槜李城边送客船,梅花一别又三年。清风朗月思元度,骏马名姬羡谪仙。
槜李城边送客船,梅花一别又三年。清风朗月思元度,骏马名姬羡谪仙。
湖海倦游予白发,园林真乐子青毡。楚生卜宅平生志,归日相从学力田。
湖海倦游予白发,园林真乐子青毡。楚生卜宅平生志,归日相从学力田。

chénzhònglín--chóuyuǎn

zuìchéngbiānsòngchuánméihuābiéyòusānniánqīngfēnglǎngyuèyuánjùnmíngxiànzhéxiān

hǎijuànyóubáiyuánlínzhēnziqīngzhānchǔshēngbozháipíngshēngzhìguīxiāngcóngxuétián

仇远

仇远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6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水澄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玉筝?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江水澄(chéng)澄江月明,江上何人搊(chōu)¹玉筝²?隔江和泪听,满江长叹声。
译文:江水清澈江月空明,江上是谁在弹拨玉筝?隔着江水一边流泪一边倾听,望着这漫漫江水长叹一声。
注释:越调:宫调名。凭阑人:曲牌名。江夜:曲题。¹搊:拨动,弹拨。²玉筝:对古筝的美称。筝是一种弹拨乐器。

  这是一首描写月夜于江上听筝的小令。此曲首句从清夜入手,描摹月夜江景,为下文写情蓄势;次句写筝声打破江夜的寂静;三句转写闻筝人的神态;末句写出听筝的反应。全曲构出一幅历历分明的江夜风情画,将写景记事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文句虽短,艺术价值却很高。

  此曲第一句先写月夜江景,水月映照,空灵明净,显示出澄澈宁谧的气氛。第二句写筝的声音。在月色中,不知是谁弹起玉筝,打破四周的寂寥,添增了神秘幽婉的韵味。第三句则从听筝人的神态,以背面敷粉的艺术手法,烘托筝声所表达的哀伤感情。第四句写江涛澒洞,它像是被筝声勾起的深沉的叹息。这样的写法,又把感伤之情推进一步。

  这首二十四字的小令,与白居易那首六百余言的著名长诗《琵琶行》有相似之处。同是江天月夜,同是不期而闻哀怨的音乐弹奏,这支《凭阑人》几乎可说是浓缩的《琵琶行》。只是白诗详尽地介绍了演奏的过程,弹者的身份、经历,以及听者哀怨的缘故,而小令限于容量,这一切都付阙如。但因此也造成了作品的悬念,令人遐想。筝声无端而至,哀怨无端而生,倏然以来,戛然以止,造成了全曲清凄超妙的风神。

  在技巧形式上,此篇属散曲巧体之一的“嵌字体”,各句都嵌有一至二处“江”字。“嵌字体”在诗歌中已有先例,如陶渊明的《止酒》诗,二十句中就句句含一“止”字。散曲“嵌字体”的最早作品,则是元好问的《喜春来·春宴》:“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此篇同嵌的“江”字,建立了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全曲出现的“江水”、“江月”、“江上”、“隔江”、“满江”的重复不仅多方位地充实了“江夜”的题意,而且表现了一唱三叹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80
2、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110-112

yuèdiàopínglánrénjiāngjiāngshuǐchéng--zhāngjiǔ

jiāngshuǐchéngchéngjiāngyuèmíngjiāngshàngrénchōuzhēngjiānglèitīngmǎnjiāngzhǎngtànshēng

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鉴诫录》
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¹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²,俄³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鉴。”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鉴诫录》
译文:有一天,(贾岛)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他开始是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也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用手做着推的动作,又做着敲的动作。不知不觉就走了半坊路,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贾岛却好似看不到一般。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清正严肃,出行时威势震动一路。贾岛不知不觉一直走到 (韩愈) 仪仗队的第三对,还在不停地做(推和敲的)手势。于是他被( 韩愈)左右的侍从推下了驴子,拥到韩愈的面前,贾岛方才醒悟过来。侍从想要责罚他,贾岛一一详细回答:“我偶然得了一联,吟到一个字没有定下来,神游到了诗中,以致于冲撞了您。我不是故意导致这个过失的,希望您明鉴。”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儿,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注释:¹炼:锤炼,引申为反复思考。²已:停止。³俄:不久,指时何短。⁴具对:一一详细回答。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满园花菊郁(yù)金黄¹,中有孤丛²色似霜。
译文: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注释:¹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²孤丛:孤独的一丛。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还似今朝(zhāo)歌酒席,白头翁(wēng)¹入少年场。
译文: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¹白头翁:诗人自谓。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8
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2-193

chóngyángshàngbái

bái tángdài 

mǎnyuánhuājīnhuáng zhōngyǒucóngshuāng 
háijīnzhāojiǔ báitóuwēngshàoniánchǎng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东宫¹白庶(shù)²,南寺远禅师³
译文: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每一次相见都能够使得自己心情平静许多。
注释:¹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也用来代指太子。²白庶子:即白居易,白居易曾在东宫担任庶子(大夫)。³远禅师:指与白居易同时代的自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译文:何时才能再次见到禅师呢?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

yuǎnshī--bái

dōnggōngbáishùzinányuǎnchánshī

chùyáoxiāngjiànxīnshìshí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译文:好大的山川,深谷内河流山路盘根错节。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译文:好美的紫色灵芝,可以暂时给我充当食物。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唐虞世远。吾将何归。
译文:前人的歌谣离现在已经很远,我将何去何从。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
译文:坐在华丽的马车下,我的忧虑还很大。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富贵之畏人兮。贫贱之肆志。
译文:富贵的时候还怕见人啊,做穷人的时候确还有远大的志向。

zhī

míng liǎnghàn 

gāoshān shēnwēi 
zhī liáo 
tángshìyuǎn jiāngguī 
gāogài yōushèn 
guìzhīwèirén pínjiànzhīzhì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