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邻家有酒缾,三更不卧叩柴扃。
我身便是鸱夷榼,肯学离骚要独醒。
闻道邻家有酒缾,三更不卧叩柴扃。
我身便是鸱夷榼,肯学离骚要独醒。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 2467篇诗文

猜您喜欢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
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¹
注释:¹溅瀑叠城鼓:飞溅起的水堆叠成鼓起的城墙。瀑:喷起的水。鼓:凸起;涨大。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
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¹
注释:¹高下普:从高处普降下来。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
余波及井臼,春玉饮酡乳¹
注释:¹春玉饮酡(tuó)乳:春玉米喝了这水,乳头般的颗粒像喝醉了酒的脸一样红。酡,饮酒脸红。
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
江吴夸七蹋¹,足茧腰背偻。
注释:¹七蹋:整天用人力踏的水车。蹋同踏。七:旧时分一昼夜为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卯至酉为昼,共七个时辰,此处引申为一整天。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
永州山清水秀,溪流纵横。宋代,各地便盛行筑坝拦水,出现了以腾涌之水为动力,以竹编叶扇带动装水竹筒的筒车车水灌田地,以至梗稻如云。诗人游永州,见到以后,惊叹之余,大加赞赏,写下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筒车车水的奇观、功力和丰收在望的农家乐图。以江浙一带的脚踏水车比较,赞赏了永州丰富的水利资源,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xiāngzhúchēshuǐjīngdàoyúnshūnéngrényuàn--zhāngxiàoxiáng

xiànglónghuànyīngzhúlóngxíng

liánmiánshíchēbǎizhōu

zhuǎnlúnjiùhànsuì

héngjiāngsuǒshíjiàndiéchéng

shényùngāngāoxià

lǎonóngyòngzhīshùnleqiān

bàosūndàihuángdànkàncuìlàng

jǐngjiùchūnyǐntuó

jiāngkuājiǎnyāobèilóu

shūwèizhīguīdāngjiào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战西风¹几点宾鸿²至,感起我南朝³千古伤心事。展花笺(jiān)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xiá)(cī)。今日个病厌(yàn)刚写下两个相思字。
译文:迎着西风,疏疏落落飞来北雁几只,这让我回想起有关南朝兴亡的悠久往事。铺开华美的信纸,想写几句知心的话语,却只是停住笔尖半天也没有什么奇妙的才思。往日兴致高时,写文章都是一挥而就毫无瑕疵,今天却病恹恹的萎蘼不振,才刚写下“相思”两个字。
注释:正宫:宫调名。十二宫调之一。塞鸿秋:曲牌名。全曲七句,押六个仄声韵。¹战西风:迎着西风。²宾鸿:即鸿雁,大雁。大雁秋则南来,春则北往,过往如宾,故曰“宾鸿”。 ³南朝:指中国历史上宋、齐、梁、陈四朝,它们都是建都在南方的建康(今南京市)。⁴展花笺:精致华美的纸,多供题咏书札之用。⁵霜毫:白兔毛做的、色白如霜的毛笔。⁶一扫无瑕疵:一挥而就,没有毛病。瑕疵,玉上的斑点,引申为缺点或毛病。⁷病厌厌:即“病恹恹”,病得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这首曲子描摹一个失恋者给恋人写情书的情景。作者用两三句话就勾勒出失恋者少情没绪的典型神态,手法新颖别致。

  曲子首句按照诗曲见景生情、托物寄兴的习惯思路,先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雁空图,为下文抒写作情感铺垫。领头字“战”,既可解为寒战、抖索,也可解为挣扎、抗争。“战”字总领全篇,营造出一派秋日肃杀之气。西风也好,鸿雁也好,全由这“战”字的点染,涂上灰冷的色调,赋以情感的分量。

  次句写萧瑟秋景所激起的悲秋心绪,“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但作品却故意不直说“伤心事”的具体内涵,而采用了欲擒故纵、跌宕起伏的表达方式。先是“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打算向知心的人儿写信,这就使人想到主人公之所以见雁伤心,必定与雁能传书的因素有关,其“伤心事”也必然包含在“知心事”中。“欲写”,信纸也已经铺好了,但其结果是来了个“停霜毫”,一字都没写出来。这就产生了全曲的第一层波折。

  主人公自言“半晌无才思”,看来此时写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曲中偏偏又出现第五、六句对“往常得兴时”的补叙。“一扫无瑕疵”,生动地描绘了往常行文作曲文思敏捷的程度,与上句“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今昔的这种反差,就形成了第二层波折。

  末句又从“往常”返回到“今日”,花笺上终于勉强写了,但只有两个字:“相思。”“病厌厌”与“得兴时”,“两个相思字”与“一扫无瑕疵”的鲜明对照,又构成了第三层波折。“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字”,说明前时的“伤心”,正是深深的离恨与苦苦的相思。

