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在君塘下种,埋没任春浦。

lián--qún

gēnshìzhōngxīnchéngxiàzhūzàijūntángxiàzhǒngmáiméirènchūn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 2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战国策》
魏文侯¹与虞(yú)²期猎³。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不一会期哉!”乃¹⁰往,身自罢¹¹¹²。魏于是乎始强¹³
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宴会。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注释:¹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²虞人:管理山泽的官。³期猎:约定打猎时间。期:约定。⁴是:这。⁵雨:下雨。⁶左右:随从的待臣。⁷焉:哪里。⁸岂:怎么。⁹可:能。¹⁰乃:于是就。¹¹罢:停止,取消。¹²之:到,往。¹³强:强大。

  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快乐或事情就违背承诺。

  开口相约,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要信守约定、践行约定,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诚信之人才能够做到的。守约是诚信的要求和表现,魏文侯信守约定,冒雨期猎,体现了他的诚信。君王的诚信对一个国家是至关重要的,魏国能成为当时的强国,与魏文侯的诚信有关。

wénhóurénliè

liúxiàng liǎnghàn 

wèiwénhóurénliè shì yǐnjiǔ tiān wénhóujiāngchū zuǒyòuyuē  jīnyǐnjiǔ tiānyòu gōngjiāngyānzhī  wénhóuyuē  rénliè suī huìzāi  nǎiwǎng shēnzhī wèishìshǐqiáng  zhànguó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¹;临水之观²,宜³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¹⁰空旷幽绝,蕲(qí)¹¹,顷刻之玩¹²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¹³
译文:月亮在中秋之夜最明亮,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然而,中秋大多数时候又没有月亮。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的少有之处。果真有好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在金沙滩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宁静,远离世俗)吗?
注释: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本文原题《观月记》。¹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²观:观赏。³宜:适宜,应当。⁴去:距离。⁵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⁶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⁷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⁸诚:果真。⁹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以”:于。¹⁰之:去。¹¹蕲:通“祈”,求。¹²玩:欣赏。¹³“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盖余以八月之望¹过洞庭²,天无纤(xiān)³,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¹⁰,与月相夺¹¹;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¹²,体寒目眩(xuàn)¹³,阆(làng)¹⁴、瑶台¹⁵、广寒之宫¹⁶,虽未尝身¹⁷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¹⁸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¹⁹为备²⁰。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我大约在8月15日去看过洞庭湖,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金沙滩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整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湖面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¹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²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³天无纤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⁴沙:指金沙堆。⁵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⁶当……之中:处在……之间。⁷“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⁸尽却:全部褪去。却,退。⁹童隶:书童仆役。¹⁰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¹¹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¹²激射:喷射。¹³目眩:眼花。¹⁴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¹⁵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¹⁶广寒宫:即月宫。¹⁷身:亲自。¹⁸如是而止:如此而已。¹⁹于是:在这里。²⁰备:齐全,完备。

  金沙堆是一个“堆阜隆起”的沙洲,位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夏秋水涨,洞庭、青草二湖相连,沙洲隆起部分显露水面,高达数丈。其上宽衍,有青草庙。张孝祥虽是罢官而归,但他登洲祭庙、赏月,饱览湖上风光,游兴浓厚,接连写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以及《观月记》等纪游之作

  这篇文章写作者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而是以议论的方式层层递进,提出观月“四美”之说,体现了不同凡俗的审美趣味。后半部分叙写观月经过,先写中秋之夜的晴空明月,次写金沙堆空旷幽远的环境,再写孤舟停泊,独身而登,恰好满足“四美”的条件,表现了作者金沙堆观月时的舒畅心情,也透露出罢官后欲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以排遣烦恼的心态。全篇将议论、叙述、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笔法多样,见解独到,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颇见作者匠心。

  文章题虽为《观月记》,但对于观月经过、月下景象却记得很少,重点是写作者观月所产生的感受。文章前半部分强调金沙堆观月机会的难得,表现的是作者这次观月的满足心情。从表现艺术的角度看,这对突出湖上月色之美有一种衬托作用。这段文字反映出作者观月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他认为观月有四种境界,即看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临水观中秋明月、独往离人远处临水观中秋明月,而以后者为高,且最难实现。叙述中,句子由短而长,句式富于变化,或直言,或反问,或慨叹,一任情感流泄,显现出作者审美经验的个性色彩。而后续上一句:“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既点出作者此番观月达到最高境界的特点和得意心理,又对下文写观月起到引带作用。

  作者写洞庭观月所见,文字较为简略,仅言“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而已,可谓点到即止。但读后却能进入美好的想象世界,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其因一则是作者写其所见,取材典型,纵然一点两点,却能构成一幅富有意味的完整画面;再则是作者写景是和抒发领略景物之美的强烈感受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写景是在抒发感受时带出来的。不但文章前半部分的议论是写作者观月感受,在写景之中也有之。如写沙上观湖上月,即“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类文字,既以想象之词拓宽美的境界,又抒写作者赏心悦目之感,映现出神思飞越之态,自有感发作用。

