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行云梦已遥,不须禅棒与诗瓢。白云深处青山里,一个蒲团万虑消。
巫峡行云梦已遥,不须禅棒与诗瓢。白云深处青山里,一个蒲团万虑消。

ruǐxiānliù--shíyán

xiáxíngyúnmèngyáochánbàngshīpiáobáiyúnshēnchùqīngshāntuánwànxiāo

石岩

石岩

京口人,字民瞻。仕至县尹。工隶书,善画山。 ▶ 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巫山¹夹青天,巴水²流若兹。
译文:巴水穿过巫山,巫山夹着青天。
注释:¹巫山:在今重庆巫山县南,山势高峻,景色秀美,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²巴水:指长江三峡的流水。重庆东面长江水曲折三回如巴字,故曰“巴江”。传说巴子国由此得名。古渝、涪、忠、万等州均属巴国地,故此段长江常称巴水。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译文:巴水忽然像是到了尽头,而青天依然夹在上面。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zhāo)上黄牛¹,三暮(mù)行太迟。
译文:三个早晨行在黄牛峡,三个晚上还在黄牛峡打转。
注释:¹黄牛:指黄牛山,又称黄牛峡,在今湖北宜昌西北。《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bìn)成丝。
译文:这样的三天三夜出不了黄牛峡。怎能不使人愁得两鬓斑斑?

  此诗表现了当时诗人逆境难熬,情绪郁闷状况。前四句,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了巫山高入云天、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巫山夹青天”,“夹”字用得极其到位,既写出了巫山险峻,遮天蔽日的形势,也包含着诗人喟叹青天的形象。“巴水流若兹”,含有无奈之意。三、四两句,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山回水转,尽在眼前;“青天无到时”,既写实又在写情。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即由景入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

  诗的后半部分对三、四两句诗意作了进一步阐发。“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明写逆水行船艰难,船行缓慢,实际表达的是诗人的感受和心态。五、六两句既用互文笔法写朝暮赶路,又暗含时间的承续:早起赶路到晚上也没能走多远。“不觉鬓成丝”,写出诗人因船行缓慢而愁白了头,包含着时光难度,逆境难熬的感受。末两句情景交融,既在描写景象,又在抒发感情,从中可体味出诗人悲愁愤懑的心境。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有船工号子的感觉。古时有歌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最后四句是从这首民间歌谣脱胎而来的。但古歌谣指提到舟行的缓慢,而李白的诗除了说“三暮行太迟”外,还有“不觉鬓成丝”,旅途艰辛和心情忧郁使诗人在不知不觉中鬓发都愁白了。这就把客观叙事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含蓄委婉地映衬出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李白诗里《上三峡》相映成趣的是《下江陵》(《早发白帝城》),后者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名篇。《上三峡》写于诗人流放途中,诗中描写巫山险峻,巴水纡曲,舟行迟迟,愁令发白。流放者唯觉逆境难熬,心情愤懑,壮丽风光为之减色。《下江陵》是诗人流放途中忽闻赦书,旋即乘舟东返时写下的,城高入云,晨光初灿,气象开朗,舟行轻快。“一日千里”是诗人心态轻松的主观感受,喜悦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同一位诗人,同一处景致,却气象迥异,正是“融情入景”的鲜明写照。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261-263 .

shàngsānxiá

bái tángdài 

shānjiāqīngtiān shuǐliúruò 
shuǐjìn qīngtiāndàoshí 
sānzhāoshànghuángniú sānxíngtàichí 
sānzhāoyòusān juébìnchéng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满纸荒唐¹言,一把辛酸泪²
译文:看起来满篇都是荒唐的言辞,字里行间却都浸透着我辛酸的眼泪!
注释:¹荒唐:谓说话浮夸、不实际,或者谓行为放荡为荒唐。²辛酸泪:点明小说饱含作者对现实人生悲剧的辛酸感受。辛酸,辣味和酸味。比喻悲痛苦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都云¹作者痴²,谁解³其中味
译文:都说我太过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和我的良苦用心?
注释:¹云:说。²痴:即不聪明,呆笨。³解:懂得,理解。⁴味:意味,旨趣。此处谓真实的意义。

jué

cáoxuěqín qīngdài 

mǎnzhǐhuāngtángyán xīnsuānlèi 
dōuyúnzuòzhěchī shuíjiězhōngwèi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¹²腐草出,敢³近太阳飞。
译文:萤火虫侥幸依靠腐草而化出,不敢靠近太阳飞舞。
注释:¹幸:侥幸。²因:依靠,凭借。³敢:岂敢,不敢。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未足¹临书卷,时²能点³客衣。
译文:它的光亮不足以照亮书卷,有时还会玷污衣衫。
注释:¹未足:不足以。²时:有时。³点:玷污。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随风隔幔(màn)¹小,带雨傍林微²
译文:微小的躯体,常在幔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
注释:¹幔:帷幔。²微:指萤火虫闪着微光。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十月清霜重¹,飘零(líng)²何处归。
译文:等到十月到来清霜凝重时,不知会飘落在哪里去。
注释:¹重:清霜凝重。²飘零:漂泊。

