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弟何因兴太豪,逾令四海羡吾曹。金茎并擢青云秀,玉树双衔白雪高。
爱弟何因兴太豪,逾令四海羡吾曹。金茎并擢青云秀,玉树双衔白雪高。
江上锦翰排藻疏,吴门练影散绨袍。知君难作池塘梦,春色看人引浊醪。
江上锦翰排藻疏,吴门练影散绨袍。知君难作池塘梦,春色看人引浊醪。

yuánměixiōngshū--pānlóng

àiyīnxìngtàiháolìnghǎixiàncáojīnjīngbìngzhuóqīngyúnxiùshùshuāngxiánbáixuěgāo

jiāngshàngjǐnhànpáizǎoshūménliànyǐngsànpáozhījūnnánzuòchítángmèngchūnkànrényǐnzhuóláo

李攀龙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 113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
偶向松间觅(mì)旧题¹,野人²休诵北山移³
译文:偶然去松林间寻找旧日的题咏,隐居山野的人不要再向我颂读什么《北山移文》了。
注释:¹旧题:旧日的题咏。王安石家居期间,写有一些乐于隐居的作品。²野人:山野之人,即隐士。³北山移:南齐孔稚硅所作的《北山移文》。该文假托北山(即钟山)山神,斥责利禄熏心的假隐士。这里是说,友人如王介者,不要误以为我是假隐士。
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丈夫出处¹非无意²,猿鹤³从来不自知。
译文:大丈夫出仕和隐居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山中猿猴和野鹤是不可能理解的。
注释:¹出处:出仕和隐居。²无意:没有目的。³猿鹤:山猿野鹤。《北山移文》中有“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之句,而王介诗中也有“惠帐一空生晓寒”之语。

sōngjiān--wángānshí

ǒuxiàngsōngjiānjiùrénxiūsòngběishān

zhàngchūchùfēiyuáncóngláizhī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¹南迁²,相遇于梧、藤间³。道旁有鬻(yù)汤饼者,共买食之。恶(cū)不可食。黄门置(zhù)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¹⁰¹¹黄门曰:“九三郎¹²,尔¹³¹⁴¹⁵咀嚼耶?”大笑而¹⁶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¹⁷’而已¹⁸。”
译文: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注释:¹黄门公:即苏轼弟弟苏辙。²南迁:贬谪到南方。³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1097),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⁴鬻:卖。⁵汤饼:面条。⁶恶:通“粗”。⁷食:吃。⁸置:放下。⁹尽:吃完。¹⁰徐:慢慢地。¹¹谓:对……说,告诉。¹²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¹³尔:你。¹⁴尚:还。¹⁵欲:想要。¹⁶而:表修饰。¹⁷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¹⁸而已:罢了。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独游屡忘归,况此隐沦处。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濯发清泠泉,月明不能去。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更怜垂纶叟,静若沙上鹭。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一论白云心,千里沧州趣。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芦中野火尽,浦口秋山曙。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叹息分枝禽,何时更相遇?

  在古典诗词中,以渔父为题材的作品,从楚辞《渔父》起,多不胜数。古代诗人常把渔夫视为隐者形象。一般写渔夫的作品多客观描绘其飘然物外、自得其乐,而钱起这首五古却写了“与渔者宿”,别出蹊径,饶有新趣。

  诗的前六句写爱渔者的居住地。诗人漂游在外,到了蓝田溪渔者的住处,觉得找到了自己追寻的理想境地。本来就是“独游屡忘归”的,何况此时到了一个隐者栖息的地方,则更感到得其所哉。这里有清泉明月,有隐逸高士,境合于心,人合于情,自然更是心惬神怡了。诗人描写对蓝田溪的喜好,层层推进,“况此隐沦处”,意为更加“忘归”,继而以水清可以濯发,月明使人留恋,进一步说明隐沦处的美好。

  最后以“更怜垂纶叟”,更爱那老渔翁,归结到愿和渔者同宿的期望上。隐处的好,就在于这里“清”、“明”、“静”,作者将这些意念以特有的景物予以编织,构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好图景。

