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峨眉西极天,万里一衲双行缠。朝游名山暮沧海,不著脚踏诸方禅。
师出峨眉西极天,万里一衲双行缠。朝游名山暮沧海,不著脚踏诸方禅。
眼中自有识人物,行尽江南山水窟。紫云深处有神仙,高马达官无此骨。
眼中自有识人物,行尽江南山水窟。紫云深处有神仙,高马达官无此骨。
溪头惜别强吟哦,顾我无才奈若何。他日长安逢李白,为乞峨眉山月歌。
溪头惜别强吟哦,顾我无才奈若何。他日长安逢李白,为乞峨眉山月歌。

zèngshǔsēngguān--wángtíngguī

shīchūéméi西tiānwànshuāngxíngcháncháoyóumíngshāncānghǎizhejiǎozhūfāngchán

yǎnzhōngyǒushírénxíngjǐnjiāngnánshānshuǐyúnshēnchùyǒushénxiāngāoguān

tóubiéqiángyínócáinàiruòzhǎngānféngbáiwèiéméishānyuè

王庭圭

王庭圭

(1080—1172)宋吉州安福人,字民瞻,号卢溪。徽宗政和八年进士。为茶陵丞,有能政。高宗绍兴中,胡铨上疏乞斩秦桧等,谪新州,庭圭独以诗送行。绍兴十九年,坐讪谤编管辰州。桧死,许自便。孝宗即位,除国子监主簿。乾道中除直敷文阁。博学兼通,工诗,尤精于《易》。有《卢溪集》、《易解》、《沧海遗珠》等。 ▶ 60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逐臣¹北地承严谴(qiǎn)²,谓到南中³每相见。
译文:我们这些被流放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
注释:端州:今广东省庆市。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即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竟。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¹逐臣:被流放的臣子。²严遣:严厉的惩罚。³南中:指岭南。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岂意南中歧路¹多,千每万水分乡县²
译文:谁料到岭南会有这么多岔道,各个乡县之间隔着千每万水。
注释:¹歧路:岔路,十字路口。²县:地方区域名,周代已有县邑。唐代县隶属于州。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云摇雨散各翻¹飞,海阔天长音信稀²
译文:我们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
注释:¹翻:翻转,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²稀:少。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处处每川同瘴(zhàng)(lì)¹,自怜²能得几人归。
译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有的贬官就走上了不归之路。
注释:¹瘴疠:每川湿热蒸郁之气。人中此气则生病,内病为之瘴,外病为为之疠。²自怜:哀怜自己,怜悯朋友。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氏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逊位,迎中宗复辟。

  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著名词臣的宋之问,自然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一带)参军。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他们都因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交往而得罪被贬往岭南的。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杜、沈、阎、王各题诗于壁上,便感慨地写了这首诗。这首诗虽即兴而作,但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前人曾评说,宋之问“运笔如舌”,“古诗多佳”。这首七言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的开头两句,语言平直,如同与四位朋友相对而言:“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想想远离家乡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岂料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意思是说: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是写对朋友们的思念的。一般形容分离,或说“云飞雨散”,或说“雨飞云散”,宋之问独用“云摇”一词来表现他在《桂州三月三日》诗回忆早年飞黄腾达的情景时说:“风举云摇入紫微。”

  正所谓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封建社会里,要想贵为朝臣,不能单凭个人的才力,尤其是在唐代,知识分子要得到重用,必须有达官贵人举荐。宋之问是深明个中奥秘,而且也深有体会的。他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或许也正是想乘其“风举”、“云摇”吧。岂知武则天病危,张易之被杀,而他也受到了株连。

  这里的“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后者使他们象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杜审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阎朝隐贬崖州,即今海南岛琼山县,都要过海才能到达贬所。而沈佺期谪迁驩州,即今广西崇左县,相传是舜放驩兜的地方,这些地方离宋之问要去的贬所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都还很遥远。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诗接着说“音信稀”。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更增强了悲凉的情味。

  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比宋之问他们早一年多贬到端州的高戬就病死在那里。与高戬同时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的张说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初被赦返京,再过端州时题有《还至端州驿站与高六别处》:“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宋诗的结尾“自怜能得几人归”,也许是看了张诗有感而发的。

