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蜀柳□知春,风淡暖烟愁杀人。
门前蜀柳□知春,风淡暖烟愁杀人。
将谓只栽郡楼下,不知迤逦连南津。
将谓只栽郡楼下,不知迤逦连南津。
南津柳色连南市,南市戎州三百里。
南津柳色连南市,南市戎州三百里。
夷陬蛮落相连接,故乡莫道心先死。
夷陬蛮落相连接,故乡莫道心先死。
我今帝里尚有家,门前嫩柳插仙霞。
我今帝里尚有家,门前嫩柳插仙霞。
晨沾太一坛边雨,暮宿凤凰城里鸦。
晨沾太一坛边雨,暮宿凤凰城里鸦。
别来三载当谁道,门前年年绿阴好。
别来三载当谁道,门前年年绿阴好。
春来定解飞雪花,雨后还应庇烟草。
春来定解飞雪花,雨后还应庇烟草。
忆昔当年栽柳时,新芽茁茁嫌生迟。
忆昔当年栽柳时,新芽茁茁嫌生迟。
如今宛转稊著地,常向绿阴劳梦思。
如今宛转稊著地,常向绿阴劳梦思。
不道彼树好,不道此树恶。
不道彼树好,不道此树恶。
试将此意问野人,野人尽道生处乐。
试将此意问野人,野人尽道生处乐。
为报门前杨柳栽,我应来岁当归来。
为报门前杨柳栽,我应来岁当归来。
纵令树下能攀折,白发如丝心似灰。
纵令树下能攀折,白发如丝心似灰。
崔珏

