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飞甍接太虚,只疑僧在雾中居。风掀白浪过江口,云拥青山入座隅。
天外飞甍接太虚,只疑僧在雾中居。风掀白浪过江口,云拥青山入座隅。
词客旧题留北固,寓公高致属南徐。赞皇池馆琅琊石,拟向雷音洞里书。
词客旧题留北固,寓公高致属南徐。赞皇池馆琅琊石,拟向雷音洞里书。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战城南,死郭¹北,野死²不葬(zàng)³可食。
译文:城南城北都有战事,有许多人战死在野外,尸体不埋葬乌鸦来啄食。
注释:¹郭:外城。²野死:战死荒野。³乌:乌鸦。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为我谓乌:且为客¹²
译文:请为我对乌鸦说:“在吃我们外乡的战士之前请为我们悲鸣几声!
注释:¹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外乡人故称之为“客”。²豪:同“嚎”,大声哭叫,号叫。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野死谅(liàng)¹不葬,腐肉安²能去子逃?
译文:战死在野外没人会为我们埋葬,这些尸体哪能从你们口中逃掉呢?”
注释:¹谅:当然。²安:怎么。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水深激(jī)¹,蒲苇冥(míng)²
译文: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
注释:¹激激:清澈的样子。²冥冥:深暗的样子。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xiāo)¹战斗死,驽(nú)²(pái)(huái)鸣。
译文:善战的骏马都在战斗中牺牲,只有劣马还在战场上徘徊哀鸣。
注释:¹枭骑:通“骁”,作“勇”解,指善战的骏马。²驽马:劣马,此诗中指疲惫的马。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¹筑室,何以南?何以北²
译文:在桥梁上筑起了营垒工事,那南北两岸的人民将如何交往?
注释:¹梁:表声字。²何以北:一作“梁何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不 一作:而)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不 一作:而)
译文:无人收获庄稼你们吃什么?就是想成为忠臣保卫国家都无法实现啊!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思子良臣,良臣¹诚可思:
译文:怀念那些忠诚卫国的好战士,那些忠良将士实在令人怀念:
注释:¹良臣:指忠心为国的战士。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译文:天刚亮他们就忙着出去打仗,可是到晚上却未能一同回来。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城南、郭北,互文见义,是说城南城北,到处都在进行战争,到处都有流血和死亡。抒写一场激烈的战事,起句刚叙及“战”,便径接以“死”,而对士卒杀敌的悲壮场景,不作一语描述。战争过后,大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体,成群的乌鸦,“呀呀”地叫着,争啄着这些无人掩埋的战士。面对这样的惨状,谁都不能不惊心动魄。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这可以理解为是诗人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这些惨死的战士大声恸哭;也可以理解为死去的战士为自己请求乌鸦在啄食之前,先为他们悲鸣几声。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两句,通过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突然,一声战马的长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它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却是经过诗人严格挑选了的典型画面,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里,不只是对眼前战场的情景进行描述,而是把眼光移向了整个社会: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子”和“良臣”在这里是同位语,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结尾两句同开头勇士战死遥相呼应,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这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但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歌辞中死人居然说话了,这就是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例证。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69-70

zhànchéngnán

míng liǎnghàn 

zhànchéngnán guōběi zàngshí 
wèiwèi qiěwèiháo 
liàngzàng ròuānnéngtáo 
shuǐshēn wěimíngmíng 
xiāozhàndòu páihuáimíng 
liángzhùshì nán běi 
shǔhuòjūnshí yuànwèizhōngchénān  (zuò ér )
liángchén liángchénchéng 
zhāoxíngchūgōng guī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一别都门¹三改火²,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³。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yún)
译文: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注释:父:是对有才德的男子的美称。¹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²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³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⁴古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⁵筠:竹。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尊 同:樽)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¹(pín)²。人生如逆旅³,我亦是行人。(尊 同:樽)
译文: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人生就是座旅店,我也是匆匆过客。
注释:¹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²颦:皱眉头。³逆旅:旅舍,旅店。

