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土馒头¹,馅(xiàn)草在城里。
译文: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注释:¹馒头:这里比喻墓冢。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译文: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

chéngwàimántóu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chéngwàimántóu xiàncǎozàichéng 
rénchī xiánméiwèi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

注释

馒头:这里比喻墓冢。

王梵志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天台(tāi)¹旧路²。应恨³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译文:刘晨、阮肇两个凡人到天台仙境去时经历过的那条老路。遗恨刘晨归来又离去啊。送行的酒不停地往杯里倾倒。不忍听《阳关曲》的第四声。
注释:¹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县北。²旧路:比喻东坡曾在36岁时走进仕途,通判杭州,这次回杭任太守,又入仕途,自称走“旧路”。³应恨:实为反语,名为遗恨,实是一种留恋心情。⁴刘郎:东汉刘晨和阮肇入天台山采药,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归,抵家子孙已七世。后刘重访天台山,旧踪渺然。后世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刘郎酒老。怀恋仙乡¹重得到。只恐因循(xún)。不见如今劝酒人²
译文:刘晨没有变老。再次来到仙境,实是万幸万幸。只怕你在仙乡因循不离开,再也不能见到这次宴会上向你敬酒的人。
注释:¹仙乡:原指刘晨、阮肇天台山仙境,这里借喻官场。²只恐二句:独怕朝廷因循拖时间,如刘、阮回来后已是两百年了,见不到他入山之前所认识的人了。

  上片,写词人再次来杭复又离去,在饯行席上产生的依依难舍的心情。第一、二句交代行踪,表白恋情。“旧路”表明东坡重来杭州,“刘郎”词人自指,引刘晨、阮肇人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表明人世沧桑,时事速变。不说词人再来杭州,已是踪迹渺然,而只说刘郎来又去成为“应恨”。“来又去”,包涵着词人黄州生活之后的仙道缥缈的生活色彩。“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写饯行席上的盛情,酒一杯一杯地倾倒,忍听着别后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之音。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对杭州的眷恋,对西边的京城朝廷生活的厌倦之情。

  下片,承上一转,进一层渲染“怀恋”杭州“仙乡”般的生活能否重新获得。“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写词人第二次来杭州,“仙乡”重现,发现自己青春“未老”的喜悦心情。“重得到”的是词人特别值得“怀恋”的“仙乡”道佛生活。在他经历黄州的大劫之后,再次来到杭州,实是万幸万幸。最后两句。写词人仍心有余悸:怕只怕朝廷“因循”旧路,诬陷忠良,我东坡这次别离杭州,不知能不能“前度刘郎今又来”,能不能再度见到“劝酒人”。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真的应验了。东坡自此以后再没有到过杭州了:“草树总非前度色,烟霞不似昔年春。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全词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词人第二次离开杭州前的矛盾心情,意欲复朝而又“怀恋”杭州。尤其引用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而隔世的故事,恰到好处,让整个词篇充满了仙道色彩,从中可以窥见词人惊魂未定的矛盾心绪仍未消失。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091-1093页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客行¹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译文:我这个被贬之人每天都在赶路,已经记不清走过多少座山,一路南来,爬山涉水,就当它是一场游览吧。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¹石溪幽。
译文:耳边布谷鸟不停在鸣叫,眼前的小村,因为下雨显得昏暗,路旁的刺桐花没精打采,石头小溪显得格外幽静。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译文:南地的炊烟轻快的在青杨上空飘过,在芳杜州我心头涌起一股惆怅的乡思。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译文:身在夜郎这个地方,家乡已经在万里之外了,抬眼远眺,京城在五云小镇的北方。

luójiù驿zuò--wángshǒurén

xíngwànfēngtóushānshuǐnánláishèngyóu

niǎocūnàntónghuāmíngshíyōu

mányānguòqīngyángzhàngxiāngchóujīngfāngzhōu

shēnzàilángjiāwànyúntiānběishìshénzhōu

残村时有两三家,缭绕清脂路更赊。
残村时有两三家,缭绕清脂路更赊(shē)
译文:破败的村庄偶尔能看到两三户人家,缕缕轻烟缭绕路途遥远。
客里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
客里¹不知春去尽,满山风雨落桐花。
译文:离乡在外期间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风雨过后的山上落满了桐花。
注释:¹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清心为治本,直道¹是身谋。
译文: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注释: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郡斋:郡守的府第。¹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秀干¹终成栋(dòng)²,精钢不作钩³
译文: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注释:¹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²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³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仓充¹鼠雀²喜,草尽兔狐愁。
译文: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注释:¹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²鼠雀:指贪官污吏。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史册有遗训,毋贻(yí)¹来者²羞。
译文: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注释:¹贻:留给。²来者:后人。

  这首诗主要讲述包拯为官不屈不挠,一身正气的事迹。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颔联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颈联写除暴安良;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这首诗字字如钢,句句沥血,令后学振奋,令巧伪蒙羞。

  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

  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

  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述志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162
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
今宵是除夕¹,明日又新年。
译文:今晚就是除夕之夜,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注释:¹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旧岁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岁,故称。 晋 周处 《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更及一旬,当是除夕,君可于家专待。”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除夕》:“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
爆竹惊残梦,寒镫照独眠。
爆竹惊残梦,寒镫(dēng)¹照独眠。
译文:爆竹声将我从梦中惊醒,只一盏寒灯独自照着我入眠。
注释:¹镫:同“灯”,指油灯。
风霜催腊尽,梅柳得春先。
风霜催腊惊,梅柳得春先。
译文:风霜催促着腊月惊快过去,梅花和柳树最先知道春的消息。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
抚景情无限,那能不怅然¹
译文:看着这些景象心绪翻涌,哪里能做到心中不怅然失意。
注释:¹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