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中秋月,孤斋病客心。庭闱兼喜惧,书问隔浮沈。
万里中秋月,孤斋病客心。庭闱兼喜惧,书问隔浮沈。
地出西江永,天旋北极深。苍茫家国意,搔首独长吟。
地出西江永,天旋北极深。苍茫家国意,搔首独长吟。
傅若金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字与砺,一字汝砺,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傅若金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 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1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xuán)¹离别。
译文:无边烟水把你我隔开,音信也早已断绝。唯有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
注释: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¹悬悬:遥远。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碧日¹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夜夜长留半被²,待³君魂(hún)梦归来。
译文:整天感怀往事伤心,愁眉像铁锁难以打开。夜夜留着半边锦被,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注释:¹碧日:整天。²被:棉被。³待:等候,逗留,迟延。

  《清平乐》“词语浅薄”,甚而疑为后人伪托。这首词表面上抒写了一位思妇离别之苦,实际上通过女主人公的内心描写,塑造出一位热情、大胆,对生活充满强烈追求的可爱的妇女形象。诗人借梦中相聚,一方面把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赤裸裸的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对思妇的这种不可扼杀的爱情的歌颂和赞美。

  上阕用环境衬托写愁苦心情。“烟深水阔”,音信也无;碧天明月,乐景哀情,一个“偏”字,迁愁于月,烦心之至,愁苦之至。“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与此同。窦娥临刑,怨地怨天,都是怨极的表现。“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碧天云边明月,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悬悬”惦记昼夜悬悬思恋。

  下阕用表情行动写愁苦与盼归。“愁眉似锁难开”是表情、心情;“夜夜长留半被,待君梦魂归来。”是行动,是切盼,更是痴情。难得词人奇思异想,把思妇情思写得深而再深。迁愁怨于明月,留半被待魂归,奇想幽深,构成此词的特色艺术。“夜夜长留半被”,晚上孤独等候,睡了留着半边锦被。“待君魂梦归来”,希望在入睡的梦灵魂相遇。直接抒发了思妇的愁苦和思念,百转千回。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74页
2、 蒋景明.李白笔下的妇女之歌[J].邵阳师专学报.1994(3) 28-29

