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优游侍从臣,还乡昼锦坐生春。不矜富贵知馀事,同访溪山有故人。
天上优游侍从臣,还乡昼锦坐生春。不矜富贵知馀事,同访溪山有故人。
方外笑谈无畛域,雨馀泉石长精神。西林路口嗟轻别,善护青云万里身。
方外笑谈无畛域,雨馀泉石长精神。西林路口嗟轻别,善护青云万里身。
孔武仲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53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译文:抬头望去,孤城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信江西畔,荒凉孤寂。
注释:馀(yú)干:唐代饶州馀干,即今江西省余干县。馀,即余。孤城:馀干古城原在一座小山上,故称“孤城”。楚水:淮水,这里指信江。馀干古城原在余江、汉江西北。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译文:当年的官舍已被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楚上的城垛尚在,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
注释:女墙:城墙上的城垛。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译文:站在城头眺望,平沙辽远渺渺使人迷茫,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
注释:亭亭:高耸的样子。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
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yì)阳溪!
译文: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
注释:陵谷变:山陵变成深谷,深谷变成高山。因馀干县城后从山上搬到山下,所以说“陵谷变”。弋阳溪:弋阳与馀干相连的一条小溪,在信江中游。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的。荒凉古城,无可赏心悦目,并非欣赏对象,而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引人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所以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诗人满怀忧国忧民的心情,引导人们登临这高险荒凉的古城、空城、荒城、指点人们注意那些足以引为鉴戒的历史遗迹,激发人们感情上共鸣,促使人们思想上深省。

  首联扣题,开篇即点明诗人登上馀干古县城后看到的景象:馀干古县城地势较高。周围又没有其他城乡相连,因被废弃又无人居住,俨然成了一座孤城,在城下抬头望去,已好像和白云连在一起,多年以来,这座古城一直矗立在楚水西畔,荒凉而孤独。首句中诗人站在城下,第二句的视角已转为凭楼远眺,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自己位置的转移:不论是“与白云齐”还是“万古荒凉”,都带有夸张的意味,意在表现馀干县城被抛弃后的沉寂和冷落。这既是客观意象的反映,同时也含有诗人自己的感情。

  首联写的是古城全景,颔联中视角转入城内。诗人先写“官舍”,这昔日繁华的地方如今杂草丛生,被越来越高的蓬篙掩埋了起来;随后再写“女墙”,城墙还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到了夜甲。城楼上看不到守夜人点亮的火光,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已空”对应“犹在”,物是人非之感顿生。“秋草”与“夜乌”两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把古县城的残破和冷清刻画得淋漓尽致。

  视角再次转移,诗人在颈联中着意描写城外的景象。站在城头向远处眺望,只能看见茫茫的沙地,大风骤起,卷起遮天蔽日的黄沙,向着天边无尽处卷席而去;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落日西垂,渐渐地快与城上的游客在同一高度上了。县城周围,理应是村舍农田,而诗中却尽是茫茫“平沙”;再者,县城治所虽然迁移,不该导致所有百姓随之搬迁,可这里的人却纷纷选择了离开了。联系当时背景,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七年之久,战区自然是烽火遍地,其他州县自然也会受到战争的影响,趁乱而起的诸侯、盗寇,无不成了鱼肉百l姓的黑暗力量。举国上下,为了保命,为了生存,人民莫不纷纷迁徙,背井离乡。颈联中的“落日”,既是自然景观,又暗含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只有无知的鸟儿不懂历史变迁和国势盛衰,不分朝暮地在弋阳溪水上飞来飞去。尾联化用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十月之交》旨在通过写周幽王时期发生的日食以及后来一系列“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的自然灾难,以对当时西周统治者宠信小人、政治腐败的现状提出警告。刘长卿把《十月之交》中的名句化川在这首诗里,看似闲笔,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提出批判,又有劝诫之意,比之正面警示更加含蓄,也更深刻。

