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飞三阁竟萧条,万木江南一夜凋。独有祯明缨络桧,霜皮剥落气摩霄。
华飞三阁竟萧条,万木江南一夜凋。独有祯明缨络桧,霜皮剥落气摩霄。

jìngānyǒngèrchénguì--zhèngyuányòu

huáfēisānjìngxiāotiáowànjiāngnándiāoyǒuzhēnmíngyīngluòguìshuāngluòxiāo

郑元祐

郑元祐

(1292—1364)处州遂昌人,迁钱塘,字明德,号尚左生。少颖悟,刻励于学。顺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学教授,升江浙儒学提举,卒于官。为文滂沛豪宕,诗亦清峻苍古。他早年时期居钱塘(今杭州市),后来侨居吴中近四十年,晚年命名其文集为《侨吴集》,另著有笔记《遂昌杂录》。 ▶ 44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髻瑶簪。严妆巧,天然绿媚红深。绮罗丛里,独逞讴吟。一曲阳春定价,何啻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子,鹤盖成阴。
宝髻(jì)¹瑶簪(zān)²。严妆³巧,天然绿媚红深。绮罗丛里,独逞(ōu)。一曲阳春定价,何啻(chì)值千金。倾听处,王孙帝讴,鹤盖成阴。
译文:她梳着发髻戴着玉簪。严整的妆容很是精巧,天生的乌发红颜。在美人群里,独自歌唱吟咏。如果要给她唱的一首歌定价,何止千金。倾听她唱歌的地方,王孙公讴的车驾连片成荫。
注释:¹宝髻: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²瑶簪:指玉簪。³严妆:整饰妆束,打扮得非常整齐。⁴逞:显示。⁵讴吟:歌唱吟咏。⁶啻:只;仅。⁷鹤盖:像飞鹤的车盖。代指华贵的车架。
凝态掩霞襟。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嘹亮处,回厌弦管低沈。时恁回眸敛黛,空役五陵心。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
凝态¹掩霞襟(jīn)²。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³。嘹亮处,回厌弦管低沈。时恁(nèn)回眸敛(liǎn)黛,空役五陵心。须信道,缘情寄意,别有知音。
译文:她神态庄重地掩了掩衣服的前襟。象牙做的打板声声响起,哀思情怨让人难以承受。唱到高处,声音回转,乐器的声音也被压盖住。时而回眸敛眉,空空俘虏了少年的心。要相信,歌声可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意。知音另有其人。
注释:¹凝态:神态庄重。²霞襟:霞衣的前襟。³难任:难以承受。⁴回厌:声音回旋。

ruìzhèèrzhī··nándiào--liǔyǒng

bǎoyáozānyánzhuāngqiǎotiānrán绿mèihóngshēnluócóngchěngōuyínyángchūndìngjiàchìzhíqiānjīnqīngtīngchùwángsūnzigàichéngyīnníngtàiyǎnxiájīndòngxiàngbǎnshēngshēngyuànnánrènliáoliàngchùhuíyànxiánguǎnshěnshínènhuímóuliǎndàikōnglíngxīnxìndàoyuánqíngbiéyǒuzhīyīn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事有代谢¹,往来²成古今。
译文: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历史。
注释:¹代谢:交替变化。²往来:旧的去,新的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¹
译文: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注释:¹复登临: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登临:登山观看。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水落鱼梁¹浅,天寒梦泽²深。
译文: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注释:¹鱼梁: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²梦泽: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尚在 一作:字在)
羊公碑¹尚在,读罢泪沾襟(jīn)。(尚在 一作:字在)
译文: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¹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岘山是襄阳名胜,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发了感时伤怀的这一古老主题。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中“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此诗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47-48 .
2、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64 .
3、 李景白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3-84 .

