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凤笙龙笛数巡酒,
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凤笙龙笛数巡酒,
红树碧山无限诗。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红树碧山无限诗。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长杨羽猎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长杨羽猎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guǐmǎosuìlíngdēnggāohuìzhōngtóngzhì--zhāngjié

liúluòchángjiēshènghuìrénxiānghuāshífèngshēnglóngshùxúnjiǔ

hóngshùshānxiànshīchénshífēnguīzigānkūnbànshǔtōuér

zhǎngyánglièliúběnkāizhòngwèiquēxià

章碣

章碣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 ▶ 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北华¹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²
注释:¹北华:即华北。²大风:指《大风歌》,为汉高祖刘邦所作。据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刘邦登位12年(公元前195年),平定了最后一个叛将淮南王黥布后,路过家乡沛县,邀集父老旧友饮酒作乐,以示庆贺。酒至酣畅淋漓处,高祖击筑而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意思是:大风刮起啊云彩飘扬,威震天下啊回到故乡。怎得勇士啊镇守四方。该诗后人名为《大风歌》。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自信挥戈(gē)能退日¹,河山依旧战旗红。
注释:¹挥戈能退日:成语“挥戈返日”的活用。语出《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反三舍。”“反”同“返”。这个故事后概括为成语“挥戈返日”,形容勇气感动天日,后引申为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该诗的前两句:“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诗人着眼于现实,无比豪迈地写出了抗日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英雄辈出,猛士如云的大好形势,说明华北大片国土的收复,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战取得的伟大业绩,靠的就是根据地的广大抗日军民,他们才是英雄,是猛士,是保卫祖国、抗击日寇的坚强柱石。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豪气冲天,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信赖、期待和赞美之情。在这里诗人引用了汉高祖刘邦《大风歌》中“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句,并反其意而用之。刘邦平定了天下,却感叹没有猛士去镇守四方疆土,而抗日根据地却“猛士如云”,有这么多猛士来保卫祖国,何愁不能消灭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去呢!这一典故的巧妙活用,加上一个“唱”字,便十分生动的刻画出了抗日军民无比威武雄壮的猛士形象,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硝烟弥漫,战马嘶鸣,抗日将士高歌猛进、无所畏惧、前赴后继、势不可挡的抗战画面,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朱德伟大的英雄气魄。

  “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承接前两句,作者在这里尽情地抒发了他对抗战必胜所满怀的信心和决心。前句作者引用了《唯南子·览冥训》中的一个故事:“楚鲁阳公与韩人交战,打得正激烈的时候,太阳落山了。鲁阳公持戈挥舞,精神抖擞,毫无疲惫之感,而且越战越勇。太阳为其精神所感动,又返回了三个星座的距离,以帮助他继续战斗。”朱德在这里把这个典故活用了,一则用其原义,无比豪迈地赞颂广大抗日民军英勇顽强,力挽国家危局的英雄气概;二则使“退日”具有双关的语意,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由于前面已经指出了抗日根据地有无数的勇猛之士,因此,这里的过渡就显得十分自然、和谐,显示了全诗在结构上的严谨细腻。后句是作者对抗战胜利前景的展望。1940年前后,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实行投降卖国政策,致使日本侵略者更加气焰嚣张,肆无忌惮,他们以主要兵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重点进攻,同时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消灭抗日武装,瓦解根据地。抗日战争正面临着空前的困难。但是,尽管如此,由于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猛士如云”的抗日将士,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抗战胜利的红旗必将插遍祖国的河山。这句充分表现了朱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欣赏朱德这首诗的时侯,可以明显地感到它在艺术上起码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用典精当自然。这首诗共有四句,作者引用了两个典故,不仅精当自然,无牵强之感,而且把它们用活了,使诗显得更加雄伟、高亢,诗意更加浓郁、畅朗、深刻。这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另一方面也为世人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当然,这也是朱德诗词的一个共同特点。二是诗的气势。短短的4句28个字,句句都有泰山压顶之势,字字皆有千钧之力,充满了磅礴豪壮的气势,读来令人亢奋,平添无穷的力量。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
王室¹²多难³,高官皆武臣。
译文:近来朝廷面临重重困难,许多高官都由武将担任。
注释:路使君:东汉称太守为使君,在唐代就是刺史。¹王室:朝廷,指国家。²比:近来。³多难:安史之乱。
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
幽燕¹通使者,岳牧²用词人³
译文:战乱已平息,国势呈现出良好的形势,州郡的长官也多由文人出任。
注释:¹幽燕:指古幽州、燕国一带,即今河北省北部,这里曾是安史叛军的老巢。通使者:朝廷使命能够通行。²岳牧:泛称封疆大吏。相传尧、舜时期分了四岳十二牧的官职,后来泛指州郡官为岳牧。³词人:文人,这里专指路使君。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zhuó)¹新。
译文:眼前国家急需贤良之才,而你恰好就首批得到提升。
注释:¹拔擢:选拔提升。
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佩刀¹成气象,行盖²出风尘³
译文:你的才华和气度不凡,虽然赴任的道路充满坎坷,但你必将一往无前。
注释:¹佩刀:《晋书·王祥传》:“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聊有公辅之量,故可相与。”吕虔时为徐州刺史,这里用其事,意在暗点路使君的郡守身份及威仪。²行盖:车盖。³出风尘:谓蜀乱频仍,风尘未息,其赴任将出入风尘之间。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
战伐乾坤破,疮(chuāng)(yí)¹府库贫。
译文:多年的战乱导致国家疲弱不堪,百姓生活艰辛,国库贫乏无法填补。
注释:¹疮痍:民生凋敝。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众寮(liáo)¹宜洁白²,万役但平均³
译文:作为官员,廉洁清正应是第一要务,而各种赋役应当分摊平均,以缓解人民的负担。
注释:¹寮:同僚。²洁白:廉洁清白。³“万役”句:谓劳役、军役等,必须公正持平,勿畏豪强。
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
(xiāo)¹瞻佳士,泥涂²任此身。
译文:看你扶摇青云直上,而我却在草野间任度平生。
注释:¹霄汉:谓高空。霄:云霄。汉:天河。此句喻路使君之升腾。²泥涂:犹言草野,比喻低下的地位,诗人以此自指。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秋天正摇落¹,回首大江²滨!
译文:秋天来临,草木凋零,万物萧瑟,愿你记住我们在江边的离别之情。
注释:¹摇落:凋残,零落。²大江:此指梓州涪江。

