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名与故山齐,寺在沙村断岸西。系马槐根秋雨歇,倚栏云际暮猿啼。
湘山名与故山齐,寺在沙村断岸西。系马槐根秋雨歇,倚栏云际暮猿啼。
公宜谈笑光台阁,我合摧颓老涧溪。袖有新诗如泻出,逼人骏气不容羁。
公宜谈笑光台阁,我合摧颓老涧溪。袖有新诗如泻出,逼人骏气不容羁。
释德洪

释德洪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6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锁莺魂,花翻蝶梦,自知愁染潘郎。轻衫未揽,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流光,早春窥、酥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
柳锁莺(yīng)魂,花翻蝶梦¹,自知愁染潘郎²。轻衫未揽(lǎn),犹将泪点偷藏。念前事,怯(qiè)流光,早春窥(kuī)、酥(sū)雨池塘。向消凝里,梅开半面,情满徐妆³
译文:浓密的柳阴遮住了黄鹂的倩影,也听不到它的歌唱。蝴蝶翻飞于鲜花上,不知是庄周还是蝴蝶令人迷惘。我知道自己的两鬓已白,就像当年的潘郎。我没有用罗衫遮掩面庞,只是把眼泪偷偷掩藏。回忆往事,飞逝的时光令我畏惧。早春再回人间,我偷偷地看一看那落着细雨的池塘,不由得暗自神伤,只见一朵梅花正绽开一半,含情脉脉,宛如徐妃的半面粉妆。
注释:¹蝶梦:梦境。语出庄周梦化蝴蝶事。²潘郎:指晋潘岳。岳少时美容止,故称。《后亦以代指貌美的情郎。³徐妆:半面妆。后世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把闲言语,花房夜久,各自思量。
风丝一寸柔肠,曾在歌边惹恨,烛底萦香。芳机瑞锦¹,如何未织鸳鸯。人扶醉,月依墙,是当初、谁敢疏狂²!把闲言语,花房³夜久,各自思量。
译文:微风丝雨撩起寸寸柔肠,你曾为我曼声歌唱,更牵惹我的惆怅。在歌宴旁惹起愁恨,在花烛下萦绕馨香。华丽的织机织出龙凤采锦,却为何没有织上鸳鸯?我独自酒醉,月光依墙闪亮。想当初,谁敢放荡轻狂?如今只能在这漫漫的长夜中,各自守着空房,独自思量。
注释:¹芳机瑞锦:指织机织出龙凤彩绵。²疏狂:张狂、任意姿情。³花房:闺房。
本词是怀人之作。所怀的人或许就是作者在临安城中的恋人。上片借暮春景色抒发人生易老年华虚度的感慨。前三句写暮春景色,点出自己的春愁。“念前事”四句属倒插笔,写从前的情事。“早春窥”指从早春开始伤心落泪至今日,表现整个春季都在思念恋人。“梅花”两句以徐妃半面妆以拟尚未全开的梅花,意象奇特新鲜,颇有韵致。下片恨有情人天各一方,叹良辰美景不再有。“芳机”两句设想对方对自己的思念之情,“人扶醉”四句写自己思念对方,最后三句合写双方。“闲言语”指当初的海誓山盟如今却成空话,是幽恨之语。全词意脉较清晰,抒情回环往复,有吞吐腾挪之妙。

huā ·liǔsuǒyīnghún

shǐ sòngdài 

liǔsuǒyīnghún huāfāndiémèng zhīchóurǎnpānláng qīngshānwèilǎn yóujiānglèidiǎntōucáng niànqiánshì qièliúguāng zǎochūnkuī chítáng xiàngxiāoníng méikāibànmiàn qíngmǎnzhuāng 
fēngcùnróucháng céngzàibiānhèn zhúyíngxiāng fāngruìjǐn wèizhīyuānyāng rénzuì yuèqiáng shìdāngchū shuígǎnshūkuáng xiányán huāfángjiǔ liáng 
刺竹芭蕉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存。
刺竹芭蕉(jiāo)乱结村,人家犹有古风¹存。
注释:¹古风:古代的风习。
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科夜打门。
相逢尽道年来好,不见催(cuī)¹夜打门。
注释:¹催科:亦名“催征”。旧时对赋税的催收,主要指对田赋的催收。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村北村南布谷忙,村前村后稻花香。
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凭谁识得真消息,只把南方作北方。
此二首诗写儋耳郡农村风貌,其习俗简朴,人情敦厚,不见勒追赋税的现象,描绘出一派农家乐的景象。