zhūdēngxiàn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rénshìyǒudàixiè wǎngláichéngjīn 
jiāngshānliúshèng bèidēnglín 
shuǐluòliángqiǎn tiānhánmèngshēn 
yánggōngbēishàngzài lèizhānjīn  (shàngzàizuò zài )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北斗¹挂城边,南山²倚殿前。
译文:北斗星挂在长安城边,终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莱三殿前。
注释:蓬莱三殿:唐人皇宫里的大明宫内有紫宸、蓬莱、合元三殿,统称蓬莱三殿。侍宴:陪侍皇帝宴乐。宴,酒席,以酒食款待宾客的宴会。奉敕(chì):奉皇帝之命。敕,帝王诏令。终南山:也称秦岭,是中国南方和北方、长江和黄河的分界,位于陜西长安城南。主峰太白山,积雪六月天,为长安八景之一,山高约3767公尺,是中国内地的第一高山。唐时吕洞宾曾修道于终南山,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¹北斗:七颗星在北天排列,状似舀酒的斗,又称北斗七星。今属大熊星座一部分。²南山:指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亏损、毁坏)不崩。”后世用以象征长寿。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云标¹金阙(què)²(jiǒng)³,树杪(miǎo)玉堂
译文:山上华丽的宫殿耸入云端,精美的楼阁在树梢上高悬。
注释:¹云标:云端。标,本为树梢,此指云层表面。²金阙:天子居住的宫殿。阙,宫门前供瞭望的塔楼。³迥:远。⁴杪:树梢;树枝末端。⁵玉堂:此为宫殿的美称,指终南山上精美的建筑。⁶悬:挂、系。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半岭通佳气¹,中峰绕瑞烟²
译文:半山腰漂浮着清新的瑞气,山峰中环绕着祥瑞的云烟。
注释:¹佳气:指吉祥的气象。²瑞烟:祥瑞的云气。瑞,吉祥的。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小臣¹持献寿²,长此戴尧天³
译文:小臣我持酒向皇帝祝寿,愿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中间。
注释:¹小臣:诗人对自己的谦称。²持献寿:指以终南山向皇帝祝寿。用《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南山之寿”句意。³戴尧天:头顶尧帝之天,比喻生活在圣王统治之下。《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黄帝传帝位给尧,国号唐。

  此诗一开始就气度不凡。首联以北斗星高挂宫城边,巍峨的终南山都倚立在蓬莱三殿之前来映衬皇宫的宏伟高峻。这是借北斗、南山来歌颂长安城的壮观。“北斗挂城”还有一层隐意。据《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汉高祖修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隋唐长安城虽然对秦汉都城的设计作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使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重相依,由北向南同用一道北城垣这一点并没有变。这样就突出了皇帝所居之处,宫城象征北极星周围的紫薇垣,皇城则象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而郭城则象征着周天之内。这种以群星环拱北极星的设计思想,是皇权和专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形象反映。所以,作者说“北斗挂城边”不仅是一个夸张性的描写,而且也是对长安城形制的一个象征性说明。

  中间两联接着说,皇宫高耸,穿破云层,整个终南山中都缭绕着祥云瑞烟。颔联正面写终南山的宫观殿宇高入云表的壮观。颈联以终南山瑞云缭绕,和朝廷的兴旺之气相标,进一步以终南山景物来加以歌颂。

  尾联直接颂扬皇帝寿比南山,治国有如尧舜。有了前面的描写,最后的称颂赞美就水到渠成。这一联连用两个典故,但从文意上看都很贴切,没有生硬拉扯的感觉。

  诗人以北斗、南山、金阙、玉堂写宫殿的高峻雄伟、金玉满堂,以终南山的瑞气、祥云,如在仙境,形容皇宫有如天上宫阙,最后祝圣上寿比南山,愿永受圣王统治。诗人的这种赞颂,在战乱频仍、祸患不绝、人命危浅的古代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很善良的愿望。而作者所生活的唐代前期,国力强大,声威远播,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理想。但是,这种颂歌自古迄今几被所有的文人唱过,已成为陈套陋习,近于套话、门面话,凝定为一个迄今仍被沿用的歌颂模式,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杜审言写出这样虽富丽堂皇而无真挚个性的作品,实是功力和才情的一种浪费。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365-368