  唐中宗以后,宦官日益得势。玄宗时,多至三千人,其中有一千多人被抬上五、四、三品高位。以杨思勋、高力士最为显赫一时。比如杨思勋就被授予辅国大将军(正二品)称号,后又加骠骑大将军(从一品)称号,封虢国公。再如高力士,曾经手阅处一应进奏文表,文表所奏事项,他甚至有权自行处理,只有遇到大事方才报告皇帝。唐朝有名的将相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都是走高力士的后门才爬上去的。

  诗人杜甫看透了“开元盛世”掩盖下的这些腐败现象,在诗中逼真地描摹萤火虫的光影形状,诗人借咏萤火虫而讽刺宦官。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句写萤火虫本质下贱,不敢在太阳下飞行的阴暗心理。“腐草出”就已经极不体面,作者又巧妙地在句首加上一个“幸”字,则显出即就是那肮脏发霉的腐草,萤火虫也只有遇到侥幸的机会,方能从中出生。另外,古代在皇宫中当宦官的人,入宫前必须接受“腐刑”(也叫“宫刑”,即男子去势)。这第一句中的“腐草”,正足以启人联想到受过腐刑的宦官。

  三、四句以“未足临书卷”否定可以照人读书的传说,写萤火虫成事不足;“时能点客衣”说专以玷污别人为能事,写萤火虫败事有余。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句写萤火虫通常活动情形:它那微小的躯体,常在慢帐外随风飘荡,或在林边树下带雨挣扎。“随风”有本无根基,借势飘游的意思;“带雨’’有在将死前强作挣扎的意思。“隔慢”“傍林”写它欲潜藏形迹; “小”、“微"二字写形体,也写其本质。

  最后“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两句写萤火虫不久将自行消灭,表达了作者对结束宦官专权制度的强烈愿望。

参考资料:
1、 李济阻 王德全 刘秉臣.杜甫陇右诗注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177-178
随州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年,至秭归,因出市,见鬻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民之杖也。榜掠备至。遥实买杖,而鬻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此亦事之可怪者。
随州¹大洪山作人李遥,杀人亡命。逾(yú)²,至³(zǐ),因出市,见亡(yù)柱杖者,等闲以数十钱买之。是时,秭归适又有邑民为人所杀,求贼甚急。民之子见遥所操杖,识之,曰:“此吾父杖也。”遂以告官司。吏执遥验之,果邑(yì)民之杖也。榜掠备至¹⁰。遥实¹¹买杖,而亡杖者已不见,卒未有以自明。有司诘(jié)其行止来历,势不可隐,乃通¹²随州,而大洪杀人之罪遂败¹³。市人千万而遥适值之,因缘及其隐匿(nì),此亦事之可怪¹⁴者。
译文:随州大洪山镇有个叫李遥的人,他杀了人后就逃亡外地。过了一年,李遥来到秭归,在城中的集市上,他看到有个在出售拐杖的人,因为价钱便宜,就用几十枚铜钱买了下来。这时秭归城中恰好又有一个村民被人所杀,官府正在急于抓捕凶手。被害人的儿子在街上看见李遥,识出了拐杖,说:“这是我父亲的拐杖。”于是就向衙门报了案。衙役们把李遥逮住,经验证,果然是被害人的拐杖,一切拷打的手段都用尽了。李遥确实是买的拐杖,然而卖拐杖的人已不见了,李瑶无法还给自己清白。官府于是又对李遥进行审问,问李遥是哪里人,李遥知道无法隐瞒,就说出自己的真实住址。秭归县衙与随州地方官府取得联系后,得知此人就是大洪山杀人潜逃的嫌犯,于是大洪山杀人案告破。最终不知道那个卖拐杖的人是谁。集市上的人千千万万,而李遥恰巧遇到卖拐杖的人,就此牵连到他的过去导致隐情败露,这一件事也真的蹊跷啊。
注释:¹随州:地名,在今湖北省随州市。²逾年:第二年。³至:到。⁴秭归:地名,在今湖北省西部。⁵数:几。⁶是:这。⁷适:正好,恰好。⁸为:被。⁹验:检验。¹⁰榜掠备至:受尽拷打。¹¹实:确实。¹²通:押送到。¹³败:败露。¹⁴怪:对..........感到奇怪。
范仲淹夜寝时,必省日间之事。所为善,则熟寐;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
范仲淹¹夜寝²时,必省(xǐng)³日间之事。所为,则熟寐(mèi);不善,则终夜不能安眠,必求所以改之者。
译文:范仲淹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反省自己白天做的事情。如果做的事情都是好事,就能睡个好觉;如果不是,则整夜都无法安眠,一定要找到原因从而及时改正。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