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春寂寂,秾桃随意开。夕风零落尽,不待主人来。
金马春寂寂,秾桃随意开。夕风零落尽,不待主人来。

èryuèèrshíguǎn宿xìngzōngshěhòutáohuāshèngkāiǒushūyǒushàng--guāng

jīnchūnnóngtáosuíkāifēnglíngluòjǐndàizhǔrénlái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 134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寻春须是先¹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piǎo)²玉柔³(qíng),醅(pēi)(zhǎn)花清。
译文:寻觅春天就应该在春天到来之前,想要欣赏春花就不要等到花枯萎了再去。佳人玉手举着青白色的酒,杯中的酒漫上了杯口。
注释:子夜歌: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五句。此词调名《历代诗余》中作“菩萨蛮”。²先:《花草粹编》中作“阳”。²缥色:淡青色,青白色。这里指青白色的酒。³玉柔:像玉一样洁白柔嫩。这里指女人洁白柔嫩的手。⁴擎:往上托,上举。⁵醅:没有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⁶浮:这里指酒漫上杯口。⁷盏:酒杯。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鼓成。
何妨¹频笑粲(càn)²,禁苑³春归晚。同醉与闲评,诗随羯(jié)成。
译文:频频开怀大笑有什么关系,皇宫禁苑里的春天去的比较晚。醉眼朦胧之中,众人闲谈雅论,觥筹交错。赋诗随羯鼓的敲击而完成,羯鼓一响赋诗开始,羯鼓一停诗即赋成。
注释:¹何妨:王国维辑本《南唐二主词》中注云:“二字磨灭不可认,疑是‘何妨’二字。”萧本二主词,《历代诗余》中均作“何妨”。²频笑粲:频频地欢笑。粲,笑貌,露齿而笑。一说形容大笑的样子。³禁苑:封建帝王的园林。禁,因帝王所居之处,戒备森严,禁止人们随便通行,所以称王宫为禁,称宫中为禁中。《历代诗余》中作“禁院”。⁴春归晚:指春天过去得比较晚。⁵闲评:随意品评、议论,即没有固定题目的自由评论。⁶羯鼓:唐代很盛行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印度,据说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羯,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曾附属匈奴,此鼓因出于羯,所以称之为羯鼓。《历代诗余》中作“叠鼓”;吴本二主词中作“揭鼓”。

  这首词描写的是春光融融之中,词人在花开似锦的宫苑里,与美人饮酒赋诗、寻欢作乐的情景,充分表现了李后主作为一个文人皇帝沉湎声色、不思进取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性格。全词结构顺畅完整,以意起篇,以景会意,别具特色;语言明白直快,如与人对话,相对而劝,自然朴实,准确生动,亲切可人,显示了词人驾驭生活和语言的较高功力。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以意起词,不是写景,而是先抒胸臆,其实是作者追求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的真实体现。“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是词人驾车出游、会赏春光时的经验之谈。早春之际,百花争艳正是看花寻春的好时节,行乐须及春,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良辰美景。词人有如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满心欢喜地追寻着世间的快乐。词人正是如此纯真地把游春时的想法和盘托出,其快乐是那般的真切,全然不似一般俗人的猥琐,闲散疏放之致。唐杜秋娘有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李煜词取其意用,但《金缕衣》是劝人珍惜时光,而李煜在这里却强取及时行乐之意。以此作为此词的主旨,全词基调确定如此,也使得这首词的整个思想格调不高。其中的“春”和“花”都有双重含义,既指春日的良辰美景,又指人之青春美貌,并非当真“寻春”和“看花”。后续两句承前二句之意,直接描写饮酒作乐的具体场面,酒美人也美,和下片春光之美相对应。美人劝酒,美在对手的描写,称之“玉柔”可见其妩媚多情,“缥”“玉”“清”给人的色彩感受都非常素雅细腻。唐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春歌》中有:“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亦是表现人物手势与物色之间形成和谐的观感效果。