  诗的前四句写国家近来经常发生战乱,朝廷着急赏功平乱,因此武将多在高位,当时的地方长官也多是由武将担任。如今安史之乱已平,因此朝廷开始简用文人,意在提醒路使君重视这一次的简用。

  接下来两句说现在国家急需贤能的良臣,你应该很快被提拔的。朝廷由武臣兼领到简用词人,这是一个新的转变,因此说“新”。这两句写得冠冕、大气,意在鼓舞路使君,为其行壮色。因为当时文人多不敢领郡,所以杜甫有“领郡辄无色”的话。这句是用古人期待路使君。下两句写战祸的惨烈后,说明官府对百姓的剥削。接下来四句承上句,说官吏应该廉洁,百姓也不要惧怕豪强,只要你能做一个被人敬仰的刺史,我即便穷途潦倒也没有关系。

  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在秋天的大江畔。这个场景别有深意,一方面,诗人希望路使君能够听从自己的劝谏,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廉吏;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担忧,“回首大江”这个场景极具感染力。

  杜甫赠人之作,对于“为民上者”都各有殷切的期望,归结于爱国爱民。在送路使君之前一年,送严武入朝有诗,其结句云:“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直以大义相要。王嗣奭云:“公与严公交契厚矣,十韵不及私情,而结以‘临危莫爱身’,道义之交如此。”在送路使君后,赠王契侍御也有诗,长达四十韵,有句云:“要闻除猰㺄,休作画麒麟。”《镜铨》注云:“上句勉其立功,下句戒其尸位。”又送高常侍云:“今日朝廷须汲黯”。汲黯乃汉武帝时直臣,汉武帝称之为“社稷之臣”。杜公深感自己生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未能实现,惟有寄希望于国之重臣以及地方官吏。故每当送人入朝或赴任时,无论亲疏,总是或显或隐、或直或婉地通过所赠诗篇而致其恳切期望之至意。故读送路使君诗而联想及诗人在蜀中的其他赠送之作,就可以明白诗人其爱国爱民的一片苦心了。

