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地,王孙富贵。玳瑁筵开,下朝无事。压红茵、
繁华地,王孙富贵。玳瑁筵开,下朝无事。压红茵、
凤舞黄金翅。玉立纤腰,一片揭天歌吹。满目绮罗珠翠。
凤舞黄金翅。玉立纤腰,一片揭天歌吹。满目绮罗珠翠。
和风淡荡,偷散沉檀气¤
和风淡荡,偷散沉檀气¤
堪判醉,韶光正媚。折尽牡丹,艳迷人意,
堪判醉,韶光正媚。折尽牡丹,艳迷人意,
金张许史应难比。贪恋欢娱,不觉金乌坠。
金张许史应难比。贪恋欢娱,不觉金乌坠。
还惜会难别易,金船更劝,勒住花骢辔。
还惜会难别易,金船更劝,勒住花骢辔。

jīn--yǐnè

fánhuáwángsūnguìdàimàoyánkāixiàcháoshìhóngyīnfènghuángjīnchìxiānyāopiànjiētiānchuīmǎnluózhūcuìfēngdàndàngtōusànchéntán¤¤kānpànzuìsháoguāngzhèngmèizhéjǐndānyànrénjīnzhāngshǐyīngnántānliànhuānjuéjīnzhuìháihuìnánbiéjīnchuángèngquànlēizhùhuācōngpèi

尹鹗

尹鹗

尹鹗(约公元89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成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事前蜀后主王衍,为翰林校书。累官至参卿。花间集称尹参卿,性滑稽,工诗词,与李珣友善,作风与柳永相近,今存十七首。词存《花间集》、《尊前集》中。今有王国维辑《尹参卿词》一卷。 ▶ 20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¹且广。
译文:离家远游过山川,山山水水长又宽。
注释:¹修: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振策¹(zhì)²崇丘³,安辔(pèi)平莽(mǎng)
译文:挥鞭策马登峻岭,提缰徐行过平原。
注释:¹振策:挥动马鞭。²陟:登上。³崇丘:高丘、高山。⁴安辔:按辔,谓扣紧马缰使马缓行或停止。⁵遵:沿着。⁶平莽:平坦广阔的草原。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¹息抱影²(mèi)³,朝徂(cú)(xián)往。
译文:夜宿形影自相伴,晨起含悲又向前。
注释:¹夕:傍晚。²抱影:守着影子。³寐:入睡。⁴徂:往,行走。⁵衔思:心怀思绪。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顿辔(pèi)¹²嵩岩³,侧听悲风响。
译文:收缰驻马悬崖下,侧耳倾听悲风响。
注释:¹顿辔:拉住马缰使马停下。²倚:斜靠。³嵩岩:即指岩石。嵩,泛指高山。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清露¹坠素辉²,明月一何³
译文:露珠坠下闪清辉,明月皎皎多晴朗。
注释:¹清露:洁净的露水。²素辉:白色的亮光。³一何:多么。⁴朗:明亮。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抚枕不能寐(mèi),振衣¹独长想。
译文:抚几久久不能寐,披衣独自心怅惘。
注释:¹振衣:振衣去尘,即指披衣而起。

  这首诗仍然是写陆机赴洛阳途中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写法略有不同。

  全诗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语句精炼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首句仍然紧扣诗题来写的。陆机从家乡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赴洛阳,当然是“远游”。一路上越过万水千山,而山山水水是那样的修长和宽广。诗人有时挥鞭驱马登上高山,有时手握缰绳,在有草的平地上缓慢地向前走。从这一重重山,一条条水,忽而高山,忽而平地,可以想象到诗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因此,这里不只是描写沿途的山水景色,也透露了诗人风尘仆仆的苦情。但是,这首诗中的写景与前首不同,前首“永叹”十句写沿途山水景色讲究辞藻,大肆铺陈;这首诗只是寥寥数句,轻轻带过。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人感到各有特点。

