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居岭阨,楚越封疆间。
异时置冶官,岁入不盈万。
将漕择材能,招徕委成算。
扇橐大野烘,凿矿重崖断。
闽吴荆广人,奔走通昏旦。
千夫即山铸,毕给未酬半。
三监居江湄,僦辇日充羡。
地官奏计最,遂为天下冠。
尝闻卜大夫,名声传史汉。
素履骋修程,逸足何由绊。
曲江居岭阨,楚越封疆间。
异时置冶官,岁入不盈万。
将漕择材能,招徕委成算。
扇橐大野烘,凿矿重崖断。
闽吴荆广人,奔走通昏旦。
千夫即山铸,毕给未酬半。
三监居江湄,僦辇日充羡。
地官奏计最,遂为天下冠。
尝闻卜大夫,名声传史汉。
素履骋修程,逸足何由绊。
余靖

余靖

(1000—1064)韶州曲江人,初名希古,字安道。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累迁集贤校理,以谏罢范仲淹事被贬监筠州酒税。庆历中为右正言,支持新政。使契丹,还任知制诰、史馆修撰。再使契丹,以习契丹语被责,复遭茹孝标中伤,遂弃官返乡。皇祐四年起知桂州,经制广南东西路贼盗。寻又助狄青平定侬智高,留广西处置善后事宜。加集贤院学士,徙潭、青州。嘉祐间交阯进扰,任广西体量安抚使。后以尚书左丞知广州。有《武溪集》。 ▶ 14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内兵方起,离筵泪易垂。
海内兵方起¹,离筵(yán)泪易垂。
译文:四海布满战尘兵戈正起,在这令人感伤的离别宴会上,更加容易清泪淋漓。
注释:¹“海内”句:公元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后,先后用兵攻破荆南、后蜀、南汉等,南唐亦已朝不虑夕。
怜君负米去,惜此落花时。
¹君负米²去,惜此落花时。
译文:我敬爱你不顾辛劳去侍奉双亲,还要叹息落花时节送你北去。
注释:¹怜:即爱。²负米:以“负米”作为孝养父母的故实。
想忆看来信,相宽指后期。
想忆¹看来信²,相宽指后期³
译文:想念时只有看看寄来的书信,可以宽慰的是毕竟会有重逢日期。
注释:¹想忆:指别后思念。²看来信:一作“望来信”。³后期:指后会之期。
殷勤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yīn)¹手中柳,此是向南枝。
译文: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你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呀。
注释:¹殷勤:情意恳切。

  这是一首送别诗。生离死别,是人生痛苦事。因此,送别之诗大多消沉凄苦,字句显得沉闷。唐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摆脱了这种传统的写法,成为送别诗中的名篇,徐铉的这首送别诗,虽不及王勃诗那样有名,但也别开生面,有其独到之处。

  诗的首联扣题,写送别,先写送别时的形势。当时南唐偏安江南,其他地区正战乱不绝。朋友相别,离愁别绪,本来就够凄苦的了,又值兵乱不绝,更令人焦心。这“海内兵方起”一句,包含甚富,突出了感离伤别的浓重气氛,带出下句“泪易垂”之意。

  颔联归结到王四十五身上,并抒发了诗人的惜别之情。“负米”事见《孔子家语·致思》,王四十三离开相对安定的地区,不辞艰险,回家尽孝。下句作一转折:“当此落英缤纷之时,我们二人正应把臂同行,赏花饮酒,你要回家尽孝,我只得在此送别,只可惜辜负了春光。”“无可奈何花落去”,惜别之情更见凄婉。送别的气氛,与王四十五的情谊,至此已抒写得淋漓尽致了。于是颈联语气一转,由伤离而劝慰。诗人另有一首《七夕应令》诗说:“斗柄易倾离恨促,河流不尽后期长”。“后期”亦同此义。这句是说,一别之后,可以鱼雁往来,相互宽慰,终还有相逢之日。末联“折柳”相赠,则是古代朋友相别时的习惯,以后就成了送别的代称。《三辅黄图·桥》即记“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唐代权德舆《送陆太祝》诗亦有“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之句。这一联是说:我情意殷勤,折柳相赠,君须记取,这是向南之枝。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东都江都在江北,江宁则在江南,友人虽北去,然而思念朋友之时,必定会翘首南望的,所似特地说“此是向南枝”。这样,末联以折柳相赠,慰藉友人,归结全诗。

