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持此竹,云是温徽笔。初闻一叶扫风雨,迥出千竿贯霜日。
黄门持此竹,云是温徽笔。初闻一叶扫风雨,迥出千竿贯霜日。
层沙曲涧开烟湍,高天云影楼榭寒。黄门峻节与之比,手排阊阖呈琅玕。
层沙曲涧开烟湍,高天云影楼榭寒。黄门峻节与之比,手排阊阖呈琅玕。
琅玕摧折凤不食,咆哮虎豹天门黑。鸱鸣鴂啼百草死,谁看青青满林色。
琅玕摧折凤不食,咆哮虎豹天门黑。鸱鸣鴂啼百草死,谁看青青满林色。
君收此幅今西行,雷电随入蒲州城。龙盘嶰谷山中石,更待伶伦截凤笙。
君收此幅今西行,雷电随入蒲州城。龙盘嶰谷山中石,更待伶伦截凤笙。

huángménhuàzhú--jǐngmíng

huángménchízhúyúnshìwēnhuīchūwénsǎofēngjiǒngchūqiān竿gānguànshuāng

céngshājiànkāiyāntuāngāotiānyúnyǐnglóuxièhánhuángménjùnjiézhīshǒupáichāngchénglánggān

lánggāncuīzhéfèngshípáoxiāobàotiānménhēichīmíngjuébǎicǎoshuíkànqīngqīngmǎnlín

jūnshōujīn西xíngléidiànsuízhōuchénglóngpánxièshānzhōngshígèngdàilínglúnjiéfèngshēng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
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
译文:我曾经伴着你在镜前梳妆,同检红梅,怎么如今我们分别已经一年了?
注释:内子:妻子,张问陶的夫人林韵徵,著名女诗人。
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
飞鸿呼偶¹音常苦,栖凤将²经瘦可怜。
译文:我如同飞行着的鸿雁呼唤伴侣,鸣叫声中带着苦涩之意,而你就像栖凤将雏,憔悴可怜。
注释:¹飞鸿呼偶:飞行着的鸿雁呼唤伴侣。²将:养。
梦远枕偏云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
梦远枕偏云叶髻(jì)¹,寄愁买贵雁头笺(jiān)²
译文:可以想象得到你此刻正在家中凭枕而卧,屡屡梦见我,致使你那乌云般浓密的发髻也弄偏了,而我也频频寄信回家,表示我的相思和牵挂。
注释:¹云叶髻:高耸浓密的发髻。²雁头笺:一种优质纸张,因有雁头状暗纹,故名。
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开缄(jiān)泪涴(wò)¹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
译文:在接到你病中的书札不禁泪流纵横,我为你的病情深深担忧,仿佛看到你抱病自己煎熬汤药。
注释:¹开缄泪涴:打开书信,上面有泪花浸染过的痕迹。

  这首诗首联诗人回忆从前夫妻生活的谐和融乐;颔联写自已如飞鸿失偶,鸣中常带苦涩,妻子独自带着女儿,任劳任怨,值得可怜;后二联写妻子之相思以及诗人收到妻子书信后的担忧与负疚。全诗对仗工整,情浓意切。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身为丈夫对病中妻子的怜惜、关爱和歉疚之情。

  首联回忆从前夫妻生活的谐和融乐。“同检红梅玉镜前,如何小别便经年?”诗人曾伴着妻子在镜前梳妆,同检红梅,这虽然仅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却包含着夫妇间无限温柔与体贴。所以在诗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如今劳燕分飞已经有一年了,怎不令他愁思满怀。“如何”二字将诗人离别的愁苦与对妻子的相思之情曲曲传出。

  颔联俱以比兴出之,上句写自已如飞鸿失偶,鸣中常带苦涩;下句说妻子独自带着女儿,像栖凤将雏,憔悴可怜。“飞鸿呼偶音常苦,栖凤将雏瘦可怜。”诗人有一女,取名枝秀,所以有“将雏”的说法。这两句虽用了隐喻,但表现的感情十分显豁明了,前句写我后句写妻,相对成文,真情自见。 “瘦可怜”三字也紧扣妻子在“病中”的事实。

  颈联顺势具体描摹两地相思的情状。“梦远枕偏云叶髻,寄愁买贵雁头笺。”妻子孤枕夜梦,远行千里,压偏了浓密峨峨的云髻,而诗人欲托鱼雁传书,倾诉愁绪,为了那份对妻子的真情与珍爱,不惜购买昂贵的雁头笺纸。此联上下二句皆用折腰句,即上三下四的格式,既句法丰富,节奏多变,更是为了突出“偏”“贵”二字,前者可见妻子梦之幽深,思之绵远,后者则点明诗人对感情交流的郑重与在乎。

