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枝高未秋,先有啼秋乌。乌啼高枝寒,在客闻何娱。
桐枝高未秋,先有啼秋乌。乌啼高枝寒,在客闻何娱。
君动将母思,别我长安都。落梦中条山,天界分蒲姑。
君动将母思,别我长安都。落梦中条山,天界分蒲姑。
桑乾不过代,隘壁青千纡。采兰堪慰心,敢怨筋力劬?
桑乾不过代,隘壁青千纡。采兰堪慰心,敢怨筋力劬?
望云隔沧海,所愿吾岂殊?奈何孑影怜,尚此风尘途。
望云隔沧海,所愿吾岂殊?奈何孑影怜,尚此风尘途。
姚燮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16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
汉水临¹(xiāng)阳,花开大堤(dī)²暖。
译文:汉水绕着襄阳城,大堤上春暖花开。
注释:¹临:一作“行”。²大堤:古迹名,据《一统志》、《湖广志》等记载,大堤在襄阳府城外,周围有四十多里,商业繁荣。
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
佳期¹大堤下,泪向南云²满。
译文:在大堤上想起了与佳人相会的日子,不禁望着蓝天白云而热泪盈眶。
注释:¹佳期:用以指男女约会的日期。²南云:南飞之云。常以寄托思亲、怀乡之情。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
春风复无¹情,吹我梦魂(hún)²³
译文:本是多大的春风,如今也显得无大起来,将我的好梦吹散。
注释:¹复无:一作“无复”。²梦魂:古人认为人做梦时,是离开肉体的魂魄在活动。唐刘希夷《巫山怀古》诗:“颓想卧瑶席,梦魂何翩翩”³散:一作“断”。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不见眼中人¹,天长音信²断。
译文:梦中的眼中人不见了,想给她寄个音信,也因天长地远,而无法到达。
注释:¹眼中人:指旧相识或想念的人。²音信:音讯;信息。

  此诗开篇即写大堤。大堤东临汉江,春来堤上百花盛开,堤下绿水溶溶。一个“暖”字复盖着江水、江花和岸上的千家万户,自然这其中也有遍历名山大川远道而来的李白。这里,“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李白《襄阳曲四首》其一);“水绿沙如雪”(其三)。触处生春,不禁撩动人的多感心怀。所以这个“暖”字又有很重的感情分量。于是自然地转入下面的抒情:“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旧时以“佳期”指男女的约会。《九歌·湘夫人》:“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佳,谓湘夫人也。”约而不得见,因此“泪向南云满。”晋·陆机《思亲赋》云:“指南云以寄钦,望归风而效诚。”陈·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云:“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陆云《九愍》:“眷南云以兴悲,蒙东雨而涕零。”南云、归风、东雨,本是寄兴之作,后人引申为思亲和怀念家乡之词。这里似用前人诗意。不过也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此诗与李白《寄远十二首》其五诗只前三句文字不同,该诗云:“远忆巫山阳,花明绿江暖。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写所思之人在巫山,巫山在襄阳南,故云“南云”。李白两次漫游都到过湖北,这位念远之人,可能就是他自己。但也不妨看作是泛指。旧时襄阳,不仅为商业重镇,且为南北交通要衢,往来伫足人多,送往迎来的人也多。李贺《大堤曲》便说:“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那么,思乡念远的实不止李白一人。

  望南云,热泪盈睫,“佳期”既误,结果只有寄情于梦。可是“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从岑参的“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春梦》)的希望终于得在梦中实现的欣然快意,到张仲素的“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的梦后仍未能忘情,梦中相会,确实给了人们无限安慰。如今却是由于春风无情,吹破幽梦,使人不能长在梦中相会。古乐府《子夜春歌》:“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与此两句含意相反,而遣词造语上却不无影响。“散”一作“断”。断,截断,折断。杜甫《哀王孙》:“金鞭折断九马死。”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意象。散,表示逐渐散开,逐渐远去。“吹”而“散”,则梦在脑海中是一点一点淡化,最后无影无踪了。“梦”之于人,事实也是这样。“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微露谴责意。这里说“春风复无情”,“复”者,又也。“无情”,已令人难堪,何况其“复”!表面上不见怨意,实际怨怀尤深。这个“复”字上与“泪向”紧相呼应,下启结束二句:“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眼中人”指所思者。佳期误,梦魂散,音信断。这一连串的打击,岂不令人黯然神伤!这种境况,在不少诗人笔下是会写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但李白表现得“雍容和缓”(朱熹语),神清骨秀,正是“幽秀绝远俗艳”(《唐宋诗醇》)的。

