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眄太霞宫,金阁曜紫清。华房映太素,四轩皆朱琼。
仰眄太霞宫,金阁曜紫清。华房映太素,四轩皆朱琼。
掷轮空同津,总辔舞绿軿。玉华飞云盖,西妃运锦旌。
掷轮空同津,总辔舞绿軿。玉华飞云盖,西妃运锦旌。
翻然尘浊涯,倏欻佳人庭。宿感应期降,所招已在冥。
翻然尘浊涯,倏欻佳人庭。宿感应期降,所招已在冥。
乘风奏霄晨,共酣丹琳罂。公侯徒眇眇,安知真人灵。
乘风奏霄晨,共酣丹琳罂。公侯徒眇眇,安知真人灵。
猜您喜欢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古庙¹依青嶂(zhàng)²,行宫³(zhěn)碧流。水声山色锁妆(zhuāng)。往事思悠悠。
译文:神女的祠庙依傍着十二峰,楚王的细腰宫依旧枕着碧绿的江流。潺潺流水和暖暖翠岚环绕着昔日宫妃的寝楼,悠悠往事真叫人感慨万千。
注释:¹古庙:指巫山脚下供奉神女的祠庙。²青嶂:即十二峰。嶂:形势高险象屏障的山峰。³行宫:京城以外供帝王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此处指楚细腰宫遗址。⁴枕碧流:意为行宫临水而建。⁵妆楼:寝楼,指细腰宫中宫妃所居。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云雨¹朝还暮,烟花²春复秋。啼(tí)(yuán)³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译文:巫山从早到晚雨迷云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般流逝。何必要猿啼声声传向孤舟,远行的旅客自有许多忧愁。
注释:¹云雨:指宋玉《高唐赋序》楚怀王梦中幽会巫山神女之事。²烟花:泛指自然界艳丽的景物。³啼猿:巫峡多猿,猿声凄厉如啼。

  这是一首咏史词。该词通过描写古庙青嶂,行宫妆楼等景色,流露出词人对自然永恒而人世无常的感慨。

  《巫山一段云》,当和《巫山女》、《高唐云》一样,受宋玉《高唐赋》的启示而咏巫山神女的故事。《教坊记·曲名》已予著录,足见早在盛唐就已流行于世。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李珣《巫山一段云》词二首下,注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女冠子》则述道情,《河渎神》则咏祠庙,大概不失本题之意,尔后渐变,去题远矣。如此二词,实唐人本来词体如此。”这首歌辞缘题发挥,保留了早期词的特色。

  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陆游《入蜀记》卷六:“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祝史(道观主事)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入蜀记》卷六:“早抵巫山县,……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堙没略尽矣。三面皆荒山,南望江山奇丽。”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

  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以少总多。这里着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下片写舟中所感。开言紧承“往事思悠悠”写到“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云雨”、“烟花”既以自然之景喻岁月无情,匆匆流逝。又暗示昔日云雨之梦,烟花之景与时俱逝。语意双关,愁思萦绕。词人联想,无论是神女还是宫妃,朝去暮来,春秋交替,总会引起孤寂难耐之感。结句“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词人抒写自己的感受:行客至此,不必猿啼已自多愁,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凄迷,情思低回留连。

  全词表现出岁月流逝,世事变幻和“行客自多愁”的个人身世之感,将吊古与伤今结合在一起,以沉郁真挚的感情、曲折蕴藉的笔调抒发出深沉的今昔兴亡之感,完全摆脱了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

参考资料:
1、 高锋.花间词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139页
2、 陈长喜.中国历代词曲赏读 (上册):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09月第1版:95-96页
3、 高光复.唐五代词:天地出版社,1997:210页

shānduànyún··miàoqīngzhàng--xún

miàoqīngzhàngxínggōngzhěnliúshuǐshēngshānsuǒzhuānglóuwǎngshìyōuyōu

yúncháoháiyānhuāchūnqiūyuánjìnzhōuxíngduōchóu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城外土馒头¹,馅(xiàn)草在城里。
译文:城外堆着一个个土包子,包子的馅心却在城里。
注释:¹馒头:这里比喻墓冢。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译文:每人都须领受一个,没滋没味也没法嫌弃。

chéngwàimántóu

wángfànzhì tángdài 

chéngwàimántóu xiàncǎozàichéng 
rénchī xiánméiwèi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凤林关¹里水东流,白草²黄榆(yú)³六十秋
译文:流经凤林关的河水向东流去,白草、黄榆树已经生长了六十年。
注释:¹风林关:在唐代陇右道的河州(治所在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黄河南岸。²白草:北地所生之草,似莠而细,干熟时呈白色,为牛羊所喜食。³黄榆:乔木名,树皮黄褐色。叶,果均可食。⁴六十秋:从吐蕃全部占领陇右之地至作者写诗之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之久。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边将皆承主恩泽¹,无人解道取凉州²
译文:边城的将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赏赐,却没有人知道去夺回凉州。
注释:¹恩泽:恩惠赏赐。²凉州:唐陇右道属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代宗宝应、广德年间沦于吐蕃之手。此地以凉州泛指陇右失地。