  尾联的上句写自己接到妻子病中的书札,不禁泪流纵横。“开缄泪涴销魂句,药饵香浓手自煎。”诗人为妻子的病情而担忧,读着她的来信。诗人似乎看到她抱病自煎汤药的孤寂。而自己远在他乡不能陪伴帷幄,真是于心何忍。张问陶之妻林韵徵是成都盐茶道林西厓之女。能诗善文,被誉为四川才女,其信中自有感情沉挚的诗句,所以诗称之为“销魂句”。这两句与上一联相反,上句写自己,下句写想象中的妻子,传达出自己的负疚之情,正应合“得内子病札”之题面。

  这首诗写夫妇间真诚的思念十分成功。它用了律诗特有的对仗手法,两两相对地展开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情愫。首联虽为合写。然以时间上的差异表示昔日的欢爱与如今的孤独。下三联都一句写自己,一句写妻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方法,不仅写出自己的相思。而且从对面落笔,形象地刻画出妻子的思念与病态。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伉俪相知之深,情意之笃,其中优美的形象与精当的比况更加强了诗的感染力,读来感人肺腑。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374
2、 胡传淮.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2:86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祸福茫茫不可期¹,大都早退²似先知。
译文:福祸是难以预测的,似当年离开长安有如先知一般。
注释:九年:指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¹期:预料。²早退:提前隐退。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当君白首同归¹日,是似青山独往时。
译文:当似的老同僚们白头赴死之时,似正独自在香山上游览。
注释:¹白首同归:典出西晋潘岳《金谷集作诗》,本意为白头时任然志趣相投,形容友谊长久。潘岳后来被害,与好友石崇共赴刑场再提此诗。此处指李训、王涯等重要官员被害。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顾索素琴¹应不暇,忆牵黄犬²定难追。
译文:官员们被害仓促,都来不及像嵇康那样弹一曲《广陵散》;为求取功名利禄在京为官,招致杀身之祸时应该追悔莫及吧。
注释:¹顾索素琴:典出《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此句是说朝中官员们被害仓促,都来不及像嵇康那样弹一曲《广陵散》。²牵黄犬:典出《史记·李斯列传》:“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后以“牵黄犬”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此句说朝中官员为求取功名利禄在京为官,招致杀身之祸而追悔莫及。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麒麟作脯(fǔ)¹龙为醢(hǎi)²,何似泥中曳(yè)尾龟³
译文:身位重臣大宦而被人杀死,还不如作个甘贫贱而全身者,自得其乐。
注释:¹脯:干肉片。²醢:鱼肉等所制的酱。³曳尾龟:曳尾涂中之龟。比喻甘贫贱而全身者。典出《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首诗作于“甘露事变”之后,为诗人听闻“甘露四相”遭到杀害后追记之辞,诗人对正直士人的遇难表示出深切的悲哀。首联庆幸自己居官趁早引退,颔联咏“甘露四相”同日遭戮之事,颈联感叹当灾祸到来是来不及后悔的,尾联进一步说明见机引退的必要。全诗语言精练,用典精切。

  首联说自己居官早退,好像是掌握了“先知”。其实他的贬谪江州司马也有被王涯所谗的因素。而甘露之变的发生,让他庆幸自己急流勇退,及时避开了朝廷里的政治风波,从而没有像朝中诸臣那样横遭杀身之祸。

  颔联用晋人潘岳、石崇的典故,咏李训、郑注、舒元舆、贾餗等“甘露四相”同日遭戮之事,极为精切。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原谓友谊坚贞,至老不变。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隙》:“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当时以为潘诗适成其谶。

  颈联上句用西晋嵇康的典故。《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下句用秦朝李斯临刑前欲牵黄犬逐狡兔而不得的典故。这两个典故都是说明如果没有乘机脱身,灾祸来临是后悔不及的。