  此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意,抒写了离别时的缠绵情思,但伤别之中有劝慰,并不一味消沉。诗的语言也平易朴实,颇能感人。在送别诗中,是一首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

sòngwángshíguīdōngdōu--xuàn

hǎinèibīngfāngyánlèichuí

liánjūnluòhuāshí

xiǎngkànláixìnxiāngkuānzhǐhòu

yīnqínshǒuzhōngliǔshìxiàngnánzhī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浩荡清淮(huái)¹天共流²,长风³万里送归舟。
译文:清澈的淮水浩浩荡荡,好像与天河汇合同流,远风打从万里吹来,吹送着我小小的归舟。
注释:¹浩荡清淮:清沏的淮水波涛浩荡。浩荡,形容河宽水盛。²天共流:看天与水交接的远处,水天一色,似乎在一起流。³长风:远风。
应愁晚泊喧卑地,吹入沧溟始自由!
应愁晚泊(bó)(xuān)卑地¹,吹入沧溟(míng)²始自由!
译文:黄昏时假如泊舟在喧闹低湿的地方,将令我忧愁。愿长风把我的行舟吹进辽阔的大海,在那儿我才能领受真正的自由。
注释:¹喧卑地:喧嚣低湿之地。卑地,低湿之地。卑,低。²沧溟:指水弥漫貌,常用以指大海。

  这是一首唱和之作。原诗题意不过是在淮河上航行遇到了顺风,和作好在能另辟新境,立意高远。

  首二句意境阔大,感情奔放,“浩荡”写水势盛大,“清淮”写水色澄碧,“天共流”写水天相接,因天色清明,故水天一色,舟中人视之,如水天共流。在这个雄浑的背景上,一一叶扁舟正乘长风破万里浪,驰向远方的故乡。诗人按照唱和诗的习惯,非常巧妙地以“浩荡清淮”和“风送归舟”点了题,同时抒发了顺风乘舟的快感和豪放轩昂的胸怀。

  后两句描写浪漫的想象。诗人发愁,因为晚上船不得不停泊在狭窄而吵闹的小港口。结尾笔锋一转,顿生豪情。但愿乘长风万里,破白浪滔滔,驰入无边无际的茫茫大海,只有在这浩渺辽阔的天地中,诗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自在。全诗现实的描绘和浪漫的想象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感情层层推进,一泻千里,表层流露的是乘风破浪之快意,而深层表达的则是诗人豪迈壮阔的情怀。迹其生平,诗人数次上书朝廷,于朝政无所回避,疾愤群小,屡为佞人所冤陷,其“愤懑之气,不能自平”,故有“吹入沧溟始自由”之想,意即冲破一切人为羁绊,求得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诗人就是这样借江流天地、长风万里、沧溟浩渺来抒写自己豪迈不羁,壮志凌云的自由之情。综上所析,宦海浮沉,人生苦短,诗人不管是贬官降职,流放他乡,还是为人构陷,壮志未酬,不管是路遇不平,前途凶险,还是思有郁结,心灵不展,他们都能够在观照自然,神游天地的审美愉悦中解除痛苦,超越自我。是天地山川赋予他们包容万象的博大胸怀,是江河湖海赋予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自然造化赋予他们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

  二、四句明显具有寄托和象征意义。苏舜钦政治上倾向于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多次上书言政,反遭保守派诬陷,而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这首诗在痛快淋漓地描述顺风乘舟情景的同时,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表达了对保守派群小的蔑视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显露出诗人高洁的人格和兀傲不群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3-144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09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晨游紫阁峰¹,暮(mù)宿²山下村。
译文:清晨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农村。
注释:¹紫阁峰:终南山的著名山峰,在今陕西西安南百余里。²暮宿:傍晚投宿。
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村老见余¹喜,为余开一尊²
译文:村老见了我,十分欣喜,为我设宴,打开了酒樽。
注释:¹余:我。²开一尊:设酒款待的意思。“尊”同“樽”。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
举杯未及饮,暴卒(zú)¹来入门。
译文:刚端起酒杯,还未沾唇,一群横暴的士兵冲进大门。
注释:¹暴卒:横暴的士兵。
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紫衣¹²刀斧,草草十余人。
译文:为首的身穿紫衣,带着刀斧,乱嘈嘈地约有十几个人。
注释:¹紫衣:指穿三品以上紫色官服的神策军头目。²挟:用胳膊夹着。草草:杂乱粗野的样子。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
夺我席上酒,掣(chè)¹我盘中飧(sūn)²
译文:他们夺去我席上的好酒,又抢走我盘中的美飧。
注释:¹掣:抽取。²飧:晚饭,亦泛指熟食,饭食。
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主人退后立,敛(liǎn)¹反如宾。
译文:当主人的反而退后站立,恭敬地拱着手,好像来宾。
注释:¹敛手:双手交叉,拱于胸前,表示恭敬。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
中庭有奇树¹,种来三十春。
译文:院子里长着一株珍奇的树,种下它已有三十个秋春。
注释:¹奇树:珍奇的树。此句语本《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译文:主人虽然爱惜它,也救它不得,看着他们拿斧头砍断树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
口称采造家¹,身属神策军²
译文:他们口称是为皇上伐木营造的人,隶属皇上的神策军。
注释:¹采造家: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派出的人员。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²神策军:中唐时期皇帝的禁卫军之一。
“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主人慎勿语,中尉¹正承恩²!”
译文:主人啊,你千万沉住气,不要开口,神策军中尉正受到皇上恩宠信任。
注释:¹中尉:神策军的最高长官。²承恩:得到皇帝的宠信。

