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梗才糊口,爬沙亦畏涂。悠然三径地,有此百金躯。
萍梗才糊口,爬沙亦畏涂。悠然三径地,有此百金躯。
乘兴聊吟笔,无弦且槁梧。幽居喜客醉,未遣秫田芜。
乘兴聊吟笔,无弦且槁梧。幽居喜客醉,未遣秫田芜。

shānshíshǒu--chénzào

pínggěngcáikǒushāwèiyōuránsānjìngyǒubǎijīn

chéngxìngliáoyínxiánqiěgǎoyōuzuìwèiqiǎnshútián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绿杨堤畔蓼(liǎo)花洲¹,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²。 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³
译文:江堤上杨柳依依,小洲上蓼花飘飞,一派可爱的秀美山溪景致。傍晚微凉,水面上烟雾笼罩,一片迷茫。只见捕鱼的轻舟凌波而出,冲开万顷的水面,漾起不绝的波纹。天空中飘着残留的云朵,天边抹着晚霞的余辉,更点缀了洞庭秋色。
注释:¹洲:水中的陆地。²玻璃皱:比喻水浪。³秋:指秋色。

  该曲描写洞庭秋景,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给读者留下了洞庭之秋的烟种风情。

  首句“绿杨堤畔蓼花洲”,写到绿杨,蓼花,带有普遍性、典型性,但一写堤岸,一写州,傍水而更得生机,绿杨与红蓼相映,美景与野趣顿现眼前。

  次句“可爱溪山秀”,着意点明景色之美,且将目光从近处的堤岸纵送至远处,水光山色成为绿杨,蓼花的美丽背景。

  “烟水茫茫晚凉后”,这时苍茫的入目景色使人微觉惆怅,捕鱼小舟冲破了湖水的平静。在这渐归沉寂而又涟漪微动之时,随着情绪的波动,抬起的目光从低处的水移向高处的天,只见夕阳的余晖之下,乱云未收,残霞似锦,装点洞庭秋色,一片茫然,无际无涯,与湖波相映,更加美丽,壮观。最后两句写“妆就”“一片洞庭秋”的同时,也托出了作者心中的欣喜,虽未言情而情从景出。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4-25页

xiǎotáohóng ·yǒng

西cūn yuándài 

绿yángpànliǎohuāzhōu àishānxiù yānshuǐmángmángwǎnliánghòu zhōu chōngkāiwànqǐngzhòu luànyúnshōu cánxiázhuāngjiù piàndòngtíngqi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míng)¹²山径,高斋(zhāi)³次水门
译文:暮色从远处的山道蔓延过来,高高的西阁临近三峡瞿塘关。
注释:¹暝色:即暮色,夜色。²延:展开,延伸。³高斋:即江边阁。⁴次水门:临近水边闸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薄云岩际¹宿²,孤月浪中翻。
译文:淡淡的浮云在山岩之间栖宿,孤独的月影跟随着波浪轻翻。
注释:¹际:之间。²宿:栖宿。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guàn)鹤追飞静¹,豺狼得食喧²
译文:互相追飞的鹳鹤已渐趋安静,捕得食物的豺狼正争斗声喧。
注释:¹追飞静:静静地追逐飞翔。²得食喧:喧闹地争抢食物。“豺狼”句有暗喻当时军阀混战之意。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qián)¹
译文:战乱不停辗转忧思难以入睡,徒叹自己没有能力可以回天。
注释:¹正乾坤:意谓拨乱反正,改天换地。

  首联对起。“瞑色”句点明时间。一条登山小径,蜿蜒直抵阁前。“延”有接引意,联接“暝色”和“山径”,仿佛暝色是山径迎接来的一般,赋于无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这句写出了苍然暮色自远而至之状。“高斋”指西阁,有居高临下之势。这句是说西阁位置临近雄据长江边的瞿塘关。

  诗人寄宿西阁,夜长不寐,起坐眺望。颔联写当时所见。诗人欣赏绝境的物色,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态所吸引,写下了“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这两句仇兆鳌解释说:“云过山头,停岩似宿。月浮水面,浪动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薄薄的云层飘浮在岩腹里,就像栖宿在那儿似的。江上波涛腾涌,一轮孤烛的明月映照水中,好像月儿在不停翻滚。这两句是改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诗人从眼前生动景色出发,只换了四个字,就把前人现成诗句和他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焕发出夺目的异彩。仇兆鳌把它比作张僧繇画龙,有“点睛欲飞”之妙。何逊的诗写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云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甫的诗写的是夔州附近瞿塘关上薄云依山、孤月没浪的初夜景致。夔州群山万壑,连绵不绝。飞云在峰壑中缓慢飘流,夜间光线暗淡,就像停留在那里一样。诗人用一个“宿”字,显得极为稳贴。夔州一带江流向以波腾浪涌著称。此诗用“浪中翻”三字表现江上月色,就飞动自然。诗人如果没有实感,是写不出来的。读者从这里可以悟出艺术表现上“青胜于蓝”的道理。

  颈联写诗人深夜无眠时所见所闻。这时传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兽的声息。鹳,形似鹤的水鸟。鹳鹤等是专喜捕食鱼介类生物的水鸟,白天在水面往来追逐,搜寻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动;生性贪狠的豺狼,这时又公然出来攫夺兽畜,争喧不止。这两句所表现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丛山的自然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读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联想。被鹳鹤追飞捕捉的鱼介,被豺狼争喧噬食的兽畜,正是在战乱中被掠夺、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一种象征。

