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溪麝煤重似铁,岭外羊管弱于绵。婺州伪剂宜恶札,且望分来用一年。
荆溪麝煤重似铁,岭外羊管弱于绵。婺州伪剂宜恶札,且望分来用一年。

wèiwángcuōsuǒ--zhùyǔnmíng

jīngshèméizhòngshìtiělǐngwàiyángguǎnruòmiánzhōuwěièzháqiěwàngfēnláiyòngnián

祝允明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 55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家住金陵¹县前,嫁得长安少年²
译文:家住在江南水乡金陵边,嫁给了长安少年。
注释:¹金陵:古邑名,今南京的别称。战国楚威王七年(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石城山)设金陵邑。²长安少年:西汉武帝时,多选良家少年宿卫建章宫,这些人便有“羽林少年”、“长安少年”等称呼。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¹
译文:回首故乡双泪落,群山遮眼不知在哪边。
注释:¹何处天边:指远在天边的故乡。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胡尘¹几日应尽²?汉月何时更圆?
译文:战争何时能完结,明月何时能再圆?
注释:¹胡尘:泛指中原与北方及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战事。²尽:指战事平息。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为君能歌此曲¹,不觉心随断弦(xián)²
译文:吟成这首怨曲向君弹唱,不觉心凄弦也断。
注释:¹此曲:指这首《怨歌行》曲。²断弦:弦断。“心随断弦”指心随断弦而碎,表示悲痛到了极点。

  开头两句,以本住南朝京城金陵(即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而不意远嫁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女子,比拟自己本为南朝忠贞之臣,却于政局突变中误陷异域,羁留于北朝京城。一“住”一“嫁”,衔接紧凑,出语天然;但,是喜是悲,尚未分明。于是逗起悬念,引人观瞻。

  紧接着三四两句,用“泪落”这一饱含激动情态的特有形象,回答并肯定了是悲而非喜的前面悬念;又以“何处天边”的疑问,拓开了绵远而深沉的想象与思念。由“金陵”而至“长安”,地域虽远,但都属于京都大邑,相比于荒漠苦野,犹未见其太大的不幸。申之以“不知何处天边”,就把女子(诗人自己的喻体)身在长安却终日向故乡引颈远望,望眼欲穿,终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态,鲜明地突现于画面。魏晋时期人们有“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见《世说新语·夙惠》)的说法,以“日下”喻京都。这里诗人却反拨为身居京都长安而远望天边故乡,仿佛那遥远而又分明的“天边”,才是真正的“日下”,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引发力。

  五六两句,以“胡尘”与“汉月”并举,对仗工整,精警显豁。用一贬意分明的“尘”埃,笼括北方“胡”地;又用一美感鲜朗的“圆” “月”,象征南方的祖国。并进而一呼“应尽”,一盼“更圆”,于委婉中流溢着激越之情,在期望中潜孕着愤慨之意,产生含蓄而又深切的美学效应。

  最后两句,以“君”这一为自己热恋苦思之人,象征南方祖国,并表明自己正为祖国而动情歌唱;由于异乎寻常的心情激动,在洒泪悲歌的同时,竟不知不觉地将伴奏的琴弦拨断了。以“断弦”收结,不仅使人目睹其形,亦能令人耳闻其声,还能触发人们的绵缈思绪:弦虽断而弦上之音仍余韵袅袅,回荡空间,萦绕心头,……可谓涵不尽之幽思如在眼前。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479-1480页

yuànxíng--xìn

jiāzhùjīnlíngxiànqiánjiàzhǎngānshǎonián

huítóuwàngxiānglèiluòzhīchùtiānbiān

chényīngjǐnhànyuèshígèngyuán

wèijūnnéngjuéxīnsuíduànxián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译文: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
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粹然¹无疵(cī)(xiá)²,岂复须人为³
译文:纯白没有瑕疵,并不需要人力去刻意追求。
注释:¹粹然:纯粹的样子。²瑕疵:本谓玉病,这里指文章的毛病。³人为:人力所为,与“天成”相对。
君看古彝器,巧拙两无施。
君看古彝(yí)¹,巧拙两无施²
译文:你看古代的彝器(青铜祭器),精巧、笨拙都不能改变。
注释:¹彝器:也称“尊彝”,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²无施:没有施加人力的影响,意谓是“天成”的。
汉最近先秦,固已殊淳漓。
¹最近先秦²,固³已殊淳漓
译文:汉代离先秦最近了,但文章的深厚、浅薄已有了很大的差异。
注释:¹汉:汉代。²先秦:指秦代以前的历史时期。³固:本来。⁴淳漓:质朴敦厚。漓:浇薄。
胡部何为者,豪竹杂哀丝。
胡部¹何为者,豪竹²杂哀丝³
译文:胡人的音乐是怎样的?就是一些管弦与丝竹。
注释:¹胡部:唐代掌管胡乐的机构,亦指胡乐。胡乐从西凉一带传入,当时称“胡部新声”。²豪竹:竹制的乐器。³哀丝:弦乐器。
后夔不复作,千载谁与期?
后夔(kuí)¹不复作,千载谁与期²
译文:后夔(传说是舜的乐官)不再写音乐了,千年以来,谁又能跟他相比拟呢?
注释:¹后夔:人名,相传为舜的乐官。²期:约会。这两句说:后夔已成为历史人物,不可能再写乐曲了,千年以来,还有谁会创作出他那样“纯粹无瑕疵”的乐曲来?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提出问题以后,举了正反两方面的例证,最后发出不能复见后夔的感概。其实作者所说的“天成”,并不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是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感性印象和深入的思考,由于偶然出发而捕捉到灵感。只要能做到“纯粹无瑕疵”和“巧拙两无施”,便是好文章。清人刘熙载说:“西江名家好处,在锻炼而归于自然。放翁本学西江者,其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平昔锻炼之功,可于言外想见。”
参考资料:
1、 广西壮族自治区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初中语文阅读.第四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2013.10重印):172-173

