁蛇鳞,马嘶(sī)青冢(zhǒng)²
注释:¹露下旗蒙蒙,寒金鸣夜刻:寒金,刁斗也。夜刻,夜更也。²蕃甲鏁蛇鳞,马嘶青冢白:蕃甲,兵甲多也。蕃,众多。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秋静见旄(máo)头,沙远席羁(jī)¹。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²
注释:¹秋静见旄头,沙逺席覉愁:旄头,星名,为冀州之分野。 席覉,席箕,一名塞芦。马草也,生 北方。古诗:"千里席箕草。"²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帐北,军帐以北。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sàixià

 tángdài 

jiǎoyǐnběifēng ménbáishuǐ 
tiānhánqīnghǎidào chéngtóuyuèqiān 
xiàméngméng hánjīnmíng 
fānjiǎsuǒshélín qīngzhǒngbái 
qiūjìngjiànmáotóu shāyuǎnchóu 
zhàngběitiānyīngjìn shēngchūsài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