  全曲处处曲笔,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显示了主人公相思成愁的心境。大量运用的衬字,则应合了她“病恹恹”的相思绵情。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435-436
2、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114
3、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60-62
4、 李汉秋 李永祜.元曲精品.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36-37
蕊黄无限当山额,宿妆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ruǐ)¹无限当山额²,宿妆³隐笑纱窗隔。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
译文:宿妆的蕊黄只留下依稀残迹,迷蒙的纱窗又将你的笑容隐去。你来时已是晚春时节,刚刚来又匆匆别离。相见时虽有牡丹花开,终难留住将逝的春意。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¹蕊黄:即额黄。因色似花蕊,故名。²山额:旧称眉为远山眉,眉上额间故称山额。或解为额间的高处。³宿妆:隔夜的妆饰,残妆。⁴隐笑:浅笑。⁵牡丹时:牡丹开花的时节,即暮春三月。⁶暂:刚,表示时间短。吴本《花间集》作“新”。⁷还:迅速,立即。
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翠钗(chāi)¹金作股²,钗上蝶双舞³。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译文:玉钗上配有金股的装饰,钗上的彩蝶舞弄着双翅。明月洒下遍地的银光,照着院里黄花满枝。欲问明月和黄花,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注释:¹翠钗:镶嵌了翠玉的金钗,一种插于发髻的精美首饰。²股:钗的组成部分,俗称钗脚。³蝶双舞:钗头所饰双蝶舞形。

  这首词写思妇离情,为怀旧思远之作表现她对相聚时短,相别时速的无限怨恨之情。这种怨恨之情贯穿全篇。

  上片写人、记事。开头即写初次相会时的突出印象,旨句“蕊黄无限当山额”,先从女主人公的额妆入笔,写出唐时流行的妇女妆饰美,由妆饰美,映托出女性形象美。下接次句,“宿妆隐笑纱窗隔”,写美人慵懒、怨淡的情态。此处“宿妆”,是在昭示女主人公晨起未理新妆,一副无情无绪的慵懒之状。“隐笑”二字,指笑意收敛、隐褪不显,表达一种忧苦、怨淡的表情。

  “相见牡丹时,暂来还别离”二句,叙写相见旋别情事,有“相见何迟,相别何速”之意,点到“离情”的题上来。”相逢牡丹时”一语双关,牡丹既是说花,也是说人,都是最美的青春时节。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词人借用一个“暂”字,再清楚不过地表明“相见”时间之短暂;紧接又着一“还”字,表明离去匆匆。而在此之前“相见牡丹时”的欢笑与种种美好的情事,伴随着“暂来还别离”的词句倏然远去,引起后面无限的伤感。

  下片写饰物、写美景,烘托“别离”的情思。女主人公头饰非常美,翠钗闪烁着金黄碧绿的光泽,且以金作股,可见其贵重。钗由两股组成,古代情侣分别时常常掰钗为二,二人分执一股,以表相思,盼望重合。词人以重笔描摹“金作股”的妇女头钗,不单单是追求词句精致的装饰美,其深层的意蕴还在于以金钗暗示二人“似金钿坚”的爱情,以及女主人公对爱情持守的坚定。蝶双舞,这是借助钗上装饰的双飞蝶,象征美女的脉脉芳心,同时也反衬她孤独的心境。从翠钗上双双蝶舞,感伤别后的情难再遇,勾起无限心事重重,不得平复。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二句倒装,意谓对着当头明月的满枝繁花,也无从诉说她的心事。“心事”二字,承“暂来还别离”而来:女主人公因追忆往日爱情的欢乐,而更加剧对离人的相思之情,“竟谁知”三字透露着女主人公深深的叹惋。词情至此,已趋整合,这种无人知晓又难与人说的情感,再怎么表达也只能沉默。所以,最后一句,“月明花满枝”,表面上看,是在描写明月朗照、鲜花满枝春夜美景,而进一层,则是女子在夜深人静之时,只能对着空中明月和园中花枝,无声苦相思,良辰美景徒然虚设。以淡语收煞,融怀人的情思于眼前之景,意境凄迷。