  这首七言古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于平易中见奇妙。诗的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极富表现力;恰切地运用了双声、叠韵及重复,读起来音韵和谐,错落有致。全诗八句话,五十六个字,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而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zhìduānzhōu驿jiànshěnyánshěnsānquányáncháoyǐnwángèrjìngkǎiránchéngyǒng--sòngzhīwèn

zhúchénběichéngyánqiǎnwèidàonánzhōngměixiāngjiàn

nánzhōngduōqiānshānwànshuǐfēnxiāngxiàn

yúnyáosànfānfēihǎikuòtiānzhǎngyīnxìn

chùchùshānchuāntóngzhàngliánnéngrénguī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¹
译文:一只白狐在向月嗥叫,山风吹来深谷的回声,秋夜的寒气扫净云絮,露出幽碧明净的天空;
注释:¹碧空:幽碧明净的天空。
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
玉烟¹青湿²白如幢(chuáng)³,银湾晓转流天东。
译文:谷底升起潮湿的烟雾,像白色的玉柱缓缓移动,银河无声地流转,向着东方,流转个不停;
注释:¹玉烟:指炊烟。²青湿:疑指炊烟黑而湿润。烟黑白相杂,故云“玉”、云“白”。钱钟书举此句为例,以为长吉镂金刻玉,与法国诗人戈蒂埃同。³幢:旌幡。⁴银湾:即银河。⁵晓转:指夜半银河渐东,转而至晓。一说,“晓转”,指光明如晓。
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
溪汀眠鹭(lù)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¹
译文:溪边安睡着鹭鸟,野汀的宿雁正在作梦,只有溪水静静地流淌,轻溅的水花细语淙淙;
注释:¹游溶:指溪水流动缓慢。不语,言水声之低小,非“无声”意。
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层岫回岑¹复叠龙,苦篁(huáng)²对客吟歌筒。
译文:重叠的山峦连绵起伏,看似条条盘曲的卧龙,夜风吹动着竹林,为山外来客奏起箫笙。
注释:¹层岫回岑:指山势起伏曲折如龙,故日“复叠龙”。²苦篁:苦竹。吟歌简,风吹篁竹,啸如歌吟。筒,竹管,箫笛均以竹管为之。

  诗的前半篇描绘秋空的澄碧、瑰丽。起句以月、风点明“晚凉”题意,落想奇特。所谓“自狐号风”,不过写月下风声。鲍照《芜城赋》曰:“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诗人化用此意,想象风声如狐号,表明山风之厉。所以言“白”,因为月光下白色不可见,说“白狐号风”,不但使想象之情切合眼前之景,而且“白”字突现了月色之皎洁。“秋寒”之感缘于山风,次句说“秋夜的寒气驱散了浮云”。越发显得山风强劲,凉意侵人。“留”字用得巧妙,表明山风过后,浮云敛尽,天质独露,在我们眼前展现出澄碧而寥廓的夜空。

  三、四句写晚烟、银河,情态生动,如织如绘。轻烟本呈淡青色,在溪水和夜露的潮润中,缓缓浮动,凝聚不散,显得“青湿”;月色朗朗,夜气澄清,晚烟在月光中洁净、明亮如玉。故日“玉烟”。再看那姿态,缭绕悬浮,摇曳不定,宛如风中飘动的白色幢幡。诗人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描绘,首先来自他细心的观察。“银留”一词,意即银河,是诗人的造语,却十分妥帖。既称银河,便弯曲宛转如河水,使人产生“流”的感觉,银河在天边倾侧而下。恰似一弯流水奔向天东。“晓”字青银河皎皎,光明如晓;“晓转”便是闪光流转之意,又暗示月移星动,夜色渐深。秋月碧空,玉烟银留,构成了一幅瑰丽多彩的图景。

  诗的后半篇写地面景象,极显秋夜之静谧。溪边的沙汀是水鸟栖息嬉戏之地,此刻早已寂无声息。诗人想象白鹭正梦见征鸿远去,引起悠远的梦思。这种巧妙的构想,将人的情态赋与水鸟,意在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由眠鹭酣梦之深感受到溪边的寂静。接着又拟水如人,“不语”二字,意味着白昼水面的喧闹早已消逝,溪水在夜色的抚摸下安歇。诗人用一连串形容词“轻”、“细”、“游溶”,分别描写水波轻动、波纹细微、水流徐缓之状,十分细腻逼真。

  七、八句写远山、近竹,这是岸上景色。夜看远山,不辨草木,惟见山影。“层”字显出峰峦重叠之势,“回”字写出山体盘旋曲折之形,“复叠龙”三字更将山势比作鳞甲重叠、蜿蜒盘曲,的乌龙。诗人未写竹影,只写风动苦篁泠泠有声。仿佛箫管奏呜。同过客的吟诵相应和。读者则从这竹声的描绘中,想象到星光之下竹影幢幢、随风摇曳的动人景象。