崔珏

崔珏(jué),字梦之,唐朝人。尝寄家荆州,登大中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其诗语言如鸾羽凤尾,华美异常;笔意酣畅,仿佛行云流水,无丝毫牵强佶屈之弊;修辞手法丰富,以比喻为最多,用得似初写黄庭、恰到好处。诗作构思奇巧,想象丰富,文采飞扬。例如《有赠》一诗写美人的倾国之貌,“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等句,其设喻之奇、对仗之工、用语之美,真令人叹为观止、为之绝倒,梦之真可谓是镂月裁云之天工也。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一),所录尽是佳作。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于长沙公为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余于¹长沙公²为族³,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经过浔阳,临别赠此。
译文:与长沙公是同一宗族,祖先都是大司马陶侃的后裔;由于世次相隔已远,彼此也互不相识;这次路司温阳而得相会,临别之际,以此诗相赠。
注释:¹于:犹“与”。²长沙公:指陶延寿。³族:宗族,家族。⁴祖:陶延寿是陶侃的玄孙,陶渊明是陶侃的曾孙(非嫡系),这里的“祖”兼指对方的曾祖父辈与自己的祖父辈。⁵大司马:东晋名臣陶侃,曾任太尉,封长沙郡公,后拜大将军,死后追赠大司马。⁶昭穆:指同宗世系;古代贵族宗庙制度,二世、四世、六世居于左,叫作昭;三世、五世、七世居于右,叫作穆。⁷既远:指世次相隔已远。⁸路人:过路之人,指关系疏远,彼此陌生。⁹浔阳:地名,在今江西九江市,这里是陶渊明的家乡。
同源分流,人易世疏,慨然寤叹,念兹厥初;
同源分流¹,人易²世疏³,慨然寤叹,念兹厥(jué)
译文:同一源头分支流,世系渐远人相疏;感悟此理深慨叹,因念彼此同初祖;
注释:¹同源分流:同一水源分出的支流,比喻同一宗族的不同后代。²人易:人事变更。³世疏:世系疏远。⁴寤:通“悟”,觉悟,醒悟。⁵厥初:当初的始祖。厥:其。
礼服遂悠,岁月眇徂,感彼行路,眷然踌躇;
礼服¹遂悠²,岁月眇(miǎo)(cú)³,感彼行路,眷然(chóu)(chú)
译文:血缘宗亲渐疏远,岁月悠悠不停仁;感叹族亲成陌路,犹豫徘徊心恋慕。
注释:¹礼服:服丧的礼服,这里指宗族关系;古人因血缘亲疏关系不同,丧礼之服也有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等五种。²悠:远,指关系的疏远。³眇祖:指年代久远。眇:同“渺”。⁴行路:行路之人。⁵眷然:恋慕的样子。⁶踌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于穆令族,允构斯堂,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于穆¹²族,允构斯堂³,谐气冬暄(xuān),映怀(guī)(zhāng)
译文:君为同族美名扬,弘扬父志功辉煌;温文尔雅谦和态,美德生辉映圭璋;
注释:¹于穆:赞叹之辞。毛传:“於,叹辞也;穆,美。”²令:美,善。³允构斯堂:指儿子能够继承父业;允:诚信,确能;堂:正室,喻父业。⁴谐气:和谐的气度。⁵冬暄:像冬天的阳光般和暖。暄:暖和。⁶映:辉映。⁷怀:胸怀。⁸圭璋:宝贵的玉器。这句是说长沙公的胸怀与可与美玉相映生辉。这两句赞美长沙公气度温和,品德高尚。
爰采春华,载警秋霜,我曰钦哉,实宗之光;
(yuán)采春华¹,载警秋霜²,我曰钦³哉,实宗之光
译文:风华正茂光灿灿,立身谨慎防秋霜;可钦可佩令我赞,君为我族增荣光。
注释:¹爰采春华:光彩如同春花;这里是形容长沙公风华正茂,功绩卓著。《宋书·高帝纪》载:“义熙五年(409年),慕容超率铁骑来战,命咨议参军陶延寿击之。”可知陶延寿于义熙间颇立功业。爰:语助词。采:光彩;华:同“花”。²载警秋霜:惕于秋霜之微;是说长沙公立身处事机敏练达而小心谨慎。载:通“再”,又;警:惕。³钦:敬。⁴实宗之光:实在是宗族的荣光。
伊余云遘,在长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伊余云¹(gòu)²,在长³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东;
译文:彼此偶然一相逢,我愧辈长忘同宗;笑语欢言尚未久,君将离去各西东;
注释:¹伊、云:语助词。²遘:遇。³长:长辈;指作者为长沙公的长辈。⁴同:指同宗。⁵逝:往,去;这里指分别。
遥遥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远,行李时通;
遥遥三湘¹,滔滔九江²,山川阻远,行李时通³
译文:三湘遥遥君归处,九江滔滔我意浓;远隔山川路途阻,频将音讯互为通。
注释:¹三湘:泛指湖南,这里指长沙公将返封地长沙。²九江:指作者所在地。³行李时通:经常互通音讯。行李:使者。
何以写心,贻此话言,进篑虽微,终焉为山;
何以写¹心,贻(yí)²此话言,进篑(kuì)³虽微,终焉为山
译文:如何表达我心意,且送几句肺腑言;积土可以成高山,进德修业是圣贤;
注释:¹写:抒发,倾泄。²贻:赠送。³篑:盛土的竹器。⁴为山:指建立功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加一筐土虽然很少,但积少成多,最终亦能成山;这里是勉励长沙公不断进德修业,最终可以建成伟大的功业。
敬哉离人,临路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¹哉离人²,临路³凄然,款襟或辽,音问其先
译文:愿君此去多保重,相送登程意凄然;路途遥远难再晤,愿得音讯早早传。
注释:¹敬:有“慎”的意思。²离人:离别之人,指长沙公。³临路:上路,登程。⁴款襟:畅叙胸怀款:诚,恳切。⁵辽:远。⁶音问其先:是说可以常通音讯。

  这首诗共四章,诗人以长者的身份,一方面感叹宗族的悠久历史,赞美宗族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赞扬长沙公能继父业,并勉励其不断进德修业,希望日后常通音讯。