  篇末两联,自是谦己而尊人,感物而寓意。“霄汉瞻佳士,泥涂任此身”。身在泥涂,哪还有什么作为, “诗酒尚堪驱使在”,也只有任运而行;瞻佳士于霄汉,或当大有作为,也可引以自慰了。 “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点出了季节和地方,感慨万端,馀情不尽,托情于景,以景写心,尺幅中有千里之势,篇终接混茫,读者当于反复咏诵之中有所自得。此诗首四句起,末四句结,中间八句为腹心,“众寮宜洁白”一联,尤为重要。此诗结构谨严,语言质朴,对仗精工,而内涵力量甚大,境界很高,气浑旨深。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319页-第321页

sònglíngzhōu使shǐjūnrèn--

wángshìduōnángāoguānjiēchén

yōuyàntōng使shǐzhěyuèyòngrén

guódàixiánliángjūndāngzhuóxīn

pèidāochéngxiàngxínggàichūfēngchén

zhàngānkūnchuāngpín

zhòngliáojiébáiwàndànpíngjūn

xiāohànzhānjiāshìrènshēn

qiūtiānzhèngyáoluòhuíshǒujiāngbīn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¹,士无全节;君臣义缺²,谁负刚肠³。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译文: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妨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乱起,正气崩解,不见尽忠报国之士,反多无耻降敌之徒,士风不振,大义不存。张巡骂贼寇直到双眼出血,许远温文尔雅爱君能守死节,他们都留下万古芳名。后来的人已经没有他们那样的操守,那种如百炼精钢似的精诚。
注释:¹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光岳:高大的山。²君臣义缺:指君臣之间欠缺大义。³刚肠:指坚贞的节操。⁴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⁵后来者:指以后的士大夫。⁶操:操守。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人生翕(xī)(xū)¹云亡²。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³幽沉,仪容(yǎn)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译文:人生短促,转眼生离死别。更应该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如果他们当时甘心投降卖国,则必受人唾骂,以至遗臭万年,又怎么能够流芳百世呢?双庙幽邃深沉,二公塑像庄严典雅。夕阳下寒鸦枯木示万物易衰,而古庙不改。邮亭下,如有奸雄经过,面对先烈,则当仔细思量、反躬自省。
注释:¹翕歘: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²云亡:死去。“云”字无义。³古庙:即张、许公庙。⁴仪容:指张、许两人的塑像。⁵邮亭:古代设在沿途、供给公家送文书及旅客歇宿的会馆。这三句是对卖国投降的宋末奸臣的警告。

  “为子死孝,为妨死忠,死又何妨”。起笔突兀,如两个擎天大柱。子死于孝,妨死于忠,此二句蕴含儒家思想本原。《易。序卦》中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妨。”儒家认为孝之意义在于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是大孝。德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次日谢太后派宰相贾余庆等赴元营奉降表,天祥即抗节不屈,其《指南录。使北》有诗曰:“初修降表我无名,不是随班拜舞人。谁遣附庸祈请使?要教索虏识忠妨。”可见天祥之为妨死忠,并非忠于一家一姓,而是忠于民族祖国。这和儒家讲忠孝,但不主张愚忠、愚孝的思想很契合。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死又何妨,”视死如归。以一段震古铄今之绝大议论起笔,下边遂转入盛赞张许。“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妨义缺,谁负刚肠”,四句扇对,笔力精锐。光有三光,月为五岳。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与此文旨意相通。安史乱起,降叛者众,其情痛极。然有张许,堂堂正气,令人振奋。

  “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二公,血战睢阳,至死不降,“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张巡每次与叛军交手大呼骂贼,眦裂血面,嚼齿皆碎,奈独木难撑,被攻陷城池,当面痛骂叛军,叛军用刀抉其口。许远是位宽厚长者,貌如其心。最终两人从容就义。张许性格不同而同一节义,仅此两句,该画简练有力。“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肉躯虽死,但精神长存。语意高迈积极,突出张许取义成仁精神。“香”字下得亦好,表达出天祥对二公无限钦仰之情。“后来者,无二公之操,”后来者三字,遂将词情从唐代一笔带至今日,用笔颇为裕如。当宋亡之际,叛国投降者不胜枚举,上自“妨妾佥名谢太清”之谢后,下至贾余庆之流。故天祥感慨深沉如此。“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对仗歇拍,笔力精健。

  “人生翕炎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紧承上意,更以绝大议论,衬出儒家人生哲学,和起笔相辉映。翕炎欠意为短促。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场为国为民之事业!《易。乾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生生无已。文氏在其文中也多有此意,如《御试策一道》云:“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乃归之不息则久。”在《题戴行可进学篇》云:“君子所以进者无他,法天行而已矣。”抒发自强不息之精神。“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天祥在此段中对张许二公之赞许正如此意。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双庙庙貌幽邃深沉,二公塑像仪容庄严典雅,栩栩如生。又当夕阳西下,寒鸦在枯木间哀婉啼哭。枯木寒鸦夕阳,意味着无限流逝之时间。让世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之哀感。天祥却以之写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虽枯,夕阳将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变,却可反衬出古庙之依然不改,仪容之栩栩如生,可见世事自有公道,忠妨孝子虽死犹荣。文氏此词重在议论但情寓于景,反衬主题,词情便觉神致超逸,真神来之笔也。“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而对浩然之二公,如有奸雄路过双庙,当愧然自省。结笔寓意深刻,盼横流巨恶,良知应未完全泯灭,有可悟之时。但亦可见其对当时滔滔者天下皆是卖国贼痛愤之巨。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达到很高境界。全词以议论立意,同抒情结体,既有具体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蕴含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文中多用对句,句句整齐,笔笔精锐。情景交融,融景入情,极为优美。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价得那样:“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复、公谨诸公之上。”其论甚为公允。

