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挂九衢(qú)¹丝,花飘万家雪。
译文:繁华的街市旁尽是细长柔嫩的柳条迎风舞动,随风飘洒的花瓣好似飘进千家万户的雪。
注释:¹九衢: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如何憔悴人,对此芳菲¹节。
译文:试问困顿烦忧的人,又该怎么面对这花草盛美的时节呢?
注释:¹芳菲:花草盛美。

hánshíxià--yuánhéng

liǔguàjiǔhuāpiāowànjiāxuěqiáocuìrénduìfāngfēiji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繁华的街市旁尽是细长柔嫩的柳条迎风舞动,随风飘洒的花瓣好似飘进千家万户的雪。

试问困顿烦忧的人,又该怎么面对这花草盛美的时节呢?

注释

九衢:纵横交叉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芳菲:花草盛美。

武元衡

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政治家,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建中四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改华原县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员外郎。岁内,三迁至右司郎中,寻擢御史中丞。顺宗立,罢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前官,进户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早朝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遣刺客刺死。赠司徒,谥忠愍。《临淮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 20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秋风江口听鸣榔(láng)¹,远客归心正渺茫。
译文:在秋风中伫立江口听船家敲打船舷,远在他乡作客回乡的心情一片渺茫。
注释: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¹鸣榔:用木条敲打船舷发出响声。渔民常鸣榔驱鱼,渡船则用作将开船的信号。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译文:乾坤万里独对着这无尽的江水,人生百年能遇上几个风和渺丽的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烟中树色浮瓜步¹,城上山形绕建康²
译文:瓜步镇的样貌逐渐从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浮现出来,建康城四面环绕着连绵的山冈。
注释:¹瓜步:镇名,在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瓜步山下,东临长江。²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
直过真州¹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²
译文:一直过了真州再向东驶去,到深夜就可住宿在灯火通明的维扬。
注释:¹真州:今江苏仪征,在长江北岸。²维扬:今江苏扬州市。

  诗中,诗人从瓜步烟树、建康山形,联想到自身如今寄寓天涯,思乡之念顿起,从而得出滋生无穷的慨叹。全诗清丽流畅,辞情兼美,确为佳构。

  首联由舟中所见过渡到舟中所想。秋渺江上,渔帆片片。诗人乘舟东下,江上所见,惟渔帆为多。渔人以鸣榔为信号,关照着,催促着同行者抓紧捕捉。他们以捕鱼为乐,毕竟与归客之乐不同。“渺茫”者,时地远隔,模糊不清也。归返是愉快的,及登程,则不免又百感交集,一时间出现了复杂的心态,思绪纷乱,竟理不出头绪了。“归心正渺茫”,道的就是诗人这种复杂的心绪。对比之下,诗人反不如渔翁之乐。但这应理解为诗人责己严而周,又在考虑北归之后要做的事了。

  颔联两句写诗人的“归思”。一从空间,一从时间立说。诗人当此重九佳节,却舟行江水之上,既念天地之无穷,复念时间之有限,前句用比,后句直叙。以有限对无穷,往往使之感慨系之。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发的正是诗歌革新的事业做不及做不完的感慨。诗人主天下文柄,又留心于政务,则其一生要做的事,当如山积。然时间有限,天地悠悠,以有限的一生,无法做完天地间的伟业。这是诗人发出的感慨。这四句从总体上看,思路前后一致,是“归心正渺茫”的进一步充实,表现出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

  颈联两句由前面的舟中所想再过渡到舟中所见,此诗所写的风帆由北转东却尚未转东之时,故所见远则瓜步,近则建康,遥川、平原尚不收眼底。诗人远远看到的瓜步上迷茫的烟树像是飘浮在江水之中一般,虽不及“乾坤渺夜浮”的洞庭湖那样浩瀚无际,却也够表现了长江的壮阔气势了。近看金陵,诚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其雄奇险要,与长江气势相辅相彰,此时也许冲走了诗人的种种心态。

  尾联两句写到达真州时,天未暮,“直过”,正描述风帆之速与不肯稍事停息之意。“更东下”,则本次航行的目的地乃是扬州,而到达扬州之时已是深夜了。诗写到旅客留宿维扬而诗亦随之戛然而止。诗人在此诗中所要表现的基本内容也圆满地完成了。