  从形式美学上看,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呈现出了一种内在的美学对称。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形成了诗歌画面的近景与远景,色彩与声响。首尾两联各用一个主语,句式相似,对应工稳。巧妙的诗歌结构不仅保持了诗歌形式上的对称之美,更形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变化。特别是首尾两联语意绵密,上下勾连,一气不断,更是产生了不同的音律效果。首联迫促,如异峰突起,强化了孤城的万古荒凉,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感觉震撼效果。尾联低缓,便于诗人悲痛压抑情感的抒发,有如幽谷哀筝,幽恨绵长。诗歌就在结构的统摄之下,不为篇幅所窘,不为法度所限,于严格的体式中,气韵飞动,神思飞扬。使这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馀干县城,不仅是一座孤城,更是一座诗人心灵的荒城。无怪乎前人评说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能写得如此沉迷哀婉、深沉悲凉,且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正是诗人“炼饰”功夫所至。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455-456
2、 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4
公莫舞歌者,咏项伯翼蔽刘沛公也。会中壮士,灼灼于人,故无复书;且南北乐府率有歌引。贺陋诸家,今重作公莫舞歌云。
公莫舞歌者,咏项伯翼蔽刘沛公也。会中壮士,灼灼于人,故无复书;且南北乐府率有歌引。贺陋诸家,今重作公莫舞歌云。
译文:公莫舞:古舞名。即后世之巾舞。陋:认为简陋。
方花古础排九楹,刺豹淋血盛银罂。
方花古础¹排九楹²,刺豹淋血³盛银罂(yīng)
译文:方形刻花的古老石墩,矗立着大柱九根,刺杀斑豹流鲜血,注入银瓶痛饮。
注释:¹方花古础:刻花的方石础。础,柱脚石。²楹:堂屋前部的柱子。³刺豹淋血:形容“有杀伐声”。⁴银罂:银质或银饰的贮器。用以盛流质。
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
华筵¹鼓吹²无桐竹³,长刀直立割鸣筝。
译文:宴席上没有管弦乐声,只有军乐阵阵,直立的长刀,像要割断筝弦般寒光森森。
注释:¹华筵:丰盛的筵席。²鼓吹:演奏乐曲。³桐竹:泛指管弦乐器。桐指琴瑟之类,竹指箫笛之属。
横楣粗锦生红纬,日炙锦嫣王未醉。
横楣¹粗锦²³红纬,日炙锦嫣(niān)王未醉。
译文:门额上的横幅粗锦焕发出鲜红的色彩,烈日烤得粗锦褪了色,项羽仍然没有醉。
注释:¹横楣:门窗上方的横框。²粗锦:粗丝织成的锦。³生:露出。⁴纬:织布时用梭穿织的横纱,编织物的横线。⁵炙:烤,此指晒。⁶嫣:通蔫,植物失去水分而萎缩,此指颜色不鲜艳。
腰下三看宝玦光,项庄掉鞘栏前起。
腰下三看宝玦(jué)¹光,项庄掉鞘(qiào)²³前起。
译文:范增把腰间的玉玦瞟看了三次,项庄拔剑出鞘,上前起舞。
注释:¹宝玦:珍贵的佩玉。²掉鞘:拨剑出鞘。³栏,泛指遮拦的东西。
材官小尘公莫舞,座上真人赤龙子。
材官¹小尘²公莫舞,座上真人³赤龙子
译文:你这徒有勇力的小臣别妄动,座上的汉王是赤帝之子寞看轻。
注释:¹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²小尘:只能泛起小小的尘土。³真人: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⁴赤龙子:赤色的龙,此指汉高祖刘邦。
芒砀云端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
芒砀(dàng)云端¹抱天回²,咸阳³王气清如水。
译文:当年芒砀山上祥云瑞雾曾在天空萦回,咸阳王气盛,预兆已像清水一样分明。
注释:¹芒砀云瑞,芒砀,芒山、砀山的合称,在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南,与河南省永城县接界。²抱天回:弥漫天空回旋。³咸阳:指高祖先项籍入咸阳事。⁴清:清晰,明显。
铁枢铁楗重束关,大旗五丈撞双环。
铁枢铁楗(jiàn)¹重束²关,大旗五丈³撞双环
译文:铁枢铁键重重紧锁的雄关,汉军的五丈大旗已一举撞破门环。
注释:¹楗:门上关插的木条,横的叫“关”,竖的叫“楗”。²重束:双重控制。³大旗五丈:指刘邦的军队。⁴撞双环:代指攻破关隘。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膑刳肠臣不论。
汉王今日须秦印,绝膑(bìn)¹(kū)²³不论
译文:汉王今天掌秦印理所当然,为保护他,我断膝挖肠也心甘。
注释:¹绝膑:折断膑骨。²刳肠,剖腹摘肠。³臣:指樊哙。最后两句以樊哙的语气出之。⁴不论:不在乎。

