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成阴,三径晚、宦游无味。还自叹、迎门笑语,久须童稚。归去来兮尊有酒,素琴解写无弦趣。醉时眠、推手遣君归,吾休矣。富与贵,非吾事。贫与贱,宁吾累。步东篱遐想,昔人高致。霜菊盈丛还可采,南山依旧横空翠。,但悠然、一点会心时,君须记。
五柳成阴,三径晚、宦游无味。还自叹、迎门笑语,久须童稚。归去来兮尊有酒,素琴解写无弦趣。醉时眠、推手遣君归,吾休矣。富与贵,非吾事。贫与贱,宁吾累。步东篱遐想,昔人高致。霜菊盈丛还可采,南山依旧横空翠。,但悠然、一点会心时,君须记。

mǎnjiānghóngzhòngjiǔshāngǎnxìng--duàn

liǔchéngyīnsānjìngwǎnhuànyóuwèiháitànyíngménxiàojiǔtóngzhìguīláizūnyǒujiǔqínjiěxiěxiánzuìshímiántuīshǒuqiǎnjūnguīxiūguìfēishìpínjiànnínglèidōngxiáxiǎngréngāozhìshuāngyíngcóngháicǎinánshānjiùhéngkōngcuìdànyōurándiǎnhuìxīnshíjūn

段克己

段克己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 1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
片片红梅落,纤纤¹绿草生。
译文:片片的红梅花瓣纷纷飘落,柔细的绿草开始生长。
注释:¹纤纤:细长的样子;柔细的样子。
无端夜来雨,又碍出门行。
无端¹夜来雨,又碍出门行。
译文:夜里没有来由地下了一场夜,又会妨碍我出门行走了。
注释:¹无端:指没有来由。
春阴易成雨,客病不禁寒。
春阴易成雨,客病不禁寒。
译文:春天天色阴沉容易下夜,我客居异乡疾病缠身承受不住寒冷。
又与梅花别,无因一倚栏。
又与梅花别,无因一倚栏。
译文:现在梅花凋零又与梅花告别,我没有缘由再倚靠着阑干赏景了。
胸怀阮步兵,诗句谢宣城。
胸怀阮(ruǎn)步兵¹,诗句谢宣城²
译文:我的胸中有着阮籍那样的才华,还有着谢眺那样的诗句。
注释:¹阮步兵:即阮籍,门荫入仕,累迁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²谢宣城:即谢朓,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因又称谢宣城。
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
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
译文:现在这一刻都彻底领悟其中的奥秘,就焚香聆听夜声吧。
疏点空阶雨,长明古殿灯。
疏点空阶雨,长明古殿灯。
译文:稀疏的夜点落在空空荡荡的台阶上,古老的殿堂内点燃了长明灯。
庐山岑寂夜,我是定中僧。
庐山岑(cén)¹夜,我是定中僧。
译文:庐山的夜一片静寂,此刻我仿佛是入定的僧人。
注释:¹岑寂:指寂静。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jīng)旗。少年鞍(ān)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译文:军队中的鼓声、角声在秋风中作响,城头上的旗帜在夕阳的照耀下缓缓地飘动。 少年应当从军,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要在乎由谁来带兵。
注释:嵩(sōng)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县北。金宣宗兴定三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候骑(jì)¹才通蓟(jì)²,先声已动辽西³。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guī)月,红袖(xiù)不须啼。
译文: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等打完仗,回到故乡时,仍是杨柳依依的春天,时间不会太长。 征人连战连胜,可以很快凯旋,闺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泪。
注释:¹候骑:侦察的骑兵。²蓟北:蓟州之北,汉唐塞北之地。³辽西:今辽宁辽河以西地区。⁴春闺:春日的闺阁。⁵红袖:代指佳人。