  陶渊明与长沙公虽然同宗,但由于支系略远而形同路人,这不禁使颇重亲情的陶渊明有些失意,“眷然踌躇”。但临别之言,作者并无抱怨而是以长者口吻,述先祖之洪烈,赞宗族之美德,而长沙公又能“允构斯堂”,“实宗之光”,颂扬其继承祖业的才识与功绩。这是一种长者的期盼与肯定。“笑言未久,逝焉西东”道出即将离别的不舍,二人言谈相投,惜别之情自然而生,“逝焉西东”乃见聚散匆匆,失意与怅然交渗其中。临别寄殷勤之意这是必然,更何况二人又是同宗之亲。此地一别有“三湘”“九江”阻隔,路途遥远,希望能书信相通,聊慰相思之情。“进篑虽微,终焉为山”是作者对长沙公的劝勉,虽为临别之言,但能见出作者勉励长沙公继续进德修业再荣宗族的真诚。

  全诗以长者口吻娓娓道来,既道出自己与长沙公的宗族亲情,又体现出长者对晚辈的殷切关爱,语气和蔼,态度恳切,体现出诗人重视立身处世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对亲情关系的敬重。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9-13

zèngzhǎngshāgōng--táoyuānmíng

zhǎngshāgōngwèitóngchūzhāoyuǎnwèirénjīngguòxúnyánglínbiézèng

tóngyuánfēnliúrénshìshūkǎirántànniànjuéchū

suìyōusuìyuèmiǎogǎnxíngjuànránchóuchú

lìngyǔngòutángxiédōngxuānyìng怀huáiguīzhāng

yuáncǎichūnhuázàijǐngqiūshuāngyuēqīnzāishízōngzhīguāng

yúngòuzàizhǎngwàngtóngxiàoyánwèijiǔshìyān西dōng

yáoyáosānxiāngtāotāojiǔjiāngshānchuānyuǎnxíngshítōng

xiěxīnhuàyánjìnkuìsuīwēizhōngyānwèishān

jìngzāirénlínránkuǎnjīnhuòliáoyīnwènxiān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云跨南溟,南北一雨。
译文:乌云连绵足以横越南海,纵是天南地北也能同落一雨。
瞻望匪遥,槛穽斯阻。
(zhān)¹匪遥,槛(kǎn)(jǐng)²斯阻。
译文:翘首瞻望不觉你我相隔遥远,途中却多有陷阱重重拦阻。
注释:¹瞻望:远望;展望。²槛穽:亦作“ 槛阱 ”。意思是捕捉野兽的机具和陷坑。喻人世间的陷阱、牢笼。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梦往从之,引手相抚。
译文:梦中我前往随你而游,携手同行互相安抚。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
笑言未半,舍我不伫(zhù)¹
译文:晏晏笑语还未说到一半,梦中人舍我而去,再不停驻。
注释:¹伫:伫立。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¹,金陵²驿路楚云西³
译文: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注释:¹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²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³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江春不肯留行客¹,草色青青²送马蹄。
译文: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注释:¹行客:过客;旅客。²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2、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页

