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谋吟屋傍浔溪,雁荡山深云未归。
怕恼春光花种少,爱延月色竹栽稀。
宝藏书册教儿读,土视功名与世违。
不是诗人相过处,昼长应是掩柴扉。
近谋吟屋傍浔溪,雁荡山深云未归。
怕恼春光花种少,爱延月色竹栽稀。
宝藏书册教儿读,土视功名与世违。
不是诗人相过处,昼长应是掩柴扉。
周耕云

周耕云

周耕云,元朝人,善画,尝为萧元泰画笼虎仙岩图。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qīngjiāngyǐn ·qīngmíngchūyóu

wángpán míngdài 

wèn西lóujìnyānchùhǎo 绿qíngtiāndào 
chuān穿yángliǔ rénqiūqiānxiào tànyīnghuāzǒngjiàochūnzuìdǎo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燐萤火,昔日之金釭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东陵(líng)¹既废²,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译文:东焉侯被废弃以后,往司马季主那儿去占卜。
注释:¹东陵侯:指召平。秦朝时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为布衣,在长安城东种瓜,瓜的味道很美,称为东陵瓜。见《史记·萧相国世家》。²废:指秦亡后失侯爵。

  这是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文章,是讲“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唐诗),实际讲的是元代末年的种种腐败都是从前胡作非为恶性发展的结果。在现代看来,这篇对话也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声警钟。

  全文可分两段:

  东陵侯的问卜为第一段。东陵侯在秦时为侯,在汉却下落成了庶人。这对其来说,自然不是什么值得荣耀的事情。他虽然也认识到了“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的道理,但由于“身在此山中”,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样便只好借问卜来寻找解脱。

  司马季主对东陵侯的回答为文章的第二段。在这一段中,司马季主充分肯定了人的理性精神,而否定了占卜的偶然性和荒唐。“鬼神何灵,因人而灵”,“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的观点,反映出作者进步的思想认识。在这一段中,作者阐述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又论析了它们的矛盾性与统一性,并且也表明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应该说,作者在这里阐述和表明的一切,对于中国古代哲人来讲都不陌生,如《老子》、《庄子》等一些道家著所论证的大多就都有这种意味,而苏轼于《前赤壁赋》中写下的那句“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名言,简直更可以看作为本文的结论。刘基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在只是复述前人已表达过的思想的情况下,仍为人们所乐道,所欣赏,原因就在于他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了。

  这篇文章尽管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具有较为深刻、启人心性的思想,但其中无比深沉的感慨与难以排遣的牢骚还是明显可感的。这篇文章虽然采取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但无论是提问或是解答,都表明了旨在寻找自我解脱这一目的。问者的困惑,实际上也就是答者的困惑,而答者的困惑归根到底也是作者本人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因此从总的方面看,作品所集中反映的无非是一种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1、 关永礼.《古文观止·续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zhǔlùn