  诗中将两岸风光、思乡情结、人生感慨、身世飘零等传统诗歌题材揉为一体,兼具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和李白诗的清新明快。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08:第277-278页
2、 吴振标主编.中国古代名篇分类精赏第一卷:文汇出版社,2000年04月第1版:第254页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乳燕¹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
译文:雏燕已飞,笋子已经长成竹,又到了春耕时节,田野上是谁家的两个姑娘在播种新谷。
注释:¹乳燕:新生的小燕。一说哺育期的母燕。
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无人¹无牛不及犁²,持刀斫(zhuó)³地翻作泥
译文:大概是她们家既无男人,也没有耕牛,那块地还没有犁过,姊妹俩正在持刀砍地,把土翻松。
注释:¹无人:指无男劳力。²不及犁:来不及犁。³斫:砍。⁴泥:慢、滞。《论语·子张》中有“致远恐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
译文:姊妹俩说家境贫寒,母亲已经年衰体弱,哥哥从军去了,还没有娶嫂嫂。
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去年灾疫(yì)牛囤(dùn)¹²,截绢³买刀都市中。
译文:去年灾疫流行,耕牛病死了,无法耕地,只好截下一段绢去集市上卖,得以买刀翻地。
注释:¹牛囤:牛栏。²空:指牛已因灾疫死去。³截绢:割下一段绢。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唐代市井交易,绢可以“与钱兼用”。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
头巾掩面畏人识¹,以刀代牛谁与同²
译文:怕被人耻笑,姊妹俩只好用头巾把脸遮起来,干着牛一样的重活,不知还有谁与她们一样蒙羞劳作。
注释:¹畏人识:古代男耕女织,未嫁女子耕田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故以头巾掩面,怕人认出。²谁与同:指无人分担她们的艰苦。
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姊妹相携¹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²
译文:她们互相提携帮助,专心低头弯腰翻地,看不见地旁的路人,只看见前面的黄土。
注释:¹相携:相依赖。²不见路人只见土:是说她们不敢看人,只埋头翻地。
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
疏通畦(qí)¹垄²防乱苗,整顿沟塍(chéng)³待时雨。
译文:她们整好田畦、田垄,以防杂草侵苗;疏通田沟,修好田埂,等待下雨。
注释:¹畦:田间划分的小区。²垄:田间高地。³沟塍:田沟、田埂。
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日正南冈下饷归¹,可怜²(zhāo)(zhì)³扰惊飞。
译文:正午时分,二女收工回家吃午饭,此时正好有野雉从田间惊起,啼叫着飞走了。
注释:¹下饷归:休息回家吃饭。²可怜:可爱。³朝雉:指正在求偶的野鸡。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
东邻西舍花发尽¹,共惜²余芳³泪满衣。
译文:姊妹俩看到东邻西舍的花都已经开尽,不禁惋惜青春虚度,泪流满衣。
注释:¹花发尽:指姑娘们都出嫁了。²惜:痛惜。³余芳:剩余的花、残花。指姊妹俩。

  这首诗通过二女耕田的典型事例,塑造了动乱时代中乡村少女的勤苦形象,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农村经济带来的严重破坏,反映了战乱时代中农村民生困苦凋敝的现实。

  全诗分四大段。

  从开头至“持刀斫地翻作泥”四句是第一段,以路人的眼光,描绘所见二女在田野刀耕的情景。诗的开头很巧妙,先用“乳燕入巢笋成竹”一句起兴,接着用一个反问句“谁家二女种新谷”入题,往下两句便概括地交待出耕种的情景。这是一个独特的景象:在田垅上,既看不见男人,也看不到耕牛,只看见两个女子在持刀翻土。接下去诗人把笔锋一转,用女子的自叙回答了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反常现象的问题。

