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山水属君家,曾共持钩掷岁华。竹里竹鸡眠藓石,
谢家山水属君家,曾共持钩掷岁华。竹里竹鸡眠藓石,
溪头鸂鶒踏金沙。登楼夜坐三层月,接果春看五色花。
溪头鸂鶒踏金沙。登楼夜坐三层月,接果春看五色花。
昨日西风动归思,满船凉叶在天涯。
昨日西风动归思,满船凉叶在天涯。

yǒurén--zhāngjié

xièjiāshānshuǐshǔjūnjiācénggòngchígōuzhìsuìhuázhúzhúmiánxiǎnshí

tóuchìjīnshādēnglóuzuòsāncéngyuèjiēguǒchūnkànhuā

zuó西fēngdòngguīmǎnchuánliángzàitiān

章碣

章碣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 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杏帘¹²客饮,在望有山庄。
译文:黄色的酒旗招引着客人前来酣饮,远远望去但见隐隐约约的山庄。
注释:¹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²招:说帘飘如招手。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菱荇(xìng)¹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译文:种着菱荇的湖面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
注释:¹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一畦(qí)¹春韭鹅²,十里稻花香。
译文:一畦畦韭菜在春风中长得翠绿,一片片稻田散溢着花粉的清香。
注释:¹畦: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²鹅:程高本作“熟”。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盛世无饥馁(něi),何须耕织忙。
译文:开明盛世再也没有饥荒,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

  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这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

  一开始,诗人就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先用两句诗切入诗题。“杏帘”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点明诗题。这样,一个诗题分两句吟咏,句法圆活且自然浑成。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

  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对于象林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只不过是略施小技而已。

  诗的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是有粉饰现实的一面的,它说明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毕竟对当时那种“水早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的社会现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的。但必须指出:在一般的应制诗中,往往都是需要用几句称颂的话来敷衍一番,因而林黛玉在这里的未能免俗,也就无可厚非了。

  这首诗的首联,上句以“杏帘”开头,下句用“在望”开头,巧妙地将题目包含在内,描绘出了山庄的远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动词, 全用名词,将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图。颈联则改用正常的语序,读来流利上口。尾联尤其能够体现出黛玉的聪明才智。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119-120

xìngliánzàiwàng

cáoxuěqín qīngdài 

xìngliánzhāoyǐn zàiwàngyǒushānzhuāng 
língxìngéérshuǐ sāngyànliáng 
chūnjiǔ绿 shídàohuāxiāng 
shèngshìněi gēngzhīmáng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diāo)(ān)¹。恨灞(bà)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²。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³。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念
译文: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注释:¹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²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里代指李广。³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⁴岁晚田念: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¹、功名万里,甚²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译文: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注释:¹边开:指西汉时开疆拓土向外扩张。²甚:为何,为什么。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汉“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广为人知,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所咏及。辛弃疾的这首《八声甘州》,便是其中的名篇。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他当时的情绪是非常激动的。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开篇至“无言”数句即写此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一褒一贬,爱憎分明。传文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传文又载李广语云:“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辛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一篇《史记·李将军列传》长达数千字,但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可见作者不愧为一代文豪。

  与上阕不同,词的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杜甫《曲江三章》第三首“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诗句。作者在题语云“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此处即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一语,上应“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句,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具体说来,它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宋朝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作者遭到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此语盖用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诗意,但换“惊风”为“斜风”,以示其谗毁之邪恶;改“密雨”为“细雨”,以示其谗毁之琐屑;又益以“轻寒”一事,以示其谗毁之虚弱。这样一来,使其更具有表达力。

  辛弃疾的这首词,其句子隐括了不少前人的诗文。但是,他决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人语句,而是在隐括前人辞句时加进了生动的想象,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如上阕写霸陵呵夜事,加进“长亭解雕鞍”的想象,便觉情景逼真;写出猎射虎事,加进“裂石响惊弦”的想象,更觉形神飞动。下阕“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问,气劲辞婉,几经顿挫才把意思说完,情真意切,充满了无限悲愤。总之,这首词不仅抒情真切感人,而且语言上也多所创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558-1560页
2、 荆帅帅.南宋咏史怀古词主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12,33-34
薤上露,何易晞。
(xiè)¹上露,何易晞(xī)²
译文:薤叶上的露水,是多么容易晒干啊!
注释:¹薤:植物名,叶子丛生,细长中空,断面为三角形,伞形花序,花是紫色的。²晞:晒干。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译文:露水虽然今日被晒干,但明日清晨又会落在薤叶上,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次归来呢?
《薤露》本是送葬的哀歌。旧说出于楚汉之际的田横的门客,田横被汉高祖征召,半途自杀,他的门客哀悼他作了此歌。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