  词的下片进一步细写作者与美人对饮赋诗、调笑作乐的情景,继续充实及时行乐的具体内容。开头两句写作者与美人都是无拘无束地玩笑作乐,因此觉得春归也晚。“何妨”一词写出宴饮更加放浪,在饮酒调笑之间,甚至觉得连最易逝去的春色脚步都放慢了。词人在这里径自说“频笑粲”“春归晚”,即是都肯定了这两种心理状态。“同醉与闲评”以下写酒酣耳热之际的闲谈和赋诗。曹孟德横槊赋诗,曹子建成诗七步俱是备受后人艳羡的文士雄才。这里是一种“移情”的描写,春来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情感要求为转移的。但是在纵情欢饮、恣意享受的作者的感觉中,许多美好的景色似乎永远不会消亡,明媚的春光似乎永远都在伴随着作者,这不是错觉,而是一种“移情”,十分真实地体现出了作者的心态。结尾两句,醉已成为“同醉”,评也已成“闲评”,作者那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性格特点毕现,而作者的大部分追求似乎也只是“诗随羯鼓成”了。赋诗和评论,以羯鼓声停为限,也反映了其寻欢作乐的一种方式。

  全词通篇都是描写饮酒赋诗的闲逸生活,抒发追求及时行乐的思想感情,格调是不高的。但是这首词以意起篇,以景会意,表现结构上顺畅完整,别具特色。词中表现的内容不很丰富,相对比较紧凑,从另一方面也昭显了作者驾驭生活和语言的较高功力。在语言使用上,全词都有一种明白直快的特点。开篇即如与人对话,相对而劝,自然朴实,后边的“何妨”以口语入词,亲切可人。而“同醉”“闲评”等,既明白,又质朴,准确而又生动。整首词都体现了一种不饰雕琢、自然清新的语言特色。

  宫廷的享乐生活是李煜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在花开似锦的宫廷中,与众美人饮酒赋诗、赏玩美景,充分表现了李煜这个文人皇帝不思进取、沉迷享乐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47-48
2、 周仕慧.李煜词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9-11

 ·xúnchūnshìxiānchūnzǎo

 dài 

xúnchūnshìxiānchūnzǎo kànhuādàihuāzhīlǎo piāoróuqíng pēizhǎnmiànqīng 
fángpínxiàocàn jìnyuànchūnguīwǎn tóngzuìxiánpíng shīsuíjiéchéng 
故里在天涯,海上无名士。
故里在天涯,海上无名士。因遇终南陆地仙,挈(qiè)我来游此。
译文:故乡远在天涯之外,自己也不过是漂泊海上的一个无名之辈。因为遇到了终南山王真人才被他带到这里来。
因遇终南陆地仙,挈我来游此。
遇爱断蓬¹飞,野鹤孤云志。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译文: 平常最是喜欢看断蓬飞舞的样子,志向所在也是像野鹤和孤云一样逍遥快乐。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没有人认识我,像一个所谓疯狂的人一样,这就是我的愿望。
注释:¹断蓬:飞蓬。
素爱断蓬飞,野鹤孤云志。
素爱断蓬飞,野鹤孤云志。
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顶笠披蓑人不知,便是风狂子。

