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满院飘香雪,高楼夜静风筝咽。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
梨花满院飘香雪¹,高楼夜静风筝(zhēng)²咽。斜月照帘帷(wéi),忆君和梦稀³
译文: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弯月斜照帘帷,我思念的郎君,近来风中也难相会。
注释:¹香雪:喻梨花。²风筝:悬挂于檐间的金属片,也称“铁马”、“风铁”、“风琴”,俗呼“风马儿”。³和梦稀:连梦也稀少了。和,一作“知”。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
小窗灯影背,燕语惊愁态。屏掩断香¹飞,行云²山外归。
译文: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灯影,梁间的燕叫声,惊断了我的愁风。屏风旁断断续续的香烟袅袅飞动,仿佛我刚刚风到的行云,正从巫山飘回家中。
注释:¹断香:阵阵的香气。²行云:喻远行的情人。

  周密《齐东野语》称毛熙震词“中多新警,而不为儇薄”。词家论词,具有见地。其新警处,不在字而,而在巧思。这首词,写闺中人静夜独居、忆念离人的情状,运笔纤回,含思缥缈。于篇终见意,曲尽掩抑难言的境况。询为五代词中高格。《菩萨蛮》词,前有温飞卿十四篇精湛之作,而毛氏此词,易秾华为淡稚,变密艳为幽丽,别出新意,不得让飞卿专美于前。

  “梨花”二句,写高楼静夜的青景,渲染怀人的气氛。楼下的院子里梨花飘谢,楼上只听到风吹檐铁的阵阵声响。二句写景,实已托出素居寂寞的楼中人的形象,“梨花”句,写春光已逝,时不待人。“高楼”句,写夜静闻声,极无聊之状。可与李商隐《燕台诗》“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参看。“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上句写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幕上,亦古诗中常见的境界、不外从“明月照高楼”,“薄帷鉴明月”等语化出,以表现闺人的愁思。两句好就好在“和梦稀”的“稀”字,一字可抵宋徽宗《宴山亭》“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数句。恨君之深,思君之切,皆由此字透露消息。忆极而生恨,故作此怨怼之语。

  下片写室中情状和闺人动态。“小窗”二句,运思甚奇。她背着小窗前的灯光,是为了不让照见脸上的啼痕,可是,却教栖息在帘帷上的燕子窥到了。它们呢喃相语,仿佛为闺人的愁态而吃惊。二语从侧面描写,一“惊”字尤为入妙。一结两句,“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为全词中精绝之笔。她床前屏风低掩,只见到薰炉中升起的袅袅轻烟。疑是那缥缈的行云,冉冉从山外归来。山就是指屏风绘画的山峦,词中语意相关。亦暗示情人的去处。由断香而想及屏山上的行云,由行云而想到漂流远方的游子。宋玉《高唐赋》谓楚怀王梦巫山神女。神女自言“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以“行云”喻男女的欢合,“行云山外归”,疑行云之归,正是怨其不归,真是痴心人语。与作者《临江仙》词“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意似相反而情味实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4-245

mán··huāmǎnyuànpiāoxiāngxuě--máozhèn

huāmǎnyuànpiāoxiāngxuěgāolóujìngfēngzhēngyànxiéyuèzhàoliánwéijūnmèng

xiǎochuāngdēngyǐngbèiyànjīngchóutàipíngyǎnduànxiāngfēixíngyúnshānwàiguī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院的梨花如飘香的白雪,高楼的静夜里,檐下的筝片在风中呜咽。弯月斜照帘帷,我思念的郎君,近来风中也难相会。

小窗上映出幽暗的灯影,梁间的燕叫声,惊断了我的愁风。屏风旁断断续续的香烟袅袅飞动,仿佛我刚刚风到的行云,正从巫山飘回家中。

注释

香雪:喻梨花。

风筝:悬挂于檐间的金属片,也称“铁马”、“风铁”、“风琴”,俗呼“风马儿”。

和梦稀:连梦也稀少了。和,一作“知”。

断香:阵阵的香气。

行云:喻远行的情人。

赏析

  周密《齐东野语》称毛熙震词宴中多新警,而不为儇薄”。词家论词,具有见地。其新警处,不在字而,而在巧思。这首词,写闺中人静夜独居、忆念离人的情状,运笔纤回,含思缥缈。于篇终见意,曲尽掩抑难言的境况。询为五听词中高格。《菩萨蛮》词,前有温飞卿十四篇精湛之作,而毛氏此词,易秾华为淡稚,变密艳为幽丽,别出新意,不得让飞卿专美于前。