xiè

míng liǎnghàn 

xièshàng  
míngzhāogèngluò rénshíguī 
石门长老身如梦,旃檀成林手所种。
石门长老身如梦¹,旃(zhān)(tán)²成林手所种³
译文:石门长老身世如梦,当年栽种的檀香已经成林。
注释:¹身如梦:指人生往事如梦。²旃檀:梵文“旃檀那”的省称,即檀香。³手所种:指旃檀的幼树是石门长老亲手栽种。
坐来念念非昔人,万遍莲花为谁用?
坐来念念非昔人¹,万手²莲花³为谁用
译文:静坐念禅今非昔坐来念念比,莲华经念了万遍有谁倾听?
注释:¹非昔人:其意是说,石门长老长年坐坛念经,年岁渐老,今非昔比。²万手:形容反复念诵。³莲花:指《妙法莲华经》,这里泛指一切佛经。⁴为谁用:意为没有人愿意听他念诵佛经。
如今七十自忘机,贪爱都忘筋力微。
如今七十自忘机¹,贪爱²都忘筋力微³
译文:如今年过七十早已忘却往日的追求,筋力衰减再不会壮志凌云。
注释:¹忘机:指忘却计较或没有巧诈之心。²贪爱:指石门长老年青时的理想与追求。³筋力微:形容身心老迈,壮志消沉。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皆飞。
莫向东轩春野望,花开日出雉(zhì)¹皆飞²
译文:不要向东边窗外春天的原野张望,晴空下百花盛开野鸟却已飞尽。
注释:¹雉:即野鸡。²雉皆飞:比喻诗人亲友多丧、孤苦伶仃的意思。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属于借题发挥,即借用石门长老的形象,抒发作者忠于朝庭、希望得到朝庭的理解和重新起用,而长期被冷落的悲愤失望的心情。

  诗的首句通过“石门长老”的形象,引出作者往事如梦的感慨;第二句借“旃檀”的形象,说明官场新贵们的得势。三、四句再借“石门长老”之言,说明江山易主、改朝换代、作者的忠心无人理解,等待重新起用已经无望。五、六句以“石门长老”的形象和自白,慨叹人生易老和作者生平抱负的落空。“忘机”,就是已经“无意苦争春”。“贪爱都忘”,就是心的颓丧,不再有理想与追求。七、八句是诗的尾联,也是对全诗的总结。这两句通过对“东轩”外春日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类似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作者以青春年少成名,并被委以朝廷重任,当年的意气风发可想而知。

  “雉皆飞”含有一个典故,由乐府琴曲《雉朝飞》变化而来:“春秋时,卫侯女出嫁齐太子,中道闻太子死,傅母(女官名)仍然劝她去处理丧事。丧毕不肯归,终死于齐。傅母悔之,取女所自操琴,于冢上放之,忽二雉出墓中。傅母托雉曰:‘女果为雉也?’言未毕,雉俱飞而起,忽然不见。傅母悲痛,援琴作操,故曰《雉朝飞》。”也有人说:“《雉朝飞》为齐处士伤无妻之作。”柳宗元早年丧妻,来永州之后,母亲和女儿先后病逝,所承受的人生变故如同“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这种打击与悲痛可想而知。他被贬职后闲居永州,这期间江山易主,官场易人,新贵层出不穷,而且无不趋炎附势,对柳宗元等“俟罪”的闲官不屑一顾,或者颐指气使;更有一帮小人,经常散布一些流言蜚语,和莫须有的诬陷之辞。因此,诗人尽管悲愤交加,却不能在诗文中明明白白地流露出对朝廷的怨恨心情,只好运用巧妙的写作手法,通过“戏题”一诗,表面上是在劝戒石门长老,不要用老迈哀伤的心情,来观看东轩之外春意盎然的景色,以免触景生情,更加伤心;实际上是在劝慰自己,要忍辱负重,不与官场新贵们攀比,索性闭目塞听,让火热的心彻底地冷却,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整首诗,以一个衰老、冰冷、绝望的外表,包容了一颗充满激情、火热和突突跳跃的心。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冰与炭的不可调和,最终决定了这位大才的悲剧命运。

shíménzhǎnglǎodōngxuān--liǔzōngyuán

shíménzhǎnglǎoshēnmèngzhāntánchénglínshǒusuǒzhǒng

zuòláiniànniànfēirénwànbiànliánhuāwèishuíyòng

jīnshíwàngtānàidōuwàngjīnwēi

xiàngdōngxuānchūnwànghuākāichūzhìjiēfēi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先生¹醉也,童子扶者。
译文: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
注释:三棒鼓声频:元代时令小调,所属官调不明,元散曲中仅曹德有出一曲。曲调弄三叠,构成急促的三棒鼓声。¹先生:指陶渊明。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shē)
译文: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无休说。
译文: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译文: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长安¹此时春梦热²,多少豪杰。
译文: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
注释:¹长安:指京城。²春梦热:借用“黄粱一梦”典故,意谓京城里在朝百官此刻正做耆飞黄腾达的美梦。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¹难遮。
译文: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几的乌纱帽实在难遮。
注释:¹乌帽:指官帽。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¹
译文: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
注释:¹庐山社: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佛门白莲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比及眉未攒(zǎn),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译文:腰也经过多少次地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这首曲是作者在观赏《渊明醉归图》时,有感于社会现实,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这几句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李白的《将进酒》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诗句,一杯美酒,一位隐士,兴之所至,随笔写来——这是多么惬意的场景啊!也暗中寄托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俗事”即尘俗之事,指追求功名富贵等,与下文“长安此时春梦热”相照应,讽刺了人们一心求取功名的社会现实。“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这是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免得落下凄惨的下场。“腰曾折”一句,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更加强了对这种做法的否定。这首曲通俗易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追寻隐逸的情调。

sānbàngshēngpín··yuānmíngzuìguī--cáo

xiānshēngzuìtóngzizhě

yǒushī便biànxiějiǔzhòngshē

shānshēngdiàochàngxiēshìxiūshuō

wènqīngtiānjièsōngjiānyuèpéibànjīn

zhǎngānshíchūnmèngduōshǎoháojié

míngcháojìngzhōngtóushìxuěmàonánzhē

xīngbānxiànérnánshěwǎnshānshè

méiwèizǎnyāocéngzhéchíleguāntáojìngj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