  尾联对结。中间两联都写诗人不眠时见闻。这一联才点出“不眠”的原委。765年(永泰元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草堂东下,第二年春末来到夔州。这时严武刚死不久,继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骄奢,为汉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杀。邛州牙将柏茂琳等又合兵讨伐崔旰,于是蜀中大乱。杜甫留滞夔州,忧念“战伐”,寄宿西阁时听到鹳鹤、豺狼的追逐喧嚣之声而引起感触。诗人早年就有“致君尧舜上”、“常怀契与稷”的政治抱负,而今飘泊羁旅,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社会的动乱使他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这一联正是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的真实写照。

  此诗全篇皆用对句,笔力雄健,毫不见雕饰痕迹。它既写景,又写情;先写景,后写情,是融景入情、情景并茂的一首杰作。

宿jiāngbiān

 tángdài 

míngyánshānjìng gāozhāishuǐmén 
yúnyán宿 yuèlàngzhōngfān 
guànzhuīfēijìng cháilángshíxuān 
miányōuzhàn zhèngqiánkūn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译文:新春佳节,天地间风霜尽去,春意盎然。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译文:日历上又添了一岁,新春代替了旧气象。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梅柳芳容徲(tí)¹,松篁(huáng)²老态多。
译文:春天来临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只是冬天不凋的松竹有了一些老态。
注释:¹徲:久。²松篁:竹与松。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译文:新年因为高兴饮了太多的屠苏酒,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yǒuxīnzhēng

yóng yuándài 

tiānfēngshuāngjìn qiánkūnxiàng 
tiānxīnsuìyuè chūnmǎnjiùshān 
méiliǔfāngróng sōnghuánglǎotàiduō 
chéngzuìyǐn huānxiàobáiyún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瓜¹,报之以琼(qióng)(jū)²。匪³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¹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²琼琚:美玉,下“琼玖”“琼瑶”同。³匪:非。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¹,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¹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¹,报之以琼玖(jiǔ)。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¹木李:果名,即榠樝,又名木梨。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论传诵程度还是《木瓜》更高,它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因此诗主旨说法多不同,而“木瓜”作为文学意象也就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臣子思报忠于君主”“爱人定情坚于金玉”“友人馈赠礼轻情重”三种意象逐渐成为“木瓜”意象的主流内涵。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参考资料:
1、 庞坚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29-131

guā

shījīng·guófēng·wèifēng xiānqín 

tóuguā bàozhīqióng fěibào yǒngwéihǎo 
tóutáo bàozhīqióngyáo fěibào yǒngwéihǎo 
tóu bàozhīqióngjiǔ fěibào yǒngwéihǎo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漠漠¹轻寒²上小楼,晓阴³无赖(lài)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译文:一阵阵轻轻的春寒袭上小楼,清晨的天色阴沉得竟和深秋一样,令人兴味索然。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注释:¹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²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料峭春寒。³晓阴:早晨天阴着。⁴无赖:无聊,无意趣。⁵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⁶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⁷幽:意境悠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似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¹细如愁。宝帘²闲挂³小银钩。
译文:飞花轻舞如虚无缥缈的梦境,丝丝细雨落下如同我的忧愁。再看那缀着珠宝的帘子正随意悬挂在小小银钩之上。
注释:¹丝雨:细雨。²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³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和轻轻寂寞。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

  每一次春来,就是一次伤春的体验。词人之心,很早就发出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的愁怨。然而他们的命运也往往是一年年地品尝春愁。此词抒写的是淡淡的春愁。它以轻淡的色笔、白描的手法,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即把那一腔淡淡的哀怨变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渗透出来,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索漠轻寒中袅袅而升的是主人公那轻轻的寂寞和百无聊赖的闲愁。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天气与室内环境的凄清,通过写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起首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无赖”二字暗指女主人公因为天气变化而生出丝丝愁绪。“淡烟”一句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画屏之上,淡烟流水,亦是一片凄清模样,让人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不期然而然中,他的视线移向了窗外:飞花袅袅,飘忽不定,迷离惝恍;细雨如丝,迷迷蒙蒙,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时悠起的是细雨蒙蒙般茫无边际的愁绪。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

  此词以柔婉曲折之笔,写一种淡淡的闲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一份闲愁。不知何时何处,它即从你心底无端地升起,说不清也拂不去,令人寂寞难耐。词人们又总是能更敏锐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诸笔底。而此时,又必然会渗透进他们对时世人生的独特感受。冯延巳的《鹊踏枝》写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这般闲情,却也包蕴着一种由时代氛围所酿成的说不清、排不开的愁绪。“古之伤心人也”的秦观,年少丧父,仕途抑塞,于新旧党迭为消长之际,一再受到排抑,满腹满腔人生的遭际感慨,泛化为一种凄怨感伤的心境意绪而弥漫于词作之中,呈现出含蓄蕴藉、窈深幽约之美。此词曲折传情而凄清婉美,《词则大雅集》卷二称“宛转幽怨,温韦嫡派”。作为婉约派词人,他正是远祖温韦,近承晏柳,融各家所长为一体,成其细腻含蓄而又凄怨感伤之风格,吟唱出较“花间”、“尊前”更为绸缪凄婉的角声,别具一番魅力。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这春愁,既没有涉及政治,又没有涉及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在一个敏感文人的心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参考资料:
1、 杨立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第2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455-457
2、 王国维.《人间词话》:南京:译林出版社;台北:台湾中华书局,2010;1970

huànshā ·qīnghánshàngxiǎolóu

qínguān sòngdài 

qīnghánshàngxiǎolóu xiǎoyīnlàiqióngqiū dànyānliúshuǐhuàpíngyōu 
zàifēihuāqīngmèng biānchóu bǎoliánxiánguàxiǎoyíng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