  宴梨花”二句,写高楼静夜的青景,渲染怀人的气氛。楼下的院子里梨花飘谢,楼上只听到风吹檐铁的阵阵声响。二句写景,实已托出素居寂寞的楼中人的形象,宴梨花”句,写春光已逝,时不待人。宴高楼”句,写夜静闻声,极无聊之状。可与李商隐《燕台诗》宴云屏不动掩孤颦,西楼一夜风筝急”参看。宴斜月照帘帷,忆君和梦稀。”上句写月光照在薄薄的帷幕上,亦古诗中常见的境界、不外从宴明月照高楼”,宴薄帷鉴明月”等语化出,以表现闺人的愁思。两句好就好在宴和梦稀”的宴稀”字,一字可抵宋徽宗《宴山亭》宴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数句。恨君之深,思君之切,皆由此字透露消息。忆极而生恨,故作此怨怼之语。

  下片写室中情状和闺人动态。宴小窗”二句,运思甚奇。她背着小窗前的灯光,前为了不让照见脸上的啼痕,可前,却教栖息在帘帷上的燕子窥到了。它们呢喃相语,仿佛为闺人的愁态而吃惊。二语从侧面描写,一宴惊”字尤为入妙。一结两句,宴屏掩断香飞,行云山外归”,为全词中精绝之笔。她床前屏风低掩,只见到薰炉中升起的袅袅轻烟。疑前那缥缈的行云,冉冉从山外归来。山就前指屏风绘画的山峦,词中语意相关。亦暗示情人的去处。由断香而想及屏山上的行云,由行云而想到漂流远方的游子。宋玉《高唐赋》谓楚怀王梦巫山神女。神女自言宴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因以宴行云”喻男女的欢合,宴行云山外归”,疑行云之归,正前怨其不归,真前痴心人语。与作者《临江仙》词宴暗思闲梦,何处逐云行”,意似相反而情味实同。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4-245
毛熙震

毛熙震

[约公元九四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后晋高祖天福中前后在世。曾为后蜀秘书监。熙震善为词,今存二十九首,(见《唐五代词》)辞多华丽。 ▶ 1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
穷居¹(guǎ)人用²,时忘四运³
译文:偏僻的居处少有人事应酬之类的琐事,有时竟忘记了一年四季的轮回变化。
注释:¹穷居:偏僻之住处。²人用:人事应酬。³四运:四时运行。⁴周:周而复始,循环。
门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门庭¹多落叶,慨(kǎi)然知已秋。
译文:巷子里、庭院里到处都是树木的落叶,看到落叶不禁发出感叹,才知道原来已是金秋了。
注释:¹门庭:闾里内的院落。门原作“榈”,底本校曰“一作门”,今从之。
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
新葵(kuí)¹(yù)²北牖(yǒu)³,嘉穟(suì)养南畴(chóu)
译文:北墙下新生的冬葵生长得郁郁葱葱,田地里将要收割的稻子也金黄饱满。
注释:¹葵:冬葵,一种蔬菜。²郁:繁盛貌。³牖:原作“墉”,城墙也,高墙也,于义稍逊。底本校日“一作牖”,今从之。和陶本亦作“牖”。⁴穟:同“穗”,稻子结的果实。⁵畴:田地。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fǒu)¹
译文:如今我要及时享受快乐,因为不知道明年此时我是否还活在世上。
注释:¹不:同“否”。
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命室¹携童弱²,良日登远游³
译文:吩咐妻子快带上孩子们,乘这美好的时光我们一道去登高远游。
注释:¹室:妻室。²童弱:子侄等。³登远游:实现远游。

  《酬刘柴桑》前两句“穷居寡人用,时忘四运周”说没有什么人与他来往,所以他有时竟然忘了四季的节序变化。然事实并非如此,诗人正是在知与不知中感受生命的意趣。之后吟道:“空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新葵庭北墉,嘉穗养南畴。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此八句所写与前两句恰好相对,时忘四运与叶落知秋,多落叶与葵穗繁茂,甘心穷居与择日远游,此数者意象矛盾,却展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暂时性。由忘时乃知穷居孤寂落寞;而枝头飘然而至的落叶,乃知秋天的到来,生命的秋天亦在浑然不觉中悄悄来临;墙角的新葵、南畴的嘉穗,虽暂时茂盛繁荣却犹似生命的晚钟难得长久,从而暗示生命的荣盛行将不再。因此诗人在穷居忘时之际又察其生命飞逝,择良日作此远游折射出生命的亮色。“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一句没有对来岁未知的恐怖,但有尽享今朝的胸襟。诗人情绪的宛转之变与物的荣悴之态,不能忘世的感慨之忧与对生命的达观之乐,交织成多层次的意义。

