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条无风亦自动,繁艳著雨更相宜。
少陵不奈被花恼,终日颠狂觅酒卮。
长条无风亦自动,繁艳著雨更相宜。
少陵不奈被花恼,终日颠狂觅酒卮。
韩维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 8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湖上风来波浩渺(miǎo)¹。秋已暮²、红稀香³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译文:微风轻拂着湖水,更觉得波光浩渺,正是深秋的时候,红花叶凋,芳香淡薄。水光山色与人亲近,唉!我也说稀清这无比的美好。
注释:¹浩渺:形容湖面空阔无边。²秋已暮:秋时已尽。³红、香:以颜色、气味指代花。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¹花汀²草。眠沙鸥鹭(lù)³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译文:莲子已经成熟,莲叶也已衰老,清晨的露水,洗涤着水中蘋花,汀上水草。眠伏沙滩的水鸟也稀回头,似乎遗憾人们归去的太早。
注释:¹蘋:亦称田字草,多年生浅水草本蕨类植物。²汀:水边平地。³眠沙鸥鹭:眠伏在沙滩上的水鸟。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南渡前的早期。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忆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 

  “湖上风来”句起语不俗,避开俗套。秋高气爽,常见风平波静,而一旦朔风初起,便会吹起悠远的水波,宣告着深秋到了,所以说“秋己暮”。而一句“红稀香少”,更通过自然界色彩和气味的变化,进一步点染了深秋的景观。大自然总是宜人的,深秋季节却别有滋味,这里,作者不说人们如何的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了。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也才能真的领略到大自然的水光山色中的景物美,所以,作者所说的“说不尽、无穷好”言之有根,是从心田深处发出的真诚的赞颂之语。 

  下片虽然仍是对秋景色的继续描绘,但却不是简单的重复。莲实叶老、露洗苹草,都标示着深秋的时令,人所共见,却易于忽略,一经作者点染,便觉秋意袭人。而沙滩上勾头缩颈睡眠的鸥鹭等水鸟,对于早早归去的人们头也不回,似乎以此表示了它们的不满。这里,鸥鹭也人格化了,与上片的山水的感情化似是同样手法,但却一反上片的山水“与人亲”,而为鸥鹭对人恨,这一亲一恨之间就带给读者以清新多样之感,且通过人们郊外的不能久留,更深一层地透露出深秋的到来。

  这首词造景清新别致,描写细密传神,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物我交融的深秋美意,耐人寻味。

shuāngdiàowángsūn ·shǎng

qīngzhào sòngdài 

shàngfēngláihàomiǎo qiū hóngxiāngshǎo shuǐguāngshānrénqīn shuōjìn qiónghǎo 
liánchénglǎo qīng pínhuātīngcǎo miánshāōuhuítóu hèn rénguīzǎo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宋人或¹²玉,献诸³子罕。子罕弗(fú)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司城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
注释:¹或:有个人。得:得到。³诸:兼词,相当于“之于”。⁴示:给……看。⁵故:所以。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¹宝,尔²以玉为宝,若³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有其宝。”稽(jī)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shǔ)以示儿子¹⁰,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¹¹,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¹²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¹³弥精¹⁴,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译文: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出这个玉是想请求免于死难。”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乡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所以宋国的长者说: “子罕不是没有宝贝,而是他的宝贝与众不同啊。”要是把百两黄金与黄鹂鸟给一个婴儿选,他肯定要黄鹂鸟;把和氏之璧和百两黄金给一个鄙俗的人选,他必取黄金;把和氏之璧和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给贤者选,贤者必取至言。人的知识越精深,他的抉择也越精妙;只能看到糟粕的人,只会去获取糟粕。子罕所看到的精华就是最精华的东西啊。
注释:¹以……为:当做。²尔:代词,你。³若:倘若,假若。⁴不若:不如。若,动词,如。⁵人:各人,各自。⁶稽首:叩头。⁷长者:年高有德的人。⁸宝:宝物,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宝。⁹搏黍:黄莺。¹⁰儿子:婴儿。¹¹鄙人:鄙俗的人。¹²道德之至言: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至言,极其高超或高明的言论。至,极致,至极。¹³知:通“智”,知识或智慧。¹⁴精:精深。

  这是一段讨论道德的文章,在大多数普通人眼中,金银珠玉是宝贝,但是在贤德的人看来,道德才是真正的宝贝。

  文章一开头就揭示了献玉者与子罕对宝物截然不同的看法。子罕所说的“宝”即精神的宝物,是超脱于物质层面的宝。他以此为宝,表明了子罕非比寻常的良好道德品质。作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强调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由此得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一个人的选择就越精妙。这里的知识:一指道德修养,二指智力培养。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要有精神追求。贤者从和氏璧和道德之言中选择后者这里是道德修养提升的需要,体现了贤者道德的崇高。当今社会有些人抵不住诱惑无法坚守本性,在物欲面前心理失衡,这是道德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的缘故。