  这是一首通过描写鸿门宴,歌颂刘邦的诗歌。公莫舞,即后世之巾舞。《宋书·乐志一》:“又云晋初有杯槃舞、公莫舞……公莫舞,今之巾舞也。”《乐府诗集·舞曲歌辞三·巾舞歌》:“《唐书·乐志》曰:‘《公莫舞》,晋、宋谓之《巾舞》。其说云:汉高祖与项籍会鸿门 ,项庄舞剑,将杀高祖,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语庄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汉王也。汉人德之,故舞用巾以像项伯衣袖之遗式。’” 此舞蹈表演鸿门宴项伯保护刘邦的故事。

  如诗序所言,《公莫舞歌》原为歌颂项伯保护刘邦在鸿门宴上。诗人意在翻新,将一旧题改为赞颂刘邦的新内容。

  此诗起笔不凡,一连六句铺排鸿门宴杀机四伏的紧张气氛,随后,以范增示玦,项庄舞剑继续渲染刘邦所处的困境。最后八句不正面描写刘邦言行举动,而是模拟樊哙口吻追述刘邦事迹,理直气壮地提出“汉王今日须秦印”的主张,其语气之雄健、气势之雄壮都映衬着刘邦的英雄伟业。

  《公莫舞歌》以《史记·项羽本纪》所描写的“鸿门宴”为题材,诗人充分发挥诗的想象并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艺术再创造。诗中着力刻画樊哙“排闼闯宴”、怒斥项羽、掩护刘邦脱险的英勇无畏行为,成功地塑造了这一赤胆忠心、生气虎虎的英雄形象。前半篇描绘宴会厅的高大宽敞,宴饮的豪华粗犷,项羽的威武和优柔寡断,范增三次举玦的焦急神态,可谓有声有色,人物传神,情景逼真,场面壮丽,气氛紧张。笔触有厚度有力度,酷似以诗笔绘出的巨幅油画。

参考资料:
1、 唐宋文学研究专家陶文鹏先生《论李贺诗歌色彩表现的艺术》

gōng--

gōngzhěyǒngxiàngliúpèigōnghuìzhōngzhuàngshìzhuózhuórénshūqiěnánběiyǒuyǐnlòuzhūjiājīnzhòngzuògōngyún