  诗中以隐居躬耕的自然乐趣和人生无常的道理来酬答刘柴桑,在淳朴祥和之中,诗篇流露着田园生活的乐趣。这首小诗共十句,虽然比较简短,然而它内容醇厚。在写法上也比较独特,撇开与对方问答一类的应酬话,只写自己的感受、抱负与游兴,显得十分洒脱别样。在遣词造句上,粗线条的勾勒,并着墨点染,使全诗呈现出古朴淡雅的风格,又洋溢着轻快明朗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77-78页
2、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77页

chóuliúcháisāng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qióngguǎrényòng shíwàngyùnzhōu 
 tíngduōluò kǎiránzhīqiū 
xīnkuíběiyǒu jiāsuìyǎngnánchóu 
jīnwéi zhīyǒuláisuìfǒu 
mìngshìxiétóngruò liángdēngyuǎnyóu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yú)(huáng)¹东下,望西江²千里,苍茫烟水³。试问襄(xiāng)何处是?雉(zhì)(dié)连云天际。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译文:艅艎大船东流下,远望千里西来的大江,只见一片烟水苍苍茫茫。若问襄州究竟在哪里?雉堞一直与天边云霞连接的地方。羊祜的残碑,诸葛亮的遗迹,都满载遗恨浴着残阳。后来的人物,有几个能有您这样卓伟超常。
注释:念奴娇:词牌名,又名《大江东》《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上片九句,押四仄韵;下片十句,押四仄韵。张明之:词人好友,生平不详。京西:路名。宋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宁五年(1072年)分南、北两路。北路治所在洛阳,南路治所在襄阳。幕:官署,幕府的简称。¹艅艎:大舰名。²西江:西来之大江,指长江中上游。³烟水:江面上雾霭笼罩。⁴襄州:即襄阳,今湖北襄樊市。⁵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作掩护用。⁶叔子:西晋大臣羊祜,字叔子。曾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⁷残碑:指羊碑,又称堕泪碑。羊祜在襄阳十载,有惠政。死后,襄阳百姓为之立庙建碑。⁸卧龙:诸葛亮。⁹瑰伟:同“瑰玮”,奇伟。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¹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huì)²。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译文:“其肯为我来耶?”说这话的乌重胤的礼贤下士,才能够使人们精神振奋,意志增强。不要老是认为现在太平无事了,便避讳讨论军备武装。眼前的江山,楼头的鼓角,都流露着英雄的慷慨悲凉。要想得到取功名的机会,在闲暇时就应该准备停当。
注释:¹河阳:地名,在今河南孟县西。²言兵为讳:忌讳议论军事。南宋统治集团执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议论出师北伐之事。

  上片首三句“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突兀而来,描写临别时的环境氛围,景象苍茫寥廓,颇有气势。“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这二句自问自答,展开了对襄阳的描写,将遥远的襄阳用变焦镜头拉扯到了读者眼前,空间距离因为抒情的需要在一瞬间缩短了。“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这三句写襄阳遗迹,暗点出两位古代英杰理想未竟而终的遗恨,为歇拍一句称赞友人作势。“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歇拍一句盛赞张明之才能的卓绝,并希望他能以前贤自勉,负重自强,完成历史使命,消除先人的遗恨。

  下片“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用韩愈《送石处士序》一文成句,是词人对京西南路安抚使上书辟张明之为幕僚一事的评论,赞扬了他礼贤下士的作风,同时,亦暗示张明之此去定会得到重用。“勿谓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南宋统治集团实行投降政策,禁止朝野议论出师北伐之事。这二句是词人对张明之的告诫与勉励,希望他能恪尽职守,加强战备。同时也是对当权者置中原大好河山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严正谴责。“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眼下河山沦丧,城楼鼓角震天,这些都足以让有志之士为痛苦流涕。这三句转入抒情,同时也点明了当前危难的局势,苍凉悲壮,体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心,极富鼓动性。 “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国家多事之秋,正是为国效力,一展抱负、博得功名的机会,闲暇时千万不可麻痹大意,要常备不懈。末二句再次勉励张明之抓住机会,建功立业。这一而再,再而三的以国事、功业相勉励,顿现出送别之人与被送之人的亲密关系,送人之情意亦愈见真挚和亲切。

  全词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切合挚友送别之口吻。虽为送别词,却不作儿女之语,慷慨激昂,一派豪气,壮人行色,鲜明地表达了词人的爱国精神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主编.唐诗宋词 第十九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64-65页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柳色¹披衫金缕凤²,纤手轻拈(niān)³红豆弄,翠蛾(é)双敛(liǎn)正含情。桃花洞,瑶台梦,一片春愁谁与共?
注释:¹柳色:深绿色。²金缕凤:用金丝绣成的凤凰图形。³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夹。⁴红豆弄:弄红豆。弄:玩。⁵翠蛾双敛:双眉微皱。翠蛾:代指眼眉。⁶桃花洞:指仙女所居处。⁷瑶台梦:指仙女思凡之梦。瑶台:泛指仙人所居之处。