huángdòngzhōngxiānshù--qiūchù

zàitiānhǎishàngmíngshìyīnzhōngnánxiānqièláiyóuàiduànpéngfēiyúnzhìdǐngsuōrénzhī便biànshìfēngkuángzi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¹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jiàn)²寒沙,茂林³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dèng)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译文:步入幽深盘曲的小路,正是云黄天淡,残雪的寒意未休。一曲澄澈镜湖,映衬出水浅澎寒的槽瘦,墙垣破败的兰亭,茂林修竹丛生衰草,尽笼在轻烟的凄柔,—仰一俯之间,千古岁月悠悠。年岁已晚,飘零的足迹越行越远,不知何处是尽头。能有谁与我,远遁人世的离乱,同泛五湖的一叶扁舟?古老的石级旁,倒挂枯松的斜悠,山崖背阴处布满苍苔斑驳的老朽,一片凄清的景色,引起唏嘘感慨的清愁。
注释:¹步:登上。²鉴曲:鉴湖一曲。《新唐书·贺知章传》“有诏赐镜湖剡川一曲”,镜湖即鉴湖。³茂林:指兰亭。⁴俯仰:又作“俛仰”。⁵五湖舟:范蠡事,见《国语·越语》。⁶磴:指山路,石级。⁷崖阴:山边。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回首天涯归梦,几¹魂飞西浦(pǔ),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càn)登楼。最负²他、秦鬟(huán)³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译文:回首事,孤身飘泊天涯,家乡小路,只在魂魄牵系的归梦中,几回魂飞西浦几番泪洒东州。可如今归来故国的山河故园的思念像王粲登楼的悲哀感受。惹人爱怜的是秦望山如美人秀髻对镜湖弄妆洗梳,江山如此美好,却蹂躏于他人之手,旧地重游为什么偏在这个时候!噢,为我唤来那镜湖边的疏狂酒徒,我要与他一起吟诗纵饮消解一怀深重的烦忧。
注释:¹几:几度,几次。²负:辜负。³秦鬟:指形似发髻的秦望山,在今绍兴东南。⁴妆镜:指镜湖。⁵狂吟老监:即指贺知章。

  上阕以写景为主。首句“步深幽”三字概括了进山登阁的过程。山路曲折盘桓,行人渐入幽深。这就登楼而言,是由题前人笔,也可以说是一个缓缓而起的序曲,它从叙事中带出景物,景物却在人们的心中投下了清冷压抑的阴影。“正”字领起下面两句,交代当时的天气。冬云凝重,天色昏黄,仿佛要下雪的样子。作者以阴沉的天气烘托自己抑郁而沉重的心情。“鉴曲”三句,描写登阁所见到的景物,鉴湖和兰亭都是历史上名士栖游的地方,而眼前一片萧瑟和衰败。这三句自然化入楼上景观,将人文物象和自然风光融合无间。从结构上看,也就是由写景转入抒情,为过渡到下文作准备。词人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只觉“千古悠悠”。以上六句都是借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心理。如果说“俯仰千古悠悠”是对世事的感怀,那么接下来“岁华晚”三句就是对个人身世的慨叹。自己不知不觉已步人晚年,却还要四处飘泊,远离故乡,孤身只影,又有谁会同情我,理解我,愿与我一起泛舟五湖?这几句语促情急,层层递进,暗用典故,字里行间不仅抒发了寂寞伤怀之情,也吐露了自己对前途和归宿的设想,曲折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态度。“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蓬莱阁原也是登览胜地,如今却游人稀少,繁华消歇,只见那石阶上倾斜的老松,和路边崖畔厚厚的青苔,这一派荒芜落寞的景象,不就是王朝沉沦、山何破败的象征吗!所以诗人写到这里,再也抑制不住地发出了痛苦的呼喊——“一片清愁”,水到渠成,自然地收束了上片。同时,这也就揭示了诗人之所以要感慨世事、怀古伤今、泛舟五湖的现实的原因。

  下阕开始抒发对故国山河的感怀,对宋朝大好江山丧失的痛惜。下阕首句以“回首”带起三句,述说流亡岁月中对故乡故都的刻骨思念。这三句互文见意,意思是回想在那些天涯飘泊的日子里,我多少次梦回东州、西浦,热泪滚滚,洒落在这日夜思念的土地上。这个倒叙不单是为了抒发昔日的思情愁怀,更为描写今日作铺垫、作反衬。“魂飞西浦,泪洒东洲”今天归来,该是惊喜不已,泪如泉涌。可是,出人意料,如今登上蓬莱阁,眼前分明是故土故园,而心中的滋味,却颇似王粲所说的:“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登楼赋》)这种“很特别”的感觉,将那种江山易主、国破家亡的悲伤,表现得极其真切,极其深沉。由此逼出“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二句点题的话,集中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巨大创痛。这里采用艳丽的词语极力铺陈山川的美丽,意在反衬亡国的惨痛。诗人说辜负了,辜负了,秦鬟妆镜,你这美好的江山,为什么偏偏在这样的时刻来与你相见!这是正面的语意,反面还有一层,那就是这样的时刻,我心中“一片清愁”,你亦无昔日的神采风韵,如此相见,更是悲酸难耐。虽有亡国失家之痛,却又有难以直言之苦,只得以自悔自恨之言出之,曲笔传情,更见悲慨。愈转愈深,愈叹愈悲,如何收煞得住呢?不过也只有山重水复,方能更见其才情笔力。下面作者语锋一转,再由今而古,由实而虚,向空处寄情。“狂吟老监”指贺知章,他曾任秘书监,又自号“四明狂客”。词人要召唤他一起来赋诗消忧,表面意思是自我排遣,好像离主题远了一点,其实正表明忧愁郁结,难以消除,愁情反而更深了。“共赋消忧”与上阕结尾处的“一片清愁”相应,都有“意在言外”的韵致,使沉痛之情在含茹吞咽之中又转深了一层。

