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鱼吹沫,文彩豹藏雾。
人言壶公老,渠但未得趣。
饮酒人壶中,茫然失巾屦。
时不与我谋,今君向何处。
生涯鱼吹沫,文彩豹藏雾。
人言壶公老,渠但未得趣。
饮酒人壶中,茫然失巾屦。
时不与我谋,今君向何处。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须如猬毛磔,面如紫石棱。
须如猬(wèi)毛磔(zhé)¹,面如紫石棱²
译文: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张开,面孔像紫石一般瘦劲。
注释:胡无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四十列于《相和歌辞》,题为”胡无人行“。南朝梁王僧虔《技录》中有《胡无人行》。¹磔(zhé),直立张开的样子。²棱,瘦劲之貌。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¹立可乘。
译文: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夫以立功彪炳。
注释:¹风云之会:《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后世因以龙虎与风云相际会,比喻人遇良机贤主。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
追奔¹露宿²青海月,夺城夜蹋³黄河冰。
译文: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
注释:¹追奔:追逐奔逃的敌人。²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³蹋:同“踏”。
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铁衣¹度碛(qì)²雨飒(sà)³,战鼓上陇(lǒng)雷凭凭
译文: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
注释:¹铁衣: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²碛:沙石堆积之地。³雨飒飒:形容铁甲摩擦及行走沙石中的声响。⁴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⁵凭凭:雷声。形容鼓声响亮。
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
三更穷虏(lǔ)¹送降款²,天明积甲如丘陵³
译文: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降表;到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
注释:¹穷虏:穷途末路的敌寇。²降款:投降的文书。³丘陵:比喻高大或多。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中华¹初识汗血马²,东夷³再贡霜毛鹰
译文:中国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洁白的老鹰。
注释:¹中华:指中原。²汗血马: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西域,斩大宛王,得汗血马归。³东夷: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⁴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
群阴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群阴¹伏,太阳升;胡无人,宋中兴。
译文:所有的敌人都已震慑拜服,中华的声威如太阳般东升。
注释:¹群阴:各方敌人。
丈夫报主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丈夫报主¹有如此,笑人白首篷窗灯。
译文:胡虏再没人敢于顽抗,大宋的国势终于复兴。大丈夫报效祖国就应该如此,夫笑穷书生老死蓬窗,一事无成。
注释:¹报主:报答皇上、国家。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诗中先写英雄的外貌与志向,展现英雄叱咤风云的气概;再写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最后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诗长短间用,节奏高昂,用语毫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夫吞匈奴”般的豪壮。

  诗用乐府旧题,首先便在题“胡无人”上做文章。要使“胡无人”,就必须宋有人,所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抗金杀敌、气吞云汉的英雄。这一想象,正是他一向感叹的“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的表现。

  开头四句,写这位英雄的外貌与志向。诗描绘他胡须如同刺猬刺一样直竖,面如紫石,刚毅强健,直接把他叱咤风云的气概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陆游在这里是借用了桓温的形象,而桓温是晋朝北伐的英雄,由此夫见诗人所塑造的英雄所包含的寄托。接着,诗把英雄的大志与时运相结合,说他志在立功异域,驰骋万里,又逢国家多事,君王求贤,所以立时际会风云,大展身手。这样一起,雄健排挞,为下文铺叙打好了基础。

  “追奔露宿”以下四句,写这位英雄与金人作战的情景。诗写他在万里青海头,月夜追逐敌人,踏着黄河坚冰,夺取敌人的城市,身穿铁甲,不管风吹雨打,奋勇战斗,与敌对垒,战鼓如雷。诗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战争片段,凝练地表达了这位英雄的勇敢,把场面描绘得高昂激烈。读这些诗句,不由使人想起唐人的边塞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陆游诗中所写的战斗场面,与唐人这些边塞诗十分接近,而在诗意上更具有积极的意义,杀气腾出纸上。

  “三更穷虏”以下六句,写敌人投降,讴歌胜利。诗从各方面来反映战争的结果———敌人送降表、缴获衣甲堆积如山,汗血马、霜毛鹰入贡,诗以热情洋溢的笔墨予以一一拈出,充满了喜悦之情。随后,诗转入赞叹,说宋朝如同太阳,扫除了阴翳,胡无人,宋中兴,写得十分酣畅。这样,逼出了总的议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为国立功,永垂青史,不能白首蓬窗,一事无成。末两句是对英雄的赞赏,也是自我表白。陆游一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驰骋疆场,手刃敌寇,也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没有立功的机会而悲慨失望。因此,诗中所写的理想化的英雄,实际上正是陆游在把自己理想化,企图通过理想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得到暂时的满足。