参考资料:
1、 董选辉编.语文精品诵读 上 八年级.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75-76
2、 臧维熙主编.中国游记鉴赏辞典.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318-319

guānyuè

zhāngxiàoxiáng sòngdài 

    yuèmíngzhōngqiū guān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shèng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 wǎngzhī rényuǎnzhěyòushèng ránzhōngqiūduōyuè chéngguōgōngshì ānjiēlínshuǐ gàiyǒuzhī ruòyuǎnrén kōngkuàngyōujuézhī chéngyǒuhàozhīshì ānnéngxíngérzhīkōngkuàngyōujué  qǐngzhīwánzāi jīnzhīyóujīnshāduī shìměizhě 

    gàiyuèzhīwàngguòdòngtíng tiānxiānyún yuèbáizhòu shādāngdòngtíngqīngcǎozhīzhōng gāoshírèn huánzhīshuǐ jìnzhěyóushùbǎi chuánxià jìnquètóngérdēngyān shāzhīzhènghuáng yuèxiāngduó shuǐpán shājīn guāngcǎishè hánxuàn làngfēng yáotái guǎng广hánzhīgōng suīwèichángshēnzhì dāngshìérzhǐěr gàizhōngqiūzhīyuè línshuǐzhīguān wǎngéryuǎnrén shìwéibèi shūwéijīnshāduīguānyuè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沧州南¹一寺临²河干(gàn)³,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ān)。阅十余岁,僧河(mù)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¹⁰数小舟,曳(yè)¹¹铁钯(pá)¹²,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注释:¹沧州南: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县。南,南部。²临:靠近,也有“面对”之意。³河干:河岸。干,岸。⁴圮:倒塌。⁵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焉,兼词,于此,在那里。⁶阅:经过,经历。⁷十余岁:十多年。岁:年。⁸求:寻找。⁹竟:终了,最后。¹⁰棹:名词作动词,划(船)。¹¹曳:拖。¹²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讲学家¹设帐²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³。是非木杮(fèi),岂能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¹⁰
译文: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注释:¹讲学家:讲学先生,以向生徒传授“儒学”为生的人。²设帐:设馆教书。³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⁴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这。杮,削下来的木片。⁵岂能:怎么能。⁶为:被。⁷暴涨:洪水。暴,突然(急、大)。⁸湮:埋没。⁹颠:颠倒。¹⁰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为:认为是。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一老河兵¹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²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³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dǎo)(zhì)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逆上矣。求之下流,固¹⁰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注释:¹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²盖:因为。³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⁴坎穴:坑洞。⁵倒掷:倾倒。⁶如是:像这样。⁷不已:不停止。已:停止。⁸遂:于是。⁹溯流:逆流。¹⁰固:固然。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参考资料:
1、 尤志心,陈初雪,史明理主编. 长文短读 下 共10册[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01.第122页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寻阳¹五溪水,沿洄(huí)²直入巫山里。
译文: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
注释:¹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²沿洄: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译文: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sà)¹芦花复益愁。
译文: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
注释:¹飒飒:拟声词。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译文: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独游¹千里外,高卧²七盘西。
译文: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住在七盘山的西面。
注释:¹游:诗人对流放的婉转说法。²高卧:此处用以形容旅途的寂寞无聊。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晓 一作:山)
晓月临窗近¹,天河²入户低。
译文:拂晓的残月仿佛就在窗前,天上的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注释:¹晓月临窗近:晓,一作“山”;窗,一作“床”。²天河:银河。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芳春平仲¹绿,清夜子规²(tí)
译文: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子规的声声哀啼。
注释:¹平仲:银杏的别称,俗称白果。²子规: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浮客¹空留听,褒(bāo)²闻曙(shǔ)鸡。
译文:我孤身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注释:¹浮客:无所归宿的远行之游子。²褒城:地名,在今陕西汉中北。

  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这首五律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应“独游”,以“褒城”应“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胡应麟评价这首诗“气象冠裳,句格鸿丽”,的确是有识之言。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张说曾夸奖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这未免过奖,但也可说明,沈诗确有较高的艺术技巧。这首诗也可作一例。

参考资料:
1、 张义光.高卧七盘西,山水皆寄情──沈佺期《夜宿七盘岭》赏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03
2、 程千帆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7-38 .

宿pánlǐng

shěnquán tángdài 

yóuqiānwài gāopán西 
xiǎoyuèlínchuāngjìn tiān  (xiǎozuò shān )
fāngchūnpíngzhòng绿 qīngguī 
kōngliútīng bāochéngwénsh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