  全篇描写,重在“静”境的表现。诗人巧运匠心,寓静于动,将夜中景物写得情态生动,色泽鲜明,而且富于活力,愈显出夜的静谧。尤令人叹服之处是,诗人善于驰骋想象,将不易觉察、也就不易表现的大自然的声息,化为生动具体的形象,使人可睹可闻,而且情趣横生。奇妙的想象贯穿全诗,成为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语言上,诗人善于锻字炼句,且反复勾绘,每一景物都刻划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第479-481页
谪居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zhé)¹岁云暮,晨起厨无烟。
译文:谪贬贫居转限到年底,早晨起来厨房也无炊烟。
注释:可爱日:冬日,语出《左传·文公七年》:“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¹谪居:贬谪后住在某地。
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边。
赖有可爱日,悬在南荣¹边。
译文:幸亏有那可爱的太阳,悬挂在房屋的南檐。
注释:¹南荣:屋的南檐。檐两头高起的叫荣。
高舂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高舂(chōng)¹已数丈,和暖如春天。
译文:高高升起有几丈,和和暖暖如春天。
注释:¹高舂:傍晚时分。
门临商於路,有客憇檐前。
门临商於(wū)¹路,有客憇(qì)檐前。
译文:屋门对着商於路,赶路的客人歇息在屋檐前。
注释:¹商於:宋时地区名,在今河南浙川县西南。那时,商州为商於之地。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然。
老翁与病妪,头鬓皆皤(pó)然。
译文:一位老翁和病弱的老妇人,鬓角银丝相牵连;
呱呱三儿泣,惸惸一夫鳏。
呱呱三儿泣,惸(qióng)¹一夫鳏。
译文:身边三个小孩呱呱在哭泣,茕茕鳏夫多可怜。
注释:¹惸惸:忧念貌。同“茕茕”,无兄弟曰茕。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译文:道上的粮食不过一斗粟,路上的盘缠不到一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聚头¹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译文:大家一起没有东西吃,脸上颜色呈饥寒。
注释:¹聚头:村口。村落日聚。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译文:低声询问“是何处人”?回答说“老家原本在长安,
去年关辅旱,逐熟入穰川。
去年关辅¹旱,逐熟入穰(ráng)²
译文:去年关中遭大旱,跟随熟人下穰川。
注释:¹关辅:关中与三辅,指长安一带。逐熟:投奔年成好的地方。²入穰川:与“逐熟”同意。穰,指庄稼丰熟。川,指平原。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妇死埋异乡,客贫思故园。
译文:老婆客死埋葬在他乡,他乡贫居思念旧故园,
故园虽孔迩,秦岭隔蓝关。
故园虽孔迩(ěr)¹,秦岭隔蓝关。
译文:故乡虽然相隔路很近,可是横着秦岭和蓝关。
注释:¹孔迩:很近。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
山深号六里,路峻名七盘¹
译文:山林深沓杳,道路多艰险盘旋。
注释:¹“山深”二句:商山高而险,有“六里山”“七盘十二净”之称。
襁负且乞丐,冻馁复险艰。
(qiǎng)¹且乞丐,冻馁(něi)复险艰。
译文:带着小孩来乞讨,忍饥挨俄又艰险。
注释:¹襁负:用布幅兜裹着婴儿。
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间。
唯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间。
译文:只怕遇到大雨雪,冻死在那山谷间。”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我闻斯人语,倚户独长叹。
译文:听到此人的话语后,我靠着门我长叹: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
尔为流亡客,我为冗(rǒng)散官¹
译文:你为天涯流浪客,我是朝廷闲置的多余官,
注释:¹冗散官:被裁剪去的闲官。
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
左宦(huàn)无俸禄,奉亲乏甘鲜¹
译文:为官每月无俸禄,侍奉双亲缺乏甘与鲜。
注释:¹甘鲜:美好的食品。
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
因思筮(shì)¹来,倏忽过十年。
译文:因此想到入仕来,倏忽有过整十年;
注释:¹筮仕:古人出仕前先以著草占卜吉凶,后便称人官为“筮仕”。
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
峨冠¹(dù)²(qián)³,旅进长素餐
译文:身着峨冠却把百姓坑,进退随班空把官位占。
注释:¹峨冠:指官员。²蠹:剥削。³黔首:百姓。⁴旅进:旅进旅退的省称;意为随波逐流,庸庸碌碌。⁵素餐:不劳而食。
文翰皆徒尔,放逐固宜然。
文翰¹皆徒尔²,放逐固宜然。
译文:挥文弄墨都白费,流放贬谪本应该。
注释:¹文翰:文章,借指读书人。²皆徒尔:都是徒然无用的啊!尔:你,指那些流亡道途的人。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
家贫与亲老,睹翁聊自宽¹
译文:家里虽穷能与亲人伴,如今见你心里暂时得自宽。
注释:¹自宽:自我宽慰。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被贬商州期间。诗歌以风情的笔调写出了由于旱灾饥荒而流亡他乡的饥民的悲惨遭遇,对自己入仕十年无功受替表示深深的内疚和自责,全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全篇运用杜甫在《兵车行》等新乐府诗中成功地用过的纪事与记言相结合的手法,写得平易自然,而感情却是强烈、深沉的。在叙事抒情中都显示出了作为宋诗在艺术上的鲜明特色之一的散文化手法。