  这首词是咏天台山神女之事。据《神仙传》和《续齐谐记》载,汉明帝永平时,剡县有刘晨、阮肇二人人天台山采药,迷失道路,忽见山头有一颗桃树,共取食之,下山,得到涧水,又饮之。行至山后,见有一杯随水流出,上有胡麻饭屑。二人过水行一里左右,又越过一山,出大溪,见二女颜容绝妙,唤刘、阮二人姓名,好像旧时相识,并问:“郎等来何晚也!”因邀还家,床帐帷幔,非世所有。又有数仙客,拿三五个桃来,说:“来庆女婿。”各出乐器作乐,二人就于女家住宿,行夫妻之礼,住了半年,天气和暖,常如春二、三月。常闻百乌啼鸣,求归心切。女子说:“罪根未灭,使君等如此。”于是送刘、阮从山洞口去。到家,乡里怪异,经查寻,世上已是他们第七代子孙。二人于是又想回返女家,寻山路,不获,迷归。至太康八年,还不知二人下落。天台仙子则成为文学作品常咏的对象。

  此词第一句写仙女的穿着。第二句写她玩赏红豆以寄相思之情。第三句写其面部表情。四、五句写她身居仙境,而梦人间。结句点题,表明仙女的孤凄,春愁无人与共。语言含蓄,情在词中。

tiānxiānzi··liǔshānjīnfèng--níng

liǔshānjīnfèngxiānshǒuqīngniānhóngdòunòngcuìéshuāngliǎnzhènghánqíngtáohuādòngyáotáimèngpiànchūnchóushuígòng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挂席凌蓬丘¹,观涛憩(qì)(zhāng)²
译文:乘坐帆船来到蓬丘岛,上樟楼观赏著名的钱塘江潮。
注释:¹蓬丘:蓬莱山也。²樟亭楼: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桥南江岸。《浙江通志》:樟亭,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后改为浙江亭,今浙江驿其故址也。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¹山动逸兴,五马²同遨(áo)游。
译文:五马大车载你我一同遨游,兴致如三山逐浪高。
注释:¹三:谓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²五马:古太守事。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sà)¹惊秋。
译文:天竺寺森然收如眼底;一路松风在唱着秋天的歌。
注释:¹飒:形容风声。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译文:看云卷云舒,变化莫测;顺水流而上,穷其源头的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叠嶂(zhàng)¹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译文:遥远的大海在重重山峦的那边,窗外江水奔涌归大海。
注释:¹叠嶂:重叠的山峰。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译文:诗写好了,足以傲视日月,吴国山水充满了无限乐趣!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清溪深不测¹,隐处²³孤云。
译文:清溪流向深不可测的石门山谷,隐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注释:¹测:一作“极”。²隐处:隐居的地方。³唯:只有。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¹为君。
译文:松林稍头透出微微月光,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专为您送来的。
注释:¹犹:还,仍然。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茅亭宿¹花影,药院²(zī)³苔纹。
译文:茅亭夜静花影好像已恬然入梦,种有药草的院子到处都是斑斑苔痕。
注释:¹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²药院:种芍药的庭院。³滋:生长着。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¹亦谢时²去,西山鸾(luán)(hè)³
译文:我也想要像他这般辞去世俗之累,与西山的鸾鹤为群去了。
注释:¹余:我。²谢时:辞去世俗之累。³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⁴群:与……为伍。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此诗题曰“际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写诗人夜际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颔联“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诗人际在此处,举头望去,松树梢头,一弯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君”指王昌龄。说王昌龄虽不在这里了,明月多情,却仍来陪伴着他的客人。王昌龄隐居处清贫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茅亭际花影,药院滋苔纹”,是说夜际茅亭,看见窗外团团花影,错落斑驳;而到院子里,则看见莳养的各种药草,依然生长得很好,只是由于长久没有人来往,路边已长满了青苔。这似乎只是写隐逸生活的情趣,其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王昌龄没有坚持退隐的惋惜心情。

  尾联就写诗人自己的归志以及对朋友的讽劝: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群,往来尽仙灵”语,与鸾鹤合群,与仙灵为伴,即表示要终身归隐。这里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对朋友的期待。“亦”字很妙,此时王昌龄已登仕途,常建却借赞扬王昌龄归隐之处,说我也要跟随你一起归隐。这是故意这样说,是对王昌龄一种善意的讽劝。这是本诗的主题所在,是与题目《际王昌龄隐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说,常建是在招王昌龄归隐,与本文开头所介绍的《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一诗同其旨趣。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9-750

宿wángchānglíngyǐn

chángjiàn tángdài 

qīngshēn yǐnchùwéiyún 
sōngwēiyuè qīngguāngyóuwèijūn 
máotíng宿huāyǐng yàoyuàntáiwén 
xièshí 西shānluánq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