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嶔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嶔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tàishí--bái

yuǎnwànglǎocuóéjìnguānguàiqīnyíncáigāojiǔchǐshìruòqiānwànxún

qiànkōnghuáyángdòngzhòngdiékuāngshāncénmiǎoxiānzhǎngjiǒngyaránjiànménshēn

xíngzhìguānjīntōngqíngyīnwèiqiūxiānshěnshěn

tiān姿xìnwèishíyòngfēisuǒrèndāodǎozhēn

nǎizhǔrénzhòngzhīwànjīnzàozhěnéngzhīxīn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28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秋暮¹。乱洒衰荷²,颗颗真珠雨³。雨过月华,冷彻(yuān)(yāng)(pǔ)
译文:秋天的一个傍晚,大雨瓢泼.乱打着雨塘衰败的荷花,颗颗雨珠如珍珠般晶莹。雨过风停,明月升空.鸳鸯浦空寂冷彻。
注释:¹暮:傍晚。²衰荷:将败的荷花。衰:衰落,衰败。³真珠雨:像珍珠样的雨珠。⁴月华:月光,月光照射到云层上,呈现在月亮周围的彩色光环。⁵生:产生、出现。⁶彻:程度极深,透的意思。⁷鸳鸯浦:地名,水池边。这里是虚写。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如浦口等。此指水塘。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比喻美色荟萃之所。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池上凭阑¹愁无侣。奈²此个、单栖(qī)³情绪。却(bàng)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译文:她独自凭栏凝望,忧愁无侣而独宿。孤眠冷清煎熬着她的心。她站在鸟笼旁逗弄鹦鹉,向它诉说着对郎君的无限思念。
注释:¹凭阑:靠着栏杆,“阑”通“栏”。²奈:奈何,怎么办。³单栖:孤寂的停留。独宿。⁴情绪:情感。⁵却:表示转折。⁶傍:靠近。⁷共:在一起。⁸念:道白,说。⁹粉郎:何晏,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在这里指所思之人。

  这首《甘草子》是一篇绝妙的闺情词,属小令词。

  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比喻贴切,句中“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色,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紧接着,以顶针格写出“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两句。词连而境移,可见女主人公池上阑边移时未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雨来时池上已无鸳鸯,“冷彻鸳鸯浦”即有冷漠空寂感,不仅是雨后天气转冷而已,这对女主人公之所以愁闷是一有力的暗示。

  过片“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此词妙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仕女图。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因鸟语之戏不过是自我安慰,又岂能真正遗志空虚。

  《金粟词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是说柳永此词的尾句,类花间派,语辞艳丽,各是异彩,如“真珠”、“月华”、“鸳鸯”、“金笼”、“鹦鹉”等皆具辞彩。然不同的是环境的华美不能掩盖人物心境的空虚,这样写恰有反衬的妙用。

gāncǎo ·qiū

liǔyǒng sòngdài 

qiū luànshuāi zhēnzhū guòyuèhuáshēng lěngchèyuānyāng 
chíshàngpínglánchóu nài dānqíng quèbàngjīnlónggòngyīng niànfěnlángyán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
浪动灌(guàn)婴井¹,寻阳江上风。
译文:寻阳江上大风吹动巨浪,灌婴井中亦水翻如涛。
注释:¹灌婴井:传说井水很深,和长江相通,长江中有风浪,井水即动荡不止。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开帆入天镜¹,直向彭湖²东。
译文:扬帆启航驰在天一般大的如镜湖面,直向彭蠡湖东面而去。
注释:¹天镜:指鄱阳湖的湖面。形容湖水明净,涵映天空,犹如巨大的镜子。²彭湖:即彭蠡湖。
落景转疏雨,晴云散远空。
落景¹转疏雨²,晴云散远空。
译文:落日景色中忽然下起疏落小入,待天放晴云朵散向远空。
注释:¹落景:即将坠落的夕阳。景:同“影”。²疏雨:稀疏的小雨。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名山¹发佳兴,清赏²亦何穷?
译文:名山佳景引发人们佳美的情兴,清观幽赏怎能有所穷尽?
注释:¹名山:指庐山。²清赏:清新,赏心悦目。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石镜¹挂遥月,香炉(lú)²³彩虹
译文:巨大的石镜之上又有明月高挂,香炉峰上彩虹明灭。
注释:¹石镜:据《水经注》载,庐山东面悬崖上有一块大圆石,光滑如镜,可见人影。²香炉:即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部。³灭:消失。⁴彩虹:香炉峰周围多瀑布,水气经日光照射而形成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¹同。
译文:相思之时您我共对庐山美景,抬眼望去您我所见美景相同。
注释:¹君:指黄判官。