péngláisāndiàn殿shìyànfèngchìyǒngzhōngnánshānyìngzhì

shěnyán tángdài 

běidǒuguàchéngbiān nánshāndiàn殿qián 
yúnbiāojīnquèjiǒng shùmiǎotángxuán 
bànlǐngtōngjiā zhōngfēngràoruìyān 
xiǎochénchíxiànshòu寿 chángdàiyáotiān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寒灯不管人离索。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晓寒谁看伊梳掠。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放江天云薄、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以烘托和加强离子的孤寂之感,又使人的活动一片空蒙的广大背景。映衬下,显得更为集中、突出、鲜明。不仅如此,词中正通过暮寒、晓寒的描写,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寒冷的主观心境。全词以写景发端,首两句写暮冬时节江天迷茫,大雪纷飞。薄,迫也;云薄,写出了彤云压江、天低云暗之势。“江头”句巧妙地化用东晋谢道韫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地刻画出大雪纷纷扬扬的情景。这里的“江天”、“江头”,表明了这是一个飘泊江湖的特定环境;而“云薄”、“雪落”,则又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凄冷、黯淡的特定的艺术氛围。“寒灯”三句,写游子独宿江边客舍难以入眠的情景。“离索”乃“离群索居”之略语,指离开友朋亲人而独处散居。寒灯本是无生命的物体,本来就不参预人间之事,却说成灯不理会人有离群索居之苦,兀自照得人睡不着。这与一般写灯烛的“照人无寐”有明显的不同。那是人本睡不着,旁边有个灯照见而已。而这里说人之睡不着,是灯照得来的结果,出奇者一;灯之照得人睡不着,要承担“不管人离索”这样一桩“不是”,出奇者二:“睡不著”又要加上“真个”二字以强调之,出奇者三。有奇想方有此奇句,出之以白话口语,益发传神,这种构思和韵味,是“镂玉雕琼”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下片承前“真个睡不着”句转入心理刻画,道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原因。“归期”两句写游子并没有忘记跟闺中女子先前所立的盟约——梅花盛开时如期归来。而眼下梅花早已开放,残冬欲尽,春意已动,自己却依旧飘泊外,行止无定,归期杳然。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使得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情侣。“晓寒”三句是游子的想象。身卧江边客舍,而心驰远方闺室。想象她仍依梅花旧约,日日企盼游子归来。早上起来即精心梳掠,然后不管飞雪满天,仍自独上西楼,阑干一角相候。“谁看伊梳掠”者,是有梳掠之事,不过旁边无人看着而已。由此又可知,良人远出期间,她定是如《诗经·伯兮》所写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及至梅开雪至,才又梳妆打扮,如期迎候远人归来。

  这一想象之笔,更觉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一笔映照双方,精力弥满。孙竞称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此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该词以浅近平实的语言、曲折深婉的笔调,抒写了游子怀人思归的情怀。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放在江天云薄、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以烘托和加 强离子的孤寂之感,又使人的活动置于一片空漾的广大背景映衬下,显得更为集 中、突出、鲜明。不仅如此,词中正通过暮寒、晓寒的描写,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清冷的主观心境。

参考资料:
1、 《传统国学典藏》编委会编著,宋词三百首,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06,第191页