fānghuāchǔpáijiǔyíngbàolínxuèshèngyínyīng

huáyánchuītóngzhúzhǎngdāozhímíngzhēng

héngméijǐnshēnghóngwěizhìjǐnyānwángwèizuì

yāoxiàsānkànbǎojuéguāngxiàngzhuāngdiàoqiàolánqián

cáiguānxiǎochéngōngzuòshàngzhēnrénchìlóngzi

mángdàngyúnduānbàotiānhuíxiányángwángqīngshuǐ

tiěshūtiějiànzhòngshùguānzhàngzhuàngshuānghuán

hànwángjīnqínyìnjuébìnchángchénlùn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
昔我去¹草堂,蛮夷(yí)²³成都。
译文:宝应元年我离开草堂时,蛮夷正充斥成都城。
注释:¹去:言离开。²蛮夷:指徐知道叛乱是纠集的川西羌兵。³塞:犹言充斥。
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今我归¹草堂,成都适无虞(yú)²
译文:而今我返回草堂,正值成都安定无忧之际。
注释:¹归:言返回。²虞:忧患。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
请陈¹初乱时²,反复³乃须臾。
译文:让我陈述最初叛乱的情况,徐知道叛乱好像是转眼之间的事情。
注释:¹陈:陈述。²初乱时:宝应元年,七月徐知道叛乱初起时。³反复:指叛乱。
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大将¹赴朝廷,群小²起异图。
译文:因大将被召回朝廷,这伙群小便乘机窃据成都谋反。
注释:¹大将:指严武,当时他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²群小:指徐知道及其同伙。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
请宵¹斩白马,盟歃气已粗²
译文:半夜斩白马盟誓,气势凌人。
注释:¹请宵:半夜。²气已粗:气势凌人。
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西取邛(qióng)¹兵,北断剑阁隅(yú)
译文:并西联邛州之南的羌兵以虚张声势,北断剑阁要道以抗拒长安王师。
注释:¹邛南:邛州(今四川邛嵊县)以南一带,当时为内附羌夷居所,知道引之为乱。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
布衣¹数十人,亦拥专城²居。
译文:数十个跟随徐知道作乱的人,虽无官职,却也占城为王,独当一面了。
注释:¹布衣:指跟徐知道反叛之平民。²专城:指任主宰一城的州牧、太守等地方长官。
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其势不两大¹,始闻蕃汉殊²
译文:但徐知道手下的人与羌夷头目各自争长,互不相让,并且蕃、汉殊情,以致叛乱后发生内讧。
注释:¹两大:两者并大。²蕃汉殊:蕃,汉不和而内讧。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西卒¹却倒戈,贼臣互相诛。
译文:结果发生了羌夷兵的倒戈,叛乱魁首们彼此互相残杀。
注释:¹西卒:指李忠厚统帅的邛南羌兵。
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焉知¹肘腋祸,自及枭(xiāo)(jìng)²徒。
译文:哪知祸起腋下,徐知道被自己部下所杀。
注释:¹焉知:哪知。²枭獍:在古典诗文请,常用来比喻狠恶忘恩的人。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
义士¹皆痛愤,纪纲²乱相逾³
译文:当时主持正义的人对叛乱这都很愤恨,因为他们使国家的法纪政纲受到了破坏。
注释:¹义士:指当时倡议讨乱者。²纪纲:指封建王朝的法纪,政纲。³逾:越轨,引申为破坏。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译文:徐知道手下的李忠厚辈均拥兵自立,百姓成了各种势力头目们所宰割的鱼肉。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
唱和¹作威²³,孰肯辨无辜
译文:这伙群小竞相作威作福,谁肯为无辜受害的平民辩解呢。
注释:¹唱和:此唱彼和。²作威:恣意杀戮。³福:穷奢极欲。⁴辜:罪也。
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眼前列杻械¹,背后吹笙(shēng)(yú)
译文:他们还一方面残害百姓,一方面寻欢作乐。
注释:¹杻械:刑具。在手为杻,在足为械,即脚镣手铐。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
译文:他们在谈笑间滥杀百姓,长街上溅满了无辜百姓的鲜血。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到今用钺(yuè)¹地,风雨闻号呼。
译文:在他们行刑的地方,甚至风雨之时还可以听到冤魂的哀嚎声。
注释:¹用钺:指杀人。“钺”,古代兵器,方形圆刃,持以砍伐。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鬼妾与鬼马,色悲¹充尔²³
译文:被杀害之人留下的妻子、马匹为贼徒占有,这些遗孀甚至马匹还要含着内心的悲痛供其取乐。
注释:¹色悲:言面带悲色。²尔:你,你们。此指乘徐知道叛乱请,假平乱诛逆为名而为非作歹之徒。³娱:谓含悲供人取乐。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译文:国家法纪何在?实在令人不甚叹息!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
贱子¹且奔走,三年²望东吴。
译文:我只得奔走于梓、阆之间,三年中都想离蜀而去东吴。
注释:¹贱子:杜甫自称。²三年:指宝应元年至广德二年,杜甫逃离成都,往来梓、阆间,凡三年。
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弧矢¹暗江海,难为游五湖²
译文:由于那里也有战乱,结果竟难以成行。
注释:¹弧矢:犹弓箭,喻战乱。²五湖:指江苏太湖一带,古为吴地。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
不忍竟舍¹此,复来剃榛(zhēn)(wú)²
译文:我不忍舍弃这间花草堂,回来要除杂草杂木,重整庭院和药栏。
注释:¹舍:放弃。²榛芜:丛生的荆棘野草。
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入门四松在,步屟(xiè)¹万竹疏²
译文:入门见四颗小松树尚在,我漫步于万竿疏竹之中。
注释:¹步屟:著屐散步。²疏:疏朗。一解,林间空地。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
旧犬喜我归,低徊¹入衣裾(jū)²
译文:往日养的家犬喜我久别乍归,它常情热的低回在我的身旁。
注释:¹低徊:徘徊留恋貌。²衣裾:衣腋下摆。
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邻舍喜我归,酤(gū)¹携胡芦。
译文:邻居喜我归来,拿着葫芦买酒准备与我畅饮。
注释:¹酤酒:买酒。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
大官¹喜我来,遣骑²问所须。
译文:大官严武喜我久别乍归,就遣人骑马来问我需要什么东西。
注释:¹大官:指严武。²骑:指跨马使者。
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城郭¹喜我来,宾客隘(ài)²村墟。
译文:城郭间的邻人喜我久别乍归,他们来探视、问候我的人,简直挤满了整个村墟。
注释:¹城郭:指城郭间邻人。²隘:阻塞。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¹
译文:天下尚不得安宁的今天,当兵的都胜过迂腐的书生。
注释:¹腐儒:迂腐的书生,实指杜甫自己。
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飘摇¹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译文: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里,何处可安置我这个老头呢?
注释:¹飘摇:形容时局的动荡不安。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
于时见疣赘,骨髓(suǐ)幸未枯。
译文:我真的成了多余的人,所幸的是还算活了下来。
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饮啄(zhuó)¹愧残生,食薇²不敢馀。
译文:我既无用于世,在此余生里一饮一啄已感到惭愧,所以甘于清苦生活,不敢有所奢求。
注释:¹饮啄:此处杜甫以禽鸟自比,言个人要饮食。²食薇:吃野菜。“薇”,野草名,高二三尺,嫩时可食,常采以充饥。