qīngpíng··yānshēnshuǐkuò--bái

yānshēnshuǐkuòyīnxìnyóuwéiyǒutiānyúnwàiyuèpiānzhàoxuánxuánbié

jǐngǎnshìshāng怀huáichóuméishìsuǒnánkāizhǎngliúbànbèidàijūnhúnmèngguīlái

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涌夫波涛。纷对回合仰伏以离迾兮,若重墉之相褒。争生角逐上轶旁出兮,其下坼裂而为壕。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阳不舒以拥隔兮,群阴冱而为曹。侧耕危获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㘎代狴牢之吠嗥。胡井眢以管视兮?穷坎险其焉逃?顾幽昧之罪加兮,虽圣犹病夫嗷嗷。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
楚越之郊¹²万山兮,势³腾涌夫波涛。纷回合仰伏以离迾(liè)兮,若重(yōng)¹⁰之相褒¹¹。争生¹²角逐¹³上轶(yì)¹⁴旁出¹⁵兮,其下坼(chè)¹⁶裂而为壕(háo)¹⁷。欣¹⁸下颓¹⁹以就²⁰顺兮,曾(zēng)²¹不亩平²²而又高。沓(tà)²³云雨而渍(zì)²⁴厚土²⁵兮,蒸²⁶郁勃²⁷其腥臊²⁸。阳²⁹不舒³⁰以拥隔³¹兮,群阴³²(hù)³³而为曹³⁴。侧耕³⁵危获³⁶³⁷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³⁸。攒(cuán)³⁹林麓(lù)⁴⁰以为丛棘⁴¹兮,虎豹咆㘎(hǎn)⁴²代狴(bì)⁴³之吠嗥(háo)⁴⁴。胡⁴⁵井眢(yuān)以管视⁴⁶兮?穷⁴⁷坎险⁴⁸其焉逃?顾⁴⁹幽昧之罪⁵⁰⁵¹兮,虽⁵²圣犹病⁵³夫嗷嗷⁵⁴。匪⁵⁵(sì)⁵⁶吾为柙(xiá)⁵⁷兮,匪豕(shǐ)⁵⁸吾为牢⁵⁹。积⁶⁰十年莫吾省⁶¹者兮,增蔽⁶²吾以蓬蒿(hāo)⁶³。圣⁶⁴日以理⁶⁵兮,贤⁶⁶日以进⁶⁷,谁使吾山⁶⁸之囚吾兮滔滔⁶⁹
译文:永州的外郊群山环绕,山峰好像波浪一样向前奔腾着。高低错落的群山互相掩映,就好像是重重叠叠的墙壁在比试各自的高度。它们都争抢着往上面冲、往外面跑,山峰的下面,仿佛是断裂了的壕沟一样。人们都还在为平坦的地势而高兴,可还没有高兴完一亩地的地方,地势就又开始变高了。每当山里面有云雾的时候土地就会被打湿,蒸腾出的味道十分腥臊。阳气在这里淤积不前,许多冰凉的阴气就和它开始结合。劳苦大众们都在危险的山上劳动才能够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我对他们所遭受的这些辛劳十分同情,也很心疼!山峰下面茂密的森林就像是将我束缚住的荆棘一样,老虎、豹子的吼声就像是看管监牢的野兽的叫声。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呆着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原因是即使是到了险阻的群山外面也没有可以逃往的地方!所以在自己受到莫名的冤屈的时候,就算是圣人也是害怕恶语中伤的。我本来不是兕,但是被关到了木笼里面;我本来不是猪,但是被关进了牢圈!足足十年过去了,没有人来问过我,在我身边好像只有那些遍野的蓬草和蒿草!只是世事得到不断的治理,贤德的人才能被重用,是谁把我困在这无边无涯的深渊里的?
注释:囚山:指作者被囚禁在山上,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长时间地被山包围,好像是被囚禁了似的。¹楚越之郊:指的是楚地和越地的边郊处,借指作者被贬之地永州。²环:围绕。³势:山势。⁴腾涌:奔腾的样子。⁵纷: 特别多的样子。⁶对:是。⁷回合:围绕。⁸离迾:有的离散,有的遮挡。迾,遮挡。⁹重:重重叠叠。¹⁰墉:指城墙。¹¹褒:本义为赞颂,在这里通“抱”,指环绕。¹²争生:比着加高。¹³角逐:竞相争胜。¹⁴轶:超出、超过。¹⁵旁出:多方伸展。¹⁶坼:迸开,出现裂痕。¹⁷壕:沟壑。¹⁸欣:高兴、喜欢。¹⁹颓:倾斜。²⁰就:趋向、趋从。²¹曾:可是、但是,竟然。²²不亩平:不到一亩地是平的。²³沓:集合、聚合。²⁴渍:润泽。²⁵厚土:指土地。²⁶蒸:指瘴气。²⁷郁勃:茂盛。郁,变得强烈。²⁸腥臊:很难闻的气味。²⁹阳:指阳气。³⁰舒:舒展、顺畅。³¹拥隔:堵塞。³²群阴:众多污秽。阴,指阴气。³³冱:冻裂。³⁴曹:相照应、掩映。³⁵侧耕:在山边耕作。侧,指土地不平坦。³⁶危获:在高险的山地上收获。³⁷苟:苟且。³⁸增劳:加重劳苦。³⁹攒:聚集,集中。⁴⁰麓:指山脚。⁴¹丛棘:指的是古代囚禁犯人的地方,为了防止犯人逃跑,周围都用荆棘堵上。⁴²咆㘎:动物吼叫的声音。⁴³狴牢:在这里指的是监狱。狴,古代的一种野兽,叫作狴犴(àn),是用来看护监狱门的。⁴⁴吠嗥:大叫。⁴⁵胡:为什么。⁴⁶井眢以管视:坐井观天。眢,井枯无水,一作“殒”;管视,见识狭隘。⁴⁷穷:历尽。⁴⁸坎险:地势上高低错落。⁴⁹顾:顾念,念及。⁵⁰幽昧之罪:没有名目的罪过。幽昧:昏暗不明。⁵¹加:加身。⁵²虽:即使。⁵³病:忧虑、忧患。⁵⁴嗷嗷:杂乱的声音。⁵⁵匪:同“非”,不是。⁵⁶兕:像犀牛一样的野兽。⁵⁷吾为柙:指我被关在木笼中,意同“柙吾”。柙,关猛兽的木笼;为,被。⁵⁸豕:猪。⁵⁹吾为牢:我被关在牢圈中,意同“牢吾”。⁶⁰积:一共。⁶¹省:问起、问候。⁶²蔽:遮蔽,埋没。⁶³蓬蒿:这里指蓬草和蒿草。⁶⁴圣:开明的君主。⁶⁵理:治理。⁶⁶贤:优秀的臣子。⁶⁷进:提拔进用。⁶⁸吾山:指永州的自然山水。⁶⁹滔滔:形容时间的流逝。