zuìluò··jiāngtiānyúnbáo--zhōuzhī

jiāngtiānyúnbáojiāngtóuxuěshìyánghuāluòhándēngguǎnrénsuǒzhàorénláizhēnshuìzhe

guīméihuāyuēyòuháichūndòngkōngpiāoxiǎohánshuíkànshūlüèxuěmǎn西lóurénlángànjiǎo

虽云万重岭,所玩终一丘。
虽云万重岭,所玩¹终一丘。
译文:虽说有千山万岭,所喜爱的也不过是那一丘一壑。
注释:休沐:就是官吏休息沐浴,即例假。这是继承汉代的官吏休假制度。¹玩:喜好。
阶墀幸自足,安事远邀游?
阶墀(chí)¹幸自足,安事远邀游²
译文:每天登登台阶就已感到幸运自足,哪里还用得着到远处去游乐?
注释:¹阶墀:台阶。²遨游:游乐。
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临池清溽(rù)¹,开幌(huǎng)²望高秋³
译文:面对水池而神清志爽,燥热全消,打开幔帐才知已到了天高气爽的初秋。
注释:¹“临池”句:面对水池而神清志爽,燥热全消。溽暑: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²幌:帘幔。³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园禽与时变,兰根应节抽。
园禽¹与时变²,兰根应节³
译文:庭园里的飞禽随时令而变化,木兰花根应着节气萌发。
注释:¹园禽:庭园里的飞禽。²与时变:随时令而变化。³应节:应时。⁴抽:长出,萌发。
凭轩搴木末,垂堂对水周。
凭轩¹(qiān)²木末³,垂堂对水周
译文:倚着堂前屋檐下的栏杆,檐下堂阶前就是池水边处。
注释:¹“凭轩” 凭,倚,靠。轩,堂前屋檐下的栏干。²搴:拔,摘取。³木末:树梢。⁴垂堂:堂边檐下地。⁵周:环绕。
紫箨开绿筿,白鸟映青畴。
紫箨(tuò)¹开绿筿(xiǎo)²,白鸟映青畴³
译文:紫色的竹子,上冒出绿色的竹箭,雪白的鸟儿映着绿油油的田畴。
注释:¹箨:竹皮。²筿:小竹,细竹。³青畴 :绿色的田野。
艾叶弥南浦,荷花绕北楼。
¹叶弥南浦²,荷花绕北楼。
译文:水边长满了艾草,荷花围住了北楼。
注释:¹艾:多 年生草本植物,名冰台,又名艾蒿。一说“艾”疑为“芰”之误。艾是生长在陆地的植物,不能“弥浦”。²南浦:泛指面南的水边。
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
送日隐层阁¹,引月入轻帱(chóu)²
译文:目送斜阳隐没在层台重阁之中,迎看明月的清辉酒入深闱轻帐。
注释:¹层阁:犹层楼。²轻帱:轻薄的帐子。
爨熟寒蔬剪,宾来春蚁浮。
(cuàn)¹熟寒蔬²剪,宾来春蚁浮³
译文:新煮的饭刚切的菜蔬,客人来了捧上热腾腾的酒。
注释:¹爨:升火煮饭。²寒蔬:越冬的菜蔬,古人以为美味,这里泛指菜蔬。³蚁浮:酒面的浮沫叫做“浮蚁”。为协韵称“蚁浮”。
来往既云倦,光景为谁留?
来往既云¹倦,光景²为谁留?
译文:客人散后有些倦,这样好的风光景色不享受留给谁享受?
注释:¹云:说。²光景 :光阴,时光。

  这是一首娱情遣意、抒撼怀抱的篇章。诗开头四句写乘闲暇之隙,得游赏大自然之趣,而其求只在“阶墀幸自足”,无远游之望。接下去诗人用十二句描叙了他在宅前庄后所赏识的大自然初秋景色。最后四句诗人以大自然的美,写到邀友人之乐趣。最后一句反语表述了诗人要及时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友人间的乐。全诗起人高论,具征达旨,语言秀逸。

  诗的开头四句,将诗人特殊心恋吐露出来。自然造化,气象万千,千层叠峰,万重风烟,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音,好景如画,美不胜收。但诗人所求,止在一丘一壑。而漫步石阶,逍遥庭院,自可耳聆山水墀音,目接江河秀色,不必再劳心费神、天涯漫游,这四句诗人借此表明了知足常乐、天下不易其志的胸怀。所以一花一鸟,一草一木,都足以逗引浓厚的兴趣,寄托遥深的情怀。