  从形式上看,《草堂》用大量篇幅回溯了徐知道乱蜀的始末及其严重后果,是对旧史的重要补充,是诗史。而众多注家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这首诗的价值的。这无疑是杜诗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这方面而论,《草堂》的确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例如对徐知道乱蜀原因:“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准确把握;对汉、蕃相互勾结又相互火并的生动刻画:“请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对乱象错综复杂情况的巨细不遗:“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以及对贼谋“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的揭露,其广度和深度,是抵得上一篇徐知道乱蜀始末记而有余的。

  特别是“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虞”,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而且表现了诗人的无比痛愤。当这位伟大诗人写到这里时,是站在审判台上,面对着毫无人性的魔鬼,怒不可遏地申斥他们的罪行的。一个“尔”字,就维妙维肖地表明了他那种面对魔鬼,痛予呵叱的坚定立场。死者而有妾,马,当然不是等闲之辈。这似乎有点为互相残杀而死的贼徒,或者为殃及阔人的枉死鬼而一表同情的嫌疑。其实不然,这是文学上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深一层写法。对鬼妾、鬼马尚且这样肆无忌惮地蹂躏、糟踏,则对一般老百姓的残忍、凶暴,更不消说了。杜甫的同情,始终是在无辜而死的老百姓一边的。

  然而仅仅看到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价值,尚不足以尽《草堂》的极致。《草堂》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除了上述这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回忆蜀乱始末的笔触上,融入了杜甫对严武最真挚的友谊,希望他面对“成都适无虞”、“天下尚未宁”的冷酷现实,认真思考“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原因;吸取祸生肘腋的沉痛教训,整顿纪纲,厉行国家法令,不要重蹈“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覆辙。《草堂》诗主要是按这样的构思,艺术地再现当时的乱象的。

  开头四句,诗人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他为“蛮夷塞成都”而去,为“成都适无虞”而归的心情,希望严武注意国家的治乱,同人心向背,息息相关,千万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适无虞”。这是对严武的忠告,也是对当前形势的正确估计。论者多从它同下文的关系,许其为一篇之纲,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为了让严武清醒地记取“蛮夷塞成都”的惨痛教训,诗人接着写到:“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请陈”者,请允许我(杜甫)陈于大将之前。“大将”者,剑南节度使严大将军武也。这就充分表明《草堂》主要是向严武陈情。而陈情的第一件事是“反覆乃须臾”间事,不可掉以轻心;是诗人把“群小起异图”,直接同严武赴朝廷联系起来。这固然可以说明严武举足轻重,国家安危所系,用《八哀诗》哀严武的诗句来说,就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但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严武治蜀还有严重问题,以至于前脚刚刚跨出成都,便祸生心腹。一句话,“群小起异图”,严武是不能完全辞其咎的。这是杜甫希望严武认真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杨伦对“请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加了“写出草草乌合光景”八个字的旁批。需要补充一句:岂止草草乌合,他们在歃血为盟之初,就有过激烈争吵呢。这消息,是“气已粗”三个字透露出来的。气粗就是喉咙大,出大声气,是提劲争吵的形象语言。它生动地反映出:叛乱集团从一开始就有冲突,其发展为分裂,为自相残杀,而终归灭亡,是必然的。

  诗请“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这一句,也是很值得严武深省的大问题。布衣一般指老百姓。这就是说,除徐知道这股乱军,还有铤而走险的老百姓。当然,无论从组织,还是从性质看,其铤而走险的情况都极其复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是逼上梁山的。在当时,除了这条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