  这篇赋描写了永州群山环绕宛如牢笼的景象,运用两句说一事的方法,层层推进,“兮”字加在中间,能更充分的表达感情,楚辞的悲怆之感油然而生,赋的后半部分直抒胸臆,放声号哭,让人只觉悲不忍闻。全赋淋漓尽致地抒泄了作者的痛苦与悲凉。

  开头八句,写地处楚、越之间的永州的山形地势。“楚越之郊”二句说永州地区万山环绕,山势腾踊如波浪起伏。“波涛”一喻,是从其动态方面来看的。“回合仰伏”二句,又说山丘峰峦之形态,或环回,或接合;或上仰,或下伏;或稍离,或遮拦,不一而足。“重墉”一喻,是从其静态方面来看的。“沓云雨”四句,写永州之气候让人难以适应:过量的雨水浸沤着厚厚的泥土,腐草烂叶蒸腾着腥臊的气味;阳气被壅隔而不能舒发,阴气却连成一片,沉凝固塞,笼罩着山林。这使当地人民生活困苦,也使作者的身心健康都受到严重摧残。“哀斯民之增劳”一句有如《离骚》“哀民生之多艰”一句,将自己和民众的痛苦全部包含在内。

  “攒林麓”二句以林麓代丛棘,以虎豹代狱大,以明喻第二次点题。“胡井眢”句就自身立言:我为何这样缺乏远见,乃至历尽坎坷险阻而无处逃遁,没有出路?作者为了实现政治理想而参加“永贞革新”,正所谓“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结果却是远贬蛮荒,正是“井眢管视”。“顾幽昧”二句,立即转入正论,这是第三次点题,其中“虽圣”一词有着强烈的反讽意味。最后以“山之囚吾”第四次点题,淋漓尽致地抒泄了作者的痛苦与悲凉。

  全赋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通过“借喻”的手法,突破传统的“以朝市为笼”,把永州的群山比作狴牢,以极为奇特的构思,通过两句说一事来层层推进,巧妙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压抑十年却无处诉说的幽怨激愤。

参考资料:
1、 罗斌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第一卷.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217-219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著.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37-38
3、 赵逵夫编.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420-422
4、 毕万忱,何沛雄,洪顺隆著.中国历代赋选(唐宋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210-212
5、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3卷 重排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第1版:12-16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xiù)¹耸寒色,精庐²向此分。
译文: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注释:¹众岫:群山。岫:峰峦。²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流星¹透疏水²,走月逆行云³。(疏水 一作:疏木)
译文:清澈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
注释:¹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²疏水: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³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译文:高山绝顶之上来星稀少,独鹤单栖于绝顶苍松之上,卓尔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译文: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星炼字的精妙,为后星所激赏。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星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星入胜。最奇者,诗星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星之所以称为诗星,其感觉必异于常星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星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星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从自然景观转星星事议论。“绝顶星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星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星想到植松养鹤之星。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星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星一星而已。如是,诗星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星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星叹而观止。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543-544 .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昔疏广、受¹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是公卿设供帐²,祖道³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译文:古时候疏广、疏受叔侄二人,因为年老,同一天辞掉职位离去。当时,朝廷中的公卿摆设宴席,在京都门外为他们饯行,车驾有数百辆之多;道路上旁观的,有很多人为之感叹并流下了眼泪,无不称赞他们贤明。汉代的史书既记载了他们的事迹,而后世擅长绘画的人,又画下了他们的形象,到今天依然光彩照人,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前不久发生的事情。
注释:杨少尹:名巨源,蒲州(今山西水济)人。¹疏广、受:即疏广、硫受,西汉人。疏广为太傅,其侄疏受为少傅。年老同时辞官,百官盛会欢送,封建时代传为美谈。²设供张:即设供帐,陈设帐度举行酒宴。³祖道:钱行。⁴汉史:指《汉书》。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国子司业¹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译文:国子监司业杨巨源,正以他善于写诗来教育学生,一旦到了七十岁,也禀白丞相离职回归他的故乡。世上常说古时的人和现今的人是不能并论的,而今杨巨源与疏氏二人,他们的思想难道有什么差异吗?
注释:¹国子司业:国子监的司业。国子:唐代最高学府;司业:学官,是国子监的副职。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予忝(tiǎn)¹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译文:我攀附于公卿之末,恰逢生病不能出去送行。不知道杨少尹走的时候,都城门外送行的有多少人?车有多少辆?马有多少匹?道边的旁观者,也有为他的行为感叹,知道他是贤者的,还是没有呢?而史官能不能铺张渲染他的事迹,写成传记以做为疏氏二人的事迹的继续呢?不会冷落寂寞吧?我看到现在世上没有擅长绘画的,而画还是不画,也就不必考虑了!
注释:¹忝:有愧于。谦词。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译文:然而我听说杨侯的辞归,丞相中有敬重而怜惜他的,奏明皇上任命他为其故乡河中府的少尹,以便不断绝他的俸禄;又亲自写诗来慰勉他。京城中擅长写诗的人,也作诗来应和。又不知道古时候疏氏二人的归乡,有这样的事吗?古人与今人相同还是不同,不得而知啊!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¹,举²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³。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译文:中古以后的士大夫,往往依靠官俸来养家,罢官之后就无归宿之处。杨侯刚成年,便在他的家乡被荐举,参加了《鹿鸣》宴而来到朝廷的。现在回到故乡,指着乡间的树说:“那些树是我的先人种的。”“那条溪流,那座山丘,是我小时候钓鱼、游戏的地方。”故乡的人没有不对他表示敬意的,人们告诫子孙要以杨侯不舍弃故土的美德做为榜样。古人所谓“乡先生”,逝去之后能够在乡里社庙中享受祭祀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吧?
注释:¹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²举:通过科举考试。³法:仿效。⁴没:通“殁”,死。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汉代二疏年老辞位的典故,处处为后文的对照设伏。疏氏权侄的事迹无疑是很多的,但作者只突出了两点:一是年老及时告退;二是其行动得到了人们的充分理解和肯定,不仅送行场面热烈,连路旁的观众也共盲其贤,汉史既传其事,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所以至今照人耳目。