  尾联上句用“麒麟作脯”的典故,“麒麟”和“龙”有比喻朝中君臣之意;下句引用《庄子》中“曳尾涂中”的典故,比喻在“甘露之变”中李训、王涯等官员遭到杀害。

参考资料:
1、 孙明君 评注.白居易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57-258
2、 莫砺锋.莫砺锋讲唐诗课.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266-270

jiǔniánshíyuèèrshígǎnshìérzuòyóuxiāngshān--bái

huòmángmángdōuzǎo退tuìshìxiānzhīdāngjūnbáishǒutóngguī

shìqīngshānwǎngshísuǒqínyīngxiáqiānhuángquǎndìngnánzhuī

línzuòlóngwèihǎishìzhōngwěiguī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三岔(chà)驿¹,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zhāo)暮。
译文:三岔驿站,十字路口,北去南来多少个日日夜夜。
注释:¹三岔驿:在今陕西凤县南,为当时川陕要道。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朝见扬扬拥盖¹来,暮看寂寂²暮车去。
译文:早晨可见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晚上看着灰心丧气地赶着车回去。
注释:¹盖:车盖。此句指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²寂寂:失意的样子。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今古销沉¹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²树。
译文: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消失在名利中,不变的只有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
注释:¹销沉:消逝,消失。²短亭、长亭:秦汉时于大路上五里置短亭,十里置长亭,供行人休息。

  诗人借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以诗歌感慨人生,批判和讽刺官场上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指出宦海风波,瞬息万变,仕途多艰,险恶丛生,对现实有着较清醒的超脱态度。全诗选材新颖,意蕴深远。

  诗的前三句写三岔驿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此驿作为历史见证的特殊身份。三岔驿地处十字路旁,南来北往、东去西行之人皆要由此经过。正因为它四通八达,当云贵的交通枢纽,它才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多少年来一直检阅着从这里经过的游宦商旅、农夫樵子、野叟渔翁。“几朝暮”犹言经过了多少朝朝暮暮。“几”,不定数词,因其不定,无法说清,才更显示其时间之长久,历史之深远。因而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所见到的人世沧桑也才无法计算清楚。

  四、五句紧承前面,述说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就官场浮沉这一点所见到的情景。“朝见扬扬拥盖来”,早晨才见那些得官者得意扬扬,不可一世,喽哕成群,拥盖上朝。“盖”,本指车的帷盖,此处以乘具代人,指代驷马高车、前呼后拥、骄横跋扈的官场新贵。“暮看寂寂回车去”是写傍晚就见他们丢官缴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头丧气,惶惶若丧家之犬地溜逃回家。“扬扬”指志得意满、趾高气傲、昂首挺胸、盛气凌人的样子;“寂寂”指气沮志丧、委靡不振、低三下四、不敢见人的狼狈形象。这两个反义的重叠词,写尽了官场中得意与失意时判若两人的精神面貌,对比鲜明,寓意深刻。朝得暮失,足见官场倾轧之厉害,宦海浮沉之迅速,仕途风波之险恶。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诗人对那些蝇营狗苟、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指出他们趋炎附势、鲜廉寡耻、丧尽天良,虽炙手可热、不可一世、得势于一时,但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另一方面,诗人在这里也隐约暗喻着为官难,为清正廉明之官更难的慨叹。诗人忠心耿耿,却反而被谪远戍,永无还期。这两句又未尝不是对自己这种不平遭遇的牢骚怨愤之词。