liú míngdài 

    dōnglínghóufèi guòzhǔéryān zhǔyuē  jūnhóu  dōnglínghóuyuē  jiǔzhě jiǔzhézhě jiǔmènzhě wénzhīxiè  fēng yōngtōng dōngchūn shēn  wǎng qièyǒu yuànshòujiàoyān  zhǔyuē  ruòshì jūnhóuzhī yòuwéi  dōnglínghóuyuē  wèijiūào yuànxiānshēngjiàozhī  zhǔnǎiyányuē   tiāndàoqīn wéizhīqīn guǐshénlíng yīnrénérlíng shī cǎo guī   rén língzhě tīngértīng qiějūnhóuzhě yǒuzhěyǒujīn shìsuìtuíyuán zhīlóuguǎn huāngzhēnduàngěng zhīqióngruíshù qióngfēngchán zhīfèngshēnglóng guǐlínyínghuǒ zhījīngānghuázhú qiūchūn zhīxiàngbáituófēng dānfēngbái zhīshǔjǐnwán zhīsuǒ jīnyǒuzhīwéiguò zhīsuǒyǒu jīnzhīwéi shìzhòu huákāizhěxiè qiūchūn zhěxīn tuānzhīxià yǒushēntán gāoqiūzhīxià yǒujùn jūnhóuzhīzhī wéi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zhēn)¹送风急,蟠(pán)(shuài)²思高秋³。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líng)(lù),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译文:中秋的时候,捣衣声混杂着风声,蟠蟀好像在思索高爽的秋天。我面对着这样的景象,是不会学宋玉去纾解悲愁的。把凄凉的心意收拾起来,给每个酒樽里都倒上美酒,内心更加觉得抵不过这样的幽静。明月挂在南楼正是我觉得充满情趣的地方所在。
注释:¹砧声:也作“碪声”,捣衣声。²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³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⁴兴况:情趣,意趣。⁵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⁶醽醁:古代的一种美酒。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¹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ōu)²。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lán)干十二³,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qī)枕卧江流。
译文:怅惘这样的胸怀,于是拿起笛子吹奏,笛声的韵律悠悠扬扬。在这清平之时,良美之夜,就把这块地方借给我让我痛饮。看着这一天可爱的风景,我倚着曲曲折折的栏杆,宇宙在我眼里也只是小小的浮萍。喝醉困乏了就靠着枕头临江而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醒来。
注释:¹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²金瓯:酒杯的美称。瓯,杯子。³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⁴欹:斜倚着,斜靠。

  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来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来,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著名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shuǐdiàotóu··zhōngqiū--fèi

zhēnshēngsòngfēngpánshuàigāoqiūláiduìjǐngxuésòngjiěbēichóushōushíliángxìngkuàngfēnzūnzhōnglíngbèijuéshèngyōuyǒuduōqíngchùmíngyuèguànánlóu

chàngjīn怀huáihéngyùnyōuyōuqīngshíliángjièdàojīnōuàitiānfēngbiànlángànshíèrzhòuruòpíngzuìkùnzhīxǐngzhěnjiāngliú

伽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
(qié)花彩甚奇,谓有初春之兴。因作二首,寄袁公济¹
注释:¹袁公济:苏轼的好友。
雪颔霜髯不自惊。更将翦彩发春荣。羞颜未醉已先赪。
雪颔(hàn)霜因(rán)¹不自惊。更将翦(jiǎn)²发春荣³。羞颜未醉已先赪(chēng)
译文:虽已是两鬓斑白心中却是未曾服老,仍像是最青春年少的少年,美酒未醉已经羞愧的红了脸。
注释:¹雪颔霜因:谓发白须白。²翦彩:形容花开繁茂。³春荣:喻少年时期。⁴赪:红色。
莫唱黄鸡并白发,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卿。
莫唱黄鸡¹并白发²,且呼张丈唤殷兄。有人归去欲卿(qīng)卿。
译文:不要在年老的时候才感叹时光流逝,且把张丈殷兄叫上一起同行游玩观赏。看到有人归去就想到了你。
注释:¹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²白发:指老年时期。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
晓梦随疏钟¹,飘然蹑(niè)²云霞。
译文:早晨稀疏的钟声催我入梦乡,飘飘身轻登云霞。
注释:¹疏钟:稀疏的钟声。²蹑:踩,踏。一作“跻”。
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
因缘¹安期生²,邂(xiè)(hòu)³(è)绿华
译文:有缘碰上安期生,又意外遇到仙女萼绿华。
注释:¹因缘:依仗,凭借。²安期生:秦时仙人。³邂逅:不期而遇。⁴萼绿华:古代传说中的得道仙女。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
秋风正无赖¹,吹尽玉井花²云。
译文:哪知秋风太无理,吹尽了太华峰头玉井花。
注释:¹无赖:没有道理,不凑趣,恶作剧。²玉井花:传说中神奇的莲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
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¹
译文:一起看大如船的莲藕,一起品尝大如瓜的枣。
注释:¹食枣如瓜:《史记·封禅书》:“李少君曰:君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居蓬莱,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
翩翩¹坐上客,意妙²语亦佳。
译文:座上宾客无不风度潇洒,意气高妙词语更佳。
注释:¹翩翩:风度潇洒。²意妙:一作“貌妍”。
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
嘲辞¹²诡辩³,活火分新茶
译文:嘲笑争辩谈怪论,旺盛的火焰上用新茶作分茶之戏。
注释:¹嘲辞:嘲谑的话语。²斗:竞争,竞赛。³诡辩:言语奇特机智。⁴活火:旺盛的火焰。⁵分新茶:用新茶作分茶之戏。一作“烹新茶”。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
虽非助帝¹功,其乐莫可涯²
译文:不是辅佐天帝建功业,却是自有欢乐无边涯。
注释:¹帝:天帝。一说皇帝,亦通。²莫可涯:无涯,无穷尽。一作“何莫涯”。涯,边际,极限。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
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¹
译文:人生如果能够这样过,何必一定要回家!
注释:¹归故家:回到旧家。一作“故归家”。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
起来敛(liǎn)¹坐,掩耳厌喧哗。
译文:梦醒后敛掩衣襟,捂住双耳驱走让人厌烦的喧哗声。
注释:¹敛衣:敛掩衣襟,即整装以示肃敬。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zī)(jiē)¹
译文:明知梦境难亲见,想想还是惋惜它。
注释:¹咨嗟:叹息。