  “夕息策影寐,朝徂衔思往。”晚上休息是孤零零地策影而寐,早晨起来怀着悲伤又上路了。写出诗人的孤独、寂寞和忧伤。这些复杂感情的产生,固然是由诗人思念亲人,留恋故乡,大概也参杂了对前途的忧虑。前首诗说:“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呜咽辞亲,“世网”缠身,应该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六代之文丽才多而炼才少。有炼才焉,如陆士衡是也。”陆机文如此,其诗亦复如此,“夕息”二句可见其语言提炼功夫。这两句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动词“策”“衔”的使用皆备极精巧,是陆诗中的佳句。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走了一段路程,停下马来,倚着高峻的山崖休息一会儿,侧耳倾听悲风的声响。这里,进一步写诗人旅途的孤独和艰辛。倚岩休息,竟无人与语,只能侧身倾听悲风,可见其孤独。称秋风为“悲风”,使秋风涂上诗人感情之色彩,又可见其心情之忧郁。诗人旅途生活中的这一细节,又使读者联想到前首诗所描写的沿途景色:“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里对途中空旷无人和恐怖气氛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诗人的孤独和艰辛。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意思是:夜露下滴,闪烁着洁白的光辉,啊,月光是多么的明朗!对月抚枕,不能入睡,穿上衣服独自遐想。这是写途中夜宿的情景。“清露”二句,写得幽雅净爽,清丽简远,受到前人的赞赏。结尾“抚枕”二句,表现诗人不平静的心情,饶有余味。陆机是吴国将相名门之后,素有雄心壮志。他的《百年歌》中说:“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晋书·陆机传》说他“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可是在他二十岁时,吴国灭亡。太康十年(289年),他和弟弟陆云被迫入洛。其前途是吉是凶,难以逆料,所以他的内心忐忑不安,很不平静。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这是认为诗歌具有注重抒情的性质和文词精妙的特点。这种诗缘情说和儒家的诗言志说不同,清代沈德潜认为“殊非诗人之旨”(《古诗源》卷七),其实这正是魏晋以来诗歌的新变化。作为“太康之英”(钟嵘《诗品序》)的陆机,他的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此诗中“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策影寐,朝徂衔思往”,文词华美,对偶工稳,“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用词造句,刻练求工,都是例子。陆机诗精于语言的提炼,善于写景,即景抒情,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清时有味是无能¹,闲爱孤云静爱僧。
译文: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注释:¹“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欲把一麾(huī)¹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zhāo)²
译文: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¹一麾:旌旗。²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尚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之情。全诗以登乐游原起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第三句一转。汉代制度,郡太守一车两幡。幡即旌麾之类。唐时刺史略等于汉之太守。这句是说,由于在京城抑郁无聊,所以想手持旌麾,远去江海。(湖州北面是太湖和长江,东南是东海,故到湖州可云去江海。)第四句再转。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在长安西边醴泉县的九嵏山。古人离开京城,每每多所眷恋,如曹植诗:“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赠白马王彪》)杜甫诗:“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至德二载自京金光门出乾元初有悲往事》)都是传诵人口之句。但此诗写登乐游原不望皇宫、城阙,也不望其他已故皇帝的陵墓,而独望昭陵,则是别有深意的。唐太宗是唐代、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皇帝。他建立了大唐帝国,文治武功,都很煊赫;而知人善任,惟贤是举,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诗人登高纵目,西望昭陵,就不能不想起当前国家衰败的局势,自己闲静的处境来,而深感生不逢时之可悲可叹了。诗句虽然只是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戛然而止,不再多写一字,但其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己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写得既深刻,又简练;既沉郁,又含蓄,真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7-1068