  这首词借物抒怀,以阴沉凄凉的冬景表达作者国破家亡四处漂泊的忧思。词的上阕涉及国土沦亡,但萧敝的冬景无处不渗透遗民的哀痛。下阕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回首”三句,似欲打开感情的闸门一任奔泻,以倾吐心头郁积的哀伤,然而,至“还似王粲登楼”句一顿,至“好江山、何事此时游”时作者的悲愤之情突至高峰。随后却轻轻一退,转而要呼唤“四明狂客”贺知章,来与自己一道吟赋。这样层层推进,回环往复,构成了本词情思哀婉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草窗词素以意象缜密著称。综观全词,写景空远,抒情婉曲,结构细密,引事用典十分贴切,充分体现出作者深厚的词学功底和创作才力。所以这首词一直被推为《草窗词》的压卷之作。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著.中国古典诗词曲鉴赏:黄山书社,2006年11月:第317页

èhóng··dēngpéngláiyǒugǎn--zhōu

shēnyōuzhèngyúnhuángtiāndànxuěwèiquánxiūjiànhánshāmàolínyāncǎoyǎngqiānyōuyōusuìhuáwǎnpiāolíngjiànyuǎnshuíniàntóngzàizhōudèngsōngxiéyīntáilǎopiànqīngchóu

huíshǒutiānguīmènghúnfēi西lèidōngzhōuguóshānchuānyuánxīnyǎnháishìwángcàndēnglóuzuìqínhuánzhuāngjìnghǎojiāngshānshìshíyóuwèihuànkuángyínlǎojiāngòngxiāoyōu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旅泊¹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译文:已在外漂泊多年,年纪大了还不能怀乡。
注释:¹旅泊:漂泊,这里指在外做官,未能归乡。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译文:在门前忽然遇到一位客人,他说是从故乡来的。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敛眉¹俱握手,破涕共衔杯²
译文:皱着眉头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一起饮酒。
注释:¹敛眉:皱起了眉,这里指掉泪动容,是表达思乡之情。²衔杯:喝酒。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yīn)勤访¹朋旧,屈曲²问童孩。
译文:情意恳切的询问旧朋友,详细周到地问起孩子们。
注释:¹访:询问。²屈曲:详细周到。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衰宗¹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译文:衰微的家族有很多兄弟侄儿,哪个去观赏园池亭台?
注释:¹衰宗:衰微的宗族,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犹言“寒家”。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译文:旧日的庭园如今是否依然存在?新树也该会栽上了。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柳行疏密布,茅斋(zhāi)宽窄裁。
译文:柳行植得疏密合适,茅草房修剪得有宽有窄。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译文:从哪里移来的竹子?又栽种了几棵梅树?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译文:渠沟里不该断绝水流,爱生青苔的石头是否依旧?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译文:院中的果实哪一种先熟?林中的花哪一种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jī)¹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译文:客居的心情只想多询问,为我回答不要让我猜。
注释:¹羁心:羁旅的情怀。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
行当驱下泽¹,去剪故园莱²
译文:不久将乘坐下泽车驱马而行,回去铲除旧院中的杂草。
注释:¹下泽:车名,是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²莱:草名,又名藜。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这是一首思乡诗。作者在外居官多年,思念故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时,遇见了家乡来的人,便殷勤问起亲戚朋旧、居室池台、园林植树等情况,表达了恋念故乡的情思。

