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接淅家屡空,门无八关延五穷。谁言浩浩有馀乐,世故撩人工作恶。
十年接淅家屡空,门无八关延五穷。谁言浩浩有馀乐,世故撩人工作恶。
君不见韩非白首终无成,至今说难书汗青。要之赋命默有制,巧拙安知司马卿。
君不见韩非白首终无成,至今说难书汗青。要之赋命默有制,巧拙安知司马卿。

jūnmíngjiànzàizuò--chéng

shíniánjiējiākōngménguānyánqióngshuíyánhàohàoyǒushìliāoréngōngzuòè

jūnjiànhánfēibáishǒuzhōngchéngzhìjīnshuōnánshūhànqīngyàozhīmìngyǒuzhìqiǎozhuōānzhīqīng

程俱

程俱

程俱(1078—1144)北宋官员、诗人。字致道,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三年赐上舍出身。历官吴江主簿、太常少卿、秀州知府、中书舍人侍讲、提举江州太平观、徽猷阁待制。诗多五言古诗,风格清劲古淡,有《北山小集》。 ▶ 58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雨雪¹²(yú)³,从军度陇(lǒng)西
译文:雨雪纷飞成了边塞的隔离,跟着军队度过了陇西。
注释:¹雨雪:此处“雨”应读为“yù”,动词,意思是“下”。雨雪:下雪,飞雪。²隔:阻隔,隔断。³榆溪:榆林塞。此处代指边塞。⁴从军:参加军队。此处既是诗人自指,也指所有戍卒。⁵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译文:绕着营地能看见狐狸留下的踪迹,在山旁还依稀能看见雪地上马蹄的印记。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译文:天寒地冻,连彩旗也黯然失色,鼓声也显得低沉。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màn)¹愁云²起,苍苍³别路
译文:乌云漫漫愁绪绵绵,路途苍茫迷失了回家的路。
注释:¹漫漫:广远无际。²愁云:云气阴霾暗淡。³苍苍:空阔辽远。⁴别路:离别家乡之路。⁵迷:迷失。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首尾照应,前说下雪隔断了边塞,指隔断了回家的路,后说不要忘了回家的路。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鲍照《芜城赋》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陇残。)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传说狐之将死,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天寒阵彩坏,地暗鼓声低。”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xuě

jiāngzǒng nánběicháo 

xuě cóngjūnlǒng西 
ràozhènkàn shānjiàn 
tiānháncǎihuài ànshēng 
mànmànchóuyún cāngcāngbié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¹
译文:在他一笑之中强秦不得称帝,他飘然而去隐居于大海之东。
注释:¹海东:东海。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谁能排大难¹?不屑(xiè)计奇功。
译文:谁能像他那样排患解难,功成之后不屑于邀赏请功。
注释:¹排大难:史载鲁仲连性格豪爽侠义,常为人排难解忧。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古戍¹三秋²(yàn),高台³万木风。
译文:古老的边塞飞过秋天的大雁,高高的鲁连台上万木摇风。
注释:¹古戍:古代营垒,自古以来的边防要地,指鲁连台所在地。²三秋:深秋,晚秋。农历九月为秋季第三个月,故名。³高台:指鲁连台。⁴万木:成千上万棵树木。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从来¹天下士²,只在布衣³中。
译文:自古以来天下的高人奇士,只是存在于平民百姓之中。
注释:¹从来:自古以来。²天下士:指天下有见识有本领的人。³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鲁连即鲁仲连,先秦齐国高士,排难解纷,多行侠义,却秦救赵,功非寻常。齐君欲封其官爵,逃避而去,隐居以终。鲁仲连以天下事为己任,替人排难解纷,功成不受赏的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因建台以祭祀。鲁连台在山东省聊城县故城中,公元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东昌知府陆梦履建,相传台址为鲁仲连射书劝燕将撤守之处。屈大均身处明清之际,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对鲁仲连的为人品格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刻体会。这首瞻仰鲁仲连古迹的五言律诗,写得雄劲刚健,掷地有声。此诗前四句首先用简练生动的文字追述了鲁仲连的义举奇功,高风亮节,提点鲁仲连功成而不屑封赏精神的可贵,慨叹人间如仲连者难得一见,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贤人的景仰赞佩之情。五六两句写登鲁连台所见,景象雄阔而颇具沧桑之感。结尾两句,热情地歌颂了人民(包括隐士)的高贵品质,含意尤为深刻,态度相当明朗。全诗叙事写景与抒情融会无间,语言素朴而笔带豪气。

liántái

jūn míngdài 

xiàoqín piāoránxiànghǎidōng 
shuínéngpáinàn xiègōng 
shùsānqiūyàn gāotáiwànfēng 
cóngláitiānxiàshì zhǐzàizhōng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从风回绮袖,映日转花钿。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

