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霜以成岁,看旧感前闻。爱景随朝日,凝阴积暮云。
雨霜以成岁,看旧感前闻。爱景随朝日,凝阴积暮云。
□□□□□,忘言酒暂醺。□□□□□,□□□□□。
□□□□□,忘言酒暂醺。□□□□□,□□□□□。

zhōumínyándōng湿shīqiěduōyīnhuìjīnqínglǎngyīnshìliáo--yángshìè

shuāngchéngsuìkànjiùgǎnqiánwénàijǐngsuícháoníngyīnyún

wàngyánjiǔzànxūn

羊士谔

羊士谔

羊士谔(约762~819),泰山(今山东泰安)人。贞元元年礼部侍郎鲍防下进士。顺宗时,累至宣歙巡官,为王叔文所恶,贬汀州宁化尉。元和初,宰相李吉甫知奖,擢为监察御史,掌制诰。後以与窦群、吕温等诬论宰执,出为资州刺史。士谔工诗,妙造梁《选》,作皆典重。与韩梓材同在越州,亦以文翰称。著集有《墨池编》、《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 1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不觉¹初秋²夜渐长,清风³习习凄凉
译文:不知不觉就立秋了,夜也渐渐长了。清凉的风缓缓地吹着,又感到凉爽了。
注释:¹不觉:不知不觉。²初秋:立秋左右。³清风:清凉的风。⁴习习:微风吹的样子。⁵重:再次。⁶凄凉:此处指凉爽之意。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炎炎暑退茅斋(zhāi)¹静,阶下丛莎²有露光³
译文:酷热的夏天热气终于消退,房子里也安静了。台阶下的草丛也有了点点露水珠。
注释:¹茅斋:茅草盖的房子。²莎:多年生草本植物。³露光:指露水珠。

chūqiū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juéchūqiūjiàncháng qīngfēngchóngliáng 
yányánshǔtuì退máozhāijìng jiēxiàcóngsuōyǒuguāng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清明寒食不多时¹。香红渐渐稀。番腾(téng)²妆束闹苏堤(dī)³。留春春怎知。
译文:清明、寒食节过了没多久,百花逐渐退去了原有的艳丽 色彩,慢慢凋谢了。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翻腾衣柜,找出春 天穿的衣服,纷纷出城来到苏堤,尽情游玩。想留住春天的 脚步,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
注释:¹不多时:过了不多久。²番腾,即“翻腾”。此处指 翻腾衣柜,寻找春衣。³苏堤:亦称苏公堤,是一条贯穿西 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为苏轼任杭州知府疏浚西湖时取 湖泥和葑草堆筑而成。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 春晓”。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花褪雨¹,絮(xù)沾泥²。凌波寸不移³。三三留留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译文:一场大雨过后,花朵被雨水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柳絮 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赏花的女子似乎没有受到 什么影响,一步也没有移动,两个、三个游人结伴乘着船儿回去了,春天的脚步声也渐渐远去了。
注释:¹花褪雨:花朵被雨洗洒而褪去鲜艳之色。²絮沾泥:柳絮飘落于泥中,被沾住而无法扬起。³凌波句:凌波 指水仙。这里指女子步履。寸:寸步。

  本词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 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 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 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词作抒写惜春、 伤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蕙 风词话》谓其“番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 腻粉,可谓妙于语言,天与娉婷,何有于“翻腾 妆束”,适成其为“闹”而已。“闹”字值得玩 味,“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 “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 “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 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有如见 其人,如闻其身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ruǎnlángguī··西chūn--ziyán