sòngpànguānzhīrùnzhōuxíngyíng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wànjiāshì jīnlíng驿chǔyún西 
jiāngchūnkěnliúxíng cǎoqīngqīngsòng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廉颇(pō)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¹,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²,拜为上卿(qīng)³,以勇气闻于诸侯。蔺(lìn)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huàn)者令(miào)贤舍人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注释:¹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²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³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⁴宦者令:宦官的首领。⁵舍人:有职务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¹。秦昭(zhāo)²闻之,使人遗(wèi)³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¹⁰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fǔ)¹¹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shè)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¹²。”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¹³?”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¹⁴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¹⁵,宁许以负秦曲¹⁶。”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¹⁷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¹⁸。”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译文: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注释:¹和氏璧:战国时著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²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³遗:送。⁴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⁵亡走燕:逃到燕国去。⁶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⁷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⁸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⁹乃:却,竟然。¹⁰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¹¹肉袒伏斧质: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袒,脱衣露体。质,同“锧”,承斧的砧板。¹²宜可使:可供差遣。宜,适宜。¹³不:同“否”。¹⁴曲:理屈,理亏。¹⁵均之二策:衡量这两个计策。均,衡量。之,这。¹⁶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¹⁷奉:捧着。¹⁸完璧归赵:让璧完整无损地归还赵国。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坐章台¹见相如,相如奉璧奏²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³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yǐ)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¹⁰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¹¹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¹²于庭¹³。何者?严¹⁴大国之威以修敬¹⁵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guàn)¹⁶,礼节甚倨(jù);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yì),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¹⁷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nì)¹⁸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¹⁹固请²⁰,召有司²¹案图²²,指从此以往十五都²³予赵。相如度秦王特²⁴以诈佯为²⁵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²⁶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zhāi)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²⁷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²⁸相如广成传(zhuàn)²⁹。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yì)³⁰,怀其璧,从径道³¹亡,归璧于赵。
译文: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朝廷上将国书交给我。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注释:¹章台:秦宫名,旧址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²奏:进献。³美人:指秦王的姬妾。⁴偿赵城: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⁵瑕:玉上的斑点或裂痕。⁶却立:倒退几步立定。⁷怒发上冲冠: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了冠。形容极其愤怒。⁸负:倚仗。⁹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古代平民只穿麻衣、葛布,故称布衣。¹⁰逆:拂逆,触犯。¹¹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做斋戒。¹²书:指赵王的复信。¹³庭:同“廷”,朝堂。¹⁴严:尊重,敬畏。¹⁵修敬:致敬。¹⁶列观:一般的台观,指章台。不在朝堂接见,说明秦对赵使的不尊重。¹⁷急:逼迫。¹⁸睨:斜视。¹⁹辞谢:婉言道歉。²⁰固请:坚决请求(相如不要把璧撞破)。²¹有司:职有专司的官吏。²²案图:查明地图。案,同“按”。²³都:城邑。²⁴特:只,只是。²⁵详为:假装做。详,同“佯”,假装。²⁶共传:等于说公认。²⁷设九宾:一种外交上最隆重的仪式。有傧相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宾,同“傧”。²⁸舍:安置。²⁹广成传:广成,宾馆名。传,传舍,宾馆。³⁰衣褐:穿着粗麻布短衣,指化装成平民百姓。³¹径道:小路。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¹以来二十馀(yú)君,未尝有坚明约束²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jiàn)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³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huò),唯大王与群臣孰(shú)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zú)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注释:¹缪公:即秦穆公。缪,同“穆”。²坚明约束:坚决明确地遵守信约。约束,信约。间:抄小路,与上文“从径道亡”相应。³立:立刻。⁴就汤镬:指接收烹刑。汤,沸水。镬,大锅。⁵孰:同“熟”,仔细。⁶嘻:苦笑声。⁷因而厚遇之:趁此优厚地款待他。⁸卒廷见相如:终于在朝堂上接见蔺相如。⁹毕礼而归之:举行完廷见的外交大礼然后送他回国。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译文: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¹。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文: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注释:¹拔石城:攻取石城。石城,故址在今河南林州西南。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¹会于西河外渑池²。赵王畏秦,欲毋行³。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qiè)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jué)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miǎn)池。秦王饮酒酣(hān),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¹⁰,请奏盆缻(fǒu)¹¹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¹²相如,相如张目叱(chì)¹³之,左右皆靡¹⁴。于是秦王不怿(yì)¹⁵,为一击缶(fǒu)。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¹⁶。”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¹⁷,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¹⁸以待秦,秦不敢动。
译文: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注释:¹为好:修好。²西河外渑池:西河,黄河西边。渑池,今河南渑池。³欲毋行:想不去。⁴诀:告别。⁵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算前往渑池的路程和会谈完毕的时间。道里,路程。⁶绝秦望:断绝秦国要挟胁迫的念头。⁷好音:喜欢音乐。⁸瑟:古代乐器,形似琴而较长大。通常配有二十五根弦。⁹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¹⁰秦声:秦国的音乐。¹¹盆缻:均为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¹²刃:刀锋。这里是杀的意思。¹³叱:喝骂。¹⁴靡:倒下,这里指后退。¹⁵怿:愉快。¹⁶为秦王寿:祝秦王长寿,指向秦王献礼。¹⁷竟酒:直到酒宴完毕。¹⁸盛设兵:多布置军队。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¹。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²,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³。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nì)。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nú),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jīng),因¹⁰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bǐ)贱之人,不知将军¹¹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wěn)颈之交¹²
译文: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抗议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注释:¹右:上。古人以右为尊。²相如素贱人:指蔺相如这个人做过太监的家臣,向来微贱。素,素来,向来。³争列:争位次的高下。⁴引车避匿:将车子调转躲避。⁵舍人:指蔺相如的门客。⁶相与:一起,共同。⁷孰与秦王: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孰与,与……相比。孰,谁,哪一个。⁸驽:愚笨,拙劣。⁹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鞭打。¹⁰因:通过。¹¹将军:当时的上卿兼职将相,所以廉颇这样称呼蔺相如。¹²刎颈之交:指能够共患难、同生死的朋友。刎颈,杀头。刎,割。

