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鲙不须盐豉好,霜螯须著酒船深。无由种秫求旁舍,旁舍秋螟已蠹心。
风鲙不须盐豉好,霜螯须著酒船深。无由种秫求旁舍,旁舍秋螟已蠹心。
陈傅良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 2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译文: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译文: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译文: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云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不惜蕙(huì)¹晚,所悲道里寒。
译文: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注释:¹蕙草:一种香草。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译文: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愿一见颜色¹,不异琼(qióng)树枝²
译文: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注释:¹颜色:表情,神色。²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tù)丝及水萍,所寄¹终不移。
译文: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注释:¹寄:寄托。

bié--jiāngyān

yuǎnjūnbiézhěnǎizhìyànménguān

huángyúnqiānyóuzishíhái

sòngjūnzuóyánqiántuán

huìcǎowǎnsuǒbēidàohán

jūnzàitiānqièshēnzhǎngbié

yuànjiànyánqióngshùzhī

shuǐpíngsuǒzhōng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金鸭¹余香尚暖,绿窗²斜日偏明。兰膏³香染云鬟(huán)(nì),钗坠滑无声
译文:金色的鸭形香炉中暖香未尽,绿窗外的夕阳依然光明。清香的发油把头发抹得亮腻,午后躺于床上,懒把身起,玉钗坠落也悄无声息。
注释:¹金鸭:一种镀金的鸭形铜香炉。²绿窗:绿色纱窗,代指女子居室。³兰膏:一种润发香油。⁴云寰:高耸的环形发髻,泛指乌黑秀美的头发。⁵无声:没有声音。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冷落¹秋千²伴侣³,阑(lán)(shān)打马心情。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
译文:打秋千的伙伴被我疏冷,连平日喜爱的打马游戏此时也没了心情。绣屏旁爱情的美梦突然惊醒,都怪花丛外那只黄莺冒失地啼叫一声。
注释:¹冷落:冷清;不热闹。²秋千:名词作动词,指玩耍秋千。³伴侣:同伴;伙伴。⁴阑珊:衰减;消沉。⁵打马:古代博戏名,是宋代妇女闺房中的一种游戏。⁶心情:兴致,情趣。⁷潇湘:梦说“潇湘”。

  《乌夜啼·金鸭馀香尚暖》中摹写一位上层妇女午后无聊,躺在床上打发时光反而引起了女主人公的诸多心事更加惆怅。

  上片起二句 :“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 后句用晚唐方棫诗“午醉醒来晚,无人梦自惊。夕阳如有意,长傍小窗明”的句意,以窗外斜日点明时间,一“绿”字渲染环境 ,“偏”字即方诗的“ 如有意”;前句写金鸭形的香炉中余香袅袅,点明主人公身份,近于李清照《醉花阴》词“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所写的情景。这情景,看似高贵幽雅 ,仔细品味却透露孤独无聊。

  “兰膏香染云鬟腻,钗坠滑无声 。”由闺房写到房中人,即女主人公,装束华贵,但孤独无聊的情绪反而透露得更分明。正因为无聊才将自己从上到下的梳妆打扮了一番,美丽的头发“兰膏香染”,却无人来欣赏。“钗坠滑无声”,正如欧阳修《临江仙》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旁有堕钗横。”中的团圆的“双枕”,反衬出女主人公 冷清的“单枕”。美好时光却如此令人伤感,由此,对女主人公此时此刻的心绪,可以切实地感受。

  下片开头两句 :“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 正面写主人公的寂寞 。她不但离别了心上人,深闺独处,而且连同耍秋千的女伴也很少过从。女伴“冷落”,自然自己的心情也更为“冷落”,前者正好反衬了后者 。“打马”之戏,是宋代妇女闺房中的一种游戏 ,词中主人公的心上人不在 ,女伴“冷落”,“ 打马”心情的“ 阑珊”,自可想见。正因为如此,以前爱玩的“打马”游戏,由于女主人公的孤独无聊,也变得索然无味了。进一步点明了她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

  “绣屏惊断潇湘梦,花外一声莺。”潇湘梦”,更加烘托出女主人公的寂寞无聊,反映出女主人公的牵挂。独个人守空房的处境,好令人心烦。唯有做白日梦来减轻内心的痛楚。好梦不长,偏被春莺的啼声“惊断”。

  陆游在中年以后,反对写此类艳词。他的《跋〈花间集〉》说 :“《花间集》皆唐末五代时人作。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如此,可叹也哉!”《乌夜啼·金鸭馀香尚暖》是陆游少数的艳词之一,写得旖旎细腻,也能得《花间》胜处而去其猥下与低沉。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03,第195-196页