  “自言家贫母年老”至“以刀代牛谁与同”六句是第二段,记叙二女对路人的答话,用弱女自叙的口吻回答了两女刀耕的原因:一是母亲年老,二是未娶嫂的哥哥从军去了,三是因灾疫耕牛死光,四是弱女无奈只能截绢买刀,以刀代耕。这几句交待了弱女面临的困境,深刻揭露了战乱和灾疫给农家带来的苦难。“未娶嫂”表明长兄从军已久;“牛囤空”道出灾疫严重;“截绢买刀”足见家境清贫;“头巾掩面”可知弱女内心之苦。这段描叙简练、凝重,层层深入,深切感人。

  “姊妹相携心正苦”至“整顿沟塍待时雨”四句是第三段,描叙姊妹二人辛勤劳作之苦。“姊妹相携”是姊妹同心协力,“惟见土”是躬身低头操作的专注辛苦。因为时已晚春,没有耕牛,又没男劳力,仅靠姊妹俩手中的刀耕,是不可能及时种上庄稼的。所以要赶紧疏通畦垅,整顿沟塍,以“待时雨”。一个“待”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眼前的耕作仍处在干旱之中,由此更见其劳作的艰辛。二是表现出弱女在贫苦的挣扎中怀抱的一点希望,即盼春雨能及时到来,争取有个好收成稍微改变一下眼前的困境。但诗点到为止,没有回答这点希望能不能实现的问题,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日正南下冈下饷归”至最后四句是第四段,以无所不知的叙述人语气,描写弱女青春将逝而不得出嫁的苦恼。姊妹二人,劳作了一上午,日正南冈,双双回家吃午饭。归途上,路旁草丛中求偶的雉鸡受到惊扰而双双起飞。客观之景,引起贫女的内心之思:年纪渐大,青春将逝,而今不得出嫁。想到这儿,她们不由泪湿衣襟。正是因为战乱、灾疫,给她们造成了这些痛苦和不幸。所以这个结尾与前面的内容紧密配合,又从另一个方面深化了诗的主题。

  《女耕田行》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在叙事上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起兴,变换叙事角度,借景言情等多种笔法,即使情节完整紧凑,又使诗情丰富饱满,给人以生动、真挚、深切之感。像诗的开头,以乳燕有巢,幼笋成竹的眼前景起兴,则有力地反衬了弱女孤苦劳作、青春将逝而仍无归宿的境遇。这样的开头既省略笔墨,又使叙述委婉有味,诗情浓郁。诗的第二段,改客观描叙的笔法于自叙,显得亲切感人,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客观描绘的呆板乏味。诗的最后两段,既有客观的描写,又有人物心迹的自我表述,两者相得益彰,既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层层加深诗意,尤其是“朝雉惊飞”“邻舍花尽”的描述,既是客观景,又是弱女的心头事。这种景与情合,情因景生的描述方法,确实使一首叙事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收到了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81-382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青苔古木萧(xiāo)¹,苍云秋水迢(tiáo)²。红叶山斋(zhāi)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³过溪桥。
译文: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注释:鲁卿:一位隐居山寺的隐者。¹萧萧:风吹树林木摇动的声音。此处形容冷清幽静。²迢迢:高、远貌。³探梅人:指作者自己。梅,比喻高士。

  张可久这首《天净沙》,宛如一幅淡远幽雅的山水画,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这首小令笔墨简淡,风神高远。上半幅写景即写人,写出了隐者的品格风致。下半幅写自己来探望隐者,写出立刻深挚的友情。明朝朱权《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云:“张小山之词,如瑶天笙鹤”,“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凡此皆可于此首小令证之。究极而论,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 [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元曲鉴赏大全集》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369页