  《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

  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层层衬染,极力蓄势,造成人物形象的张势。司马迁在文中极尽渲染之能事,层层蓄势,有如王江截流。如他在文中五次渲染相如操天下王势为己用之睿智:为国纾难,利用国际舆论,借使秦负曲之势,奉璧至秦;秦王得璧不偿城,相如以“璧有瑕,请指示王”诓得玉璧后,抓住秦王贪婪的弱点,欲以璧击柱,借“秦恐璧破”之势威胁秦王;抓住秦国二十余君“不坚明约束”之过,借理在我方之势,使人怀璧归赵;渑池之会,借“五步之内以颈血溅王王”之势,逼秦王就范,为一击缶;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之势,迫使秦不敢动武。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马迁笔势陡转:多谋善断、意气风发的蔺相如竟对无理取闹的廉颇一再退忍避让,连门客都感到羞愧。当门客要离开他时,才袒露他“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相如的绝顶智慧和贤相风采凸现在读者的眼前。

参考资料:
1、 刘先军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湖南教育:综合版 ,2002年第17期 .

liánlìnxiànglièzhuàn

qiān liǎnghàn 

    liánzhě zhàozhīliángjiàng zhàohuìwénwángshíliùnián liánwèizhàojiàng  zhī yángjìn bàiwèishàngqīng yǒngwénzhūhóu lìnxiàngzhě zhàorén wèizhàohuànzhělìngmiàoxiánshèrén 

    zhàohuìwénwángshí chǔshì qínzhāowángwénzhī shǐ使rénwèizhàowángshū yuànshíchéngqǐng zhàowángjiàngjūnliánzhūchénmóu qín qínchéngkǒng jiàn  huànqínbīngzhīlái wèidìng qiúrénshǐ使bàoqínzhě wèi huànzhělìngmiàoxiányuē  chénshèrénlìnxiàngshǐ使  wángwèn  zhīzhī  duìyuē  chénchángyǒuzuì qièwángzǒuyān chénshèrénxiàngzhǐchén yuē  jūnzhīyānwáng  chényuē  chénchángcóngwángyānwánghuìjìngshàng yānwángchénshǒu yuē yuànjiéyǒu  zhīzhī wǎng  xiàngwèichényuē  zhàoqiángéryānruò érjūnxìngzhàowáng yānwángjiéjūn jīnjūnnǎiwángzhàozǒuyān yānwèizhào shìgǎnliújūn érshùjūnguīzhào jūnròutǎnzhìqǐngzuì xìngtuō  chéncóng wángxìngshèchén chénqièwèirényǒngshì yǒuzhìmóu shǐ使  shìwángzhàojiàn wènlìnxiàngyuē  qínwángshíchéngqǐngguǎrénzhī fǒu  xiàngyuē  qínqiángérzhàoruò   wángyuē   chéng nài  xiàngyuē  qínchéngqiúérzhào zàizhào zhàoérqínzhàochéng zàiqín jūnzhīèr nìngqín  wángyuē  shuíshǐ使zhě  xiàngyuē  wángrén chényuànfèngwǎngshǐ使 chéngzhàoérliúqín chéng chénqǐngwánguīzhào  zhàowángshìsuìqiǎnxiàngfèng西qín 