  这是一首记梦诗,李清照的记梦诗仅此一首。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五言古体诗以不换韵为正格,此诗便是一韵到底的。但它在内容安排上,却有点像那种四句一换韵的诗:每四句各成一小段落。诗题即首句起头二字,这是风谣乐府传统中之通例,诗中亦常有。此诗写作者某天早晨睡起前梦幻中的一番游仙经历以及醒来后的感慨。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先叙入梦遇仙。拂晓前作者一度醒来,又随着钟声进入梦境,“疏”字形容钟声缓而轻,这恰好能起催眠作用。飘忽身轻,跻入云霞。从飘飘欲仙,到梦见仙人,就十分自然。在仙人中,作者举了人们熟知的安期生和萼绿华。可能同是女性的缘故,作者似乎对遇到萼绿华显得特别高兴。

  “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据韩愈描写,玉井莲开花高达十丈,它的根藕当然也会大得像条船了;由藕说到枣,按比例扩大,天衣无缝地将李少君说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的话用上了。与仙人们在一起,其兴奋愉悦之情洋溢纸上。

  “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这四句写人物志趣风貌,叙写诸仙座中以嘲谑取乐、分茶为戏情状。意妙、语佳、思捷、手巧,加之风度翩翩,真是无一不好。虽说只是梦中幻境,实际上却完全是作者自己生活理想的反映。所以,叙来也充满热情。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写自己对神仙生活的羡慕和感慨。这样的意识通常总是在梦回清醒之后才会产生的。这里作者正是以感想来代替叙述,略去如何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描写,使诗意更为紧凑,过渡了无痕迹,又简省了很多笔墨。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最后补明醒来以后,尚对梦境无限留恋。醒来后作者陷入了沉思。“喧哗”包含着现实生活中人们为名利得失纷争不已的意思,对此梦中所见,更觉得可“厌”。这是从对梦境和现实的相反感受写。明知是幻梦而犹念念不已,则是从理智和感情的矛盾状态写。这样来写内心的强烈感受,是深刻而真实的。

  此诗借美好的梦境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同时反衬出现实生活之可“厌”。构思命意上,也许受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一些影响。不过,李白诗在卒章显志时,能昂首扬眉,表现得傲骨嶙峋;而李清照这首诗,却只是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息。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71-176页

xiǎomèng

qīngzhào sòngdài 

xiǎomèngsuíshūzhōng piāoránnièyúnxiá 
yīnyuánānshēng xièhòuè绿huá 
qiūfēngzhènglài chuījìnjǐnghuā 
gòngkànǒuchuán tóngshízǎoguā 
piānpiānzuòshàng miàojiā 
cháodòuguǐbiàn huóhuǒfēnxīnchá 
suīfēizhùgōng  
rénshēngnéng guījiā 
láiliǎnzuò yǎněryànxuānhuá 
xīnzhījiàn niànniànyóuj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