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无贮酒肠,小饮辄大醉。醉馀嗽即作,痰唾连涕泗。
腹无贮酒肠,小饮辄大醉。醉馀嗽即作,痰唾连涕泗。
酒亦有何好,上策当自治。无钱赊不来,不饮特易事。
酒亦有何好,上策当自治。无钱赊不来,不饮特易事。
何如饭疏食,饱矣曲肱睡。莫笑我独醒,中有至乐地。
何如饭疏食,饱矣曲肱睡。莫笑我独醒,中有至乐地。

jièyǐn--chóuyuǎn

zhùjiǔchángxiǎoyǐnzhézuìzuìsòuzuòtántuòlián

jiǔyǒuhǎoshàngdāngzhìqiánshēláiyǐnshì

fànshūshíbǎogōngshuìxiàoxǐngzhōngyǒuzhì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景星显见,信星¹彪列²,象³昭庭,日亲以察。
译文:景星显现在天空,镇星排列分明,天象显示上天对大汉朝日以亲近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注释:¹信星:即填星,镇星。²彪列:排列分明。³象:悬象,指日月星辰。⁴载:指事情,天象所显示的人事。⁵昭庭:明显地呈现于庭前。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¹(móu)²开阖(hé)³,爰推本纪,汾(fén)(shuí)出鼎,皇佑元始。
译文:景星出现等同于天地重生,须推原于祥瑞的出现以重新定纪元年号。元鼎四年在汾脽出现古鼎是上天下降福佑的开始。
注释:¹参:三,指星和日、月合而为三。²侔:相等。³开阖:指天地。开,指乾。阖,指坤。⁴爰推本纪:指推原于祥瑞的出现以定纪元。⁵汾脽:汾水旁隆起的土堆。元鼎四年曾在这里出土过一口古鼎。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yáo)¹
译文:祭神的音乐依合于五音六律,声响要明朗,乐声要繁复多变,这样雅正的声音才能远扬。
注释:¹姚:与“遥”相通。遥远的意思。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¹递代八风生。
译文:优美的乐舞可以调节四季的风向,使之风调雨顺。
注释:¹四兴:指春、夏、秋、冬四季。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yīn)¹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²(chún)牺牲。
译文:舞者要随乐声翩翩起舞,供品要精美。
注释:¹殷殷:声音盛大的样子。²河龙供鲤:指河伯提供鲤鱼。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百末¹旨酒布兰生。泰尊²柘浆析朝酲(chénɡ)³
译文:祭神的美酒要用各种香料配制,美酒散发的香气如同兰花盛开那样浓郁。祭神还要陈列一些能醒酒的甘蔗,以防神灵喝醉了酒而神志不清。
注释:¹百末:各种香草做成的粉末香料。²泰尊:上古的瓦尊,为酒器。³酲:指喝醉了酒神志不清的状态。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¹常羊思所并²
译文:皇帝内心精微处所通能远达神灵,以保佑他得成久远的美名。皇帝逍遥周游于上天,想寻求与神相合的道理。
注释:¹周流:通行周遍。²思所并:想寻求与神的道理相合。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¹蠵切和疏写平。
译文:既然已经获得众多的福佑,归于正道,就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注释:¹冯:指冯夷,即河伯。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译文:上天降福,后土成就其功绩,使年成好,收获繁盛。
景星,据说是一种吉祥之星,不经常出现,只是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期才会出现。汉武帝元封元年秋天,据说曾出现过此星。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¹
译文: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注释:¹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生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昨暮(mù)¹同为人²,今旦³在鬼录
译文: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注释:¹昨暮:昨晚。²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³今旦:今晨。⁴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魂气¹暮何之²,枯形³寄空木
译文:游魂飘散在何处?枯槁尸身存木棺。
注释:¹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²暮何之:暮归何处。³枯形:枯槁的尸体。⁴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娇儿索¹父啼,良友抚我哭。
译文: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注释:¹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译文: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千秋万岁¹后,谁知荣与辱?
译文: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注释:¹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译文: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zhàn)空觞(shāng)¹
译文: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注释:¹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春醪(láo)¹生浮蚁²,何时更能尝!
译文: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注释:¹春醪:春酒。²浮蚁:酒面上的泡沫。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yáo)¹²我前,亲旧哭我旁。
译文: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注释:¹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²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译文: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¹
译文: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注释:¹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一朝出门去¹,归来夜未央²
译文: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注释:¹出门去:指出殡。²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荒草何¹茫茫²,白杨亦萧萧³
译文: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注释:¹何:何其,多么。²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³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严霜¹九月中,送我出远郊²
译文: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注释:¹严霜:寒霜,浓霜。²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四面无人居¹,高坟正嶣(jiāo)(yáo)²
译文: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注释:¹无人居:指荒无人烟。²嶣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¹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译文: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注释:¹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幽室¹一已闭,千年不复朝(zhāo)²
译文: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注释:¹幽室:指墓穴。²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千年不复朝,贤达¹无奈何²
译文: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注释:¹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²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¹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²
译文: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注释:¹向:先时,刚才。²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亲戚(qī)或余悲,他人亦已歌¹
译文: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注释:¹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去何所道¹,托体²同山阿(ē)³
译文: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注释:¹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²托体:寄身。³山阿:山陵。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99-601页

wǎnsānshǒu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yǒushēngyǒu zǎozhōngfēimìng 
zuótóngwéirén jīndànzàiguǐ 
húnsànzhī xíngkōng 
jiāoérsuǒ liángyǒu 
shīzhī shìfēiānnéngjué 
qiānqiūwànsuìhòu shuízhīróng 
dànhènzàishìshí yǐnjiǔ 

