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幽篁,天空夜气凉。繁阴连密地,清影乱疏行。
明月照幽篁,天空夜气凉。繁阴连密地,清影乱疏行。
雨雪伤迟暮,风烟怯老苍。何如今夜景,潇洒胜浮湘。
雨雪伤迟暮,风烟怯老苍。何如今夜景,潇洒胜浮湘。
张宁

张宁

张宁(1426—1496)字靖之,号方洲,一作芳洲,浙江海盐人,明朝中期大臣。景泰五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丰采甚著,与岳正齐名,英宗尝称为“我张宁”云。成化中出知汀州,先教后刑,境内利病悉罢行之。后为大臣所忌,弃官归,公卿交荐,不起。能诗画、善书法,著有《方洲集》等。 ▶ 8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
吾昔与尔¹辈,读书常闭门。
译文:先前我和你们,读书不常出门。
注释:入峡:指进入长江诸峡入蜀。峡:指长江流经重庆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的险隘地带,其中最著名的有巫峡、巴峡、明月峡等。弟:指孟洗然、孟邕等。¹尔:一作“汝”。
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
未尝冒湍(tuān)¹,岂顾垂堂²言。
译文:不曾冒过激流的危险,哪理会坐不垂堂的古训。
注释:¹湍险:指在急流中行船的危险。湍:急流。²垂堂: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坠落会击伤人,故以喻危险的境地。
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
自此尝江湖,辛勤难具论。
译文:从这次出来游历江湖,艰辛困苦难以一一述陈。
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
往来行旅¹²,开凿禹(yǔ)³存。
译文:峡中往来的旅客疲弊不堪,幸赖大禹开凿之功至今犹存。
注释:¹行旅:旅客。²弊:困,疲乏。³禹功:大禹开凿三峡之功。大禹治水,疏通江河,传说他开凿黄河三门峡,连同长江三峡也附会为他所开凿。
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
壁立千峰峻,潈(cóng)¹流万壑奔。
译文:两岸峭壁耸立起上千座险峰,湍急的水流在万条壑谷涌奔。
注释:¹潈:众水相入交会之处。
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
我来凡¹几宿²,无夕不闻猿。
译文:我来这里总共才几天,没有一夜不听到猿的啼声。
注释:¹凡:只是,不过是。²几宿:几次过夜。
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
(pǔ)¹上摇²归恋³,舟中失梦魂
译文:江边宿息时归思依依,船只行进中落魄失魂。
注释:¹浦:水口,江边。²摇:一作“思”。摇动,这里作引动。³归恋:归家之思恋。⁴失梦魂:古人以为人的灵魂在睡梦中会离开躯体,失梦魂意为梦中魂归故乡。
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
泪沾明月峡¹,心断鹡(jí)(líng)²
译文:明月峡中泪水沾湿了衣裳,原野的鹡鸰使人断肠伤神。
注释:¹明月峡:在今湖北巴东。峡口南岸壁高四十丈,壁上有圆孔,形如满月。²鹡鸰原:比喻兄弟。鹡鸰:一作“脊令”,鸟名。
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
离阔¹星难聚²,秋深露已繁。
译文:离得太远星星也难相聚,晚秋季节露水越来越深。
注释:¹离阔:阔别。²星难聚:参星和辰星,一在西方,一在东方,出没各不相见。借以比喻彼此隔离。
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¹²下南楚³,书此乡园
译文:趁着先生顺流直下南楚,写下这首诗寄给家乡亲人。
注释:¹因:依凭。²君:指被托咐寄诗的人。³南楚:指江陵、襄阳一带。⁴书此:写下这首诗。⁵示:一作“寄”。⁶乡园:家乡。

  一至六句写在旅途中回忆在家读书时的情景。诗人青少年时代和诸弟在家闭门读书,攻读儒家经典。读书之余,也学剑、弹琴、游乐。兄弟们同室求学,携手共游,融洽无间,情深谊厚。但那时毕竟未历风险,以致连“坐不垂堂”这句话的意义也不理会。及至出门游历,其艰险程度,真是一言难尽。