  诗长短间用,节奏高昂,用语毫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夫吞匈奴”(《三江舟中大醉作》)般的豪壮,这就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主旋律。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 第939-941页
2、 陆游 . 陆游经典作品选 .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 第156页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碧云阙(què)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¹,枯兰溆冷,寥落²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qiè)清吟,病多依黯³。怕挹(yì)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译文:碧云不到的地方雨水缺短,忧愁随白帆都远至天边。苇子因旱倾倒沙洲已无绿颜,兰草枯萎在寒冷的江边。眼前只有这空旷的江水滚滚向前,流淌在这晚秋萧瑟的景色之间。心中畏惧听到清吟的诗言,那会让我对你伤情地思念。我怕罗袖将西风舀灌,因为那儿沾染着你的香气,自去年起已经一点一点地消减。
注释:¹倒苇沙闲:芦苇枯萎倒下,沙边小洲也冷清下来。²寥落:寂寥,冷落。³依黯:心情黯然伤感。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风流江左¹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²。载酒春情,吹箫夜约³,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bì)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译文:在江东已做风流客多年,我过去游玩最得意的去处是你的房间,你曾多次为迎接我把珠帘高卷。我们带着酒怀着热烈的爱恋,轻吹着洞箫约会在夜晚,至今我还记得你那香气扑鼻故作娇嗔的容颜。眼下尘土已撒满在旧时的花园,感叹那一轮圆月空悬在房檐,而那月下的美人已经不见,只能在梦中随云飞进楼中与你相欢。我望断了南飞的大雁,哪里有你的音信得见,千里星云浩渺,唯见袅袅数点楚地山峰上淡淡的云烟。
注释:¹江左:江东,指长江下游地区。²旧游得意处,珠帘曾卷:我过去游玩最得意的去处是你的房间,你曾多次为迎接我把珠帘高卷。³载酒春情,吹箫夜约:指自己曾经与歌妓们一起在春日里乘船饮酒,在月下相伴吹箫。⁴璧月空檐,梦云飞观:圆月空挂在屋檐上,云彩如梦一般飘过楼阁。
这首羁旅行役词在客愁的抒写中融入对旧情人的怀念,风格缠绵婉艳。写法上仿效最长于表现这一题材的柳永、周邦彦,而又有自己细巧含蓄、精工秀俊的特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析得好:“竹屋词无一平笔,跃冶精金,字字皆锤炼而出。此调起笔便迥绝恒蹊,以下语皆秀峻。袖罗、西风句新思密意,尤为擅长。下阕追忆旧游,有小杜扬州之感。结句废苑尘凝,楚峰烟淡,望彼美于遥天,对苍茫而独立,宜其魂怯清吟也”。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jīn)怀到处开。
译文: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时事难从无过立¹,达官非处有生来。
译文: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
注释:¹立:成。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风涛回首空三岛¹,尘壤(rǎng)从头数九垓(gāi)²
译文: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
注释:¹三岛:指英伦三岛,即英国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此句回顾抗英经历,足见英国无人。²九垓(gāi)。九州,天下,表示处己将风尘仆仆地走遍各地观察形势。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休信儿童¹轻薄语,嗤(chī)他赵老送灯台²
译文: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注释:¹儿童:指幼稚无知的人,代指对林则徐被贬幸灾乐祸的人。²赵老送灯台:即上句的轻薄语。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jié)衰庸¹定不支。
译文: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
注释:¹衰庸: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这里是处谦之词。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苟利国家生死以¹,岂因祸福避趋(qū)之。
译文: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注释:¹以:用,去做。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zhé)¹正是君恩厚,养拙(zhuō)²³于戍(shù)卒宜
译文: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戍卒适宜。
注释:¹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²养拙: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处己的意思。³刚:正好。⁴戍卒宜: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戏与山妻¹谈故事²,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注释:¹山妻:对处己妻子的谦称。²故事:旧事,典故。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诗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参考资料:
1、 马骥评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乡情卷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年01月第1版, :第270页 .

shùdēngchéngkǒuzhànshìjiārénèrshǒu

lín qīngdài 

chūménxiàoxīnāi hàodàngjīnhuái怀dàochùkāi 
shíshìnáncóngguò guānfēiyǒushēnglái 
fēngtāohuíshǒukōngsāndǎo chénrǎngcóngtóushǔjiǔgāi 
xiūxìnértóngqīng chīzhàolǎosòngdēngtái 

wēirènzhòngjiǔshén zàijiéshuāiyōngdìngzhī 
gǒuguójiāshēng yīnhuòzhī 
zhézhèngshìjūnēnhòu yǎngzhuōgāngshù 
shāntánshī shìyínduànsònglǎotóu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兵散弓残挫(cuò)虎威¹,单枪匹马突重围²
注释:¹兵散弓残挫虎威:指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²单枪匹马突重围:指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率领28骑突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英雄去尽羞(xiū)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¹
注释:¹看却江东不得归:指项羽在乌江边上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的典故。
《咏乌江》,本诗是咏怀项羽作品中的扛鼎之作,第一句就先说明垓下之战项羽的结局,第二句用通俗的词汇展现出了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的英雄之气。最后两句指明项羽的失败,表现了作者对这个悲剧英雄深深的同情。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gāo)(qiú)¹逍遥²,狐裘以朝(cháo)³。岂不尔思?劳心忉(dāo)
译文: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注释:¹羔裘:羊羔皮袄。²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³朝:上朝。⁴不尔思:即“不思尔”。⁵忉忉:忧愁状。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翱(áo)¹,狐裘在堂²。岂不尔思?我心忧伤³
译文: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注释:¹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²在堂:站在朝堂上。³忧伤:忧愁悲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羔裘如膏(gào)¹,日出有曜(yào)²。岂不尔思?中心是悼(dào)³
译文: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注释:¹膏:动词,涂上油。²曜:照耀。³悼:悲伤。

  古今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全诗表达了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及深切思虑。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参考资料:
1、 戴元初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0-282

gāoqiú

míng xiānqín 

gāoqiúxiāoyáo qiúcháo ěr láoxīndāodāo 
gāoqiúáoxiáng qiúzàitáng ěr xīnyōushāng 
gāoqiúgāo chūyǒuyào ěr zhōngxīnshìdà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