粤峤犹存拜汉台,东南半壁望中开。
粤峤(qiáo)¹犹存拜汉台²,东南半壁望中开。
注释:¹粤峤:峤,尖而高的山。粤峤,同“穗”岭,即广州的山,指越秀山。²拜汉台:指越王台。因赵佗终于归顺汉朝,故说拜汉。
命归亭长占王业,人起炎方见霸才。
命归亭长占王业¹,人²起炎方³见霸(bà)才。
注释:¹“命归”句:命,命运;亭长,指刘邦,因刘邦参加农民起义前曾任泗水亭长。²人:指赵佗。³炎方,南方。
日月行空从地转,蛟龙入海卷潮回。
日月¹行空从地转,蛟(jiāo)龙入海卷潮回。
注释:¹日月:暗合“明”字。隐括含意是:抗清斗争还在继续,复明仍有希望。
山川自古雄图在,槛外时闻绕电雷!
山川自古雄图在¹,槛(jiàn)²外时闻绕电雷!
注释:¹“山川”句:山川,此代指中国。²槛:栏杆。

  廖燕在1647年初至广州,为时一年。这一年十二月,吴三桂联合耿精忠、尚之信发动叛乱,三藩之乱起。数月之间,连陷辰州、沅州等地,据岭南六省。此时,斗争性质未明,廖燕寄予复明厚望。于是,在广州写了这首诗,时间当在1647年末,或1648年春。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也。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
子皮¹欲使尹何²³。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¹⁰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¹¹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于郑国,栋¹²也。栋折榱(cuī)¹³崩,侨¹⁴将厌(yā)¹⁵焉,敢不尽言¹⁶?子有美锦¹⁷,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¹⁸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¹⁹?侨闻学而后入政²⁰,未闻以²¹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猎²²,射御²³²⁴,则能获禽²⁵;若未尝²⁶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²⁷,何暇思获?
译文:子皮想让尹何治理一个采邑。子产说:“尹何年轻,不知能否胜任。”子皮说:“这个人忠厚谨慎,我喜爱他,他一定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到那里学习一下,就会更加懂得治理政事的方法。”子产说:“不行。你如果喜爱一个人,总是希望对他好,做对他有利的事情。现在您喜爱别人,就想让他来管理政事,这就如同让一个还不会拿刀的人去割肉一样,多半会割伤自己。您的所谓爱人,只不过是伤害人家罢了,那么以后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在郑国如同房屋的栋梁,栋梁折断了,屋椽自然要崩塌,我也会被压在屋子底下,因此怎敢不把自己的全部想法说出来呢!譬如您有一块美丽的锦缎,您一定不肯让人用它来练习剪裁衣服。担任大官、治理大邑,这些都是人们身家性命之所寄托,却让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担当。大官大邑与美丽的锦缎相比,不是更加贵重吗?我只听说过学好了然后才去管理政事,没听说过就用治理政事的方式来让他学习的。如果真这么做,一定会受到危害。比方打猎吧,射箭、驾车这一套练熟了,才能猎获禽兽;假若从来就没有登过车、射过箭和驾过车,总是为翻车发生事故(翻车压死)而提心吊胆,那么,哪里还顾得上猎获禽兽呢?”
注释:子产:即公孙侨,郑国大夫。¹子皮:郑国大夫,名罕虎,公孙舍的儿子。²尹何:子皮的年轻家臣。³为:治理。⁴邑:封邑,采邑。⁵少:年轻。⁶愿:谨慎老实。⁷不吾叛也:上古汉语用“不”等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一个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如“吾”是动词“叛”的宾语,放在“叛”的前面。⁸夫:人称代词,他。下句的“夫”同。⁹治:治理,管理。¹⁰利之:使之有利。¹¹其:难道。用于句首,表示反问。¹²栋:栋梁。¹³榱:屋椽。¹⁴侨:子产名。¹⁵厌:通“压”。下文“厌覆”的“厌”同。¹⁶尽言:无保留地把话说出来。¹⁷锦:有彩色花纹的绸缎。¹⁸庇:庇护,寄托。¹⁹其为美锦,不亦多乎:它比起美锦来价值不就更多吗?这是说官邑重于美锦。²⁰入政:参加管理政务。²¹以:靠,凭借。²²田猎:打猎。²³射御:射箭驾车。²⁴贯:通“惯”,习惯,熟习。²⁵禽:通“擒”。也可作名词讲,指鸟兽。²⁶尝:曾。²⁷败绩厌覆是惧:即“惧败绩厌覆”。这是为了强调宾语“败绩厌覆”,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是”字复指。败绩,指事情的失利。厌覆,指乘车的人被倾覆辗压。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子而行。”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子皮曰:“善哉!虎¹不敏²。吾闻君子务³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远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后知不足。自今请虽吾家,听¹⁰子而行¹¹。”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¹²心所谓危,亦以告也。”子皮以为忠¹³,故委政焉。子产是以能为郑国。
译文:子皮说:“太好了!我这个人很笨。我听说过,君子总是努力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的遥远的事情,小人总是使自己懂得那些微小的眼前的事情。我是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是知道加以爱惜的;大官、大邑,这是身家性命之所寄托,我疏远而轻视它。假如没有您这番话,我是不会懂得这个道理的。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从现在起才知道,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从今以后我请您允许,就是治理我的封地,也要听您的意见行事。”子产说:“人心的不同,就像人的面貌一样。我怎敢说您的面貌同我的一样呢?不过我心里认为危险的事情,还是要奉告的。”子皮认为子产非常忠实,所以就把郑国的政事委托给他。子产因此才能治理郑国。
注释:¹虎:子皮名。²敏:聪明。³务:致力。⁴远:疏远,疏忽。⁵慢:轻视。⁶微:无,非。⁷他日:从前。⁸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⁹请:请求。¹⁰听:听凭。¹¹行:做。¹²抑:不过,然而。表示转折的连词。¹³子皮以为忠:子皮以子产为忠。是以:因此。