  这首诗是写王绩绩在他乡遇到故人,内容虽然质朴平淡,但是意境隽永。开篇便营造了一种意境,将读者带人诗人寄居的大都当中。根据后人考证,此处所说的旅泊多年的城市应当是长安城,城里车水马龙、房屋鳞次的繁华留住了诗人的脚步,所以诗人才有感而发,到老了仍然没有想着回家。

  诗写得颇有意境,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带到诗人寓居的他乡京城里。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车水马龙,以致诗人在外旅居多年,到老了仍没有想回故乡,然而“乐不思蜀”只是表面的意思,继续读下去就可以发现“故乡”始终魂牵梦绕在诗人心中。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久别重逢,彼此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紧握着对方的手。接着客人被热情地请进了屋子,贤淑的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肴。座中,主客相谈十分亲热融洽。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事。他首先问起亲朋好友,连他们的孩子都仔仔细细地询问到了。

  接下去,到诗人开始询问自己的宗族的近况。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的二哥是《古镜记》的作者,此外还有弟兄四人。王通死于大业年末,他的儿子王福畤(王勃之父)、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作这首诗时,大都在故乡,因此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接着,诗人一连提了许多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而这一连串的提问,在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的迫切心情的同时,在人们的眼前呈现出一幅幅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图画。最后,诗人以叮嘱故人回答不要有顾虑和表示自己将告老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无穷。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作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但也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读罢这首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避醉乡的一面,但他又并非真如他所说的“长昏饮”,而是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的。

  诗中此处所用的连续提问法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这类诗文形式复原了先秦以及秦汉文学诗歌常用的形式,例如《诗经》的《行露》当中,虽然只有十五句,却连用九个问句,以增强文字语气,强调人物情感。本诗也用了类似的连续提问法,虽然跟古诗文用途不同,但是却充分强调了作者悲喜交集、惆怅与激动共存的的情绪。

  不过,诗人虽然情绪激动,满心渴望了解家乡一草一木的变化,但是他却在最后四句当中诉说了自己的意愿。虽然羁旅在外只能问故人家乡如何,但是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期盼着不久就回到家乡。亲自去走访曾经去过的地方,游戏于田野故园当中,以解多年思乡之苦。

  全诗质朴自然,并无雕砌的痕迹,平淡中见真味,含蓄中有深情,言浅而韵味无穷,一扫初唐诗坛的迤逦浮华的靡靡风气,正是王绩诗歌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塞梅著花未”显然是受了王绩此诗的影响。特别是前两句和最后一句,与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意思几近相同,末句同样采用提问法。但是,王维的《杂诗》所表达的乡情寄托在“塞梅”之上,而王绩的这首诗寄托情感的意象却比较多。

  王绩的思想虽然受老庄影响颇深,不少诗作都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渴望自由遗世的意思,这首诗亦有些许逃避的意思。然而,诗中的画面和真情却打动人心,充满了对人情事理的热爱和依恋,显然并非牢骚之作,实则读来娓娓动人,余韵不绝。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5-6页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
唐剑¹斩隋(suí)²,拳毛³属太宗。
译文:李唐将领挥剑斩了隋朝的大公,骏马拳毛騧归属英主唐太宗。
注释:¹唐剑:唐朝的宝剑,这里喻指灭隋战争中以李世民为首的军事武装。²隋公:原是隋文帝杨坚在北周时的爵号,这里代指骑过骏马“拳毛”的隋朝高级将领。³拳毛:指拳毛騧,唐太宗李世民在灭隋战争中所获的骏马。此马后被雕刻成石像,成为著名的“昭陵六骏”之一。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风。
莫嫌金甲¹重,且去捉颴(xuàn)²
译文:不要嫌自己披挂的铠甲沉重,飞驰时可以追捕那迅疾的旋风。
注释:¹金甲:指披在战马身上的铠甲。²颴风:迅疾的旋风。颴,一作“飘”,一作“飙”。王琦注:“《说文》:飘风,回风也。盖风之回旋至疾速者。捉飘风即追风之意。”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