tiānjìngshā··qīngānzhōng--zhāngjiǔ

qīngtáixiāoxiāocāngyúnqiūshuǐtiáotiáohóngshānzhāixiǎoxiǎoyǒushuícéngdàotànméirénguòqiáo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¹春树里。
译文:白云亮了,南岳衡山积压的阴雨已消散,群峰间的天马山、凤凰山都沉浸在春天的树木里。
注释:七古:七言古诗。每句七个字,句数不限,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不像七律那样讲究平仄对仗。纵宇一郎东行:纵宇一郎,罗章龙在1915年同毛泽东初次通信时,就已用过的化名。1918年四月,罗去日本临行前,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了这首诗送行。时间约在这年初夏。罗章龙到上海(1915年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最后通牒的日子,限期要袁答复承认日本旨在独占中国的“21条”),日本政府警察侮辱、殴打中国的爱国留学生,迫使他们回国。因此没有去日本。¹天马凤凰:指岳麓山东南、湘江之西的两座毗邻的小山。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年少峥(zhēng)(róng)屈贾¹才,山川奇气曾钟²此。
译文:少年雄心怀屈原贾谊的才华,山河的灵气曾钟情天湘楚大地。
注释:¹屈贾:战国时楚国屈原,汉代贾谊,皆极有才华。屈,指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三闾大夫。后遭去职,被放遂,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因深感楚国政治腐败,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挽救楚国危亡,遂投汨罗江自尽。其代表著作有《离骚》、《天问》、《九歌》等。贾,指汉朝贾谊。²钟:聚集。古人称山川灵秀之气所聚集,便产生人才。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
译文:高歌一曲,我将为我的朋友送别,鲲鹏展翅击水从此就要开始。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
洞庭湘水涨连天,艨(méng)(chōng)¹巨舰直东指。
译文:洞庭湖、湘江水,天连着天,水连着水,大型巨舰正要向东直接进发。
注释:¹艨艟:通作“艨艟”,战舰,此指轮船。200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重印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将“艟艨”订正为“艨艟”。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译文:不知怎的满天的愁云散出,却被万里东风吹得无影无踪。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
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¹
译文:大丈夫岂能有区区小事萦怀于心,应该把偌大的宇宙看得如同小米。
注释:¹宇宙看稊米:把世事看作平常。稊(tí题),草名,结实如小米。稊米,形容小。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
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¹
译文:天下动荡哪里值得左顾右盼,纷繁人间大事需要我们来料理。
注释:¹世事纷纭从君理:1979年罗罗章龙在《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一文中第一次提供该诗时,觉得有负故人厚望,改作“世事纷纭何足理”,后来又恢复了原诗句。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译文:首先抓好自身的身心修养,才使自己胸有成竹,头脑日日新,事事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
名世于今五百年¹,诸公碌碌皆余子²
译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而现今这些掌权者全是平庸之辈,碌碌庸庸。
注释:¹名世于今五百年:名世,著名于世。《孟子·公孙丑下》原文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²诸公碌碌皆余子:诸公,指当时的当权人物。碌碌,平庸。语意见《后汉书·祢衡传》。原文为:“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余子,其余的人。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¹
译文:在平浪宫前我为我友饯行包含着多少情谊,上海崇明岛与日本对马岛仅一衣带水。
注释:¹崇明对马衣带水: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相隔只一衣带宽的水。据《南史·陈后主纪》记载,隋文帝说隋和陈只隔“一衣带水”,把长江比做一条衣带。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东瀛(yíng)¹(zhuó)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²
译文:你去日本求学时要有书信经常来往,我送朋友终须一别而你已远去了。
注释:¹东瀛:东海,后也指日本。²我返自崖君去矣:《庄子·山木》:“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反”通“返”。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议论与抒情于一体。诗人通过送别纵宇一郎饯别时的心境描写,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并把这些想法与愿望,直抒胸臆告诉友人,勉励他为国、为民、为实现时代赋予了我们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其中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和浩然之气,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送别诗。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分五层:第一层,“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中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白云亮了,南岳衡山积压的阴雨已消散,天马山、凤凰山还留有春天的树木。开篇两句,为我们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也寓意祖国江山正在逢勃的春华里,让人们感到生机蓬勃。少年英雄,峥嵘奋发,心怀屈原,贾谊之才。因为屈原、贾谊都出自湘楚这个灵秀之地,青山秀水的灵气特别钟情于这个湘楚大地。曾国藩曾有句云:“连水湘江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三、四两句为朋友东行去干一番事业,作勉励之词,制造气氛,也以历史上年轻杰出的屈原与贾谊,来衬托纵宇一郎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更应好好学习。开头四句为人们描绘了一种壮观的送别场面。