  这首词的创作,很典型地体现温庭筠追求一种隐约含蓄之美。作者选择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暗示作用的“妆”与“饰”,来表达人物内心深隐情思。全词惟有结句一句是写景,也是以美景隐悲情,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张 红.温庭筠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9-21
2、 吴熊和 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1994:45-46
3、 王克俭.温庭筠 晏殊诗词选.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13:24

mán ·ruǐhuángxiàndāngshāné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ruǐhuángxiàndāngshāné 宿zhuāngyǐnxiàoshāchuāng xiāngjiàndānshí zànláiháibié 
cuìchāijīnzuò chāishàngdiéshuāng xīnshìjìngshuízhī yuèmínghuāmǎnzhī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qíng)¹,情在不能醒。
译文: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只因生离死别,在那似曾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生能醒。
注释:¹孤檠:即孤灯。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摇落¹后,清吹²那堪听。淅沥(lì)暗飘金井³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倾城
译文: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注释:¹摇落:凋残,零落。²清吹:清风,此指秋风。³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⁴薄福:词人自谓。⁵荐:进献、送上。⁶倾城:指貌美的女子,这里代指卢氏。

  这是一首悼亡词,从“风雨消磨生死别”句来看,其伤悼之意已明。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纳兰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虽然蓄发,内心却如灰烬一般,毫无生气,对红尘不再眷恋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过是等着死去,消磨时光罢了。既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句“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纳兰在最后感慨“薄福荐倾城”,纳兰福薄无法消受上天赐予的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

  纳兰深受佛道之影响,故其词中亦时有流露。此篇表现得十分明显。但他又将这种思想、情致寓于恋情之中,遂显得扑朔迷离,深曲委婉之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08:188-189
2、 纳兰容若著;聂小晴编.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181-182页

jiāngnán ·宿shuānglínchányuànyǒugǎn

lánxìng qīngdài 

xīnhuījìn yǒuwèiquánsēng fēngxiāoshēngbié céngxiāngshízhǐqíng qíngzàinéngxǐng 
yáoluòhòu qīngchuīkāntīng ànpiāojīnjǐng zhàwénfēngdìngyòuzhōngshēng jiànqīngchéng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禹贡》¹:“ 青州有铅、松、怪石。” 解者曰:“ 怪石, 石似玉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 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luó),精明可爱, 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 岂古所谓“ 怪石”者耶?
译文:《禹贡》上说:“青州产铅、松、怪石”,解释的人说:“怪石,就是石头中像玉石的。今齐安江上经常有人捡到好看的石头,和玉石没有区别,多是红黄白色,上面的花纹就像人手指上的螺纹,精巧透明,十分惹可爱。即使画工再好的人也认为绘画比不了这石头的妙处,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怪石”吗?
注释:怪石供:奉献怪石,以供陈设玩赏。¹《禹贡》:我国最早的古地理文献,书中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下文的青州即是古九州之一。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凡物之丑好, 生于相形, 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石皆若此, 则今之凡石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口不能言, 而相喻以形; 其以形语也,捷(jié)于口;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而成,而人真以为巧也。虽然,自禹以来怪之矣。
译文:凡是时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互相比较产生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世间的石头都像这样,那么现在看起来觉得很平凡的石头反而会变成“怪石”了。海外有用“形语”的国家,他们彼此不说话,而是做比划交流。他们用动作比用语言方便多了。要是让我用比划代替言语的话,不也是很难吗?所以说,这些由神秘大自然产生,一下子就创造出来的,在凡人看来就非常的精巧。即使这么说,从禹那时起人们就一直认为这种石头很怪异。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
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lì)、菱、芡(qiàn)
译文:齐安的小孩到江边游泳,经常捡到奇怪的石头。我用饼子做诱饵与他们交换了石头;没多久,就得了二百九十八枚。大的有寸长,小的像枣、栗、菱、芡。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而庐山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为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càn)然。而庐山归宗¹佛印²禅师适有使至,遂以为供。
译文:其中有个像虎豹,头上还有口鼻眼,我把它当作群石的首领。又得到一个古铜盆子,用它来装石头,再往里面注上水,感觉璀璨发亮的。恰巧庐山的归宗佛印禅师有使者来访,就认为是我用的供品了。
注释:归¹宗: 即归宗寺,原为王羲之故宅, 后舍宅为寺,寺中有王羲之洗墨池。²佛印:僧人, 名了元,与苏轼交好。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禅师尝以道眼观一切, 世间混沦空洞,了无一物;虽夜光尺璧与瓦砾(lì)等,而况此石; 虽然, 愿受此供。灌以墨池水, 强为一笑。使自今以往,山僧野人,欲供禅师,而力不能办衣服饮食卧具者,皆得以净水注石为供, 盖自苏子瞻始。时元丰五年五月,黄州东坡雪堂书。
译文:禅师用悟道的眼光观察一切,把世上乌七八糟的东西都看成空洞之物、已经不为世事羁绊,视夜明珠和美玉珍宝与瓦砾等同(的超级脱俗之人啊),更何况这种石头呢?即便如此,我还是愿意接受把这种东西作为我的供品。灌上墨池水,勉勉强强就当个笑话吧。假如说今后,山僧野人中想要供奉禅师又没钱办好衣食住行而用净水注石头作为供奉的人,都是从我这开始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