yǒngdāněrèrshǒu

fāngxiàng míngdài 

zhújiāoluànjiécūn rénjiāyóuyǒufēngcún 
xiāngféngjìndàoniánláihǎo jiàncuīmén 

cūnběicūnnánmáng cūnqiáncūnhòudàohuāxiāng 
píngshuíshízhēnxiāo zhǐnánfāngzuòběifāng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先辈¹(xiá)中三尺水²,曾入吴潭斩龙子³
译文: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
注释:¹先辈:指春坊正字。²三尺水:三尺剑。³吴潭斩龙子:西晋周处在义兴(江苏宜兴)斩蛟龙除害的故事。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xì)¹斜明刮露寒,练带²平铺吹不起。
译文: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
注释:¹隙月:缝隙中的月光。比喻剑。²练带:白色的绢带。剑光像白色的绢带。比喻剑很重。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蛟胎¹皮老蒺(jí)(lí)²刺,鸊(pì)(tí)³花白鹇(xián)尾。
译文: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
注释:¹蛟胎:沙鱼皮做的剑鞘。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²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³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⁴淬:涂抹的意思。⁵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直是荆(jīng)(kē)¹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译文: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分分明明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
注释:¹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刺杀秦始皇。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ruó)丝团金¹悬簏(lù)(sù)²,神光欲截蓝田玉³
译文: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
注释:¹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²簏簌:下垂的样子。³蓝田玉:蓝田的美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提出西方白帝¹惊,嗷(áo)嗷鬼母秋郊哭²
译文: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
注释:¹西方白帝:神话中西方的神。²鬼母秋郊哭:《史记·高祖本纪》:刘邦酒醉夜行,挥剑斩杀了拦路的大蛇,后来见一老母哭泣,自称我的儿子是西方白帝子,现在被赤帝子杀了。

  《春坊正字剑子歌》,是李贺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首著名的咏剑诗。它以构思新颖、设想新奇、比喻奇异、主题深刻而著称于世。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这首诗说:“从来咏剑者只形其利,此并传其神”。这个切中肯綮的评语,为读者指出了理解这首诗的主旨。诗的写作时间,可能在入京作奉礼郎任内。“春坊正字”,唐太子宫中掌校正经史文字的官名,隶属于左春坊,所以称为“春坊正字”。“剑子”,即剑。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读的开头二句,直接入题,说在太子宫中担任正字老前辈的剑匣中,装着一柄光芒耀眼如三尺秋水的宝剑,它曾上山刺虎、入水斩蛟,来历不凡。“吴潭斩龙子”;暗用《世说新语》中载周处在古吴地的义兴长桥斩蛟的故事。“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志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这四句紧接着说,远远看去,这柄宝剑好似从云隙中射下来的一抹月光,寒气侵人;又像是一条平铺着的洁白的绢带。银光闪闪,老鲨鱼皮制成的剑鞘呈现出蒺藜刺般光彩艳发的花纹,剑身上涂抹着一层厚厚的鸊鹈油像雄鹇鸟的尾羽毛般锃亮,永不生锈。“蛟胎皮”,就是鲨鱼皮,有珠纹而坚硬,古代的剑鞘多用它做成。“蒺藜”,草木植物,果实圆而有刺。这里用来形容剑鞘的花纹。“鸊鹈”,水鸟名,用它的脂肪涂剑可以防锈,“淬”,是涂抹的意思。“白鹇”鸟名,似山鸡而色白,尾长三尺,这里用以形容剑的锃亮。在这六句里,诗人用“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白鹇尾”等一连串的比喻,渲染宝剑的光亮,用“蒺藜刺”形容剑鞘的精美,并用周处长桥斩蛟的故事,极力赞美宝剑的不凡经历,重点在“形其利”,下面的六句则把笔力的重点转向“传其神”。“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不仅精美绝伦,锋利无比,而且有一颗跳动着的心——一颗像战国时期的著名侠士荆轲那样的侠义之心,希望为国解愁、为人赴难,盼望着难能再有一试锋芒的时刻;然而它却长时间地被闲置不用,整天被佩在一个九品文官春坊正字的身上。它会感到委曲、羞愧的。所以在这里诗人呼告、祈求:不要让这柄满怀侠义之心的剑宝整天无所事事,徒然让它的光辉照映着春坊的图书文字吧!这两句是全诗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在这两个诗句里,诗人想落天外,比喻新奇,以飞扬之笔,点燃了全诗光照之火,成为统帅全诗的灵魂,把咏剑的主题升华到了咏人的高度,它十分自然地把宝剑的被抛弃、春坊正字的大材小用和诗人的失意不遇绾合在一起,咏剑的不能尽其用,实写人的不能尽其材;剑的不遇,正是春坊正字和诗人的不遇的真实写照。咏剑是宾,咏人才是主。王琦评云:“通篇供剑以抒不遇知己之感。”可谓中的之言,接着诗人又写道:“挼丝团金悬,神光欲截兰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挼丝团金”:用金丝编制成的圆形繐子。“簏簌”(lùsú,竹字头应改为罒字头):下垂的样子。这四句的意思是说:这柄宝剑虽然久遭废弃,不得其用,但它的神威却不减当年。它那剑柄上垂着的金色丝缚还是那样鲜艳夺目,它在匣中发出的奇异光芒,随时都在跃跃欲试,想把那坚硬无比的兰田美玉切削成泥呢!西方的白帝看见它也会惊惶失色,神母也会吓得嗷嗷大哭。在最后两个诗句里,诗人用了刘邦斩蛇的故事。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酒醉夜行,遇一大蛇当道。刘邦挥剑把蛇斩为两段。后来有人经过这里,见一老妇啼哭。问她的原因,她说她的儿子是西方之神白帝的儿子,化成龙,被赤帝的儿子(刘邦)杀了,所以伤心啼哭。说完这个老妇就不见了,她原来是西方的神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进一步渲染春坊正字宝剑的神奇威力。