wénzhāng--yóu

wénzhāngběntiānchéngmiàoshǒuǒuzhī

cuìránxiárénwèi

jūnkànqiǎozhuōliǎngshī

hànzuìjìnxiānqínshūchún

wèizhěháozhúāi

hòukuízuòqiānzàishuí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短笠(lì)团团¹避树枝²,初凉天气³野行宜
译文:头戴斗笠要注意避让杂树枝,初秋时节天气凉爽非常适宜在野外行走。
注释:¹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²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³初凉天气:初秋季节。⁴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溪云¹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译文:溪涧上空的云雾弥漫整个山谷,突然山雨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注释:¹溪云:溪涧上空的云。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马上¹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²
译文: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注释:¹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²离披:纷乱倾倒。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译文:雨过天晴群山又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奇妙。

  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雨前天气很好,一点也没有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出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领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反正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马上衣襟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这时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阳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及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

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¹向江边采白蘋(pín)²,还随女伴赛³江神。
译文:偶尔到江边采摘白蘋,又随着女伴祭奠江神。
注释:¹偶:偶尔,一作“闲”。²白蘋:一种水中浮草,夏季开小白花。³赛:祭祀,古代祭神称为赛。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众中不敢¹分明语²,暗掷(zhì)金钱卜³远人
译文:当着众人不敢明说心怀,暗暗地投掷金钱,卜问我那远方郎君的音讯。
注释:¹不敢:一作“不得”。²分明语:公开表示。³金钱卜:古占卜方式之一,相传是汉代易学家京房所创。最初,卜者在卜卦过程中仅用金钱记爻,后来把这一占卜过程简单化,并逐渐推向民间。卜者把金钱掷在地上,看它在地上翻覆的次数和向背,以决定吉凶、成败、归期、远近等。⁴远人:指远方的丈夫。

  这首诗的开头,没有费笔墨去描绘人物身边的景物和环境,也没有抒发人物的情绪和心理,而是直接描写人物的举止行动。这是别具一格的写法。江边采蘋和赛江神,都是极富生活气息的场景。在迎接热闹非凡的祭江神中,且看女主人公的表现,“偶向”和“还随”两个词语,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不在焉。去采白蘋也好,去看赛江神也好,她都是无可无不可,女伴们叫她一声,她就跟着去了,人人都为热闹的大阵势兴高采烈,可是她却没有兴致。她一定是有心事的。这种用人物动作行为暗示人物心理的写法,别具一格。

  三、四两句道出女主人公的心事。“不敢”二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心中的娇怯、羞涩。“语”的内容,应该是想打听自己丈夫远行的吉凶或归期远近。越是炽热地思念,就越是不敢当众剖白心迹,就越能令读者体味到她内心的痛苦之甚,幽怨之多。第三句描绘女主人公羞怯的性格,为结句起了铺垫作用。尾句接着写她偷偷地为“远人”占卜。这一细节描绘将女主人公的纯洁心灵、美好情感表现得自然真实、栩栩如生。

  这首写闺情的诗歌,别致之处就在于用细节的刻画,由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暗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衬写人物的无限情思。“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的这一细节,传神生动,使得一个娇羞痴憨的闺中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诚和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南宋词人王沂孙的《高阳台》中有“屡卜佳期,无凭却恨金钱”的句子,即是借用了这两句的意思。另外,本诗语言淳朴清新,极富生活情趣,贴近生活。

参考资料:
1、 林方直 王志民 .唐诗精华 .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5年 :354页 .
2、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6年 :347-348页 .