  在结构上全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六句,写谪居期间的清寒生活和严冬难得的温暖阳光。

  第二层为中间二十二句,写一家灾民三代人逃荒流浪的凄惨景况。先写自己目中所见:二老三小一大,老者满头白发,小者哭泣不止,中年男子孤独无偶,无钱无粮,仉寒憔悴。次写鳏夫所言,语语辛酸,字字悲痛,“惟愁大尔雪,僵死山谷间”,前有“妇死埋异乡”,现有“病妪”,年关岁暮,有家难归,不但有饥寒之愁,而且有生命之优。

  第三层为最后十二句,诗人抒写自己的感慨,尽管诗人身处逆境,但并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自己,反而更多地想到了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的责任,为自己无能为力解决人民的苦难而深感内疚,这种思想境界难得可贵。

  此诗与一般吟风弄月、模山范水的诗歌不同,这首诗反映流亡民众的凄苦生活,有很强的人民性,草根性。诗中“去年关辅旱”:因为大旱导致饥荒,人民的流迁。诗中的“一夫”自述灾情:他们本是长安人,逃荒至庄稼丰熟的地方。在逃荒途中,妻子死了,埋在异乡。他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头发斑白的老翁和牛病的老如,三个哭泣的小孩,其中一个还是婴儿,背在背上。他们缺粮少钱,流离失所。境况多么凄惨,情景多么难堪。不由人不为之怜悯、叹息。

  诗人出身下层社会,他关心民生疾苦,在朝廷当谏官,能直言时政之弊,建议君王对人民施以仁政。他多次贬为地方小史,生活在底层,接近民众,甚至与他们同病相怜。诗中不但写了流亡者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窘况,他把自己也融入作品之中。诗人听了流亡者叙述后的反映是“倚户独长叹”,叹流亡者,也叹自己,令人想起屈原的“长人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长喟叹。淳化二年(991年),诗人因严于执法触怒天子,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地方小吏,地位低下,俸禄微薄。他初到商州,生活困顿。此诗由人及己,写到自己被贬谪居的窘况,由己及人,想到一般官员对老百姓的损害:“峨冠蠹黔首,旅进长素餐”,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与唐代诗人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的民本思想如出一辙。

  此诗平易浅近,真率自然,描写灾民的悲惨生活,抒发愧疚的心理,情感凝聚,语气沉痛,读来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09:第840-842页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昨夜风开露井¹桃,未央²前殿(diàn)月轮高。
译文: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
注释:¹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²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平阳歌舞¹新承²宠,帘外春寒赐(cì)锦袍。
译文: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注释:¹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²新承:一作“承新”。

  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她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言近意远。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睦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 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31
2、 方笑一.唐诗三百首品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310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20-121页

chūngōng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zuófēngkāijǐngtáo wèiyāngqiándiàn殿yuèlúngāo 
píngyángxīnchéngchǒng liánwàichūnhánjǐnpáo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陈遗至¹孝。母好食铛(chēng)²底焦饭,遗作郡主簿³,恒装一囊(náng),每煮食,辄(zhé)(zhù)焦饭,归以遗(wèi)母。后值孙恩掠郡(jùn),郡守袁山松即日¹⁰出征。时遗已聚敛¹¹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xié)而从军。与孙恩¹²战,败,军人溃散,遁(dùn)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něi)¹³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陈遗极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陈遗担任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到家里,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侵入吴郡,当天郡守袁山松就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底的焦饭,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孙恩打败了,军队溃散,逃入山林沼泽,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粮食的,有因为饥饿而死了的人。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注释:¹至:很,十分。²铛:平底浅锅。³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事。⁴恒:经常,常常。⁵辄:总是。⁶贮收:贮存,收藏。贮,积存,储藏。⁷遗:赠予、送给。⁸值:正好遇到,恰逢。⁹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¹⁰即日:当天,当日。¹¹敛:积攒。¹²孙恩:字灵秀,晋安帝隆安三年,聚集数万人起义,攻克会嵇等郡,后来攻打临海郡时遭败,投海而死。¹³馁:饥饿。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秋,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反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孙恩以兵士10余万,船只2000多艘进攻建康。与晋廷所派刘牢之决战于京口,孙恩大败,损失惨重,再次退人海岛。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后投海自杀。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陈遗至孝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