  七至十二句写游历三峡的所见所闻。这次远游,他乘船逆江而上,经宜昌而入三峡。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之地,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两岸山势峻奇多姿,虎啸猿啼,气象万千。这时诗人心灵完全沉浸在雄奇壮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十三句至二十句写进入三峡所见所闻引发的怀乡思弟的情愫。当夕阳西下,夜深人静之际,听到猿猴啼叫,不免激发心中凄凉心情。诗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归家的念头油然而生,甚至梦中返回故乡。特别是来到明月峡时,因峡名明月联想起“团圆”,想起“鹡鸰原”的典故,深感独身在外的凄凉,记挂着弟弟们,不禁泪水模糊了诗人的双眼。“泪沾明月峡,心断鹡鸰原”两句表明诗人的思亲之情达到了高峰。在思乡之际,碰巧遇到一位要返回襄阳的同乡,于是便写了此诗,请他捎给弟弟们,充分表现了诗人作为兄长对弟弟们的一片爱心。

  此诗描写入巴蜀三峡时的艰险,抒发了作者远涉江湖之苦和怀乡忆弟之情。题中的“弟”指作者弟弟孟洗然、孟邕等。作者曾与他们一起隐居读书,都胸怀大志。作者这次经三峡正当深秋,诗中“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正是对三峡险境的高度概括。“浦上”以下各句则触景生情,由入明月峡而思念与家人团圆,见鹡鸰在原而感伤兄弟分离,感情表现得自然、真挚。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22
2、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第480页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
云霞堕(duò)西山,飞帆¹拂天镜²
译文:云霞坠落西山,飞驶的帆船轻拂着明净的湖面。
注释:豁然阁:在今江苏吴江,濒临太湖。¹飞帆:飞驶的帆船。²天镜:指明净的湖面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谁开一窗明,纳此千顷静。
译文:是谁开的这扇窗呢?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
寒蟾发淡白,一雨破孤迥。
寒蟾(chán)¹发淡白,一雨破孤迥(jiǒng)²
译文:天上的明月发出淡淡的白光,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划破这孤寂的意境。
注释:¹寒蟾:冷月,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²孤迥:孤寂意。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溪兴。
时邀竹林¹交,或尽剡(shàn)²兴。
译文:时而邀来志趣高尚的竹林之友,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
注释:¹竹林:指竹林七贤。²剡静:即曹娥江上游,在浙江嵊县南。
扁舟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piān)¹还北城,隐隐闻钟磬。
译文:一叶扁舟返回北城时,只隐隐听到钟磬之声远远传来。
注释:¹扁舟:小舟。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闲暇之余黄昏泛舟游太湖的所见所感以及乘舟返城的过程。全诗高雅淡远,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游玩时闲适以及对豁然阁的依依眷顾之情。

  “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句写诗人黄昏出游,飞帆驶入澄静的太湖。“云霞堕西山,飞帆拂天镜。”诗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奇美的境界,绚丽多姿的晚霞在西山上空飘浮,清风徐吹,帆船轻轻划破水平如镜的湖面,这景象,令人想起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间四句写诗人登上了豁然阁,凭窗远眺。阁窗直对湖面,湖光映照得十分明亮。他赞叹这窗开得巧,凭倚窗前,太湖千顷碧波尽收眼底。当幽暗的夜的帷幕缓缓下降的时候,湖景倍加奇丽,映照水面的明月射出淡淡的白光,朦胧而又神秘。一阵风挟来了一霎雨,破坏了平静,把如璧的湖月撕得粉碎,仿佛沉人了湖底。

  “时邀竹林交,或尽剡静兴。”句概述诗人的志趣。他时而邀朋聚会,这些朋友志趣高尚,如同晋代的竹林七贤;他又时而出访知交,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全凭兴趣。