  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借用铺叙的方法,描写鄱阳湖的水翻如涛、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中描写了鄱阳湖和庐山的雄奇壮丽景象,境界开阔,想象丰富。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以形象的比喻写开船进入明亮如镜、水天一色的鄱阳湖的情景,尤为生动。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说:“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此诗篇末在畅叙游兴之中流露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言简而意深。

  “落景转疏雨,睛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描绘出一幅夕阳坠落、稀疏雨洒、睛云飘散的美景。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借用远月悬空、彩虹消失的景象,暗寓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夜幕不知不觉般如期降临。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思忆远方的友人,想像力超凡脱俗,宛如友人也正举目思忆诗人,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照应了题目,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全诗十二句,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前四句,写自己在风浪中开帆入湖,气势豪迈。第二段为中间六句,写湖上风光。本来落霞照湖面,水天共影,十分好看;忽而又下起了雨,不久又云散虹出,罩在庐山顶上,景象更为壮观。诗人佳兴勃发,清赏无穷,不觉月上中天,彩虹早已消失了。诗人情随景迁,写得错落有致。最后两句是第三段,清赏之余,不禁想起好友。如此良宵,友人也正举目思念诗人。正是如此,照应了题目,又留下了余味。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出版总社济南分社编.中学生一周一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03:258-259
长河起秋云,汉渚风凉发。
长河起秋云,汉¹(zhǔ)风凉发。
译文:秋天的季节,夜凉如水。一条银河横在天空,团团秋云让银河若隐若现。天上和人间一样,秋天的银河也变凉了,时有凉风吹过。
注释:¹汉:云汉,指银河。
含欣出霄路,可笑向明月。
含欣出霄(xiāo)¹,可笑向明月。
译文:织女从云雾中走出,她心情舒畅,微笑着一直走到明月的方向。
注释:¹霄路:指云路。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墠(shàn)¹,茹(rú)(lǘ)²在阪(bǎn)³。其室则迩(ěr),其人甚远。
译文:东门附近的郊野平地,茜草沿着山坡生长。他家离我很近,人却像在远方。
注释:¹墠:经过整治的郊野平地。²茹藘:草名。即茜草。³阪:小山坡。⁴迩:近。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东门之栗(lì)¹,有践²家室³。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译文:东门附近种着栗树,房屋栋栋整齐排列。哪里是不想念你?是你不肯亲近我。
注释:¹栗:木名。²有践:同“践践”,行列整齐的样子。³家室:房舍;住宅。⁴不尔思:即不思尔。不想念你。⁵不我即:即不即我。不亲近我;即:走进,接近。

  这首诗为先秦时代郑地汉族民歌。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男女对歌言情的诗篇。男子由茹藘起兴,表达了自己对心中女子的爱慕之情;女子巧妙地以思家室作答,从而表明自己正期待着男子的爱情。

  首章前二句,赋中有兴。点明了实地,展现了女家住所的特定环境。通过这幅明洁而富有生意的画面起兴,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端庄大度和丰盈美丽的风采。同时,也含蕴了小伙子凝神相望、思潮起伏的情态;广场空阔,毫无遮掩,一切景象,尽收眼底,从中得到了莫大的慰藉,又生发出无限的惆怅。因之后二句由景人情,展示小伙子烦忧的心境。“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正是咫尺天涯,莫能相近,其中自有无限的难言之痛

  有践家室,犹今谚语所称“好好人家”。次章变换场地,由女主人公登场,另是一番景象。前二句写景,一排排屋舍俨然的美好人家就坐落在城东那片高大的栗树丛中。从姑娘心目中的这幅繁茂的、欣欣向荣的图景来看,自是景中有情,它暗示了恋人的英俊与善良,是个理想的对象。其中也蕴含着美好的憧憬热烈的期待。后二句转人言情,正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姑娘在向意中人倾诉自己的爱慕之情忠贞之志也在埋怨小伙子近来为什么不来到自己身边表明心迹,因而姑娘感到孤独彷徨,她在哭泣,她在忧伤,她在饱尝着爱情遭受挫折时的无限悲苦。