  这首小诗意似直述,笔实曲折:先地点,后时令,从一个“暖”字中暗传出春来人的感情的跃动。接下六句,情思绵绵,直至尾句。“佳期”二句,似见离乡远别的客子伫立大堤上,目送南天云彩,魂为之销。“春风”二句折回,此情此景,似是“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那也许是“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吧?诗人没有说,妙在可引起读者种种揣想。意味隽永。最后结以“天长音信断”,更觉余味无穷。楚天辽阔,百花竞放,百鸟争喧,雁鸣晴空,人却是别一番心情。此刻,“断”者,音信也;而情,不仅未断,却更绵邈无尽了。天才纵逸的李白,即使从这首短章中,也可看出它的情深意远,婉转流丽,完全超脱六朝乐府的“轨辙”,而使“古今诗格于是一大变”(胡应麟《诗薮》外编)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78-179
2、 宋绪连 初旭.长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65-168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惊雷势欲拔三山¹,急雨声如倒百川。
译文:惊雷破空,仿佛要拔走蓬莱三山,暴雨倾泻,就像那百川冲决堤岸。
注释: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公实:作者友人郑湛的字。¹三山:旧传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壶、瀛洲。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¹作奇寒侵²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³
译文:冷气袭人,只能侵扰旅客的梦魂,又怎能叱咤震荡扫净那遍地胡烟!
注释:¹但:只。²侵:侵扰。³胡烟:此处指金兵进攻所带来的战争烟尘。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¹腥客(shān)²今几年。
译文:田园里长满荆棘,洪水四处弥漫,京都一带金兵践踏骚扰已经多年。
注释:¹河洛:黄河、洛水流域地区,当时已沦陷。²腥客:腥臊气味,这是对金人轻蔑的说法。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¹笔非椽(chuán)
译文:也曾想叩开重门向皇帝陈诉心愿,不是大的手笔,谁会听我的意见!
注释:¹大手:大手指大手笔,又称如橡笔。

  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三、四句写诗人身居客地,难以入眠,又逢雷雨之夜,寒气袭人。作者忽发奇想,这震天霹雳缘何不善解人意,震而静胡烟把金兵赶出中原?五、六句回到现实之中,农家田园荆棘丛生,暴雨袭来,流水茫茫,空成汪洋一片,而北方仍为金人占领,这些大雨流水为何不能洗去胡人的腥膻之气呢。这两句蕴含着作者的报国热望以及对南宋残败政局的深深忧虑。结合三四句写出作者在风雨震电之际,感慨深沉,从个人的处境,想到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心旌摇摇,不能自止,写成的诗句就倍感沉痛。尾联诗人难抑激愤之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上句谓欲向最高统治者上疏献策,语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然作者一介书生,有志陈词帝所,难免有“叩阍无门”之感。但作者激于忠愤之情,仍然有意向皇帝陈情,表达自己优国忧时的心志,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北定中原,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下句典出《晋书·王陶传》:“殉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写作者虽有陈词之志但感到自己人非大手,笔非如椽,唯恐倾诉有所不尽,无从收到补救时艰的效果。

  这首诗以景兴起,继写感受,结以抒怀,结构紧凑,转接自然。写景时笔力雄健,气势不凡,抒情时沉痛激越;时见激愤之气;回荡着爱国激情。结尾两句,前句是愿望,后句是谦逊之词,语言婉曲,显出诗人书生本色。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775-776
2、 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 :753
3、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259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一棹(zhào)¹春风一叶舟,一纶²茧缕(lǚ)³一轻钩。花满渚(zhǔ),酒满(ōu),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波涛之中。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在万顷水面上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何等潇洒自在。
注释:¹棹:摇船的工具。短的叫楫,长的叫棹。²纶:钓鱼用的粗丝线。³茧缕:丝线,这里指渔弦。茧,茧丝。⁴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⁵满:《五代名画补遗》作“盈”。此外各本作“满”。⁶瓯: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⁷顷:土地面积单位。一百亩为一顷。