  诗的中间四句写与渔者宿的乐趣。诗人与渔者宿,并不是因为旅途无处可栖,而是清夜长谈,得到了知音。谈论之中,渔者飘然物外的情怀,千里沧洲的乐趣,使自己心向往之。“白云心”,用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意,就如柳宗元《渔翁》中写“岩上无心云相逐”以喻隐者之意一样。“沧洲趣”,即隐居水边之趣。沧洲,滨水的地方。古代常作为隐士的居处。诗人与渔者同宿,纵谈隐居之道,遁世之乐,不觉野火烧尽,东方破晓。可见两人通宵煮水烹茗,畅谈不休,其乐融融。

  最后两句写与渔者不忍分别之情。诗人为此时分手如飞禽各栖其枝而叹息,不知何时再得相遇,惆怅不已。由此又将与渔者宿的感情推进一层。

  古代诗词中写隐士多写不遇。隐士隐姓埋名,遁世避居,要写时往往“以影写竿”,如唐代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陆畅的《送李山人归山》,宋代魏野的《寻隐者不遇》等等。

  如要写相遇之人,多写渔者、樵者、耕者,而很少如钱起这样写与隐居的渔者同宿的。钱起这样写,增强了人们对隐者的生活与情志的真实感,同时从诗人吐露的与渔者同宿的投契、眷念上,表现了他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342-343页

lántiánzhě宿--qián

yóuwàngguīkuàngyǐnlúnchù

zhuóqīnglíngquányuèmíngnéng

gèngliánchuílúnsǒujìngruòshāshàng

lùnbáiyúnxīnqiāncāngzhōu

zhōnghuǒjǐnkǒuqiūshānshǔ

tànfēnzhīqínshígèngxiāng

舜,姚姓也,目重瞳,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舜,姚姓也,目重瞳(tóng)¹,故名重华。《帝王世纪集校》
译文:舜,姓姚,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所以又叫重华。
注释:¹重瞳:指的是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的特殊现象。
舜耕历山,思慕父母,见鸠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舜耕¹历山,思慕²父母,见鸠(jiū)与母俱飞鸣相哺食,益以感思,乃作歌。《琴操》
译文:舜在历山耕种,想念父母,看见斑鸠和它的母亲一起飞翔捕食,有所感发,就创作了歌曲。
注释:¹耕:从事农业劳动。²思慕:怀念;追慕。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¹;渔²雷泽³,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ǔ)。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yì),三年成都。《史          
译文: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后他所居住的地方就聚集起来,两年后就成为了一个小城镇,三年后就成了一个大都市。
注释:¹畔:田地的界线,边。²渔:捕鱼。³雷泽:亦作靁泽、雷夏泽。《山海经》雷泽有雷神。据说故址在今河南濮阳范县濮城和山东菏泽鄄城境内。⁴邑:人民聚居之处;城市。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¹北贾(jiǎ)²西,水面初平³云脚低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注释:¹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²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³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⁴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¹争暖树²,谁家新燕³(zhuó)春泥。
译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注释:¹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²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³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⁴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¹²³迷人眼,浅草才能(mò)马蹄。
译文: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注释:¹乱花:纷繁的花。²渐:副词,渐渐地。³欲:副词,将要,就要。⁴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⁵浅草:浅浅的青草。⁶才能:刚够上。⁷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¹行不足²,绿杨阴³里白沙堤(dī)
译文: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¹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²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足。³阴:同“荫”,指树荫。⁴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前人说“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又说“乐天诗极深厚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皆他人所未发”(田雯《古欢堂集》)。这首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把精心选择的镜头写入诗中,形象活现,即景寓情,从生意盎然的早春湖光中,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是当得起以上评语的。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07-908

qiántángchūnxíng

bái tángdài 

shānběijiǎtíng西 shuǐmiànchūpíngyúnjiǎo 
chùzǎoyīngzhēngnuǎnshù shuíjiāxīnyànzhuóchūn 
luànhuājiànrényǎn qiǎncǎocáinéng 
zuìàidōngxíng 绿yángyīnbáish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