  文章记述了郑国的上卿子皮和继任子产的一段对话,表现了子产的远见卓识和知无不言的坦诚态度,而子皮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二人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堪称人际关系的楷模。文章围绕用人问题展开对话,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简练畅达,叙述线索清晰,善用比喻,层层论证,令人信服。

  文章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的反对:“ 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 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¹。香非在蕊(ruǐ),香非在萼(è),骨中香彻(chè)²
译文:花开的时候像雪,凋谢的时候仍然像雪,在百花之中的确是绝无仅有。散发出来的清绝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而是从骨子里飘荡出来的,清绝透彻。
注释:亳(bó)社:指亳州(今安徽亳州)祭祀土地神的社庙。另义,亳社,即殷社。古时建国必先立社,殷建都亳,故称亳社,故址在今河南商丘。¹花中奇绝:花中奇物而绝无仅有。²骨中香彻:梅花的香气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彻,透。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¹。直饶(ráo)更、疏(shū)疏淡淡²,终有一般情别³
译文: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惭得减损了自己的容颜。即使仍然花影稀疏清绝淡淡,终究另有一种非其他媚俗之花可与之相比的情致。
注释:¹堪羞损、山桃如血:可以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羞惭而减损自己的容颜。堪,可以,能够。损,煞。很的意思。²直饶更、疏疏淡淡:即使枝叶花朵再疏淡。从然,即使。³终有一般情别:终究另有一种情致(非其他媚俗之花可比)。

  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色、香、形的描写,赞美梅花的骨中香彻与别有情致。

  上阙写梅花如雪的颜色与透骨的清香。“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三句集中笔墨,用重复叠句而略更数字的方法极写梅花颜色的奇绝。突出了梅花颜色的与众不同。“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三句与前三句运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写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另一个方面——香,告诉人们,梅花的清香不是从花蕊散发出来的,也不是从花萼散发出来的,而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突出描写了梅花的香彻透骨的特点。与“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联系起来看,上下两联似对非对,遣词灵动,看似无意,实则工于运笔。

  下阙写以山桃作比衬,刻画梅花神韵和品格。“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山桃花衬托梅花非凡的神韵。梅花非但独占了小溪的轻风和明月,还将那鲜艳无比的红红的山桃花羞怯惭愧得减损了几分颜色,可见梅花的气质和神韵的超凡脱俗。“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写梅花的另一大特点,纵然枝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最终还是别有一番媚俗之花所不能与之媲美的超凡情致,枝疏有疏落横斜篱落之韵,香淡有清香淡雅之美,这便是梅花高洁的品格。

  在这首咏梅词中,词人写的是梅花的非凡的神韵和高洁的品格,实际也是自己所向往的人格的写照,词人在梅花的高洁的品格中寄托了自己的志趣和情操。

参考资料:
1、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 :第107-108页 .

yánjiǎoér ·shèguānméi

cháozhī sòngdài 

kāishíxuě xièshíxuě huāzhōngjué xiāngfēizàiruǐ xiāngfēizàiè zhōngxiāngchè 
zhànfēng liúyuè kānxiūsǔn shāntáoxuè zhìráogèng shūshūdàndàn zhōngyǒubānqíngb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