  南朝文士,多有戏美姬、咏歌舞之作,此类诗作,大抵都以秾丽的词藻,描写女子的颜色、服饰、歌姿、舞态,往往流于浮艳轻靡。梁代诗人王暕,虽未能免俗,也有《咏舞》之作,但在艺术表现上,这首小诗却别出机杼,不落窠臼。

  摈弃人物的外形摹写,着重从动态中传其神,达其情,是此诗构思上的创新之处。诗的一二两句,以极简炼的笔墨,运实入虚,烘托出舞者的精湛舞技。古谚云:长袖善舞。作者只从绮袖入手,着一“回”字,则双臂的舒展自如,躯体的回旋若飞,已宛然可见。高堂华屋之中本无风,是轻捷蹁跹的舞步,是急速飘舞的裙裾,使平地竟自生风。“从风回绮袖”,读者似乎听到那忽忽的风声,看到那长袖交横、绮罗焕彩的婀娜舞姿。花钿(tián田),是用金玉珠翠制成花朵形的头饰。花钿之转,在于云鬟之转,云鬟之转又在于头部和全身之转。“映日转花钿”,灿烂的阳光透过玉户绮窗,映照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的花钿,珠玑生辉,光彩夺目。只须稍加想象,即生眼花缭乱之感。二句无一字正面描写如何举手投足,只从袖、钿等处着墨,而舞者之神气已毕现。另外,十个字中连用四个动词,亦造就了强烈的急速的律动感,使画面真有“歌舞场”之生气。

  如果说前二句着重从动态中传神,那么,后两句便是通过舞蹈与音乐的协调相应来达情。柱,是瑟筝等弦乐器上赖以支弦的木制码子。柱近则弦紧,故称促柱。危,本为高峻貌,此处用以形容音节急促,故危弦意同急弦。“同情依促柱,共影赴危弦。”前一句谓舞女之情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相应相通,用现代术语说,即是舞蹈语汇与音乐语汇和谐一致,揉为一体。后一句谓舞女的舞姿充满了乐曲中的激越感,连她地上的影子似乎也受了感染,有了活跃的生命,随着她一起昂扬激奋。“依”,见出女子随着乐曲的情感起伏、节奏变化而改变舞姿,调整动作,一字中包蕴了变化无穷的万千舞态。“赴”,则舞者轻盈优美、飘飘欲仙的美好身影,使读者可触可见。这二字凝炼精警,皆从虚处传神。至此,一个丰姿绰约、舞技高超而又感情丰富、善解音律的舞女形象,遂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了。

  此诗在表现手法上遗貌取神,无所藻饰,一洗脂粉香和珠宝气,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与那些靡靡之声相比,诗此可算得上清音雅曲了。

yǒngshī--wángjiǎn

cóngfēnghuíxiùyìngzhuǎnhuādiàn

tóngqíngzhùgòngyǐngwēixián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¹铺水中,半江瑟(sè)²半江红。
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注释:¹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²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¹九月初三²夜,露似真珠³月似弓
译文: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注释:¹可怜:可爱。²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³真珠:即珍珠。⁴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jiāngyín

bái tángdài 

dàocányángshuǐzhōng bànjiāngbànjiānghóng 
liánjiǔyuèchūsān zhēnzhūyuègōng 
搭柳栏干倚伫频,杏帘胡蝶绣床春。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
搭柳栏干倚伫(zhù)¹²,杏帘胡蝶绣床春。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luó)香素壁尘。
注释:¹伫:久立,盼望。²频:屡次,多次。
箫外月,梦中云,秦楼楚殿可怜身。新愁换尽风流性,偏恨鸳鸯不念人。
箫外月,梦中云,秦楼楚殿可怜身。新愁换尽风流性,偏恨鸳鸯不念人。
这首闺情词,上片写凭栏伫望情景。搭柳栏杆,杏帘胡蝶,楼头伫望,泪洒东风。下片写对景怀人,不胜今昔之感。箫外月,梦中云,回想昔日秦楼楚殿,今日却“换尽风流”。结句“偏恨鸳鸯不念人”,愁绪缠绵,余韵不尽。全词和婉工巧,绮丽夺目。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