  全诗由形到神,由物及人,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比喻连珠,绾合自然,炼字妍冶而传神,用典多而不晦涩,跳跃大而脉络暗藏,主题深刻而无枯燥之嫌,不愧为咏剑的名篇。

chūnfāngzhèngjiànzi--

xiānbèixiázhōngsānchǐshuǐcéngtánzhǎnlóngzi

yuèxiémíngguāhánliàndàipíngchuī

jiāotāilǎocuìhuābáixiánwěi

zhíshìjīngpiànxīnjiàozhàojiànchūnfāng

ruátuánjīnxuánshénguāngjiélántián

chū西fāngbáijīngáoáoguǐqiūjiāo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沧浪独步亦无悰(cóng)¹,聊上危台四望中。
译文: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注释:¹悰:欢乐;乐趣。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译文: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译文: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余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余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gě),记来时,尝与鸳(yuān)(yāng)为侣,三十六陂(bēi)¹人未到,水佩风裳²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pú)³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译文: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注释:¹三十六陂: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²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³菰蒲:水草。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¹亭亭,情人不见,争忍²凌波³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译文: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注释:¹青盖:特指荷叶。²争忍:犹怎忍。³凌波: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⁴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⁵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⁶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  

  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因感其“意象幽闲,不类人境”,而有是作。 

  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  

  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只怕西风起时,舞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

  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可是,这样的好词,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其实,姜夔咏荷在“得荷之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

  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他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因此不妨这样说,姜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是写人也。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版(2010年5月重印): 第1731-1734页

niànjiāo ·nàohóng

jiāngkuí sòngdài 

líng běixiànzhìzàiyān chéngshuǐ qiáocāntiān èrsānyǒu dàngzhōujiān huāéryǐn xiàngyōuxián lèirénjìng qiūshuǐqiě chūxúnzhàng yīnlièzuòxià shàngjiàn qīngfēnglái 绿yúndòng jiānshūchù kuījiànyóurénhuàchuán  qièláixīng shùxiāngyánghuāzhōng yòufàn西 guāngjǐngjué xiězhī 

nàohóng láishí chángyuānyāngwéi sānshíliùbēirénwèidào shuǐpèifēngchángshù cuìchuīliáng róngxiāojiǔ gèng yānrányáodòng lěngxiāngfēishàngshī 
 qīnggàitíngtíng qíngrénjiàn zhēngrěnlíng zhǐkǒnghánluò chóu 西fēngnán gāoliǔchuíyīn lǎochuīlàng liúhuājiānzhù tiántiánduōshǎo huíshā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