qìnyuánchūn ·cháoyángzhāngèrgōngmiào

wéntiānxiáng sòngdài 

wéixiào wéichénzhōng yòufáng guāngyuèfēn shìquánjié jūnchénquē shuígāngcháng zéizhāngxún àijūnyuǎn liúshēngmíngwànxiāng hòuláizhě èrgōngzhīcāo bǎiliànzhīgāng 
rénshēngyúnwáng hǎolièlièhōnghōngzuòcháng shǐ使dāngshímàiguó gānxīnxiáng shòuréntuò ānliúfāng miàoyōuchén róngyǎn hányáng yóutíngxià yǒujiānxióngguò liáng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此马非凡马,房星是本星。
译文: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译文:它看上去瘦骨嶙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听见铮铮的铜声。

  首句开门见山,直言本意,肯定并且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是一匹非同寻常的好马。起句平直,实在没有多少诗味。

  次句“房星本是星”,乍看起来像是重复第一句的意思。“房星”指马,句谓房星原是天上的星宿,也就是说这匹马本不是尘世间的凡物。如果这句的含义仅限于此,与首句几乎一模一样,那就犯了重沓的毛病。诗只四句,首句平平,次句又作了一次重复,那么这首诗就有一半索然无味,没有价值。但如细细咀嚼,便会发现第二句别有新意,只是意在言外,比较隐晦曲折。《晋书·天文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房星明,则王者明。”它把“房星”和“王者”直接联系起来,就是说马的处境如何与王者的明暗、国家的治乱息息相关。既然马的素质好遭遇不好,那么,王者不明,政事不理的状况就不言可喻了。这是一种“渗透法”,通过曲折引申,使它所表达的实际意义远远超过字面的含义。

  三、四句写马的形态和素质。如果说前二句主要是判断和推理,缺乏鲜明生动的形象,那么,后二句恰恰相反,它们绘声绘影,完全借助形象表情达意。李贺写诗,善于捕捉形象,“状难见之景如在目前”,这两句就是突出的例子。“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这匹马瘦骨嶙嶙,说明境遇不好。在常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匹筋疲力尽的凡马,只有真正爱马并且善于相马的人,才不把它当作凡马看待。“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尽管它境遇恶劣,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却仍然骨带铜声。“铜声”二字,读来浑厚凝重,有立体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丰富:铜声悦耳,表明器质精良,从而生动地显示了这匹马骨力坚劲的美好素质,使内在的东西外现为可闻、可见、可感、可知的物象。“素质”原很抽象,“声音”也比较难于捉摸,它们都是“虚”的东西。以虚写虚,而又要化虚为实,的确很不容易,而诗人只用了短短五个字就做到了,形象化技法之高妙,可说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尤其可贵的是,诗歌通过写马,创造出物我两契的深远意境。诗人怀才不遇,景况凄凉,恰似这匹瘦马。他写马,不过是婉曲地表达出郁积心中的怨愤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016-1017页

shīèrshísānshǒu ·

 tángdài 

fēifán fángxīngshìběnxīng 
xiàngqiánqiāoshòu yóudàitóngshēng 
帘漏滴,却是春归消息。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
帘漏滴,却是春归消息。带雨牡丹无气力,黄鹂愁雨湿。
争着洛阳春色,忘却连天草碧。南浦绿波双桨急,沙头人伫立。
争着洛阳春色,忘却连天草碧。南浦¹绿波双桨急,沙头人伫立。
注释:¹南浦:泛指面南的水边。
这首小令,抒写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暮春景色。牡丹带雨,黄鹂含愁,春将归去。下片抒写怀人之情。眼前春色,使人忘却了连天草碧。南浦桨急,伫立沙头,情思无限。本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曲折含蓄,婉媚新倩,精巧工丽,确是一首美妙的短歌。

jīnmén··liánlòu--wāngshēn

liánlòuquèshìchūnguīxiāodàidānhuángchóu湿shī

zhēngzheluòyángchūnwàngquèliántiāncǎonán绿shuāngjiǎngshātóurénz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