  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从与二疏对比的角度写杨君告老归乡。先肯定其同,再展示其异。杨君和二疏一样,也是年满七十,即主动求归,这是二者相同之处。作者首先肯定其同,不仅是为了提高杨君的地位,突出他归乡的意义,而且也是为了批驳“古今人不相及”这个当时颇为流行的错误观点。作者是一个儒家道统论者,并以道统的继承者自居,到处鼓吹先圣先王之道。他认为七十而致仕,归老乡里,这也是儒家道统的一种表现。杨君与二在这方面的一致,正好说明儒家道统可以继承,是对“古今人不相及”这个观点的最好驳斥。杨君告老归乡的行为既然可以和二疏媲美,那么他就应该得到人们同样的理解和赞扬,可实际情况却完全两样。杨君去时,既没有看到热烈的送行场面,也没有听到发自内心的赞扬,史既不传其事,图其迹的画当然就更谈不上了。丞相虽有爱惜之心,告之于朝,为其邑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动之,京师的诗友,也相属而和,这些似乎可以减少一点冷落。但是,他们诗歌的主旨都落在那个“劝”字上。无非是动其继续为官,不归其乡罢了。可见他们都为“以官为家”的时尚所束缚,并没有真正了解杨君的志趣,没有真正理解杨君此行的意义,他们并不是杨君真正的知音。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在篇末才发出出了那么深沉的感叹。

  最后一段第三部分,直接摹写杨君的归乡情趣,点明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这段文字不长,但内容丰富。作者先用“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的不良现象作反衬,意在突出杨君告老归乡的意义。这儿的“中世”应该理解为中世以来,而且主要是影射当时的官场。有人说,不去其乡,这在唐代属“本等之常事”。就科举制度而言,年老致仕归乡,应该是本等常事,但中国的官场历来都是原则归原则,行动归行动。像杨巨源这样按例归乡的官员很可能还是凤毛麟角。唯其稀少,才觉得珍贵,唯其稀少,才值得大力提倡。作者之所以如此热心地宣扬杨君的事迹,其用意大概就在此吧。接着作者又补写一句杨君初出仕的情景,说他是刚成年就离开了家乡,这可能是为了突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最后,作品以深沉的感慨作结“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这是对杨君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世风日下的无穷感叹。