  最后两句用达观的眼光说世态,以出世的语气论人生,说理深透,议论有力。现在和过去,甚至包括将来,一切追名逐利的人统统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只有眼前这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木能与天地共存。长亭、短亭,为互文,即长亭的流水、长亭的树,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树。这两句既有鞭挞、讽刺,也有顺乎自然、无欲无求之意。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6,第471-472页
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
故交吾未测,薄宦¹空年岁。晚节踪曩²贤,雄词冠当世。
译文:我那些旧日的朋友都音信杳然,居官卑微,空度了几多年华。你的节操直追先贤,你雄浑的诗文的当世最好的。
注释:¹薄宦:居官低微。²曩:过去,以往。
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节皆食客,门外多酒债。产业¹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译文:你的厅堂之中坐满了食客,对外还欠着许多酒债。你从不言及财产积累之事,与朋友共衣,即使穿破了也毫不在意。
注释:¹产业:财产。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
飘飖¹戎幕下,出入关山际。转战轻壮心,立谈²有边计。
译文:你供职幕府,随军转徙,出入于关隘山峰之间。苦战之时不以所谓豪情壮志为意,瞬息间并能拿出安定边塞的妙计。
注释:¹飘飖:即飘摇。²立谈:指时间短促之间。
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星高汉将骄,月盛¹胡兵锐。
译文:云雾、沙尘在风中回旋、聚散,天穹空旷高远。月盛星高,战斗十分频繁,当此之时唐军将领却十分骄纵,而胡人军队锐气正盛。
注释:¹月盛:月满之时。
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
沙深冷陉¹断,雪暗辽阳闭。亦谓扫欃枪²,旋惊陷蜂虿。
译文:沙漠渊深阻断冷陉,雪天里天光暗淡,辽阳城门紧闭。本来说要消弭兵患,却突然惊讶地发现自己已深陷敌阵。
注释:¹冷陉:山脉名称,在今辽宁开原。²欃枪:彗星的别名。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¹
译文:先期归来的军队回来时说是打了胜仗,而逃回的骑兵却传来战败的实况。军中远远地传来求援的文书,而主帅已在长安城中建起了自己的私第。
注释:¹已筑长安第:意指边将不关心国家边防,只关注自己的私产。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画龙俱在叶,宠鹤¹先居卫。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译文:朝廷徒有好士之名,受到朝廷恩宠的败军将领反而先行返回了长安。将领不要争抢部署的功劳,部署不应凭借将军的威势。
注释:¹宠鹤:语见《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¹。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译文:我们的冬季之月相遇,惆怅地望着远方的海边。解下长剑送给你,你将整肃衣裳踏上远行之路。
注释:¹海裔:海边。
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
我行将悠缅¹,及此还羁滞。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²诫。
译文:我离开家时就已充满了忧虑,到了这里又长期遭受阻绊。我虽没有周济当代的谋略,却还算兢兢业业。
注释:¹缅:思虑的样子。²临深:面临深渊。
亦谓扫欃枪,旋惊陷蜂虿。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¹
译文:随着波浪或清或浊,和物体一样或丑或美。闭着眼睛想着那栖居于青岩之间,忘却那追逐功名之事。
注释:¹褐衣拜:以平民的身份入拜朝节。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自言爱水石¹,本欲亲兰蕙²。何意薄³松筠,翻然重菅蒯。
译文:我一直都希望能与贤良清廉之人为伍,与品德高尚的贤者相伴。为何我与志行高远之人相伴,却仍然才质平平。
注释:¹水石:清水、白石,比喻贤良清廉之人。²兰蕙:两种香草,比喻品质高尚者。³薄:接近。⁴松筠:松树和竹子,比喻志行高洁之人。
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款曲¹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译文:我一直十分谨慎于义利的取舍,哪里敢怠慢平素做人的原则?此时我热情地招待你,可惜又要痛苦地和你分别。
注释:¹款曲:衷情。
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适赵¹非解纷,游燕²往无说。
译文:我虽遇上好时候,惭愧的是不能树立美好的名誉和节操。到了赵国却不是去排忧解难,到了燕国也没有达到游说的目的。
注释:¹适赵:反用鲁仲连为赵国排忧解难的典故。²游燕:反用苏秦到燕国游说的典故。
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倏若异鹏抟¹,吾当学蝉蜕²
译文:浩大的歌声正回荡在天空,遒劲的鸟儿正想着凌空飞翔。你将如奇异的大鹏鸟那样,忽然间展翅高翔,我且学习那蝉蜕去外壳一般隐居去吧。
注释:¹鹏抟:大鹏展翅高飞,典出《庄子·逍遥游》。²蝉蜕:喻指远离尘俗。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这首诗是诗人在蓟门一带为赠别王悔而作。全诗以悲哀的自述开篇,承此而称赞了友人倜傥的风采,转而开始对边塞现实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复又言自己不得志的经历,最后勉励友人一番,赌气似的声明要隐居而去。其实诗人之所以对边塞事宜那么关心,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获得重用,因此,从内心讲,他是不愿意去隐居的,但现实又令诗人感到十分失望和无奈,内心十分矛盾。同时,诗人对边塞黑暗已有深刻认识,也预感到友人此去恐怕十分不利,却又不便明说,只是一个劲地称赞、鼓励,因此诗节多有转折突兀,前后矛盾之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99-101页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从来¹只有情难尽²,何³事名为情尽桥。
译文: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注释:¹从来:向来。²尽:完。³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自此改名为折柳(liǔ)¹,任他离恨²一条条。
译文: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¹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²离恨:离愁别恨。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页

qíngjǐnqiáo--yōngtáo

cóngláizhǐyǒuqíngnánjǐnshìmíngwèiqíngjǐnqiáo

gǎimíngwèizhéliǔrènhèntiáot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