jiāngxīngdēngyóuyuánjué

 tángdài 

qīngshíyǒuwèishìnéng xiánàiyúnjìngàisēng 
huījiānghǎi yóuyuánshàngwàngzhāolíng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汉节东南,看驷马¹、光华周道。须信是、七闽²还有,福星来到。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译文:您带着皇家的使节到东南方去(福建在金陵的东南方),看您乘坐的四匹马拉的车子光彩满路,应该相信这是七闽大地还有福星要来到。能看到春天院子里的小草长出来、娇丽的秋阳长久地照在古老的榕树上我就心满意足了。要问在哪里才能看到我封侯拜相的记载,恐怕要到蓬莱仙岛去问那些仙人了。
注释:¹驷马: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²七闽:指远古时期生活在福建及毗邻地区的七个闽越部落,后因称福建为闽。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还自笑,人今老。空有恨,萦(yíng)¹怀抱。记江湖十载,厌持旌(jīng)(dào)²。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dài)类无根潦。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译文:想想还是好笑,现在我功未成人却已经老了,空有国恨家仇萦绕在胸。记得我已经远离朝廷十年了,早已厌倦了领兵打仗的那些事.像我们这种有抗金之志的人却不被人所用,那些空言金人不足患的又都是如浮萍一样随波逐流的家伙。我现在只想寻找一些好的词语来答谢您的新词,羞见那些拿着优厚的酬劳却不为国分忧的人。
注释:¹萦:围绕;缠绕。²旌纛:大旗。亦泛指旗帜。 犹尊驾。