jiāngnán--

ǒuxiàngjiāngbiāncǎibáipíngháisuíbànsàijiāngshén

zhòngzhōnggǎnfēnmíngànzhìjīnqiánboyuǎnrén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江风扬浪动云根¹,重碇(dìng)²危樯(qiáng)³白日昏。
译文:江风卷起惊涛骇浪,拍击着两岸悬崖峭壁,危舟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
注释:¹云根:指江边的山石。²碇:系船的石墩。³危樯:高耸的桅杆。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已断燕鸿¹初起势,更惊²(sāo)³后归魂。
译文:已经像北国的鸿燕,刚想起飞就被摧抑,又像悲愤的骚客,远眨天涯难归惊魂。
注释:¹燕鸿:即鸿雁,比喻刘蒉有万里腾飞之志,且又澄清高洁。但是不幸的是他刚刚展翅,就被狂风摧折了。²更惊:意谓江风蔽日的景象惊动了刘蒉迟迟不归的魂灵。³骚客:指刘蒉。⁴后归:迟归。刘蒉被贬长达七年之久,所以言此。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汉廷急诏(zhào)¹谁先入,楚路高歌²自欲翻³
译文:哪里会有汉廷的急诏,把你提前召回,只能像接舆那样,佯狂楚路高歌抒情。
注释:¹汉廷急诏:指汉代朝廷曾急诏征回者。²楚路高歌:以屈原比刘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所以为“楚路高歌”。高歌,形容诗情悲壮。³翻:以旧曲制作新词。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万里相逢欢复泣¹,凤巢(cháo)²西隔³九重门
译文:万里他乡与你相逢,既喜悦又悲伤,恨只恨凤凰巢在僻野,遥遥远隔九重门。
注释:¹万里相逢欢复泣:指两人在远离京城的地方重逢。²凤巢:比喻贤臣在朝。传说黄帝时,凤凰息于东园,或巢于阿阁。³西隔:当时诗人在荆楚之地,长安位于荆楚西北,所以谓西隔。⁴九重门: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诗一开头即显雄伟气魄,境界开阔。“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描绘的既是两人相逢之地风浪蔽天、日昏舟危的景象,更渗透着诗人对时代政治环境的深切感受。江风浩浩,浊浪奔腾,看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一阵阵的冲击,船上的高高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显得景色分外惨淡。浊浪、危舟、昏天的景象正是晚唐动荡险恶的局势的象征。

  接下来的两联把表现刘蒉的坎坷遭遇和抒发对刘蒉的深切同情紧密结合起来,“已断”句将刘蒉比作有万里翱翔之志的北国鸿雁,刚刚振翅就被狂风摧折,以此喻指刘蒉刚要在政治上奋飞高举即遭恶势力摧抑和扼杀的遭际。“更惊”句把刘蒉比作受谗而被流放的屈原,因为遭受诬陷,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个“已”字,后一个“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蒉以“对策”触怒小人和后来横遭贬谪——其生平遭际中的两件大事——联结起来。而且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出诗人对刘羡之不平遭遇的扼腕叹息。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蒉的敬仰和同情。贾谊被贬三年,终于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可是同贾谊一样有抱负有才华的刘蒉却没能有被急诏征回的命运。接舆不满现实,曾编成歌词,嬉笑怒骂地批判当世,刘蒉也像接舆一样,批评朝廷,写出了一篇在当时士人和朝官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对策”。“谁先入”是对刘蒉“不得入”的同情和不平;“高歌”是刘蒉欲力抗王朝危亡而大声疾呼的勇敢选择,这一句饱含着诗人对他的不畏险恶、追求高洁情操的赞赏和敬仰。

  尾联上句“万里相逢欢复泣”是对友人相逢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的写照。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这又是两个同具匡世济国之心和忧时愤世之感的文人朋友,他们的这次重逢,恰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因罪被贬;一个是因为受到腐朽势力的长期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意外相逢时那一刹那间的快事,“泣”则是长期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情怀的抒发。这其中,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嗟叹,更多的是为国运难扶的悲泣,这一点在末句中的“凤巢西隔九重门”中已经表现得很显豁了。“凤巢”是贤者的象征,凤巢被拒之九重门之外,其济国匡世之才志备受排挤,不为君王所接纳反而流贬远地,朝中奸臣当道,君王被蒙蔽视听,臧否不明,晚唐王朝正如“重碇危樯白日昏”般岌岌可危。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学杜甫的一个卓越的殿军。他的这首赠友之作能够将对朋友的同情、对同事的忧虑和对宦官黑暗势力的愤恨很好地融为一体,在深沉凝重之中饱含哀怆愤激,其风格深厚蕴藉,酷似杜诗而又有诗人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表现手法。

参考资料:
1、 邓丹,陈芝国.《李商隐诗赏读》 :线装书局,2007.02 :59-60

zèngliúfén--shāngyǐn

jiāngfēngyánglàngdòngyúngēnzhòngdìngwēiqiángbáihūn

duànyàn鸿hóngchūshìgèngjīngsāohòuguīhún

hàntíngzhàoshuíxiānchǔgāofān

wànxiāngfénghuānfèngcháo西jiǔzhòngm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