  结尾二句写乘舟返城。诗人乘着轻快的小船返回北城,途中隐隐约约听见清脆悠扬的钟磬声发自附近的庙宇。诗人隐隐流露了对豁然阁的依恋之情。

  这首五古文笔轻淡,诗思摇漾。其中前两句一“堕”一“拂”,高阁之崇,湖水之阔尽现。次二句以“一窗明”纳“千顷静”,形成视觉与听觉之通感效果,末二句以一叶扁舟遥协“飞帆拂天镜”,然又忽折笔势,将此轻快的动感复引入“隐隐闻钟磬”的幽深而空灵的静境。明显受了中唐诗人韦应物“高雅闲淡”的山水诗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79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历代山水诗鉴赏:江山留胜迹.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5
3、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816

huōrán--chéng

yúnxiáduò西shānfēifāntiānjìng

shuíkāichuāngmíngqiānqǐngjìng

hánchándànbáijiǒng

shíyāozhúlínjiāohuòjǐnshànxìng

biǎnzhōuháiběichéngyǐnyǐnwénzhōngqìng

长镵白木柄,斸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总欣然。
长镵(chán)¹白木柄,斸(zhú)²破一庭寒。三枝两枝生绿,位置³小窗前。要使花颜四面,和着草心千朵,向我十分妍。何必兰与菊,生意欣然
译文:我手持白木柄的长铲,挖开院子中被寒气笼罩的土地。在小窗前种几株花草,就会长出绿油油的枝叶。要让花朵四面开放,连同千百棵中心正在勃发嫩叶的绿草,共同向我展示出最美的春意。不一定种植兰、菊这些高贵的植物,普通的花草也一样能给人带来盎然的生机。
注释:¹长镵:长铲。²斸:挖。³位置:把种花草的地点安置在。⁴和:连同。⁵妍:美丽。⁶生意:生机。⁷总:都,一样。⁸欣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江上,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与子绕花间。
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便欲诛茅¹江上²,只恐空林衰草,憔悴不堪怜。歌罢且更酌(zhuó)³,与子绕花间。
译文:早晨的风,夜里的雨,傍晚的烟,是它们酿成了春色,它们也会摧毁春色。人生遇到了挫折,就想逃避现实到江边隐居,恐怕那样只会面对空旷的山林,败落的野草,荒凉憔悴,不值得留恋。我的《水调歌头》唱完了,咱们再重新斟上一杯酒,我和你一同绕行花间,及时欣赏眼前的春色。
注释:¹诛茅: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定居。²江上:江边,指隐士隐居之地。³更酌:重新斟上一杯酒。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chàng)望梅花驿(yì)¹,凝情杜若洲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³
译文:惆怅的望着梅花驿,专注的看着开有燕子花的绿洲。祥云下面有高楼大厦,可惜高楼不是用木兰木做的。
注释:南柯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爱词》《南歌子》《水晶帘》《风蝶令》《宴齐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梦》等,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二字,前后片相同。两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¹梅花驿:寄送信件的驿站。驿:驿站,古时供官府信使中途换马和歇宿处。²杜若洲:生长杜若的水中小岛。杜若:一种香草。³木兰舟:用木兰做成的船。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jiān)¹双鱼²远,题红片叶³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译文:想用缄帛写信可是离传信者很遥远无从寄信,于是秋叶都红了也还没写。想借助江水寄托离愁别绪,可是江水是向东流的哪里能够流向西边呢?
注释:¹缄素:古人用帛写信,因称书信为缄素。缄:捆扎。²双鱼:事见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用双鱼指代书信。³题红片叶:用唐人红叶题诗事:唐宣宗时,卢渥赴京应试,在御沟中偶得一片红叶,上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娶得一宫女,这宫女恰是当年红叶题诗之人。此以题红表示书信。

  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作品。上阕从男主人公起笔,下阕则落在女主人公身上,两阕遥相呼应,如倾如诉。上阕描绘了男主人公的惆怅先是从描摹情态入手的,“怅望梅花驿”,是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典故,说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满怀惆怅:“凝情杜若洲”,取《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却也无从寄去,徒然凝情而望。来鸿不见,去雁也难,终于,他从深思回到了现实:距离阻隔了一对情人,难以相聚。四个长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组逐渐推云的镜头,在令人失望的结局上定了格。