··jīnxiāngshàngnuǎn--yóu

jīnxiāngshàngnuǎn绿chuāngxiépiānmínglángāoxiāngrǎnyúnhuánchāizhuìhuáshēng

lěngluòqiūqiānbànlánshānxīnqíngxiùpíngjīngduànxiāoxiāngmènghuāwàishēngyīng

三万六千顷,玉壶天地寒。庾岭封的皪,淇园折琅玕。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飞残。直疑潢潦惊翻,斜风溯狂澜。
三万六千顷,玉壶¹天地寒。庾岭²封的皪(lì)³,淇园折琅(láng)(gān)。漠漠梨花烂漫,纷纷柳絮(xù)飞残。直疑潢(huáng)(liáo)惊翻,斜风溯(sù)狂澜。
译文:一望无际的广袤土地,大雪纷飞使天地天地皆寒。使梅岭封住光鲜的美景,淇园翠绿的竹子都失色。似片片梨花在空中烂漫,像细小柳絮在空中纷飞。像地上流淌的雨水一样翻滚,斜风迎接着这狂澜。
注释:¹玉壶:比喻雪后天地。²庾岭:地名,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张九龄曾督属下在此筑路种植梅花,故又称梅岭。³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⁴淇园:周朝卫国的皇家园林,以产竹闻名。⁵琅玕:指青翠象玉一样的竹子。⁶梨花、柳絮:比喻雪花。前者因为岑参《白雪歌送吴判官归京》有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来。后者因谢道韫有“柳絮因风起”而来。⁷潢潦:地上流淌的雨水。⁸溯:迎,向。
对此频胜赏,一醉饱清欢。呼䣔童翦韭,和冰先荐春盘。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呼䣔(suǒ)童翦(jiǎn)¹,和冰²先荐春盘³。怕东风吹散,留尊待月,倚阑莫惜今夜看。
译文:对这样的胜景甚是赞叹,愿为这种快乐饱醉一顿。呼喊童子一起欢饮享味,附和着冰雪先祭献春盘。怕东风吹散这飞雪,停杯待月,依靠着栏杆,怕自己不舍今夜的美景。
注释:¹翦韭:古人以初春早韭为美味,故以剪春韭为食饮的谦词。²冰:这里指玉制的酒壶。³春盘:古代风俗,立春日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馈赠亲友。帝王也于立春前一日以春盘并酒赐近臣。⁴尊:同“樽“,酒杯。
此乃咏雪上乘佳作。上片,词人大手笔开篇,“三万六千顷”,漫天飞雪,摄人心魄,只使梅岭封景,淇竹失色;下片,美景当餐,词人喜雪、恋雪,呼童引酌,欢饮尽赏。一“怕”字绘尽词人之恋雪深情。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翻身复进七人房¹,回首峰峦²入莽(mǎng)³
译文:翻身跃入有七个座位的卧车,回头看抛在身后的众多高耸山峰已隐没在崇山峻岭中。
注释: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为浙北避暑、休养胜地。相传春秋时吴国在此铸“莫邪”、“干将”二剑,故名。¹七人房:指诗人使用的可坐七人的汽车。²峰峦:大小尖利的山。峰:大而尖的山。峦:小而坚的山。³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不甚分明。莽:空旷无际。苍:青绿色。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四十八盘¹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²
译文:才经过莫干山山间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车速飞驰又到了杭州。
注释:¹四十八盘:泛指莫干山山间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²钱塘:现杭州市的旧县名。

  全诗一二句叙写作者乘车在下山的路中穿行,回头看抛在身后的峰峦已入莽苍。三四句写诗人还沉浸在对莫干山盘旋陡峭的山势的回味之中时,回程的路不知不觉地走完了。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这是写毛泽东乘车归途回望莫干山。翻身跳进汽车里,回头看大大小小的山峰,已隐人到迷茫不清的草色中。诗人和随同人员,由莫干山的主峰塔山下来,很快地上了汽车,这时汽车已经发动。“翻身复进”即转身跃入,表现了乘车人动作敏捷,状写了上车的动作快而有力,说明心情欢愉,游兴未尽,不但体力未减,而且有所增强。杜甫《哀江头》有:“翻身向天仰射去,一笑正坠双飞翼。”毛泽东将手稿中的“复入”改为“复进”,避免与下旬中的“入”字重复。诗人将可坐七人的轿车称为“七人房”,通俗而幽默。“翻身复进七人房”一句,揭示了诗人动作轻快、心情欢愉的情状。“回首峰峦入莽苍”,轿车急驰,回头看时,莫干山的峰峦已进入苍茫的野色之中,越来越辨认不清了,形象而真切。从乘车下山,到“回首峰峦入莽苍”,对时空转换与行车速度,诗人只用“回首”二字,刻画出对名山胜境未了的兴致。诗人用“峰峦”来代指莫干山,很恰当。“莽苍”,古人多用于迷濛不清、空旷无际的田野之色,诗人用于山色也很贴切。因为那里“百道泉源飞瀑布”,青竹野树翠无边,云生雾绕,远远望去,只能是迷茫一片,同广阔无边的田野浑然一体。