mǎnjiānghóng ·hànjiédōngnán

xīn sòngdài 

hànjiédōngnán kàn guānghuázhōudào xìnshì mǐnháiyǒu xīngláidào tíngcǎoshēngxīn róngyīndòngqiūguānghǎo wènzhī chùzhuójūnhóu péngláidǎo 
háixiào rénjīnlǎo kōngyǒuhèn yínghuái怀bào jiāngshízài yànchíjīngdào huòluòcáisuǒyòng chúdàilèigēnlǎo dànsōu hǎoxièxīn xiūqióngbào 
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¹沉淖(nào)²而难论³兮,俗岒(qián)(é)而嵾(cēn)(cī)
译文:时人腐化没落难以评说,世俗毁誉高下相差太多。
注释:¹世:世人。²沉淖:这里是没落的意思。³难论:即难论是非。⁴岒峨:高下不齐的样子。⁵嵾嵯:同“参差”,不齐,不一致。岒峨、嵾嵯在这里都是比喻人们对是非的评价不一样。
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而日多。
清泠(líng)¹而歼²³兮,溷(hùn)(zhàn)而日多
译文:高洁之士都被抛弃不用,贪浊之人得宠日益盛多。
注释:¹清泠泠:比喻洁白。²歼:尽。³灭:全部消失。⁴溷湛湛:贪婪污浊之人。⁵日多:一天天增多。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
枭鸮(xiāo)¹既以成群兮,玄鹤²(mǐ)³而屏移
译文:凶禽恶鸟既已成群并进,黑鹤只能被迫敛翅退缩。
注释:¹枭鸮:即猫头鹰,比喻凶狠贪婪之人。²玄鹤:黑鹤,比喻廉洁之人。³弭翼:收敛翅膀,停止飞翔。⁴屏移:退隐。
蓬艾亲入御于床笫兮,马兰踸踔而日加。
蓬艾¹亲入御²于床笫(zǐ)³兮,马兰(chěn)(chuō)而日加。
译文:蓬艾受喜爱栽植床头,恶草马兰也随之繁茂婆娑。
注释:¹蓬艾:蓬蒿萧艾,杂草,比喻谗佞(chán nìng)之人。²入御:原指后妃陪君王睡觉,此致谗佞受到君王宠信。³床笫:即指床。笫:竹编的床席。⁴马兰:草名,又名马兰头,这里作者把它视为恶草,指社会上的邪恶之人。⁵踸踔:迅速生长。
弃捐药芷与杜衡兮,余奈世之不知芳何?
弃捐药芷(zhǐ)¹与杜衡²兮,余奈³世之不知芳何?
译文:他们抛弃白芷杜衡众香草,我叹世人不知芬芳为何。
注释:¹药芷:香草名,即白芷。²杜衡:香草名,即杜蘅。药芷、杜衡在此都指忠诚正直之士。³奈:奈何,怎么。
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何周道之平易¹兮,然芜(wú)(huì)²而险戏³
译文:大道曾经何等平直宽阔,如今杂草丛生危险坎坷。
注释:¹平易:平整易走。²芜秽:荒芜。³险戏:充满危险。戏,一作“巇”。
高阳无故而委尘兮,唐虞点灼而毁议。
高阳¹无故而委尘²兮,唐虞(yú)³点灼(zhuó)而毁议
译文:古帝高阳无故受毁谤,尧舜至圣也遭人诬蔑。
注释:¹高阳:传说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颛顼。²委尘:沦落尘埃,比喻受到诬蔑。³唐虞:指尧舜。⁴点灼:炙、烧。这里指受到诬蔑、攻讦。⁵毁议:毁谤、诽谤。
谁使正其真是兮,虽有八师其不可为。
谁使¹²其真是兮,虽有八师³其不可为。
译文:让谁来评判他的真伪?虽有八位贤人也难定夺。
注释:¹谁使:使谁,让谁。²正:同“证”,证明。³八师:八位贤臣。指尧、舜时的禹、稷、皋陶、伯夷、任、益、夔。据传尧、舜曾以他们为师,所以称为“八师”。
皇天保其高兮,后土持其久。
皇天保其高¹兮,后土²持其久。
译文:老天永远高高在上,大地深厚日久天长。
注释:¹高:高明。²后土:古代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这里指土地。
服清白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异色。
¹清白²以逍遥兮,偏与乎玄英³异色。
译文:我身着白衣啊逍遥自在,偏与污浊黑色殊道异行。
注释:¹服:穿戴。²清白:纯洁,没有污点。³玄英:黑色。比喻贪婪、浑浊之人。
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
西施媞(tí)¹而不得见兮,嫫(mó)²勃屑³而日侍。
译文:西施姣美却遭排挤迫害,嫫母奇丑反得亲近宠爱。
注释:¹媞媞:美好的样子。²嫫母:古代传说中的丑妇。³勃屑: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的样子。
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桂蠹(dù)¹不知所淹留²兮,蓼(liǎo)³不知徙(xǐ)乎葵菜
译文:桂蠹食甘不知满足安守,蓼虫食苦不知徙于甜菜。
注释:¹桂蠹:桂树上的蛀虫,比喻贪臣。²淹留:长期逗留。³蓼虫:寄生于蓼草中的昆虫。⁴徙:迁移。⁵葵菜:蔬菜名,即冬葵。
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处湣(hūn)¹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
译文:我处在这浑浊的乱世啊,怎能实现理想发挥雄才。
注释:¹湣湣:同“涽涽”,昏乱的样子。
意有所载而远逝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意有所载(zài)¹而远逝²兮,固非众人之所识。
译文:我胸怀大志想远走求贤,群小不知反受疑猜。
注释:¹意有所载:指胸怀抱负。²远逝:指报复远大。
骥踌躇于弊辇兮,遇孙阳而得代。