  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观,日室迩人远者,男求女之词也。就次章而论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诗中自为赠答而均未谋面。”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两种图景,一样心愿。本来是好端端的美满姻缘,却遭到某种社会原因的阻挠,使得这对恋人深深地陷入烦恼与忧郁之中。男女青年热恋中可望不可及的内容,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但这首诗却通过两个不同的典型场景,让男女主人公分别登场,在望而不见的特定环境中倾诉衷曲,有境有情,充分表现了双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真实情义。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4-175
2、 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214-215

dōngménzhīshàn

shījīng·guófēng·zhèngfēng xiānqín 

dōngménzhīshàn zàibǎn shìěr rénshènyuǎn 
dōngménzhī yǒujiànjiāshì ěr  

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
浩浩¹长河水,九折²东北流。
译文:黄河的水浩浩荡荡,弯弯曲曲向东北方流淌。
注释:¹浩浩:水势浩荡的样子。²九折:形容曲折很多。
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
晨夜赴沧海¹,海流亦何抽²
译文:它日日夜夜,奔流不息,直奔沧海,而沧海横流又有巨大抽引力,使黄河水流无法停歇。
注释:¹沧海:碧青的大海。²抽:引出。
远适万里道,归来未有由。
远适¹万里道,归来未有由²
译文:远行万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
注释:¹远适:远行。²由:因缘。
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
临河累¹太息²,五内³怀伤忧。
译文:面对着河面,只能一再叹息,心中充满了充满了无限悲伤和忧虑。
注释:¹累:通假字,同“屡”。²太息:即长声叹息。太,通大。³五内:指人的五腑六脏,此是说内心忧伤。

  这首别诗共八句,分为两层,前四句写景,景中寓情,后四句抒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比兴寄托,浑厚流转,雄浑悲壮,意境高远。

  诗的前四句是触景生情之作,“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晨夜赴沧海,海流亦何抽。”上两句状出黄河九曲,奔腾不已的雄伟的形象。下两句则又是写实与幻想并用,丰富与具体化黄河形象。前浪催后浪,倾泻入海。一个赴字状出水流之急,更赋情韵。一个迹字,承接赴字,状出大海从容不迫之貌,不停地接纳河水。一急一缓,摇曳生姿。景象壮观,意境阔远,气魄宏大,动人心魂。作者笔下的黄河形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它的主要特征,源远流长,波涛汹涌,曲折入海。尤其是状写黄河动态,更赋情韵,耐人寻味。赞叹、惊异、畅快之情,从笔底流出,而又深有寄托,比衬出下面的夜里之行,亦寓有子 (孔子) 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之感。为后四句抒情张目。

  后四句写远适夜里,而又不能归之情。“远适夜里道,归来未有由。临河累太息,五内怀伤忧。”古人追求功业,重名利,以光宗耀祖,夜古流芳。汉末文人常发出类似感叹。“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铖轲长苦辛。” 人生短暂,应先取高官厚禄。因为“荣名以为宝”。当然仕途并非平坦大道可走,朝廷中重要官位也不是唾身可得。因此他们感叹“立身苦不早”,“虚名复可益”,“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等等,不一而足。因此并非是应玚不能归家,而是理想、事业的原因。思亲怀乡,时光流逝,求仕焦急,齐聚内心,矛盾冲突,日夜折磨,难以排遣,致使五内俱伤。逢景遇事,即进发而出,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诗人以自已感伤的形象作结,意味深长。

  应玚的二首《别诗》,起调都很高昂令人感奋。“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浩浩长河水,九折东北流”莽莽苍苍奔突而来,多么的壮美,又是多么的饱含深情。这种高亢的起调,使诗歌在短篇中开拓出扩大的境界,扩大了感情的容量,且使它所领起的下文,也被高唱的基调多笼括。建安诗歌,以慷慨悲凉著称,而建安诗歌多自高唱起调的表现方式,则是形成这种慷慨悲凉诗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年10月:第216-219页
2、 王巍,李文禄.《建安诗文鉴赏辞典》.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13-516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