  第二层,“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湖水涨连天,艨艟巨舰直东指。”诗从第五句开始,转入送友的主题。您走了,我要为您高歌一曲,鲲鹏展翅击浪从此开始了。第六句“鲲鹏击浪”,比喻纵宇一郎东行的壮举与气魄。当时日本与中国有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到日本留学因难重重,极不安全,故有“鲲鹏击浪”之说。纵宇一郎东行,就连洞庭湖、湘江水也高涨起来,水连着水,天接着天,大型巨舰正要向东直接进发。此时诗人不但为你歌唱,连洞庭湖、湘江水也感动得卷起波浪,摇曳苍天。七、八两句,诗人给我们勾勒了一副水边壮行的送别图:船马上就要开航了。

  第三层,“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是萦怀,要将宇宙看梯米”。在这出发之前,人们感到庆幸的是,不知怎的满天的愁云散出,却被万里东风吹得无影无踪,出发却是一个极好的天气。九、十两句表面上在写天气,实际上在写友人。劝说友人,大丈夫不要为小事萦怀于心,而应该把诺大的宇宙,只看作如小米那么大,把世事看作平常,这是对朋友的殷殷之情,也体现了毛泽东年青时巨大的襟怀。

  第四层,“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至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1917年毛泽东发起组织的“新民学会”宗旨就是要“改造中国和世界”,并亲自起草其章程。那么,要治理世界,必须先从自身做起,先要“修身、养性、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毛泽东引经据典。《孟子·公孙丑》中孟子曾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就是说:五百年就会出一批名人。《后汉书·祢衔传》曰:“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莫是数也。”意思是说,天将降大任予我辈同仁,开辟新天地,非吾辈莫属。历史的重任已落到我们肩上,莫负于时代的重任,应当拼搏向前。十三句至十八句,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进行论述。

  第五层,“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诗的最后四句,点明送行的主题,回应开头。诗人与一批新民学会的同仁,为去日本的纵宇一郎在平浪宫前把盏饯行,临别之际,有着叙不完,道不尽的友情。长江口的崇明岛和日本的对马岛,只隔着“一衣带”宽的水面,隔海能相望。“天涯若比邻”,大家会心心相印,书信往返不断,但“送君千里终须别”,“饯行后我自回去,而你却已远去了。”此处表现了作者和纵宇一郎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一句,化用《庄子·山水》中的“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吾自此远矣!”表现了毛泽东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点题园诗。

参考资料:
1、 吴正裕 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95-396页
2、 潘强恩 等.《毛泽东诗词全集赏析》: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年 :第198-199页

 ·sòngzònglángdōngxí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yúnkāihéngyuèyīnzhǐ tiānfènghuángchūnshù 
niánshàozhēngróngjiǎcái shānchuāncéngzhōng 
jūnxíngwèihào kūnpénglàngcóngshǐ 
dòngtíngxiāngshuǐzhǎngliántiān méngchōngjiànzhídōngzhǐ 
duānsànchūtiānchóu xìngbèidōngfēngchuīwàn 
zhàngshìyínghuái怀 yàojiāngzhòukàn 
cānghǎihéngliúān shìshìfēnyúncóngjūn 
guǎnquèjiāshēnxīn xiōngzhōngyuèchángxīnměi 
míngshìjīnbǎinián zhūgōngjiē 
pínglànggōngiányǒuduō chóngmíngduìdàishuǐ 
dōngyíngzhuójiànyǒushūhuán fǎnjūn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笠是兜鍪(móu)¹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²
译文: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注释:¹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²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唤渠¹朝餐²歇半霎³,低头折腰只不答。
译文: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注释:¹渠:他,代词。²朝餐:早饭;吃早饭。³半霎:极短的时间。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根未牢莳(shì)¹未匝²,照管³鹅儿与雏鸭。
译文: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注释:¹莳:移植,栽种。²匝:遍;满。³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chāyāng

yángwàn sòngdài 

tiánpāoyāngtiánjiē xiǎoéryāngérchā 
shìdōumóusuōshìjiǎ cóngtóushàngshī湿dàojiǎ 
huànzhāocānxiēbànshà tóuzhéyāozhǐ 
yānggēnwèiláoshìwèi zhàoguǎnéérch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