qīngmínghánshíduōshíxiānghóngjiànjiànfānténgzhuāngshùnàoliúchūnchūnzěnzhī

huātuìzhānlíngcùnsānsānliǎngliǎngjiàochuánérrénguīchūnguī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洛阳¹城东路,桃李生路旁。
译文:洛阳城东的小路上,桃李盛开在两边的路旁。
注释:¹洛阳:东汉京城。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¹
译文:桃花李花相对而开,稠密的叶子交相掩映。
注释:¹“叶叶”句:指叶叶相交通,叶子稠密连到了一起。相当,与“相对”同义,是“对称”的意思。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
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áng)¹
译文:春风自东北方向而来,花叶也随风飘扬。
注释:¹低昂:起伏,时高时低。
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
不知谁家子¹,提笼行采桑。
译文:不知谁家的女子来了,提着竹笼在采桑。
注释:¹子:《正字通》云:“女子亦称子。”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
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飏(yáng)¹
译文:她用纤纤的手攀折桃李,弄得枝残叶败,花落缤纷。
注释:¹飘飏:指落花缤纷之貌。
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
请谢¹彼姝(shū)²,何为见损伤³
译文:请允许我问那位女子,为什么要损伤这些花呢?
注释:¹请谢:请问。²彼姝子:那美丽的女子。³“何为”句:为何受到你的攀折?见,被。
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高秋¹八九月,白露变为霜。
译文:她回答:“等到八九月的深秋季节,下霜了,花儿终会凋谢。”
注释:¹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
终年会飘堕(duò)¹,安得²久馨(xīn)³
译文:这些可怜的花叶,整年有风刀霜剑相逼,怎能永远芳香?
注释:¹飘堕:飘落。²安得:怎能。³馨香:芳香。
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
秋时自零落¹,春月复芬芳。
译文:它们秋时零落,来年春日再吐芬芳,始终不渝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注释:¹零落:凋谢,脱落。
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何如盛年¹去,欢爱永相忘。
译文:而美丽的女子还不如这花叶,盛年过去则色衰,被无情的男子相忘。
注释:¹盛年:少壮之年。
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
吾欲竟¹此曲,此曲愁人肠。
译文:我想把这支曲子唱完,可这支曲子,实在让人心里难过。
注释:¹竟:尽,终。
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归来酌(zhuó)美酒,挟瑟上高堂¹
译文:干脆归来饮酌美酒,携带琴瑟登堂以解忧愁吧。
注释:¹高堂:高大的厅堂,宽敞的房屋。

  此诗以桃李比方女子红颜,说花虽然零落,尚有重开的时候,而一旦红颜老去,便会欢爱永绝。

  本来,花落花开是大自然的永恒的法则,正如四时的周而复始,前后相续。通常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花开花落比女子年华的盛衰有时,却很少从两种自然现象的差异之处着眼作比。诗人从这一角度处理题材,自然出人意表。诗人的这一思想从属于他对整个人生的思考。他由落花感悟到青春易逝,盛颜难驻,于是借采桑女子而发。这类人生短促的感叹,是一种时代思潮,在当时的诗文中时有抒发。因此,采桑女的忧伤也就是诗人自己的“愁肠”,采桑女的感叹与诗人的人生感慨是相通的。

  《董娇饶》在汉诗中别具一格,和汉乐府民歌有所不同,这从开头的六句即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汉乐府民歌的叙事篇章多数是一开始便直咏其事,也有少数篇章用大段铺叙介绍人物以引起故事,如《陌上桑》。《董娇饶》的开头则是描写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这样,既做到了人物和环境的统一,又使开篇和全诗紧密关联。《董娇饶》的开头一段与全诗的关系极大,诗意即此生发,层层展开:由采桑女攀折花技引起“花”的诘责,继写采桑女的回答,再写“花”的反复辩驳。开头这一段景物描写其中包含抒情成分,因而也写出了某种意境,颇合于闻一多在论述汉末诗歌的发展时说的“事化为境”的意思。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写诗人的悲愁,从描绘秋夜的景色入手,写皎皎明月、历历寒星、促织的悲吟、寒蝉的凄切,这秋夜的景色即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则已臻于情景交融的境界。就《董娇饶》的全诗看,虽说并不以抒情为主,但其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绘也还是一致的。

  在写作艺术上,此诗风格独具,意境幽深。其最为突出的一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映衬的手法。

  表现人物心理这一部分(从第七句至第二十句)构成全诗的主要内容。其中“纤手折其枝”一句作为全篇关节。对采桑女为什么要拗折路边的花枝的问题,诗人没有作交待。接下去从对立的一方“花”写起,借“花”的诘责引出矛盾:“何为见损伤?”“花”的责问有理:我开我的花,你采你的桑,彼此互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来损害我?采桑女却是答非所问:“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言外之意是:请不要顾惜现在这一点小小的损伤吧,反正你早晚是要殒落的。这个回答并未说出折花的心理动机。采桑女不作正面回答的原因无非是不愿剖白内心某种隐秘的花西,这种隐秘的花西或许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然而,她的回避反倒容易使她的心理活动被人窥测到。正由于她无意中表露自己对盛衰的看法,招来了“花”的驳难。“花”的盛衰观和采桑女有着根本的分歧,生活的真谛告诉它:“秋时自零落,春日复芬芳。”如果说采桑女回答“花”的诘责时尚能平静处之,那么,当她听到“何如盛年去,欢爱永相忘”的讥嘲,便难以自持了。这话正触到她的隐忧,令她闻之心惊:花虽然凋落,可还有再荣之期;作为一个女人,青春却是一去不返。她不敢想等待着她的未来究竟怎样,她将碰到一个什么样的命运。不敢想,却又不能不想。她回答“花”的话,说的是“花”的荣枯,实则成了自伤。这隐在的自伤的情怀造成她折花的复杂、微妙的心理。在万物得其时的明媚春光中,采桑女手提桑笼走在幽僻的小路上,繁花不时地拂过她的头顶,她不能没有感触。大约她看到那炫耀似的开着的烂漫的桃李花,即勾起心头的烦恼,并带一点本能的忌意,心里想这些花虽没,但到了露结为霜的季节,还不是照样枯萎、凋谢。这样想着的时候,纤手不知不觉地已经攀住了花枝。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层见迭出。又由于诗人运用了以花写人、借物传神的笔法,全诗显得含蓄蕴藉,宛转动人,而有别于乐府民歌的质直和单纯。

