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古名寺,旦暮烟云薄。突出洪流中,群峰如壁削。
金山古名寺,旦暮烟云薄。突出洪流中,群峰如壁削。
松杉荫径岘,金碧辉楼阁。潮满沙涨平,岩倾石参错。
松杉荫径岘,金碧辉楼阁。潮满沙涨平,岩倾石参错。
久欣灵境寂,休轺瓮城郭。登眺出世界,物色穷冥漠。
久欣灵境寂,休轺瓮城郭。登眺出世界,物色穷冥漠。
苍茫海门阔,萧爽秋景焯。船渡归寺僧,庭立巢松鹤。
苍茫海门阔,萧爽秋景焯。船渡归寺僧,庭立巢松鹤。
树攀脰已悁,石蹑胫犹躩。老僧饭彫胡,饮我金凿落。
树攀脰已悁,石蹑胫犹躩。老僧饭彫胡,饮我金凿落。
旋汲中泠泉,茶铛松下瀹。暝还南窗卧,凭几纵吟噱。
旋汲中泠泉,茶铛松下瀹。暝还南窗卧,凭几纵吟噱。
江空水月清,尘虑浑忘却。中夜蛟龙惊,砰訇雷雨作。
江空水月清,尘虑浑忘却。中夜蛟龙惊,砰訇雷雨作。
狂风撼窗棂,巨浪激山脚。恍若舟中居,荡摇无定著。
狂风撼窗棂,巨浪激山脚。恍若舟中居,荡摇无定著。
披衣坐中庭,心魂颇惊愕。灯下两僧童,怡然相笑谑。
披衣坐中庭,心魂颇惊愕。灯下两僧童,怡然相笑谑。
讵知天道微,变态难测度。须臾风浪恬,澄澄迥寥廓。
讵知天道微,变态难测度。须臾风浪恬,澄澄迥寥廓。

宿jīnshānléibàozuò--

jīnshānmíngdànyānyúnbáochūhóngliúzhōngqúnfēngxuē

sōngshānyīnjìngxiànjīnhuīlóucháomǎnshāzhǎngpíngyánqīngshícāncuò

jiǔxīnlíngjìngxiūyáowèngchéngguōdēngtiàochūshìjièqióngmíng

cāngmánghǎiménkuòxiāoshuǎngqiūjǐngchāochuánguīsēngtíngcháosōng

shùpāndòuyuānshínièjìngyóujuélǎosēngfàndiāoyǐnjīnzáoluò

xuánzhōnglíngquánchádāngsōngxiàyuèmíngháinánchuāngpíngzòngyínjué

jiāngkōngshuǐyuèqīngchénhúnwàngquèzhōngjiāolóngjīngpēnghōngléizuò

kuángfēnghànchuānglínglàngshānjiǎohuǎngruòzhōuzhōngdàngyáodìngzhe

zuòzhōngtíngxīnhúnjīngèdēngxiàliǎngsēngtóngránxiāngxiàoxuè

zhītiāndàowēibiàntàinánfēnglàngtiánchéngchéngjiǒngliáokuò

李裕

李裕

(1294—1338)元婺州东阳人,字公饶。文宗至顺元年进士。少从许谦学,撰《至治圣德颂》。英宗召见,令宿卫禁中。文宗时授承事郎,同知汴梁路陈州事,有惠政。改道州路总管府推官,时裕已卒一月。 ▶ 1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南仲春天,细雨色如烟。
江南仲春¹天,细雨色如烟。
译文:江南二月的春天,飘洒的细雨如烟雾一般轻薄朦胧。
注释:¹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
丝为武昌柳,布作石门泉。
丝为武昌柳,布作石门泉。
译文:柳丝让人联想到武昌的春柳,布帛这样的织物就像石门泉的流水一般柔顺丝滑。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昭昭素明月,辉光烛我床。
译文:清冷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月亮挂在天空,月光照在床头,屋子里格外明亮。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忧人不能寐,耿(gěng)¹夜何长。
译文:屋里的女子想起知友,心中忧伤,难以入睡。
注释:¹耿耿:心中难以忘怀的样子。
微风吹闺闼,罗帷自飘扬。
微风吹闺闼¹,罗帷²自飘扬。
译文:思念不能断绝,夜晚也显得无比漫长。
注释:¹闺闼:妇女所居内室的门户。²罗帷:丝制的帷幔。
揽衣曳长带,屣履下高堂。
揽衣曳长带,屣(xǐ)(lǚ)¹下高堂。
译文:不时有微风吹进闺阁,吹动着罗帷,罗帷不停地飘动着。女子重新披上衣服,穿上鞋子走出屋子。
注释:¹屣履:穿上鞋子。屣,鞋子。
东西安所之,徘徊以彷徨。
东西安所之¹,徘徊以彷徨。
译文:可是到哪里去呢?只有在附近徘徊彷徨。
注释:¹安所之:到哪里去。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春鸟翻南飞,翩翩独翱翔。
译文:春天鸟儿都向南方飞去,而有一只鸟却剩了下来,独自翱翔。
悲声命俦匹,哀鸣伤我肠。
悲声命俦(chóu)¹,哀鸣伤我肠。
译文:它呼唤伙伴的声音多么悲伤,哀鸣的声音不禁让人断肠。
注释:¹俦匹:文中指鸟的伙伴。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译文:看到鸟儿想起自己,女子悲伤得哭了起来,眼泪都沾湿了衣裳。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
伫立吐高吟,舒愤诉穹苍¹
译文:只好站在外边高吟,向天空倾诉自己的忧愤。
注释:¹穹苍:天空。