(jì)¹(chóu)(chú)²于弊辇(niǎn)³兮,遇孙阳而得代
译文:骏马驾破车不肯前行,遇伯乐才以好车替代。
注释:¹骥:千里马。²踌躇:犹豫不前。³弊辇:破车。⁴孙阳:伯乐名。⁵代:替换。
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
吕望¹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²而舒志³
译文:吕望曾经穷困无以聊生,幸遇文王才得施展雄才。
注释:¹吕望:姜太公。不聊生无法生活下去。²周文:周文王。³舒志:实现自己的理想。
宁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
宁戚(qī)¹饭牛²而商歌³兮,桓公闻而弗置
译文:宁戚夜里喂牛叩角高歌,齐桓公听到后贵宾相待。
注释:¹宁戚:春秋时人。²饭牛:喂牛。³商歌:悲凉低沉的歌,应为“高歌”之误。一说为商旅人之歌。⁴置:放置,弃置。
路室女之方桑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¹室女²之方桑³兮,孔子过之以自侍
译文:有一少女路边正采桑,孔子见她贞正便以礼相待。
注释:¹路:路遇。²室女:犹言处女,少年处室之女,未出嫁的女子。³方桑:正在专心采桑。⁴过:路过,经过。⁵自侍:自己整肃,恭敬对方。
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
吾独乖剌(là)¹而无当²兮,心悼怵(chù)³而耄(mào)思。
译文:独我生不逢时不被世容,因此内心烦乱无限凄悲。
注释:¹乖剌:违背,不和谐。指机遇不和。²当:适合,适宜。“无当”与“乖剌”近义,均为生不逢时之意。³悼怵:悲伤恐惧。⁴耄:昏乱,糊涂。
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
思比干之恲(pēnɡ)¹兮,哀子胥(xū)之慎(shèn)²
译文:想那比干一生忠心耿耿,哀痛子胥至死不忘国危。
注释:¹恲恲:慷慨,心情激动。²慎事:谨慎侍奉。
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
悲楚人之和氏¹兮,献宝玉以为石。
译文:楚国的卞和真令人悲叹,献宝玉以为石说他欺骗。
注释:¹和氏:即卞和,春秋时楚国人。
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
遇厉武¹之不察²兮,羌(qiāng)³两足以毕(zhuó)
译文:遇厉王武王不知明察,两只脚被砍掉饱受摧残。
注释:¹厉、武:指楚厉王和楚武王。²不察:不明察,糊涂。³羌:楚地方言,发语词。⁴毕:全、都。⁵斮:斩,砍断。
小人之居势兮,视忠正之何若?
小人之居势¹兮,视忠正之何若²
译文:志狭智少之辈高居显位,又把忠正之士当做何看?
注释:¹居势:高居权位。²何若:像什么。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嚅而妄作。
改前圣之法度兮,喜嗫(niè)(rú)¹而妄作²
译文:众群小更改先圣法度,相与耳语谋私谗毁忠贤。
注释:¹嗫嚅:窃窃私语。²妄作:胡作非为。
亲谗谀而疏贤圣兮,讼谓闾娵为丑恶。
亲谗谀(yú)而疏贤圣兮,讼¹谓闾(lǘ )(jū)²为丑恶。
译文:君王亲信佞人斥逐忠义,美女闾娵公然被诬为丑极。
注释:¹讼:喧哗,争论。²闾娵:古代美女名。
愉近习而蔽远兮,孰知察其黑白?
愉近习¹而蔽远²兮,孰知察其黑白?
译文:君王宠爱谄谀远贤士,谁又去将黑白辨析。
注释:¹近习:犹“近臣”,君王亲信。²蔽远:疏远。
卒不得效其心容兮,安眇眇而无所归薄。
¹不得效其心容兮,安²(miǎo)³而无所归薄
译文:我始终都不能效力君王啊,前途渺茫不知归宿在何方。
注释:¹卒:最终。²安:于是。³眇眇:辽远。⁴归薄:归附,依附。
专精爽以自明兮,晦冥冥而壅蔽。
¹精爽²以自明兮,晦(huì)冥冥³而壅(yōng)
译文:我精诚专一愿竭心尽力,世道黑暗反被群小排挤毁伤。
注释:¹专:专一。²精爽:犹精神。³晦冥冥:昏暗的样子,指政治黑暗。⁴壅蔽:指仕途受阻,得不到赏识。
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
年既已过太半¹兮,然埳(kǎn)(kē)²而留滞。
译文:我已是年过半百无多日,却仍是道路坎坷无进取。
注释:¹太半:大半。²埳轲:同“坎坷”,本指道路不平,比喻不得志。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¹(wǎng)²而灭败。
译文:也想远走高飞奔往他乡,又怕遭受罪罚毁损声誉。
注释:¹离:通“罹”,遭遇。²罔:同“网”,罗网,比喻严密的法律制度。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独冤抑¹而无极²兮,伤精神而寿夭³
译文:独受冤屈压抑无尽无穷,身心备受摧残减损寿命。
注释:¹冤抑:冤枉压抑。²无极:无穷无尽。³寿夭:寿命夭折。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皇天既不纯命¹兮,余生终无所依。
译文:老天既然这样反复无定,我只能无依无靠终此一生。
注释:¹既不纯命:失去常规。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愿自沉于江流兮,绝¹横流²而径逝³
译文:我宁愿投身于滚滚江水,自绝于这江流远漂不回。
注释:¹绝:穿过。²横流:大水。³径逝:指灵魂远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宁为江海之泥涂¹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译文:我宁愿成为江底的沙泥,怎能够久见这浊世污秽!
注释:¹泥涂:本指泥泞的道途,这里指泥沙。