  次句接写下山途中,车窗外的青峰翠峦随窗内视点的飞速移动和空间角度的不断变化,由大而小,由近而远,由高而低,以至于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一句采用的是兼语句式,“峰峦”既是“回首”的宾语,又兼“入苍莽”的主语。北宋陈抟《归隐》诗曰:“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写的是梦境。“回首峰峦入莽苍”与“回首青山入梦频”句式相近,却写的是实景。“回首”照应开头的“翻身”,表现出诗人对名山胜境的顾眄留恋和未了的兴致。“峰峦入莽苍”与“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入”字,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极为传神。

  莫干山与杭州城的空间直距近百里,以路程计,当不止此数,行车决非片刻能到。但诗的艺术时空,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晋陆机《文赋》)。如果说“回首”句是以急速变化的空间景象表现飞逝而去的时间意象的话,那么结尾两句则是采用时空变形的艺术手段,化时辰为瞬间,缩百里为咫尺,写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四十八盘”显示的是峰回路转、弯曲盘旋的空间意象,“才走过”却有着急遽发展的时间节奏。上一句的那个“入”字表现为一个过程,“入莽苍”当在车离山道之后。而“回首”则是一路不断地向后瞻望,全神贯注地目送“峰峦”远去。待到山色终于融入一片苍莽之中,这时转过脸来,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轿车已履平地,这便是“才走过”云云的心理依据。从山上到山下,诗人感觉到的只是顷刻间的一驰而过,于是原有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作者的《七律·登庐山》的开头两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在展现雄伟壮阔的空间景象的同时,着一时间速率极快的“跃”字,一下子将庐山上下的空间距离缩小,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四十八盘才走过”的“走”字,是飞奔之意,与“跃”字有相同的艺术功能,又和下一句的“风驰”同义。而结尾句如果没有“风驰”二字过渡,就会使人产生莫干山下即“钱塘”的错觉。其实“四十八盘”只是归程的一小段,离杭州尚有百里之遥,但作者却以风驰电掣、其疾如飞的车轮转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高速,压缩了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巨大的空间距离。“已”回应上句的“才”,构成两句间的顺承关系。“又”则点明“到钱塘”并非初次,暗示了由杭州去莫干山,再由莫干山返回杭州的来去行踪,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风格轻快。体现在归途人的心情与动作的轻快上。上汽车的动作“翻身跃入”,体轻敏捷,干净利落,“跃”字传神,显得老当益壮,非常活跃。在回首山色时,看到的是“入莽苍”,反衬出汽车远离莫干山以及行驶之快,一个“又”字,更加突出车速之快,又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轻快。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过“千里”之程,诗人完全沉浸在轻松快乐之中,显得轻舟的神速。两者都体现了一个“快”字,表现的是一个“松”的心境。所不同的是,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水上;一个坐车,一个乘船;一个“回首”,一个“旁观”。

  全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诗人此次游兴极好,心境闲适,以致慨叹时光走得太快了。

参考资料:
1、 辜正坤.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2、 周振甫等.毛泽东诗词鉴赏:中华书局,2013.4:187
3、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风流紫府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
风流紫府¹郎,痛饮乌纱岸。柔软九回肠,冷怯玻璃盏。
注释:¹紫府:道家称仙人所居。这里泛指宫廷。
纤纤白玉葱,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飞上桃花面。
纤纤白玉葱¹,分破黄金弹。借得洞庭春²,飞上桃花面。
注释:¹玉葱:形容美女之手。²洞庭春:名酒。亦名“洞庭春色”。
这首咏物小词,写得很有特色。上片写仙郎风流痛饮,金杯柔软可爱。下片写纤手斟酒,一杯“洞庭春”,飞上桃花面。全词柔和细腻,曲折有致。

shēngcházi··ruǎnjīnbēi--jīnzhāngzōng

fēngliúlángtòngyǐnshāànróuruǎnjiǔhuíchánglěngqièzhǎn

xiānxiānbáicōngfēnhuángjīndànjièdòngtíngchūnfēishàngtáohuāmi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