  这首诗的前十四句具体写主人公闻见春月、春风、春鸟等景物后的伤感,后四句写本来可以使人欢乐的景物引起主人公伤感的原因。全诗感情浓烈,刻画细腻,表现含蓄而意味深远。

  第一部分分三层,每一层各写一个场景。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春月:开篇二句点出了此诗写作的环境与景物,同时也暗示出主人公深夜未眠;接着二句则以“忧人” 说明忧烦之事萦绕在主人公的心中,用“不能寐”和“夜何长”表明主人公心中有无限忧伤而至失眠,与开篇二句相照应。接着六句为第二层,写春风:前二句接着前面写出无法入睡的主人公在明亮的月夜里凝神思虑的动态,通过主人公在失眠中所感、所见,反映了其心中烦闷的程度;中间二句通过主人公的衣履不整和心绪烦躁说明其忧愁之深重;后二句以动作写出主人公的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焦躁神情。之后四句为第三层,写春鸟:以春鸟的飞鸣来牵动主人公的愁肠,暗示主人公已在院中徘徊了整整一夜,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主人公内心忧苦之深。

  第二部分承第一部分而来,更加集中、强烈地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前二句点明了春月、春风、春鸟等本来可以使人欢乐的景物引起主人公伤感的原因:春鸟依恋伴侣之情触动了主人公对所思之人的怀念,增添了愁苦。由此引出后二句中主人公的泣涕沾裳,并可以顺势以主人公向苍天诉说满腔幽愤收束全诗。这里,诗人采用融情入景的方法,通过春月、春风、春鸟这些春天美好景物与孤苦女子长夜不寐、徘徊、感伤的互相对照,使美好景物蒙上了一层孤独、凄清、悲凉的色彩。其中,既有写实,也有选择、加工与改造,“写景”与“造景”十分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人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全诗以主人公的感情冲动为线索层层展开、步步升华,篇幅虽短,却写出了主人公情绪的发展变化:先是悲,由悲到泣,由泣到吟,由吟而愤,由愤而诉,感情越来越强烈,行动越来越大胆。对女主人公形象的刻画具体生动:有耿耿不寐的神态,也有揽衣曳带、屣履下堂的动作;有徘徊、伫立的身姿,也有彷徨、哀伤的心情;有涕泣的表情,又有高吟、舒愤的言语。而这些言行神情,又都是在种典型的春天自然景物的感触下自然地表现出来的,看似不经意,却刻画得细致入微,将明月、微风、春鸟、忧人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透明的、动人的春夜忧思图,使一位在春天里睹物思人的哀伤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表现含蓄而意味深远。

参考资料:
1、 奚少庚,赵丽云 主编.历代诗词千首解析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223-224
2、 许逸民,黄克,柴剑虹.乐府诗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02月第1版:128-130
3、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 撰稿.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03月第1版:1671-1673
4、 陈君慧 主编.古诗三百首.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01月第1版:71-72

shāngxíng

cáoruì liǎnghàn 

zhāozhāomíngyuè huīguāngzhúchuáng 
yōurénnéngmèi gěnggěngcháng 
wēifēngchuīguī luówéipiāoyáng 
lǎnchángdài xiàgāotáng 
dōng西ānsuǒzhī páihuáipánghuáng 
chūnniǎofānnánfēi piānpiānáoxiáng 
bēishēngmìngchóu āimíngshāngcháng 
gǎnhuái怀suǒ zhāncháng 
zhùgāoyín shūfènqióngcāng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一树红桃亚¹(fú)池,竹遮松荫(yīn)晚开时。
译文:一株盛开的桃树,花枝斜垂在水面上,因为被茂盛的松竹遮蔽,开放得晚一些。
注释:¹亚:通“压”。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非因斜日无由见¹,不是闲人岂得知。
译文: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它,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注释:¹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寒地生材¹遗校(jiào)²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译文: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出生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总是比常人要迟些才能出嫁。
注释:¹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²校:通较,比较,较为。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春深¹欲落谁怜惜,白侍郎²来折一枝。
译文:可怜这桃花在这春意正浓的时候,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回去欣赏。
注释:¹春深:春意浓郁。²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 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3-194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87-188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红笺(jiān)¹小字,说尽平生意²。鸿雁在云鱼在水³,惆怅此情难寄。
译文:红线格的绢纸上写满密密小字,道尽我平生相慕相爱之意。鸿雁高飞在云端,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让我这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注释:清平乐:宋词常用词牌。此调正体双调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¹红笺(jiān):印有红线格的绢纸。多指情书。²平生意:平生相慕相爱之意。³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鲤鱼都能传递书信。⁴惆怅:失意,伤感。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斜阳¹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译文: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眺望远方。远方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从前的那个人不知道如今在哪里?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注释:¹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词的上片抒情。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语似平淡,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三、四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前者见于《汉书·苏武传》,后者见于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是诗文中常用的典故。作者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此情难寄”。运典出新,比起“断鸿难倩”等语又增加了许多风致。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红日偏西,斜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遥山恰对帘钩”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清)朱孝臧编;思熠主编.宋词三百首全解 全民阅读提升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05:88
2、 《图说天下.国学书院系列》编委会编.宋词三百首: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2-23