zàijiǔyǐn jīndànzhànkōngshāng 
chūnláoshēng shígèngnéngcháng 
yáoànyíngqián qīnjiùpáng 
kǒuyīn shìyǎnguāng 
zàigāotángqǐn jīn宿huāngcǎoxiāng 
zhāochūmén guīláiwèiyāng 

huāngcǎomángmáng báiyángxiāoxiāo 
yánshuāngjiǔyuèzhōng sòngchūyuǎnjiāo 
miànrén gāofénzhèngjiāoyáo 
wéiyǎngtiānmíng fēngwéixiāotiáo 
yōushì qiānniánzhāo 
qiānniánzhāo xiánnài 
xiàngláixiāngsòngrén huánjiā 
qīnhuòbēi rén 
suǒdào tuōtóngshān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少小离家¹老大²回,乡音³无改(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注释:¹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²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³乡音:家乡的口音。⁴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⁵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衰: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相见¹不相识²,笑问³客从何处来。
译文: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¹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²不相识:即不认识我。³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

huíxiāngǒushū

zhīzhāng tángdài 

shàoxiǎojiālǎohuí xiāngyīngǎibìnmáoshuāi 
értóngxiāngjiànxiāngshí xiàowèncóngchùlái 
某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¹²鼠,破家³求良猫。厌腥膏,眠以毡(zhān)(jì)。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¹⁰¹¹¹²。某怒,遂¹³不复蓄¹⁴猫,以为¹⁵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译文:有个人讨厌老鼠,倾尽家财讨得一只好猫。用鱼和肥肉喂养它,用毡子和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为这个缘故更加横行不法。这人十分生气,把猫赶走,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是没有好猫吗?是因为不会养猫。
注释:¹某:某个人;有一个人。²恶:讨厌;厌恶。³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⁴厌:满足。⁵以:用。⁶腥膏:鱼和肥肉。腥:代指鲜鱼。膏:肥肉。⁷毡罽:毡子和毯子。罽:兽毛织品。⁸且:并且。⁹率:大都。¹⁰故:缘故。¹¹益:更加。¹²暴:凶暴。横行不法。¹³遂:于是;就。¹⁴蓄:养。¹⁵以为:认为。
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来的。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主人公最后的结果全是他一手造成,他没有想过安逸会削弱猫的斗志,他是个只会说猫不好,却不会反思自己错在哪里的人。给人以深思启示。对人太过迁就会适得其反,对动物也是如此!

shìliángmāo

jūn qīngdài 

    mǒushǔ jiāqiúliángmāo yànxīnggāo miánzhān māobǎoqiěān shuàishíshǔ shènzhěshǔyóu shǔbào mǒu suìmāo wéitiānxiàliángmāo shìmāo shìhuìmāo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未游沧(cāng)¹早知名,有骨²还从肉上生。
译文: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注释:¹沧海:指大海。²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莫道¹无心畏雷电,海龙王²处也横行³
译文: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注释:¹莫道:休说,不要说。²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³横行:横着行走。喻肆行无忌。

  螃蟹,一般被视为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皮日休在这首诗中所吟咏的螃蟹可以有不同的诠释。有人认为此诗赋以螃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按照这种说法,在这首诗中,诗人热情地赞扬了螃蟹的铮铮之骨、无畏之心和不惧强权、敢于“犯上”的壮举,寄托了他对无私无畏、敢于“横行”、冲撞人间“龙庭”的反抗精神的热烈赞美和大声呼唤。尤其是三四两句,说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怕海龙王的强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螃蟹不畏强暴的叛逆性格的颂扬之情。但也有人认为此诗对螃蟹形象的刻画,是塑造了一个横行无忌、为非作歹的反面典型形象,入木三分地讽刺了社会上一些横行霸道之人。所谓诗无达诂,两种理解都不无道理。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上很有值得称道之处。首先,是多侧面的形象描写。首句“未游沧海早知名”,是通过诗人久闻螃蟹大名,从远处来极写蟹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一个“早”字,既显示了螃蟹所负盛名时间之久,又表现了诗人对螃蟹品格爱慕之日深。次句“有骨还从肉上生”,重在描写螃蟹的外形。“有骨”,有甲壳,是螃蟹与无骨软体动物的重要区别,也是它赖以生存的手段。“有骨”二字暗寓了诗人对螃蟹身有傲骨的赞美之情。三、四两句“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是从心灵世界的角度为螃蟹敷彩。传说天帝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雷电是天帝怒气的产物。螃蟹不仅不怕天帝雷电,而且更不惧龙王的强权,即使在龙王的龙庭中,它也敢于“横行”。正是由于这多方面的镂刻,从而使螃蟹不畏强权的叛逆性格具有了立体感。

  其次,把深厚的思想感情含蓄地寄寓在妙趣横生的形象中,也是此诗的显著艺术特色。封建秩序不容许叛逆思想的公开表达,诗歌的艺术规律也要求作者的思想倾向要尽力融入艺术形象中,这些都是诗人以“横行”之蟹的形象寄寓反抗意识的原因。诗中,诗人颂扬螃蟹的叛逆性格,并未流于直露,而是从“名”“骨”“心”“横行”等侧面逐层对蟹的形象赋之于人的品格、加以刻画、让读者从蟹那具有立体感的形象中自行品味蕴含其中的主旨思想。

  此诗语言形象、幽默、传神,把螃蟹的形象和神态写得活灵活现,全诗不著一个“蟹”字,对蟹的写照可谓极致。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70-672

yǒngpángxièchéngzhè西cóngshì

xiū tángdài 

wèiyóucānghǎizǎozhīmíng yǒuháicóngròushàngshēng 
dàoxīnwèiléidiàn hǎilóngwángchùhéng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