  文中把杨辞职归乡的情景跟历史上有名的二疏具体进行比较,从而突出了杨巨源思想品德之美。写作注意前后照应,富于变化,并且反复咏叹,言婉情深,作者的思想感情灼然可见。

参考资料:
1、 (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陶雅慧注译.国学古典名著 无障碍阅读本 古文观止 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09:第86-88页
2、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二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07月:第299-302页

sòngyángshàoyǐn

hán tángdài 

    shūguǎng广 shòuèr niánlǎo zhāowèiér shìgōngqīngshègòngzhàng dàoménwài chēshùbǎiliàng dàoguānzhě duōtànxià gòngyánxián hànshǐchuánshì érhòushìgōnghuàzhě yòu zhìjīnzhàoréněr ruòqiánshì 

    guóyángjūnyuán fāngnéngshīxùnhòujìn dànniánmǎnshí báixiāng guīxiāng shìchángshuōjīnrénxiāng jīnyángèrshū  

    tiǎnzàigōngqīnghòu bìngnéngchū zhīyánghóushí chéngménwàisòngzhěrén chēliàng  dàopángguānzhě yǒutànzhīwéixiánfǒu értàishǐshìyòunéngzhāngshìwéichuán èrshūzōngfǒu luòfǒu xiànjīnshìgōnghuàzhě érhuàhuà lùn 

    ránwényánghóuzhī xiāngyǒuàiérzhīzhě báiwéishàoyǐn jué yòuwéishīquànzhī jīngshīzhīchángshīzhě zhǔérzhī yòuzhīdāngshíèrshūzhī yǒushìshìfǒu jīnréntóngtóng wèizhī 

    zhōngshìshì guānwéijiā suǒguī yánghóushǐguàn xiāng  鹿míng érlái jīnzhīguī zhǐshùyuē  mǒushù xiānrénzhīsuǒzhòng mǒushuǐ mǒuqiū tóngshísuǒdiàoyóu  xiāngrénjiājìng jièsūnyánghóuxiāngwéi zhīsuǒwèixiāngxiānshēngérshèzhě zàirěn zàirén 

