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出师大冒山,五千步骑凯歌还。可怜今日山前月,又照漳南诸将坛。
去年出师大冒山,五千步骑凯歌还。可怜今日山前月,又照漳南诸将坛。
郑善夫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 8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时¹至,百川灌(guàn)²³。泾(jīng)之大,两涘(sì)(zhǔ)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¹⁰。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¹¹而视,不见水端¹²。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¹³,望洋¹⁴向若¹⁵而叹曰:“野语¹⁶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¹⁷’者,我之谓也¹⁸。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¹⁹,而轻伯夷之义²⁰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²¹之难穷²²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dài)²³矣,吾长²⁴²⁵笑于大方之家²⁶。”
译文: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注释:¹时:按季节。²灌:注入。³河:黄河。⁴泾流:水流。⁵两涘:河的两岸。涘:水边。⁶渚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⁷辩:通“辨”。⁸焉:乎。⁹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¹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¹¹东面:脸朝东。¹²端:边,尽头。¹³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¹⁴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¹⁵若:即海若,海神。¹⁶野语:俗语,谚语。¹⁷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¹⁸我之谓也:即谓我也。¹⁹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²⁰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²¹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²²难穷:难以穷尽。穷:尽。²³殆:危险。²⁴长:长久,永远。²⁵见:表被动。²⁶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¹(yù)²于海者,拘³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dǔ)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¹⁰出于崖涘¹¹,观于大海,乃¹²知尔丑¹³,尔将可与语大理¹⁴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¹⁵;尾闾(lǘ)¹⁶泄之,不知何时已¹⁷而不虚¹⁸;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cuì)¹⁹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译文: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考虑到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考虑到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大粮仓之中吗?称呼物类的数目可以说“万”,而人类只不过居于万物中的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注释:¹以:与。²语:谈论。³拘:拘束,局限。⁴于:被。⁵虚:同“墟”,居住的地方。⁶笃:固,局限。⁷时:时令。⁸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⁹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¹⁰尔:你。¹¹崖涘:河岸。¹²乃:才。¹³丑:鄙陋。¹⁴大理:大道理。¹⁵盈:满。¹⁶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¹⁷已:停止。¹⁸虚:虚空。¹⁹卒:通“萃”,聚集。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庄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¹²,或失则寡³,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容易犯四种错误,老师必须明了。人们求学明道,有的人失于贪多求全,有些人失于孤陋寡闻,有些人失于轻忽随便,有的人失于固步自封。这四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同的心理导致的。传授知识的老师只有明白学生的心理,然后才能帮助学生补救他的不足。教育,也就是培养、发扬学生的长处,而补救、避免学生的短处。
注释:¹则:于。²多:贪多求全,务为泛滥。³寡:孤陋寡闻,思路不开。⁴易:漫易轻忽。⁵止:故步自封。⁶心:心意,心情。⁷救:帮助克服。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礼记》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¹。其言也,约而达²,微而臧³,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礼记》
译文:善于唱歌的人,能让听歌的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善于教学的人,也能使人随着他的意愿来主动学习。老师的言语,简约而意义显达,含蓄而情意深长,比喻不多而意义明白,这样,就能让人随着老师的意愿来进行学习了。
注释:¹继其志:继承发扬其志趣。²约而达:简约而显达。³微而臧:含蓄而深长。⁴罕:少。
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
轻舟南垞(chá)去,北垞淼¹难即。
译文:踏上一叶轻舟缓缓驶向南垞,北垞却因为水面辽阔,很难接近。
注释:¹淼:指水广远的样子。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隔浦(pǔ)望人家,遥遥¹不相识。
译文:隔着浦水遥望北垞人家,因为太远不能识别它们是哪个村落。
注释:¹遥遥:形容距离远。