  如果说男主人公的愁绪是悠长而缠绵的话,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则显得炽热急切,字里行间,流露出思妇坐卧不宁百般无奈矛盾心理。“缄素”、“题红”两句用的是书信往来的典故,“远”、“秋”二字,巧妙地点出了她与情人之间音讯断绝的愁绪。最后,焦虑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着情人远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带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头的流水和着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终使这段爱情以悲剧作结。不过留在读者记忆中的,不是悲悲切切的叙事,而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恋歌。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认为:“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无论是表述两人不能相见的痛苦,还是诉说那无边的思念,作者都写得含蓄蕴藉。如“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云木兰舟”:“高楼”指女子居处,木兰舟代喻出游男子:“高楼”与“木兰舟”的距离点出了他们无法相见的残酷现实,“不云”一词用在这里,给人一种语尽意不尽的境界觉。全词没有一处用过“思”字,但字字句句却充满了思念之情,这表明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工底十分深厚,既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旨,又保持了词的特点——清远空灵。

  作者善于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泛单调。如“梅花驿”、“杜若洲”都是虚指,但又与双方远隔,托物寄情密切相关,写女主人公无人传递书信所选用的“双鱼远”、“片叶秋”以及“江已东流”也都属虚拟,但却和她盼望与情人通信的现实十分吻合,这些虚实的统一,不仅有助于表达男女双方的真切情意,而且拓实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运用典故也有创新,词中所用大多为常见的典故,但在作者笔下,别有一番情趣。如“双鱼”、“题红”两典的原意都形容书信传情,平安抵达对方手中,而作者却以“远”、“秋”二字平添了悲剧的韵味,颇有新意。

  词中虽有典故,但却一样明白,“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两句,借鉴了白居易“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如同已出,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很妥贴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5页

nán ·chàngwàngméihuā驿

fànchéng sòngdài 

chàngwàngméihuā驿 níngqíngruòzhōu xiāngyúnchùyǒugāolóu gāolóujìnlánzhōu 
jiānshuāngyuǎn hóngpiànqiū píngjiāngshuǐchóu jiāngdōngliúkěngēng西liú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兖州鲁藩¹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张,鲁藩之张,张其殿、张其壁、张其楹(yíng)柱、张其屏、张其座、张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张中景物。及放烟火,张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²。天下之看张者,看张张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张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³也。
译文:兖州鲁王藩府的烟火妙绝天下。放烟火时一定要挂花张,鲁王藩府的花张,要在大殿上挂张、在墙壁上挂张、在楹柱上挂张、在屏风上挂张、在座位上挂张、在宫扇伞盖上挂张。各位王爷公子、宫女属官、舞伎乐工,全被收为张海中的景物。等到放烟火时,张中的景物又被收为烟火中的景物。天下那些看张的人,是在张外去看花张的;那些看烟火的人,是在烟火外去观看烟火的。没有像这样置身于张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在闪烁变幻中,不知道这是王宫内的烟火,也不知道这是烟火之中的王宫。
注释:¹兖州鲁藩:山东兖州的鲁王藩府。明太祖第十子朱檀封于山东兖州,檀及其子孙都称鲁王。²张中景物:张挂万千彩张所形成的张海中的景物。³烟火内之王宫:焰火烟雾弥漫笼罩中的王府之宫殿楼阁。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kē)”“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qiàn)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¹塑狮、象、橐(tuó)²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niè)³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kāo)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jué),屡欲狂易¹⁰,恒内手持之¹¹
译文:在藩府的大殿前搭起了有数层的木架子,上面放了“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之类的烟火。四周又有珍珠帘八架,架子高二丈多,每一个花帘上镶嵌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各一个大字。每个字高一丈多,晶莹辉映、高大明亮。下边用五色的火漆塑成狮子、大象、骆驼之类的巨兽百余头,上面骑着各方少数民族人物,他们手中拿着诸如象牙、犀牛角、珊瑚、玉斗等各种器具,其中装上了像“千丈菊”“千丈梨”各色的火器,百兽脚上装着车轮,兽肚子里藏有人,在下边转动轮子。百名少数民族人物手中的瓶花慢慢开放出来,像群雁排成行列飞行一样,一边排成队列一边行进。过了一会儿,百兽口中开始喷火,屁股也喷出火来,纵横交错、穿梭。此时,端门内外,烟火的彩焰盖住了天空,月亮的光明被遮蔽了,露水也下不来了。观看烟火的人耳目像被人攫夺而去一般,他们的心极其兴奋,时时像要疯狂一般,总要伸进手去捂住它。
注释:¹火漆:又叫封口漆,以松脂和石蜡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粘贴剂。²橐驼:即骆驼。橐,盛物的袋子,此状驼峰。³蹑:踏。⁴百蛮:古代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⁵雁雁行行:像大雁排排行行,依次而行。⁶且阵且走:一边行走,一边布队形。⁷移时;一会儿。⁸尻:屁股。⁹耳目攫夺:视听全被吸引,无法旁鹜。¹⁰狂易:癫狂而变易常性。¹¹恒内手持之:常想用手抓住它。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张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¹不诬²也。
译文:过去有一个苏州人,自夸他们苏州正月十五张节的盛况,说:“在苏州,此时就是有烟火,也没处去放,即使放出去也上不了天。”众人问:“为什么?”这人回答说:“这时天上已经被烟火挤住了没有空隙地方了!”人们讥笑他说话荒诞不经。在鲁王府看到这样的烟火,想来他大概不是瞎说。
注释:¹殆:几乎,大概。²不诬:不妄;不假。