  此辞写屈原被放逐以后对楚国黑暗世道的怨愤。作者罗列社会人事、花鸟禽兽、神仙传说等多种意象,细致描绘并沉重地抨击当时的局势。同时也刻画了作者的矛盾心理——既想藉此远走避世隐居,又怕名誉上受损;并且无法忍受君王为奸佞之徒所蒙蔽。辞以屈原的口吻来书写,表达出一种伤痛的情绪,生动展示了主人公立场坚定与矛盾的内心世界。

  全辞可分三部分。

  从开头至“虽有八师而不可为”是第一部分。这部分写世道的浑浊黑暗,并指出其原因载于贪浊之人当道,廉洁之人贝谗受压,其结果自然只能是不论是非,不变忠佞,风俗毁誉,高下参差了。故辞一开头就在“世道”二字上着眼,说“世沉淖而难论兮,俗岒峨而嵾嵯”。

  具体而言,一是黑白不分,纯洁的日见其少,以致消灭;龌龊的日见其多,以致繁盛。可见贤者不重用,愚者进在显位,世风之日下可叹。

  二是贪狠之人如“枭鸮”这已成群结队、组成联盟,而廉洁之士如“玄鹤”者反敛气节而退隐。可见黑暗势力的强大。

  三是佞谄小人如“蓬艾”、“马兰”者受到君王的亲近,以这些杂草比喻其踊跃欣喜之状。而忠贞之士如“药芷”、“杜衡”者反被抛弃。可见上不任贤,世风之日下已无可奈何。至此辞人发出感叹:周朝用贤之道于今已“芜秽而险巇”,高阳古帝之德也遭“点灼而毁议”。可见世风之日下,已到了难以评说、无可挽回的地步。

  第二部分至“孔子过之以自侍”,写屈原偏反其道而行之的坚决态度,希望一遇闲人明主,以救世风。屈原态度之坚决,志之不可夺,辞用比兴手法加以衬托,有如皇天之“保其高兮”,后土之“持其久”。接着写他“偏与乎玄英异色”的志趣。世道亲近小人,斥逐君子,正如喜爱丑女“嫫母”而排挤美女“西施”,绝不当日侍左右的“嫫母”、“勃屑”。食禄之臣居高位,享厚禄,而妄行佞谄,必将失其位,正如蠹虫依桂树,食芬芳,不知留止,而妄欲移徙,必将亡其所一样。人的洁身自好,不能变志而易行,以求禄位,必将穷困而终身,正如“蓼虫不知徙乎葵菜”。

  两相比较,言下之意,自己偏要做“蓼虫”而决不当“桂蠹”。然则“处湣湣之浊世兮,今安所达乎吾志?”只有保持忠正之志,欲远去以求贤人明君。“骥踌躇於弊輂兮,遇孙阳而得代。吕望穷困而不聊生兮,遭周文而舒志。甯戚饭牛而商歌兮,桓公闻而弗置。”可见屈原处浊世而而无人理解、欲救世风而不被重用才想到远行求贤,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进一步表现了屈原坚强的意志和态度。

  最后一部分承上而来,古贤俊皆有所遇而“吾独乖剌而无当兮,心悼怵而耄思。”,转写屈原的遭遇和决心委命江流时的痛苦心情。

  这一步分写了三层意思:

  一是着重从小人得势角度写自身的遭遇。“思比干之恲恲兮,哀子胥之慎事。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这些可思可哀可悲的事,无一不是因小人智少虑狭,承顺求媚,身居高位,以其愚心妄改前圣之法,背义谋私,妄造虚伪以谮毁贤人视贤人甚于草芥所致。

  二是着重从君王亲谗角度写作者自身的遭遇。君王“亲谗谀而疏贤圣兮”,以美为丑;君王“愉近习而蔽远兮”,不变黑白,流放忠良,使贤人“不得效其心容”。而作者自己遭到流放也是因为这样。而小人的谗谄蔽明君王的亲信谄谀,又是互为因果表里的,这决定了时世之沉沦是势所必然的了。

  最后一层则是着重从自身的遭遇写悲愤的心情,直至决心投降殉国作结。欲留不能,欲去不行,无路可走,陷入绝境地步。于是才推出“愿自沉於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其怨恨指甚,无以复加,字字血泪,疾痛惨怛。

  此辞抓住屈原遭流放后思想感情中的一个“怨”字叙事抒情,这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观点是一致的。通过“怨世”而“悲其志”,进而想见其为人,既再现了屈原这一伟大爱国诗人的感人形象,又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屈原崇高品质的无限敬仰以及对于屈原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时又谴责了世道的黑暗。在内容上,通过屈原的“怨世”而指出国家的安危存亡与国君“远巧佞,退贤言”、举贤任能密切相关,是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诗经楚辞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123-1129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宿云¹散洲渚(zhǔ)²,晓日明³村坞(wù)
译文:昨夜的落云闲散地飘浮在水中的小洲,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山村的茅庐。
注释:¹宿云:昨夜就有的云。²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³明:照明,形容词作动词用。⁴村坞:村庄,多指山村。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译文:清清的池塘边高树挺立,微风吹落了夜雨带来的满树珍珠。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¹心适无事,偶此²成宾³
译文:我的心中正好平静无事,与美景相对恰如宾客与主人相处。
注释:¹予:我。²偶此:与以上景物相对。³宾:指眼前景。⁴主:作者自指。

  这首诗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起首两句,从形象地描写雨后愚池的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夜雨初晴,隔宿的缕缕残云,从洲渚上飘散开去;初升的阳光,照射进了附近村落。这景色,给人一种明快的感觉,使人开朗,舒畅。三、四句进一步写愚池景物,构思比较奇特,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高树临清池”,不说池旁有高树,而说高树下临愚池,是突出高树,这与下句“风惊夜来雨”有密切联系,因为“风惊夜来雨”是从高树而来。这“风惊夜来雨”句中的“惊”字,后人赞其用得好,宋人吴可就认为“‘惊’字甚奇”(《藏海诗话》)。夜雨乍晴,沾满在树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仿佛因受惊而洒落,奇妙生动,真是把小雨点也写活了。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虽然被贬,但仍怀抱着昨日风雨终会逝去,明日骄阳必定升起的信念。末二句,诗人把自己也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佳景当前,正好遇上诗人今天心情舒畅,独步无倡,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这里用的虽是一般的叙述句,却是诗人主观感情的流露,更加烘托出景色的幽雅宜人。有了它,使前面四句诗的景物描写更增加了活力。这两句中,诗人用一个“适”字,又用一个“偶”字,富有深意。它说明诗人也并非总是那么闲适和舒畅的。

  读这首诗时,就宛如欣赏一幅池旁山村高树、雨后云散日出的图画,画面开阔,色彩明朗和谐,而且既有静景,也有动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从而读出诗人心中那份乌云终会散去,光明终将来临的坚定的信念,诗中所抒发的情,与诗人所描写的景和谐而统一,在艺术处理上是成功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30

hòuxiǎoxíngzhìběichí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宿yúnsànzhōuzhǔ xiǎomíngcūn 
gāoshùlínqīngchí fēngjīnglái 
xīnshìshì ǒuchéngbīnzhǔ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