    qínwángzuòzhāngtáijiànxiàng xiàngfèngzòuqínwáng qínwáng zhuànshìměirénzuǒyòu zuǒyòujiēwànsuì xiàngshìqínwángchángzhàochéng nǎiqiányuē  yǒuxiá qǐngzhǐshìwáng  wángshòu xiàngyīnchíquè zhù shàngchōngguān wèiqínwángyuē  wáng shǐ使rénshūzhìzhàowáng zhàowángzhàoqúnchén jiēyuē qíntān qiáng kōngyánqiú chángchéngkǒng  qín chénwèizhījiāoshàngxiāng kuàngguó qiězhīqiángqínzhīhuān  shìzhàowángnǎizhāijiè shǐ使chénfèng bàisòngshūtíng zhě yánguózhīwēixiūjìng jīnchénzhì wángjiànchénlièguàn jiéshèn  zhuànzhīměirén nòngchén chénguànwángchángzhàowángchéng chén wángchén chéntóujīnsuìzhù  xiàngchízhù zhù qínwángkǒng nǎixièqǐng zhàoyǒuàn zhǐcóngwǎngshízhào xiàngduóqínwángzhàyángwèizhàochéng shí nǎiwèiqínwángyuē  shì tiānxiàsuǒgòngzhuànbǎo zhàowángkǒng gǎnxiàn zhàowángsòngshí zhāijiè jīnwángzhāijiè shèjiǔbīntíng chénnǎigǎnshàng  qínwángduózhī zhōngqiángduó suìzhāi shèxiàngguǎng广chéngzhuàn xiàngduóqínwángsuīzhāi juéyuēchángchéng nǎishǐ使cóngzhě huái怀 cóngjìngdàowáng guīzhào 

    qínwángzhāihòu nǎishèjiǔbīntíng yǐnzhàoshǐ使zhělìnxiàng xiàngzhì wèiqínwángyuē  qínmiàogōngláièrshíjūn wèichángyǒujiānmíngyuēshùzhě chénchéngkǒngjiànwángérzhào lìngrénchíguī jiànzhìzhào qiěqínqiángérzhàoruò wángqiǎnjièzhīshǐ使zhìzhào zhàofènglái jīnqínzhīqiángérxiānshízhào zhàogǎnliúérzuìwáng chénzhīwángzhīzuìdāngzhū chénqǐngjiùtānghuò wéiwángqúnchénshúzhī  qínwángqúnchénxiàngshìér zuǒyòuhuòyǐnxiàng qínwángyīnyuē  jīnshāxiàng zhōngnéng érjuéqínzhàozhīhuān yīnérhòuzhī shǐ使guīzhào zhàowángzhīqín  tíngjiànxiàng érguīzhī 

    xiàngguī zhàowángwèixiánshǐ使zhūhóu bàixiàngwèishàng qínchéngzhào zhàozhōngqín 

    hòuqínzhào shíchéng míngnián gōngzhào shāèrwànrén 

    qínwángshǐ使shǐ使zhěgàozhàowáng wángwèihǎohuì西wàimiǎnchí zhàowángwèiqín xíng lián lìnxiàngyuē  wángxíng shìzhàoruòqiěqiè  zhàowángsuìxíng xiàngcóng liánsòngzhìjìng wángjuéyuē  wángxíng duódàohuìzhī huán guòsānshí sānshíhuán qǐngtàiwèiwáng juéqínwàng  wángzhī suìqínwánghuìmiǎnchí qínwángyǐnjiǔhān yuē  guǎrénqièwénzhàowánghǎoyīn qǐngzòu  zhàowáng qínshǐqiánshūyuē mǒuniányuè qínwángzhàowánghuìyǐn lìngzhàowáng  lìnxiàngqiányuē  zhàowángqièwénqínwángshànwèiqínshēng qǐngzòupénfǒuqínwáng xiàng  qínwáng  shìxiàngqiánjìnfǒu yīnguìqǐngqínwáng qínwángkěnfǒu xiàngyuē  zhīnèi xiàngqǐngjǐngxuèjiànwáng  zuǒyòurènxiàng xiàngzhāngchìzhī zuǒyòujiē shìqínwáng wèifǒu xiàngzhàozhàoshǐshūyuē mǒuniányuè qínwángwèizhàowángfǒu  qínzhīqúnchényuē  qǐngzhàoshíchéngwèiqínwángshòu寿  lìnxiàngyuē  qǐngqínzhīxiányángwèizhàowángshòu寿  qínwángjìngjiǔ zhōngnéngjiāshèngzhào zhàoshèngshèbīngdàiqín qíngǎndòng 