  这是一首描写从军之乐的短歌。起首二句先写边塞的环境,边塞之上,秋风萧瑟,送来鼓角的悲鸣,城头旌旗飘扬,落日沉沉,开篇先展示了一幅苍凉悲壮的边塞图景,交代时间、地点并点明了军旅生活,两句呈现六种意象,组合成一个典型的塞上风光和军营景象,作为人物的背景。“少年”三句,推出主人公,一位潇洒威武的少年,身跨战马,驰骋边关,在词人眼中,这热血少年的飒爽英姿和这粗犷壮美的边塞相辉相映,少年点缀了边塞的雄阔,边塞衬托了少年的英武。他们充满了报国热情,洋溢着青春的浪漫气息,只要能够从军驰骋就十分快乐,并不想知道由谁来带兵。三句表现了少年战士的爱国激情。

  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清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互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紧接着他乐观自信地说“归期犹得柳依依”,打败了敌人胜利凯旋,还赶得上杨柳依依的春天,还可欣赏春天的美景。从时间上照应上片“秋风”,秋天出征,春天凯旋,部队的战斗力之强显而易见。最后以“春闺月,红袖不须啼”作结。在春暖花开之时,那守在闺中的红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为思夫念远而悲啼了。结尾一反从前闺妇思亲的哀怨之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期盼。

  全词襟怀开阔,意气风发,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

雪霏霏,风凛凛,玉郎何处狂饮?醉时想得纵风流,罗帐香帷鸳寝。
雪霏(fēi)¹,风凛(lǐn)²,玉郎何处狂饮?醉时想得纵风流,罗帐香饮(wéi)鸳寝。
译文:大雪纷飞,北风凛冽,夫君啊今夜你又在哪里买醉狂饮呢?喝醉的时候想要纵情风流韵事,在那温软芳香的帷帐中,与你共眠,可你却一心在外快活,恐怕此时你正在同别的女子同床共眠吧!
注释:¹霏霏:雨雪密布纷飞的样子。²风凛凛:北风凛冽。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少年何事负初心?泪滴缕金双衽。
春朝秋夜思君甚,愁见绣屏孤枕。少年何事负初心?泪滴缕金双衽(rèn)¹
译文:日日夜夜思念着你,看到香闺里的合欢屏风和我那孤零零的枕头,无比伤心。那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啊,你为何辜负了我的一片衷心?每每思量,落下的眼泪都浸湿了我用金线绣制的双袖。
注释:¹缕金双衽:金线绣的双袖。衽:本为衣襟。这里说“双衽”,可理解为“双袖”。

  这首词写少妇的哀怨。

  上片首二句对举成文,境界凄冷,是女主人公周遭的环境,与后面所表现的她内心的凄寂和谐地统一起来。“玉郎”三句,为女主人公的想象之辞,用“玉郎”在外纵情,反衬自己的孤独。

  下片二句是上片感情的直接抒发,“春朝秋夜”,喻时日之长。哀怨之深。“少年”二句,痴情反问,曲尽怨恨,而怨愈重,情弥深。

mǎngōnghuā··xuěfēifēi--wèichéngbān

xuěfēifēifēnglǐnlǐnlángchùkuángyǐnzuìshíxiǎngzòngfēngliúluózhàngxiāngwéiyuānqǐn

chūncháoqiūjūnshénchóujiànxiùpíngzhěnshǎoniánshìchūxīnlèijīnshuāngrèn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遗庙(miào)丹青落¹,空山草木长²
译文:武侯庙的孔明先生的画像早已遗落不知何处,整座山空寂只有草木徒长。
注释:¹丹青落:庙中壁画已脱落。丹青指庙中壁画。²草木长:草木茂长。两句写庙景,言武侯去世时间之久远。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犹闻辞后主¹,不复卧南阳²
译文:站在这里好似还能听到诸葛亮作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再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了啊。
注释:¹辞后主:蜀后主刘禅建兴五年,诸葛亮上《出师表》,辞别后主,率兵伐魏。²南阳: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蜀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因瞻拜武侯祠有感而作此诗以悼念诸葛亮。该诗前两句描写庙内、外的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武侯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这两句写诗人瞻仰武侯庙所看到的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上句写庙。诗中“丹青”,指庙中的壁画;“落”,剥落、脱落。从“遗”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来祭拜的人很少。想当年诸葛亮为蜀汉的创建和巩固,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而诸葛亮的遗庙竟是这样的景象,诗人顿生感慨。再看下句,诗人站在武侯庙放眼四望,周遭环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凉。“空山”,指白帝山。诗人用一个“空”字,似乎是说这山上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说明人迹稀少;一个“长”字,说明草木无忧无顾地生长,倒很茂盛,进一步反衬出武侯庙位于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么的令人感伤!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两句由武侯庙写到诸葛亮,对诸葛亮的出山辅佐刘备以及后主,赞叹有加。诗人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作《出师表》辞别后主的声音,可他壮志未酬,病死军中,在也无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阳啊。上句“犹闻辞后主”,“辞后主”,蜀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下句“不复卧南阳”是上句的继续,由于诸葛亮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阳了。“南阳”,郡名,诸葛亮曾躬耕于此。“不复”二字,既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