  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元稹的《西凉伎》也说:“一朝燕贼乱中国,河湟忽尽空遗丘。连城边将但高会,每说此曲能不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凉州沦陷未收的原因,是守边将领的腐败无能。张籍的第三首诗正是表达这个思想主题,而诗的风格迥然有别。“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这两句写景,点明边城被吐蕃占领的时间之久,以及景象的荒凉萧瑟。“凤林关”,在今甘肃临夏市西北。安史之乱前,唐朝同吐蕃的交界处在凤林关以西,随着边城四镇的失守,凤林关亦已沦陷。在吐蕃异族野蛮掠夺、横暴奴役下,凤林关内,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岁岁年年只见寒水东流,白草丛生,黄榆遍地,一片萧条。这里,诗人既用“白草黄榆”从空间广度来写凤林关的荒凉,又用具体数字“六十秋”从时间深度来突出凤林关灾难的深重。“六十秋”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从公元762年(唐代宗初年)四镇失陷,到诗人公元824年写这首诗时,已是六十年还未收复。国土失陷如此之久,边民灾难如此之深,为什么没有收复?原因在哪里?由此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感慨、愤激的谴责。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前句写边将责任的重大。“皆承主恩泽”,说明了边将肩负着朝廷的重命、享受着国家的厚禄、担负着人民的重望,守卫边境、收复失地是他们的天职。然而六十年来失地仍在吐蕃的铁蹄下,这不是国政内虚、边力不足。后一句直指原因:守边的将领无人提起收复凉州。边将享受着国家优厚的待遇,却不去尽职守边、收复失地,可见其饱食终日、腐败无能。这两句一扬一抑,对比鲜明,有力地谴责了边将忘恩负义,长期失职,实在令人可憎可恨,可悲可叹。

  此诗的主旨落在最后一句,诗人不是从正面围绕主题来叙述,而是从侧面落笔,这是此诗的一个显著特色。一、二两句从空间和时间描写边城深重的灾难,看来似乎是控诉吐蕃的侵占罪恶,而联系最后一句“无人解道取凉州”来看,诗人的用意是在用现实来谴责边将,正是他们的失职而带来的长期失陷,边将已成了历史的罪人。第三句以鲜明的对照,严正谴责边将无才无德,面对失去的山河熟视无睹。这一景一情,从侧面有力地突现了卒句主旨的表达,义正辞严,酣畅淋漓。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63-764
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36-439

liángzhōusānshǒu ·sān

zhāng tángdài 

fènglínguānshuǐdōngliú báicǎohuángliùshíqiū 
biānjiàngjiēchéngzhǔēn rénjiědǎoliángzhōu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楚有祠(cí)¹,赐²其舍人³(zhī)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文: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几个人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这壶酒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就喝这壶酒。”
注释:¹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祠: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²赐:赏给,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³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⁴卮: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⁵相谓:互相商议。⁶余:剩余。⁷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一人蛇先成¹,引酒且饮之²,乃³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¹⁰饮其¹¹酒。
译文:一个人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准备饮酒,然后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给蛇添上脚!”没等他画完,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夺过他的酒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于是就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注释:¹成:完成。²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将要。引:拿起。³乃:然后。⁴为:给,替。⁵足:(画)脚。⁶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⁷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⁸子:对人的尊称,您;你。⁹安能:怎能;哪能。¹⁰遂:于是;就。¹¹其:他的,指示代词。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为蛇足者,终¹²其酒。
译文: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注释:¹终:最终、最后。²亡:丢失,失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张翼谏曰:“将军战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死别已吞声¹,生别常恻(cè)²
译文:为死别往往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更加伤悲。
注释:¹吞声:极端悲恸,哭不出声来。²恻恻:悲痛。开头两句互文。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江南瘴(zhàng)(lì)¹地,逐客²无消息。
译文: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为何毫无消息?
注释:¹瘴疠:疾疫。古代称江南为瘴疫之地。²逐客:被放逐的人,此指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故人¹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译文:老朋友你忽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知道我常把你记忆。
注释:¹故人:老朋友,此指李白。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君今在罗网¹,何以有羽翼²
译文:你如今陷入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
注释:¹罗网:捕鸟的工具,这里指法网。²羽翼:翅膀枫林:李白放逐的西南之地多枫林。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恐非平生¹魂,路远不可测。
译文: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
注释:¹恐非平生:疑心李白死于狱中或道路。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¹黑。
译文:灵魂飘来是从西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注释:¹关塞:杜甫流寓的秦州之地多关塞。李白的魂来魂往都是在夜间,所以说“青”“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¹
译文:明月落下清辉洒满了屋梁,迷离中见到你的颜容憔悴。
注释:¹颜色:指容貌。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译文: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小心,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长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剎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地忧虑和恐惧,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十分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然思量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想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叮咛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处境的象征;这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彩,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98-500

mèngbáièrshǒu ·

 tángdài 

biétūnshēng shēngbiécháng 
jiāngnánzhàng zhúxiāo 
rénmèng míngchángxiāng 
jūnjīnzàiluówǎng yǒu 
kǒngfēipíngshēnghún yuǎn 
húnláifēnglínqīng húnfǎnguānsàihēi 
luòyuèmǎnliáng yóuzhàoyán 
shuǐshēnlàngkuò shǐ使jiāol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