qīngpíngyuè ·hóngjiānxiǎo

yànshū sòngdài 

hóngjiānxiǎo shuōjìnpíngshēng hóng鸿yànzàiyúnzàishuǐ chóuchàngqíngnán 
xiéyáng西lóu yáoshānqiàduìliángōu rénmiànzhīchù 绿jiùdōngliú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居延城¹外猎天骄²,白草³连天野火烧。
译文: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注释:¹居延城:也叫居延塞。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一带。居延:古县名,在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²猎天骄:是说强悍的少数民族首领带着人马打猎。天骄:即“天之骄子”,汉代时匈奴恃强,自称“天之骄子”,即老天爷的爱子。这里借称唐朝的吐蕃。³白草:北方草原上的一种野草,枯后呈白色,称白草。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暮云¹空碛(qì)²时驱马³,秋日平原好射雕
译文: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注释:¹暮云:晚上的云彩与烟雾相接。²空碛,空荡无边的大沙漠。碛:沙漠。³时驱马:正在奔驰的猎马。⁴秋日:秋天的时节。⁵平原:平坦的原野。⁶好射雕:正好是打猎的时候。射雕:泛指用箭射空中的禽鸟。雕,鹰类性凶猛。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护羌(qiāng)校尉¹朝乘障²,破虏(lǔ)将军³夜渡辽。
译文: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注释:¹护羌校尉:这里指唐廷守边的将领。²朝乘障:早晨登上遮虏障。乘障:同“乘鄣”,谓登城守卫。障:遮虏障,西汉时为了防止匈奴内侵,在居延一带修筑了一道遮虏障,一种防御工事。³破虏将军:指汉昭帝时中郎将范明友。此指唐朝守边的将领。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玉靶角弓¹珠勒马²,汉家将赐³霍嫖(piáo)(yáo)
译文: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注释:¹玉靶角弓:用美玉镶把柄的剑,用兽角装饰的弓。玉靶:镶玉的剑柄。借指宝剑。²珠勒马:马勒口上用宝珠装饰,指骏马。珠勒:珠饰的马络头。³汉家将赐:汉朝就要赏赐。这里指唐廷就要赏赐。⁴霍嫖姚:即霍去病,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官至骠骑将军。此处借指崔希逸。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吐蕃正在这里进行打猎活动,这是紧张局势的一个信号。写打猎声势之盛,正是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这两句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适《燕歌行》“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句,古诗中常常以“猎火”来暗指战火。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野平原好射雕”,进一步描写吐蕃的猎手们在暮云低垂,空旷无边的沙漠上驱马驰骋,在秋天草枯,动物没有遮蔽之处的平原上射猎。这一联象两幅生动传神、极具典型意义的塞上风俗画,写出吐蕃健儿那种盘马弯弓、勇猛强悍的样子,粗豪雄放;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作了铺垫。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这两句,对仗精工,很有气势。“护羌校尉”和“破虏将军”都是汉代武官名,这里借指唐军将士。登障堡,渡辽河,都不是实指,而是泛写,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一个“朝”字和一个“夜”字,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此联对军事行动本身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只是选取具有曲型意义的事物,作概括而又形象的叙说,就把唐军紧张调动,英勇作战,并取得胜利的情景写出来了,收到了词约义丰的艺术效果。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汉家”借指唐朝,“霍嫖姚”即汉代曾作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借谓崔希逸。这两句是说,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在诗尾才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后四句便采用虚写,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而进行军事部署。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它反映当前的战斗情况,用两相对比的写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应付裕如,有攻有守,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劳军,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

  此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前四句写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意在反衬出大唐守边将士不畏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借用“护羌校尉刀、“破辽将军”、“霍嫖姚”典故比喻将能卒勇,比直接描写更能启发读者,更有余味之感。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70-171 .
2、 孔凡信 .历代边塞诗赏赏析 :明天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1版 :102-104 .

chūsàizuò

wángwéi tángdài 

yánchéngwàiliètiānjiāo báicǎoliántiānhuǒshāo 
yúnkōngshí qiūpíngyuánhǎoshèdiāo 
qiāngxiàowèizhāochéngzhàng jiāngjūnliáo 
jiǎogōngzhū hànjiājiānghuòpiàoy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