  此词与另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题的是同一幅画《春江钓叟图》,词的内容、意趣亦大体相同,都是表现作者的避祸之心和遁世之思。

  首句点明钓叟是在水波中,小船上。“棹”字名词作动词用,与“春风”构成语句,很是生动,仿佛木桨划动的不仅是水,更有春风,将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而且这种写法又将春风与绿波融为一体,与结句的“万顷波中”作前后的照应,语言精巧,有“一石三鸟”的笔力。首句写景,景中有情,接下来仍是直接的抒情。“酒满瓯”,见出兴致之高。“茧缕”“轻钩”写简朴,而“钩”之所以“轻”,是因为无鱼上钩。钓鱼而不求鱼,是作者志不在得鱼的缘故。这就将画中人物写得神情饱满,志逞意得,由此引出结句中的“得自由”之高声唱颂,进一步强化钓叟的快乐。

  春风泛舟、茧缕轻钓,此词仍是写画意,但作者寓意转淡,转以画境的空阔辽远和优悠自在为主,是一种衬托、渲染的用法,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有意”“无言”稍不同。“花满渚”“酒盈瓯”实写美景,虚写心情,“自由”二字一出,作者意趣畅然而出。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取“一”与“万顷”相映照,细巨对应,工整而精妙。

  此词题画抒怀,借景寓意,虽然情趣不高,但悠然散淡之意境却清丽不俗,也可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5-137
2、 张玖青.李煜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第二版):28-29

··zhàochūnfēngzhōu--

zhàochūnfēngzhōulúnjiǎnqīnggōuhuāmǎnzhǔjiǔmǎnōuwànqǐngzhōngyóu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
家在闽山¹东复东,其中岁岁²有花红。
译文:我的家住在闽山的东面,在那里每年都会有花开放。
注释:¹闽山:本名乌石山,唐天宝二年(公元749年)改称闽山。在今福建省福州市旧城内之西南隅。与九僵山、越王台合称为“福州三山”。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又改名道山。此处以山代指福州市。²岁岁:年年。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译文:现如今我不在花开放的地方,但是那些花依然在过去开花的地方开花。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¹其上。有泉幽幽然²,其鸣乍³大乍细。渠之广,或(zhǐ),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hóng),昌蒲被之,青藓¹⁰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¹¹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tiáo)鱼。又北曲行纡(yū)¹²,睨若无穷,然卒¹³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¹⁴,可列坐而庥(xiū)¹⁵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译文: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注释: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¹桥:架桥。²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³乍:连词,或者。⁴或:有时。⁵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⁶倍尺:二尺。⁷逾:越过。⁸泓:深潭。水深而广。⁹被:通“披”,覆盖 。¹⁰藓:苔藓。¹¹堕:落,流。¹²纡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¹³卒:最终。¹⁴箭:小竹。¹⁵庥:同“休”,休息。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shī)¹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²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译文: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注释:¹酾:分流,疏导。²遗:留给。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juān)¹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译文: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注释:¹蠲:古同“涓”,清洁。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第一段写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渠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渠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66-1068
2、 马亮.柳宗元作品鉴赏: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225-227
3、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457-458

shí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西nánxíngnéngbǎi shí mínqiáoshàng yǒuquányōuyōurán míngzhàzhà zhīguǎng广 huòzhǐchǐ huòbèichǐ chángshí liúshí chūxià shíérwǎngyǒushíhóng chāngzhī qīngxiǎnhuánzhōu yòuzhé西xíng pángxiànyánshíxià běiduòxiǎotán tányuánjiǎnbǎichǐ qīngshēnduōtiáo yòuběixíng ruòqióng rán jiēguǐshíguài huìměijiàn lièzuòérxiūyān fēngyáodiān yùndòng shìzhījìng tīngshǐyuǎn 

    cóngzhōuzhī lǎnxiǔ juéshūshí chóngérfén  yíng wèishǐyǒuchuányānzhě lěisuǒzhǔ zhīrén shūzhīyáng hòuhàoshìzhěqiúzhī 

    yuánniánzhēngyuèjuānzhìshí shíyuèshíjiǔshíshíhóng xiǎotán zhīměishìshǐ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