  此诗开头两句对宿紫山北村的缘由作了说明,原来他是因“晨游紫阁峰”而“暮宿山下村”的。诗人之所以要“晨游”,是为了欣赏山峰上的美景。早晨欣赏了紫阁的美景,悠闲自得往回走,直到日暮才到山下村投宿,碰上的又是“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的美好场面,作者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但是,“举杯老及饮”,不愉快的事发生了。
开头四句,点明了抢劫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抢劫对象,表现了诗人与村老的亲密关系及其喜悦心情,为下面关于暴卒的描写起了有力的反衬作用,是颇具匠心的。中间的十二句,先用“暴卒”“草草”“紫衣挟刀斧”等贬义词句刻画了抢劫者的形象;接着展现了两个场面:一是抢酒食;二是砍树。

  写抢酒食的四句诗,表现出暴卒、作者和主人的三种不同表现。“夺”和“掣”两个词,包含着一方不给,一方硬抢的丰富内容。诗人用这两个词作“诗眼”,表现出他自己毕竟是个官吏,敢于和暴卒争,但还是败下阵来,这就不仅揭露了暴卒的暴,而且暗示了暴卒敢这样“暴”的原因,为结尾的点睛之笔留下了伏线。

  写两个抢劫场面,各有特点。抢酒食之时,主人退立敛手;砍树之时,却改变了态度,这表明主人对树有特殊感情。诗人为了揭示其心理根据,先用两句诗写树:一则指明那树长在中庭,二则称赞那是棵“奇树”,三则强调那树是主人亲手种的,已长了三十来年。这说明它在主人心中的地位,远非酒食所能比拟。暴卒要砍它,主人当然会“惜”,“惜不得”,是“惜”而“不得”的意思。于是,发自内心的“惜”就表现为语言、行动上的“护”,虽然迫于暴力,没有达到目的,但由此却引出了暴卒的“自称”和作者的悄声劝告。

  结尾的四句诗,在当时很好懂;时过一千多年,就需要作些注解,才能了解其深刻的含义。所谓“神策军”,在唐代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本来是西部的地方军;后因“扈驾有功”,变成了皇帝的禁卫军。唐德宗时,开始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他们以皇帝的家奴身份掌握禁卫军,势焰熏天,把持朝政,打击正直的官吏,纵容部下酷虐百姓,什么坏事都干。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皇帝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各路军统帅),白居易曾上书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就包括了吐突承璀。所谓“采造”,指专管采伐、建筑的官府。唐宪宗的时候,经常调用神策军修筑宫殿;吐突承璀又于唐元和四年(809年)领功德使,修建安国寺,为宪宗树立功德碑。因此,就出现了“身属神策军”而兼充“采造家”的“暴卒”。做一个以吐突承璀为头子的神策军人,已经炙手可热了;又兼充“采造家”,执行为皇帝修建宫殿和树立功德碑的“任务”,自然就更加为所欲为,不可一世。

  诗是采取画龙点睛的写法。先写暴卒肆意抢劫,目中无人,连身为左拾遗的官儿都不放在眼里,留下悬念,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家伙究竟凭什么这样暴戾。但究竟凭什么,作者没有说。直写到主人因中庭的那棵心爱的奇树被砍而忍无可忍的时候,才让暴卒自己亮出他们的黑旗,“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一听见暴卒的自称,作者很吃惊,连忙悄声劝告村老:“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讽刺的矛头透过暴卒,刺向暴卒的后台“中尉”;又透过中尉,刺向中尉的后台皇帝。前面的那条“龙”,已经画得很逼真,再一“点睛”,全“龙”飞腾,把全诗的思想意义提到了惊人的高度。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55-856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心同流水净,身与白云轻。
译文:我的心同流水一般纯净,我的身体如同云一般轻盈。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寂寂深山暮,微闻钟磬声。
译文:我陶醉在那迷人的晚景之中,只听到了断续的微弱的钟声。

zhěnshí--gāopānlóng

xīntóngliúshuǐjìngshēnbáiyúnqīng

shēnshānwēiwénzhōngqìngshēng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cān)¹,谁马也?”御²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fǔ)³骖,无笞(chī)。”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jiù),曰:“徙(xǐ)之牖(yǒu)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译文:卫国有个人迎娶新妇。新娘子上车就问道:“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车夫说:“借的。”新娘子就对车夫说:“安抚两边的马,不要用鞭打来驾驭它们。”车子到了夫家门口,新娘子刚被扶下车,就嘱咐伴娘说:“快去灭掉灶膛里的火,小心火灾。”她走进屋里,看见地上有块石臼,就说:“快把它搬到窗外去,放在这里妨碍人来回走路。”夫家的人听了,都禁不住笑她。这三句话本来都是很要紧的话,但却被人耻笑,是因为不是说这些话的时候。
注释:¹骖马: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²御:驾驭车马的人。³拊:古同“抚”,安抚,抚慰。⁴笞服:指用鞭打来驾驭牲畜。⁵臼: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⁶徙:迁,移。⁷牖:窗。⁸要言:切要精妙之言。犹至理。⁹蚤:古同“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