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鸟之累百,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
当九秋¹之凄清,见一鹗(è)²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³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hé),肃肃逸响;杳(yǎo)不可追,俊无留赏。彼何乡之性命,碎今日之指掌。伊鸷(zhì)¹⁰之累百,敢同年而争长?此雕之大略也。
译文:正当凄凉冷清的深秋时节,一只大雕冲天而上。它自负材具非凡,横穿寒秋独来独往。劲健的毛羽,发出肃肃的声响,刹那间便远得看不见,踪影难寻,动作迅捷神速,使人无暇细看。那个不知何处的生命,今日碎裂在它的指掌。那些鸷鸟即使数以百计,岂敢与它同日而语,一争雄长?这是的大致情况。
注释:¹九秋:九月之秋。²鹗:雕。³横:充满。⁴杀气:秋天肃杀之气。⁵梢梢:象声词,形容雕翅掠空的声音。⁶翮:羽茎。⁷肃肃:象声词。⁸杳:飘忽不见踪影的样子。⁹俊无留赏:形容雕动作迅捷神速,使人无暇细看。¹⁰鸷鸟:猛禽。
若乃虞人之所得也,必以气禀玄冥,阴秉甲子;河海荡潏,风云乱起;雪冱山阴,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绝飞走于万里。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颇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用此时而椓杙,待弋者而纲纪;表狎羽而潜窥,顺雄姿之所拟。欻捷来于森木,固先系于利觜;解腾攫而竦神,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数备而已。
若乃虞(yú)¹之所得也,必以气禀玄冥²,阴秉甲子³;河海荡潏(yù),风云乱起;雪冱(hù)山阴,冰缠树死。迷向背于八极,绝飞走于万里。朝无所充肠,夕违其所止;颇愁呼而蹭蹬,信求食而依倚¹⁰。用此时而椓(zhuó)(yì)¹¹,待弋(yì)¹²而纲纪¹³;表狎(xiá)¹⁴而潜窥,顺雄姿之所拟¹⁵。欻(xū)¹⁶来于森木,固先系于利觜(zī)¹⁷;解腾攫(jué)¹⁸而竦(sǒng)¹⁹,开网罗而有喜。献禽之课²⁰,数备而已。
译文:如果虞人要捕捉大雕,须在寒冷的严冬时节,阴气随着岁时而至。河海汹涌,风云四起,大雪封闭,群山暗晦,层冰纠结,树木冻死。大雕迷失了方向,停止了万里高飞。白天没有食物充饥,夜晚找不到原来的住地。困顿得只能凄厉呼叫,觅取食物确实要有凭依。在这个时候打桩设网,待大雕到来以罗网捕取。放出驯化的鸟儿并暗中窥探,顺应着雕的动意。大雕迅捷地飞出丛林,先用利嘴袭击。虞人见雕腾跃飞扑而神情激切,打开罗网而心中欢喜。献纳珍禽的赋税,数目足够才能完毕。
注释:¹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圃、田猎的官,负责驯养猛禽。²玄冥:玄冥是孟冬之神,气禀玄冥意为禀受冬神的寒气。³阴秉甲子:一年中的阴寒季节。甲子指日期。⁴荡潏:汹溃起伏。⁵冱:冻结。⁶迷向背:分不清南北阴阳。⁷绝飞走:飞禽走兽绝迹。⁸违:离开,错过。⁹蹭蹬:困顿。¹⁰依倚:徘徊不去。¹¹椓杙:捶钉小木桩,用于张网捕雕。¹²弋者:猎人。¹³纲纪:结网。¹⁴表狎羽:设置诱饵。狎羽,驯养狎熟的禽鸟。¹⁵拟:预定,预计。¹⁶欻捷:迅捷。¹⁷觜:鸟喙。¹⁸腾攫:雕落网后挣扎挠抓之态。¹⁹竦神:敬畏,神情肃然。²⁰课:赋税。
及乎闽隶受之也,则择其清质,列在周垣;挥拘挛之掣曳,挫豪梗之飞翻。识畋游之所使,登马上而孤骞。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抟风枪累,用壮旌门。乘舆或幸别馆、猎平原,寒芜空阔,霜仗喧繁。观其夹翠华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豁堵墙之荣观,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
及乎闽隶¹受之也,则择其清质²,列在周垣(yuán)³;挥拘挛(luán)之掣(chè)(yè),挫豪梗之飞翻。识畋(tián)之所使,登马上而孤骞(qiān)。然后缀以珠饰,呈于至尊。抟(tuán)¹⁰枪累¹¹,用壮旌(jīng)¹²。乘舆(yú)¹³或幸别馆、猎平原,寒芜空阔,霜仗¹⁴喧繁。观其夹翠华¹⁵而上下,卷毛血¹⁶之崩奔¹⁷;随意气而电落,引¹⁸尘沙而昼昏。豁¹⁹堵墙²⁰之荣观²¹,弃功效而不论。斯亦足重也。
译文:等到养鸟官闽隶接收了雕,则拣选其中仪态清俊者,置放皇家苑圊。闽隶牵动拘系它的绳索,剪束它赖以翻飞的劲羽,直到游猎时懂得听从使唤,然后置之马背,让它独自飞翔。再用珠玉加以装饰,呈献给皇帝。让它从枪剑丛中乘风直上,在猎场施展威风。天子车驾或是抵达行宫,射猎原野,深秋的草地空旷无边,鲜明的仪仗队喧腾不止,只见大雕环绕旌旗忽上忽下,猎物毛羽飘洒,鲜血崩流。大雕惬意地闪电似的落下,卷起漫天尘沙,白昼也显得昏暗。它无意于万众围观的荣耀,舍弃功劳而不愿称道,这也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¹闽隶:官名,掌役畜养鸟。²清质:形态清秀。³周垣:设在宫殿外围的机构,这里指皇家苑囿。⁴拘挛:痉挛,抽搐。⁵掣曳:牵引。⁶豪梗:豪放倔强。⁷畋遂:打猎、郊游。⁸孤骞:离傲的样子。⁹至尊:皇帝。¹⁰抟风:乘风而上。¹¹枪累:篱笆。¹²旌门:皇帝出游,旌旗排列如门,称旌门。¹³乘舆:皇帝的车驾。¹⁴霜仗:如霜雪一般发亮的仪仗。¹⁵翠华:翠羽装饰的旗帜。¹⁶毛血:被雕击杀的鸟兽的毛与血。¹⁷崩奔:四散纷飞。¹⁸引:卷起,带起。¹⁹豁:开,冲开。²⁰堵墙:围观的人群像堵墙一样。²¹荣观:荣耀壮观的景象。
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我往来,趑趄我场圃。虽有青骹载角,白鼻如瓠;蹙奔蹄而俯临,飞迅翼而遐寓。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哮其音,飒爽其虑;续下鞲而缭绕,尚投迹而容与。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跎而就擒,亦造次而难去。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