  观灯、放烟火,本属民俗,极热闹,也极俗。以张岱惯常的写山水、叙园林,评书画的清雅之笔,来描绘繁华热闹的烟火之状似乎难以协调。但张岱自有他的写法,这篇《鲁藩烟火》,既表现出烟火的繁丽,又保持了作者一贯的风格I具体点说,就是作者用小品的笔法表现出了盛大热闹的场面。

  文章以“鲁藩烟火妙天下”起始,前半部分作者先排比铺张鲁藩张灯结彩盛景,再极写鲁藩的烟云灯海、物我混一的境界;后半部分作者详写施放烟火之火器及火器架,尤以火器的造型设计和喷射过程奇巧绝伦为重点,最后以苏州人似痴似诞的夸张描述结尾。文章精细生动,谐趣横生。

  文中写鲁藩烟火之妙,先写灯及灯中景物,再写烟火与烟火中景物,然后写出灯与火的闪烁变幻,令观者扑朔迷离,迷失于烟火之中。这样一层层写来,复盖迭加,同时笔端具有分析性,既表现出鲁藩烟火之妙,又是对这种“妙”的美学削析,使人读之既领略到烟火盛况又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段文字中句式的使用也很新颖,别致,独具匠心。如第一层写灯,作者为突出灯,将灯由名词作动词用,形成了以“灯’’领头的新鲜句子,“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这一串灯字句式的运用,使人顿觉满眼皆灯。又如“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的句子,故意采用重复的句式,而仅颠倒“王宫”“烟火”两个关键词的次序,造成一种恍惚迷离的感觉。这种对字、句的精心安排,与后世桐城派文人呆板严谨的所谓字法,句法大不相同,张岱的如此安排,主要是突出趣味,所以并不使人觉得有斧凿之痕。

  以下作者又写烟火施放的场面,这种场面闹而杂,但作者写来却有条不紊,既细致又清晰。更妙的是文末移用一苏州人的话评兖州烟火之盛。文末引用他人的话对所写人物事物进行评价,虽不能说是张岱的首创,但却是他的惯用手法,如在《砎园》中引用二老的话夸砎园胜过蓬莱阆苑;《瑞草溪亭》文末以“穷极秦始皇”一语概括其堂兄燕客的豪奢,等等,皆用此法。张岱使用此法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引用的他人语多带夸张性质,等于在文末对所写事物的评价进一步加倍,二是引用的他人语多属质语、俚语,俗语。张岱对语言的语感和韵味很敏感,他曾讽刺曹臣编辑的《舌华录》将张东谷的一句质语加以文饰为“点金成铁”,他自已对文末的关键之语自然更加讲究。但他的讲究并不是修饰,却是相反,越俚俗、越质朴越好。如文中引用苏州人“此时天上被起火挤住,无空隙处耳”的话,俚俗可笑,土得掉渣,但被张岱妙手拈来放在文末,却是极富趣味和韵味。

参考资料:
1、 刘传新主编.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08:76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