  这首诗虚实相生,融情于景。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金启华、金小平.中学生文库杜甫诗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30

hóumiào

 tángdài 

miàodānqīngluò kōngshāncǎozhǎng 
yóuwénhòuzhǔ nányáng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yǐ)。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译文:回廊上的栏杆曲曲弯弯,外面的天色像水一样清澈湛蓝。昨天晚上,我也曾在这里凭倚栏杆。人们都把明月比作佳期,认为月满时人也会团圆。因此我每天都在这里倚眺望,盼望心上人早日回到身边。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罗衣著(zhuó)¹前香在。旧意谁教改。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²、宝筝(zhēng)前。
译文:绫罗的衣服虽已穿坏,但以前的余情尚在,令我缅怀留恋。可是不知旅行在外的游子,是谁让他把初衷改变。一春以来,因为离愁别恨而满怀愁怨,也懒得抚筝调弦。还有那两行因闲愁而伤心的眼泪,滴落在那宝筝的面前。
注释:¹罗衣著破:著,穿。²闲泪:闲愁之泪。

  起首两句主写倚阑,而写今夕倚阑,却从“昨夜曾倚”见出,同样一句词,内涵容量便增加一倍不止。——既然连夜皆倚阑而望,当还有多少个如“昨夜”者!“ 天如水” ,比喻夜空如水般明澈与清凉,可是其意不在于写天,而在于以明净的天空引出皓洁的明月。歇拍两句写女主人公的对月怀人。男子去后一直不回来,也没说准什么时候回来,她结想成痴,就相信了传统的或当时流行的说法—— 月倚人团倚,每遇月倚,就倚阑苦望。词中写女主人公倚阑看月,从希望到绝望,有其独到之处。“初将”是说“本将”,这一语汇,便已含有“后却不然”的意味。下面却跳过这层意思,径写“长望”,其中自有一而再、再而三以至多次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在不言之中。“初”字起,“长”字承转,两个要紧的字眼,括尽一时期以来望月情事,从中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痴情和怨意。

  过片两句,从等待无望而终于悟知痴想成虚。“罗衣著破”,是时长日久;“前香在”,则以罗衣前香之犹存比喻往日欢情的温馨难忘,委婉表达对旧情的缱绻眷恋。“旧意谁教改”?问语怨意颇深。人情易变,不如前香之尚在;易散之香比人情还要持久,词中女主人公感到深深的痛苦。结拍二句,点出全词的“离恨”主旨,以“一春”写离恨的时间久长,以“懒调弦”、“两行闲泪”形容离恨的悲苦之深,将愁极无聊之感抒写到极致。春日本为芳思缠绵之时,然而日日为离恨所苦,自然无心调弦弹筝,然而又百无聊赖,于是不得不对着筝弦黯然神伤。这种内心的苦恨,被作者表现得维妙维肖。陈延焯谓“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确然不错。此词运笔有迥环往复之妙,读之使人心魂摇荡,低徊不已。

měirén ·lángānwàitiānshuǐ

yàndào sòngdài 

lángānwàitiānshuǐ zuóháicéng chūjiāngmíngyuèjiā chángxiàngyuèyuánshíhòu wàngrénguī 
luózhuóqiánxiāngzài jiùshuíjiàogǎi chūnhènlǎntiáoxián yóuyǒuliǎnghángxiánlèi bǎozhēngq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