至如千年孽(niè)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回惑¹我往来,趑(zī)(jū)²我场圃(pǔ)³。虽有青骹(qiāo)载角,白鼻如瓠(hù);蹙(cù)奔蹄而俯临,飞迅翼而遐寓。而料全于果,见迫宁遽(jù);屡揽之而颖脱,便有若于神助。是以哓(xiāo)(xiāo)其音,飒(sà)爽其虑¹⁰;续¹¹下鞲(gōu)而缭绕¹²,尚投迹¹³而容与¹⁴。奋威逐北,施巧无据;方蹉(cuō)( tuó)¹⁵而就擒,亦造次¹⁶而难去。一奇卒获,百胜昭著。夙(sù)昔多端,萧条何处。斯又足称也。
译文:至于多年妖狐,具备三个巢穴的狡兔,倚仗着古墓上荆棘丛生,饱餐废墟的露水,迷惑往来行人,徘徊在人家园地。虽然青胫之鹰爪上套着骨角,白鼻之鹰肥如葫芦,时而迫近狂奔的野兽俯视,时而展翅迅飞而远瞩。尽管预料稳操胜券,发觉逼近猎物岂能有所畏惧,但是屡屡抓取都被逃脱,就像它们有神帮助。于是大雕放声长鸣,振奋精神,接着离开臂鞲缭绕腾空,却盘旋不下,仍然神态安闲。尔后奋起神威追逐逃敌,旋展巧技而无需凭依。奔亡者刚一失足就被擒捉,仓促之下难以逃离。一施奇巧突然抓获猎物,连连取胜功绩显赫。妖狐狡兔往日机诈多端,今日寂寞凄凉又在何地。这又是值得称道的。
注释:¹回惑:迷惑。²趑趄:犹豫不前。³场圃:打场种菜的地。⁴骹:指胫骨下段。⁵瓠:指瓠籽。⁶蹙:踢。⁷遐寓:从远处望。⁸遽:窘迫。⁹哓哮:凄厉的叫声。¹⁰飒爽其虑:神情矫健。¹¹续:接着。¹²缭绕:盘旋。¹³投迹:止步不前。¹⁴容与:从容。¹⁵蹉跎:失足,摔倒。¹⁶造次:仓猝。
尔其鸧鸹凫鶂之伦,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拾穗,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巡。拉先鸣之异者,及将起而遄臻。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且快意而惊新。此又一时之俊也。
尔其鸧(cāng)(guā)(fú)(yì)¹之伦,莫益于物,空生此身。联拳²拾穗,长大如人。肉多奚有,味乃不珍。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qūn)³。拉先鸣之异者,及将起而遄(chuán)(zhēn)。忽隔天路,终辞水滨。宁掩群而尽取,且快意而惊新。此又一时之俊也。
译文:那些鸽鸹、野鹏,水鹏一伙飞禽,无益于事物,徒有躯体,俯啄遗穗,体大如人,肉多有什么用处,味道不值得珍贵。它们轻视鹰隼而神态自若,依托大雁结为近邻。它们如同壮士一样意气激昂,却远离强敌止步不前。大雕意欲摧折其中首先呜叫的特异者,刚刚飞起就迅速到达,忽然又远飞天外,终于离开水边。岂是袭击群鸟而尽数捕获,不过是暂求快意以惊奇动人。这又是一时的美事。
注释:¹鸺鸹凫鶂:几种禽鸟的名称。²联拳:一个接一个的样子。³逡巡:迟疑不前。⁴拉先鸣之异者:攻击首先鸣叫的凡鸟。拉:摧折。⁵遄臻:迅速跑掉。⁶掩群:一网打尽。⁷快意而惊新:因新奇刺激而感快意。
夫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千变,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夫其降精于金¹,立骨如铁;目通于脑²,筋入于节³。架轩楹(yíng)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虽趾蹻(qiāo)千变,林岭万穴;击丛薄之不开,突杈丫而皆折,此又有触邪之义也。
译文:雕是金的精灵降世,骨头像钢铁铸成,眼睛与大脑相通,长筋直入骨节,落在高高的柱子上,纯黑如漆,乌光闪亮;腾跃在梁柱之间,寒风凛冽。脚趾千般移动,遍及林间岭上万孔洞穴,扑击久久封闭的林莽,触及树木权而全都折断,又有着冲击邪恶的意义。
注释:¹降精于金:是说雕是五行中金气之精华的化身。傅玄《鹰赋》:“受金刚之纯精。”²目通于脑:写雕眼之有神。³筋入于节:写雕爪之劲健。⁴趾蹻:踪迹。趾,脚趾;蹻,草鞋。⁵丛薄:草木丛生之处。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必使乌攫之党,罢钞盗而潜飞;枭怪之群,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久而服勤,是可呀畏¹。必使乌攫(jué)²之党,罢钞盗³而潜飞;枭(xiāo)之群,想英灵而遽坠。岂比乎?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等摩天而自安,与抢榆而无事者矣?
译文:大雕长期服事辛劳,可使众鸟畏服。一定能让乌鸦一伙强取豪夺之徒,停止抢掠而偷偷飞走;枭一类怪异之辈,想到它的非凡气概就立即坠落。岂能和那些空自施展力量,徒然占据高位,一样摩云高飞却只求自我安适的黄鹄、以及只能突过榆树而无所事事的学鸩相提并论呢?
注释:¹呀畏:赞叹敬畏。呀,一作“吁”。²乌攫:乌鸦一类的鸟。³钞盗:抄掠。⁴枭怪:猫头鹰之类。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嵲,养子青冥。倏尔年岁,茫然阙庭。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割鲜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
故不见其用也。则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置巢嶻(jié)(niè),养子青冥。倏(shū)尔年岁,茫然阙(què)¹。莫试钩爪,空回斗星。众雏傥(tǎng)割鲜²于金殿,此鸟已将老于岩扃(jiōng)³
译文:所以,它如果不被重用,白天就翱翔在险峻的山谷,晚上就停立在长长的江岸。来时虽然自视甚高,离去时又好像没有形迹。在高高的山崖上安置巢窝,在高空抚育子孙。时间飞逝,朝廷遥远,不能一用钩抓,一任斗转星移。许多小鸟在金殿分食鲜肉,而大雕却已老死在山窟。
注释:¹阙庭:宫廷。²割鲜:分割美味。³岩扃:山洞。