  严武这个人,《旧唐书》批评他,一则说: “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再则说: “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三则说:“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这些,杜甫都是知道的。有时也尽过朋友之道,微言相感。但因爱才心切,加以严武“骄倨”,多言未必见纳,所以平常相处,表扬鼓励居多。徐知道的反叛,以及由此引起的人民的骚动,同严武上述缺点是有关系的。现在,再镇成都,不知道会不会认真总结“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的血腥教训,改弦更张,防患未然。杜甫从“遣骑问所须”这件小事上,深深意识到问题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再不提出,严武个人成败事小,天下安危事大。因而在痛愤之馀,结撰至思,向严武表明了“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的态度,同时,又通过初乱的回忆,提示了若干值得严武虚心思考的问题,目的都在促使严武的猛省,去其所短,用其所长,把两川的事情办好。

  《草堂》,杜甫“穷年忧黎元”的高大形象以及“何人怀抱尽”的谏诤风范,都是令人仰之弥高,即之弥亲的。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146-151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

  女皇的《制袍字赐狄仁杰》(《全唐诗》卷五《则天皇后》,第58页)一诗短小精悍,寥寥12字,达到了褒奖勋臣,树立典型,驾驭臣下的目的。

  这是指公元696年,在契丹攻陷冀州的危机时刻,狄仁杰调任魏州刺史,以民生为要,提振军民退敌信心,兵不血刃使得契丹退兵,深得百姓爱戴,为其立了生祠;同时龙颜大悦,擢升其为幽州大都督,并亲笔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12个金字,以示表彰。这一表彰,便收录在《全唐诗》中,名为“制袍字赐狄仁杰”。全诗四句十二字,既是对狄仁杰的表彰,也是对他的激励。前两句概括了狄仁杰的功绩,说他辅佐朝廷,志守清廉而勤政,后两句是要求狄仁杰率励朝中大臣,要他居宰相之位,激励大臣们同心协力,治理好国家。寥寥数语,既高度肯定了狄仁杰的勤勉施政,又对狄仁杰给予厚望,成为武则天心目中选拔高管的标准版本。狄仁杰不负皇帝的褒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均能竭心尽力;在治理民生方面,后人评价其“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难怪狄仁杰故去,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

zhìpáorénjié--tiān

zhèngshùshǒuqīngqínshēngxiǎnwèixiāngchén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孙巨源¹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²,坐别坐景疏(shū)³上。既而与余会坐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坐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
译文: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注释:¹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²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³景疏楼:在海州东北。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⁴润州:今江苏镇江。⁵楚州:今江苏淮安。孙巨源离海州后先南游江苏一带,坐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的东坡会坐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前录)。二人同游扬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继而,之后。⁶十一月十五日:当为十月十五日吗,“一”为后人误加,因为海州在密州南四百余里,而苏轼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参张志烈先生《苏轼由杭赴密词杂论》(载《东坡词论丛》)。⁷太守:汉时郡长名。宋时改郡为府、州,长官称知府、知州,但仍习惯称太守。此指继知海州的陈太守(名不传)。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¹,孤光²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³到明无寐(mèi)
译文: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注释:¹三度:指三度月圆。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至东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词,三见月圆。²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³伊:第三人称代词。指月。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今朝有客,来从濉(suī)¹上,能道使君²深意。凭仗³清淮(huái),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yuán)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译文: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注释:¹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²使君:指孙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旧职称之。以上三句谓客人带来孙巨源对自己的问候。³凭仗:凭借。⁴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⁵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⁶永:长。⁷露华:露水。⁸侵被:沾湿了被子。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坐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参考资料:
1、 邹同庆,王宗堂 .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09:131-133
2、 唐圭璋,周汝昌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04:703-704

yǒng··zhǎngbiéshí--shì

sūnyuányuèshíhǎizhōuzuòbiéjǐngshūlóushàngérhuìrùnzhōuzhìchǔzhōunǎibiéshíyuèshízhìhǎizhōutàishǒuhuìjǐngshūlóushàngzuòyuán

zhǎngbiéshíjǐngshūlóushàngmíngyuèshuǐměijiǔqīngliúliánzhùyuèsuírénqiānbiéláisānguāngyòumǎnlěngluògòngshuítóngzuìjuǎnzhūliánrányǐnggòngdàomíngmèi

jīncháoyǒuláicóngsuīshàngnéngdào使shǐjūnshēnpíngzhàngqīnghuáifēnmíngdàohǎizhōngyǒuxiānglèiérjīnzài西yuánqīngjìnyǒnghuáqīnbèishíkànhuílángxiǎoyuèyīng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