  《董娇饶》一诗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煞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应有其地位。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是基于对乐府民歌的借鉴。比如诗中设为问答的形式就是直接来自乐府民歌。在叙事中穿插对话,是乐府民歌经常采用的形式,《花门行》、《艳歌何尝行》和《陌上桑》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采用这种写法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避免叙事的单调和平淡,且有助于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划。《董娇饶》中的对话在表现心理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同时,由于这一方式的采用,也造成诗意的层层递进,因而在组织篇章结构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此外,以花拟人的写法也是受了汉乐府民歌中寓言诗的影响。汉乐府民歌中有为数不少的寓言诗,如《乌生八九子》、《艳歌行》(其二)、《蜨蝶行》和《枯鱼过河泣》等。寓言诗的基本特点是取义双关,意在言外。《董娇饶》不同,它的主题是通过正面形象的描绘直接表现的。虽亦拟物为人,但那是为了表现人,表现人与“花”的某种特定关系,而非全篇用寄托,所以这里的花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此诗在语言的运用上则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朴素、自然的本色。比如开头的两句“洛阳城花路,桃李生路旁”,就如同脱口而出。“高秋八九月”以下四句也是如此。把此诗同建安诗人的某些作品一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立即就可以看出来。曹植的《美女篇》给人的突出印象,就是词采的华丽和对偶的讲究。《董娇饶》的句子并不怎么修饰和锻炼,其中也有一组对偶句,即“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这虽然已是在有意追求,但仍不免有些笨拙,不像魏晋诗人用起来那样得心应手。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 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49-50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54

dǒngjiāoráo

sònghóu liǎnghàn 

luòyángchéngdōng táoshēngpáng 
huāhuāxiāngduì xiāngdāng 
chūnfēngdōngběi huāzhèngáng 
zhīshuíjiā lóngxíngcǎisāng 
xiānshǒuzhézhī huāluòpiāoyáng 
qǐngxièshū wéijiànsǔnshāng 
gāoqiūjiǔyuè báibiànwéishuāng 
zhōngniánhuìpiāoduò ānjiǔxīnxiāng 
qiūshílíngluò chūnyuèfēnfāng 
shèngnián huānàiyǒngxiāngwàng 
jìng chóuréncháng 
guīláizhuóměijiǔ xiéshànggāotáng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shēng)¹寒,吹彻小梅²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黄莺啄花,红色的花瓣从枝头纷纷落下;燕子掠水,剪尾点破了水面,泛起缕缕细绿的波纹。天寒手冷,玉笙冰凉,吹奏一曲《小梅》,呜咽回荡响彻天空。这样吹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越发消瘦。
注释:¹玉笙:珍贵的管乐器。²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参考资料:
1、 惠淇源编注 .婉约词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84-85 .

mènglìng ·yīngzuǐzhuóhuāhóngliū

qínguān sòngdài 

yīngzuǐzhuóhuāhóngliū yànwěidiǎn绿zhòu zhǐlěngshēnghán chuīchèxiǎoméichūntòu jiù jiù rén绿yángshòu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远上¹白云间,一片孤城²万仞(rèn)³山。
译文: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注释:¹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²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³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qiāng)¹何须怨²杨柳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¹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²何须怨:何必埋怨。何须:何必。³杨柳:指的是《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⁴不度:吹不到。度:吹到过。⁵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画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 的环境背景下,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折杨柳》,这不禁勾起戍边士兵们的思乡之愁。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就提到了行人临别时折柳。这种折柳送别风气在唐朝尤其盛行。士兵们听着哀怨的曲子,内心非常惆怅,诗人也不知道该如何安慰戍边的士兵,只能说,羌笛何必总是吹奏那首哀伤的《折杨柳》曲呢?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既然没有春风又哪里有杨柳来折呢?这句话含有一股怨气,但是又含无可奈何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是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但是,也曲折表达了那种抱怨,使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这里的春风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本首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 诗意的表现更有张力。用语委婉精确,表达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2-53
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96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4-75

liángzhōuèrshǒu ·

wángzhīhuàn tángdài 

huángyuǎnshàngbáiyúnjiān piànchéngwànrènshān 
qiāngyuànyángliǔ chūnfēngméng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