  这篇赋先总述雕“以雄才为己任”,展示了骠悍骁勇的雄姿;接着笔锋一转,插叙捕雕的情景和驯雕的过程;然后叙雕“奋威逐北”之令人称羡、使异类震惊之杰出本领及其敢于“触邪”的刚正气质;结尾写雕“不见用”而飘然远逝,在自伤怀才被弃的坎坷命运中,对“虚陈其力,叨窃其位”的昏庸官僚进行了嘲讽。全赋借雕自况,吐露怀抱,章法谨严。

  全篇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以写实之笔略述雕之俊异,喻士之负有雄才。“当九秋之凄清,见一鹗之直上。以雄才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梢梢劲翮,肃肃逸响;杳不可追,俊无留赏。”开篇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幅勇悍绝伦的雕像图。

  第二层借言取雕于“愁呼”,“蹭蹬”之时,暗喻取士当于困顿窘迫之际。

  第三层言雕先调习而后可试,喻得士当先养而后可用。

  第四层以雕可逐灭孽狐、狡兔,喻负有奇才之士方能剪除国之巨奸。

  第五层言雕不击凡鸟,喻土不与庸才之人争能。

  第六层借雕以强健之力勇于触邪,喻士以凛然正气敢于斥奸。“夫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架轩楹之上,纯漆光芒;掣梁栋之间,寒风凛冽。”赋中短短片言,又再展雕之威凛神韵,令人叹止。

  第七层言有雕之飞翔,而枭怪之鸟藏匿,喻正人之士得用而小人之奸必去。

  第八层借离不得识终将茫然而去,喻士不得用必悲伤潜身。

  全赋一波三折,深沉雄浑,悲壮激昂,写雕言己,喻志抒情,铺写详尽而章法井然,描绘生动而形神毕现,从观雕、得雕、试雕、任雕及弃雕之中,尽言取士之法,育人之道,任才之效,笔力苍劲,精神悲壮,在结构、排布上,留有明显的雕琢痕迹,在语言上避免模仿汉赋那种呆板句式,而以散文的笔法御领全篇,句式或四四相俳,或六六成偶,灵活舒展,在骈丽之中,又寓古文之气,虽有雕琢之笔,却又绝不失风骨之力,毫无靡繁之气,读来使人为之振奋。

  此外,此赋全篇俱属比喻。正是这种比喻,形成此赋的结构独特性,即不像作者的三大礼赋那样,模仿汉赋,铺陈名物,而是着墨于雕,立意于志,以意御文,层层相扣,段段紧关,结构严谨简练,一气呵成。

参考资料:
1、 李穆南,郄智毅,刘金玲 主编.历代名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学苑音像出版社,2006年:161-166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191-120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