    guīguó xiànggōng bàiwèishàngqīng wèizàiliánzhīyòu liányuē  wèizhàojiàng yǒugōngchéngzhànzhīgōng érlìnxiàngkǒushéwèiláo érwèishàng qiěxiàngjiànrén xiū rěnwèizhīxià  xuānyányuē  jiànxiàng zhī  xiàngwén kěnhuì xiàngměicháoshí chángchēngbìng liánzhēngliè érxiàngchū wàngjiànlián xiàngyǐnchē shìshèrénxiàngjiànyuē  chénsuǒqīnérshìjūnzhě jūnzhīgāo jīnjūnliántóngliè liánjūnxuānèyánérjūnwèizhī kǒngshūshèn qiěyōngrénshàngxiūzhī kuàngjiàngxiàng chénděngxiào qǐng  lìnxiàngzhǐzhī yuē  gōngzhīshìliánjiàngjūnshúqínwáng  yuē  ruò  xiàngyuē  qínwángzhīwēi érxiàngtíngchìzhī qúnchén xiàngsuī wèiliánjiàngjūnzāi niànzhī qiángqínzhīsuǒgǎnjiābīngzhàozhě liǎngrénzài jīnliǎnggòngdòu shìshēng suǒwèizhě xiānguójiāzhīérhòuchóu  liánwénzhī ròutǎnjīng yīnbīnzhìlìnxiàngménxièzuì yuē  jiànzhīrén zhījiàngjūnkuānzhīzhì  xiànghuān wèiwěnjǐngzhījiāo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旅泊¹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译文:已在外漂泊多年,年纪大了还不能怀乡。
注释:¹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做官,未能归乡。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译文: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敛眉¹俱握手,破涕共衔杯²
译文:皱着眉头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一起饮酒。
注释:¹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乡之情。²衔杯:喝酒。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yīn)勤访¹朋旧,屈曲²问童孩。
译文: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
注释:¹访:询问。²屈曲:详细周到。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衰宗¹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译文:衰微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
注释:¹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犹言“寒家”。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译文:旧日的庭园如今是否依然存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柳行疏密布,茅斋(zhāi)宽窄裁。
译文: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译文: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译文: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爱生青苔的石头是否依旧?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译文: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jī)¹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译文: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
注释:¹羁心:羁旅的情怀。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行当驱下泽¹,去剪故园莱²
译文: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注释:¹下泽:车名,是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²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遇见了家乡来的人,便殷勤问起亲戚朋旧、居室池台、园林植树等情况,表达了恋念故乡的情思。

  这首诗是写王绩绩在他乡遇到故人,内容虽然质朴平淡,但是意境隽永。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意境,将读者带人诗人寄居的大都当中。根据后人考证,此处所说的旅泊多年的城市应当是长安城,城里车水马龙、房屋鳞次的繁华留住了诗人的脚步,所以诗人才有感而发,到老了仍然没有想着回家。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带到诗人寓居的他乡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发现“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久别重逢,彼此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

  接下去,到诗人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在故乡,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诗中此处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诗经》的《行露》当中,虽然只有十五句,却连用九个问句,以增强文字语气,强调人物情感。本诗也用了类似的连续提问法,虽然跟古诗文用途不同,但是却充分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

  不过,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但是他却在最后四句当中诉说了自己的意愿。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

  全诗质朴自然,并无雕砌的痕迹,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浅而韵味无穷,一扫初唐诗坛的迤逦浮华的靡靡风气,正是王绩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此诗的影响。特别是前两句和最后一句,与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意思几近相同,末句同样采用提问法。但是,王维的《杂诗》所表达的乡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绩的这首诗寄托情感的意象却比较多。

  王绩的思想虽然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渴望自由遗世的意思,这首诗亦有些许逃避的意思。然而,诗中的画面和真情却打动人心,充满了对人情事理的热爱和依恋,显然并非牢骚之作,实则读来娓娓动人,余韵不绝。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5-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