wǎngchuānnánchá--wángwéi

qīngzhōunáncháběichámiǎonánwàngrénjiāyáoyáoxiāngshí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望处雨收云断¹,凭阑(lán)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xiāo)²,堪³动宋玉送凉。水风轻,蘋(pín)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qiǎn)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译文:我悄悄地倚栏凝望,雨已停歇,云已散去,目送着秋色消逝于天边。秋天的傍晚,景色萧瑟凄凉,真让人兴发宋玉送秋之叹。轻风拂过水面,白蘋花渐渐衰残,凉月使露水凝住,梧桐树也禁不住月夜寒露的侵袭,叶子已片片枯黄。此情此景,不由人寂寞感伤。我的故朋旧友,不知你们都在何方?眼前所见只有一望无际的秋水,烟雾迷茫。
注释:¹雨收云断:雨停云散。²萧疏:清冷疏散,稀稀落落。³堪:可以。⁴宋玉送凉:指宋玉《九辩》,引申为送秋。⁵蘋花:一种夏秋间开小白花的浮萍。⁶遣情伤:令人伤感。遣:使得。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难忘,文期酒会¹,几孤风月²,屡(lǚ)变星霜³。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àn)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译文:文人的雅集,纵情的欢宴,如今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离别后辜负了多少风月时光,斗转星移,都只为你我相距遥远,天各一方。海是如此之遥,山是如此之遥,相逢相会不知何处何年?让人感到凄苦彷徨。想那双双飞去的燕子,难以靠它给故友传音送信;企盼故友归来,遥指天际苍茫,辨识归来航船,谁知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枉自空等企望。我默默伫立,黯然相望,只见斜阳已尽,孤雁哀鸣声仍在天际飘荡。
注释:¹文期酒会:文人们相约饮酒赋诗的聚会。期:约。²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几:多少回。孤:通“辜”,辜负。风月:美好的风光景色。³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星霜: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而降,因称一年为一星霜,亦以之喻年月也。⁴潇湘:湘江的别称。这里指所思念的人居住的地方。⁵暮天:傍晚时分。⁶空:白白地。⁷归航:返航的船。⁸立尽斜阳:在傍晚西斜的太阳下立了很久,直到太阳落山。

  这首词以抒情为主,把写景和叙事、忆旧和怀人、羁旅和离别、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变幻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更加疏朗。“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这种情怀,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引起送秋的感慨,想起千古送秋之祖的诗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送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宋玉的送秋情怀和身世感慨,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头,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思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表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面:只见秋风轻轻地吹拂着水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寒露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轻轻飘下。萧疏衰飒的秋夜,自然使人产生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写出了清秋季节的这种感受。“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物,也寄寓着词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慨。“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气氛,点缀了秋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抒情作了充分的铺垫。“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迷蒙而不可尽见的景色,阔大而浑厚,同时也是因思念故人而产生的茫茫然的感情,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跌宕,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怀念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朋友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思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思念中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入情。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情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对方着想,从对方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羁旅、怅惘不堪的留滞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怅惘,可谓妙合无垠,声情凄婉。“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伫立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浸回忆与思念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感情的律动。同时修辞上既不雕琢,又不轻率,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

参考资料:
1、 刘文忠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357-359

dié ·wàngchùshōuyúnduàn

liǔyǒng sòngdài 

wàngchùshōuyúnduàn pínglánqiāoqiāo sòngqiūguāng wǎnjǐngxiāoshū kāndòngsòngbēiliáng shuǐfēngqīng pínhuājiànlǎo yuèlěng piāohuáng qiǎnqíngshāng rénzài yānshuǐmángmáng 
nánwàng wénjiǔhuì fēngyuè biànxīngshuāng hǎikuòshānyáo wèizhīchùshìxiāoxiāng niànshuāngyàn nánpíngyuǎnxìn zhǐtiān kōngshíguīháng ànxiāngwàng duànhóng鸿shēng jìnxiéyáng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楚人¹居贫²,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zhāng)³,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处境贫穷,读到《淮南方》的话:“得到螳螂伏击蝉时隐藏自己的叶子,可以隐形。”就站在树下仰头找叶子──螳螂用以藏身伏击蝉的叶子,便摘下那叶子。叶子跌落到树下,树下原先就有落叶,无法再分别,楚国人(就)扫了几斗(叶子)回家。(将叶子)一一用来隐蔽自己,问他的妻子曰:“那你能看见我吗?”
注释:¹楚人:楚国人。²居贫:处于穷乏之境。³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通“障”,遮蔽。⁴不:同“否”。
妻始时恒言“见。”经日乃倦不堪,绐云:“不见。”
妻始时恒言“见。”经日乃倦不堪,绐(dài)¹云:“不见。”
译文:妻子开始一直说:“看见。”经过一天便疲倦不堪,哄骗他说:“看不见。”
注释:¹绐:哄,骗。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嘿然¹大喜,赍(jī)²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³(yì)县。
译文:这人暗中窃喜,带着叶子来到市场上,面对面拿别人的东西,差役便将他绑了去见县官。
注释:¹嘿然:沉默无言的样子。²赍:带着。³缚:捆绑。⁴诣:到。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译文:县官听取他的口供,(那人)自己说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县官大笑,释放了他而没有治他的罪。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