  接下来六联铺写庄前宅后的旖旎风光。诗人心净如水,气墀似秋,临小池而神墀志爽,燥热之心全消;开兰幌而心旷神怡,烦恼之怀顿释。“临池”“开幌”动作感很强,表明诗人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内心自我走向外界自然,因而着一“望”字统领下文。随着诗人推开窗幌,眺望高秋,一幅幅优美的山水图画便絡绎迭现,一一映入诗人的眼帘。“因禽”八句写景,时空上跳跃性较大。兰根劲抽,紫箨爆笋,是舂景;艾叶满浦,荷花绕楼,则是夏景;而凭轩搴木,垂堂对水,则又是写眼前之秋景。这八句诗当是诗人“开幌望高秋"时,触目兴想,列述的四时之佳致。时节上,春、夏、秋三景络绎叠现,佳境纷陈;画面上,紫、绿、白、青、蓝、红等各种色彩,浓淡相间,错落有致。写“时变”是其脉络,而壮秋兴抒秋怀才是其中心。至此,诗人自己也被深深地吸引了,不由得流连忘返,澹然忘归。“送日隐层阁,引月入轻帱”,眼看着一轮斜阳,徐徐隐没在层台重阁之中,而一弯明月,已冉冉升起,把银白色的墀辉,洒满了深闹轻帐。这里,两个动词“送”“引”用得出神。“送"“引”本身都表示时态推移,一“送”一“引”,移时入神,诗人的专注之心和流连之情,便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而且,在“送”斜阳与“引”新月之间,还暗寓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流程,留下了很长一段时间空白,任凭读者运用想象去填补,去体会,从而使诗呈现出含蓄蕴藉的风致来。最后四句,诗从环境之美,写到朋友之乐,写到心性之愉。一位瞩目于佳景、忘怀于秋情的诗人形象粲然出现了。诗人想到在这幽雅的环境里,煮上粗茶淡饭,聊备芳香美酒,招待来往的朋友,是惬意的。“来往既云倦”,辜负了这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末句反诘,既有独自欣喜、自我陶醉之乐,又有劝勉朋友寄意皋壤之意。明山净水,舒心养性,不可多得,不可再得。言语之间,流露了无限的春念之情。

  这首诗景色的描写、构图和笔法上都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有些铺写甚至还嫌噜苏。但因诗人是怀着一丘一整足以自乐的心情来观赏并描写的,所以意味就非同一般。诗人并不在乎环境本身怎么样,只要心性自乐,便“阶算幸自足”了,平凡的景物也能引起美的愉悦和快感。所以,他才要尽情地去欣赏,不厌其烦地去描写,把所能见到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详细描写出来,并尽量写得更优美些,更令人惬意些,以此反映出诗人高洁的志趣。不必过分苛求诗人的噜苏,也不会责怪写景没能出新了;相反,诗人笔下寻常的山水丘壑、花鸟日月之中写出诗人澹然自适的心迹,并由此咀嚼到那馥郁着人生哲理的滋味。就像品尝一杯芳香美酒,味之愈久,醇香愈浓,所获愈多。

参考资料:
1、 盛庆斌编著.汉魏六朝诗鉴赏.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177-178

xiū怀huái--shěnyuē

suīyúnwànzhònglǐngsuǒwánzhōngqiū

jiēchíxìngānshìyuǎnyāoyóu

línchíqīngshǔkāihuǎngwànggāoqiū

yuánqínshíbiànlángēnyīngjiéchōu

píngxuānqiānchuítángduìshuǐzhōu

tuòkāi绿筿xiǎobáiniǎoyìngqīngchóu

àinánhuāràoběilóu

sòngyǐncéngyǐnyuèqīngchóu

cuànshúhánshūjiǎnbīnláichūn

láiwǎngyúnjuànguāngjǐngwèishuíli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