  这是一首赠别词。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

  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苏轼诗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年5月1日 :65-66页 .
2、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39-640

línjiāngxiān ·sòngqián

shì sòngdài 

biéménsāngǎihuǒ tiānjìnhóngchén ránxiàozuòchūnwēn zhēnjǐng yǒujiéshìqiūyún 
chòuchàngfānlián sòngxíngdànyuèwēiyún zūnqiányòngcuìméipín rénshēng shìxíngrén  (zūntóng zūn )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晋文公¹既定襄王²于郏³,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译文: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说:“从前以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天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注释:¹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²襄王:周襄王。³郏:今河南洛阳西。⁴隧:掘墓道安葬。古时天子的葬礼。⁵甸服:国都近郊之地。⁶不庭:不来进贡。⁷不虞:意料不到的事。⁸神祇:天神和地神。⁹百度:各种法令、法度。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今天降祸灾¹於周室,余一人²仅亦守府,又不佞³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译文:现在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以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注释:¹天降祸灾:周王朝发生内乱。²余一人:古代帝王的谦称。³不佞:谦词,不才。⁴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⁵更姓改物:改朝换代。⁶显庸:显示功能。⁷流:放逐。⁸辟:受刑罚。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译文: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少闻鸡声眠,老听鸡声起。
¹²鸡声³,老听鸡声起
译文:少年贪玩,半夜鸡叫才睡,老年惜时,凌晨闻鸡即起。
注释:晓:破晓,天将亮时。¹少:少年。²闻:听。³鸡声:指晚上鸡鸣的声音。⁴眠:睡。⁵老听鸡声起:用“闻鸡起舞”之典。老:老年。
千古万代人,消磨数声里。
千古¹万代人,消磨(mó)²数声里。
译文:遥想千秋万代贤士、庸人,一生都在鸡的鸣声中磨去。
注释:¹千古:长远的年代。²消磨:意志与精力逐渐消失,或度过岁月。

  此诗前二句选取“少”、“老”两种人对待鸡啼声的不同表现,以“少闻”而“眠”与“老听”而“起”作对照,形象地概括了当时不同人的处世态度:年轻人听到鸡鸣声才上床入睡,老年人听到鸡啼声已起身了。这里,诗人以“少”和“老”的大跨度时间以及“闻鸡声眠”和“听鸡声起”两种对时间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读者印象鲜明地感到时间的宝贵和充分认识时间之价值的重要性。其中,后一句暗用“闻鸡起舞”之典,写奋发向上之心,与前句作对照。后二句笔锋一转,由横而纵,由对个人的微观审视而引申到对社会、历史的宏观思考,拓宽了诗的思想视野,同时向读者展示了一部人类的历史:在千古万代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就在这送往迎来的鸡啼声中消磨了他们的岁月。其中,“消磨”二字颇耐深思:虚度固然是消磨,奋发也是一种“消磨”,人生苦短,鸡声无多,该如何“消磨”这“数声”,是诗人向读者提出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诗人虽然没有就此问题作出回答,但从前二句的鲜明对比中,诗人通过“寄情于言外”暗暗地透出了答案:时光如驶,人生世上,自当抓住分阴,于一番有利于国、造福于民的大事业。从字面上看,这是诗人就岁月的流逝发出的感慨,其中似乎饱含着诗人深深的哀怨,能引发读者无限的联想,于平易中见奇崛,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不同的人读后产生不同的感受,或催人猛省,或激人上进。

  全诗举重若轻,寓庄于谐,以小见大,虽然篇幅短小,文字亦浅近,但内容含量却很广,仅用二十个字,用日常生活中“闻鸡声”引起的一种微妙的感受,深刻地阐明了“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的道理,使人受益匪浅,可谓言近旨远,富有哲理,予人启迪。

参考资料:
1、 程芳银 著.清诗撷英.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05月第1版:210-211
2、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570-1571
3、 徐庆宜 编著.历代绝句精华三百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492-493
4、 张秉成,萧哲庵 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951-952
5、 徐寒 主编;汤一介,文怀沙 学术顾问.历代古诗鉴赏 下 全新校勘珍藏.北京:中国书店,2011年:1162

xiǎochuāng

wèiyuán qīngdài 

shàowénshēngmián lǎotīngshēng 
qiānwàndàirén xiāoshùshēng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瑶草¹一何碧,春入武陵溪²。溪上桃花无数,枝³上有黄鹂。我上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ní)。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译文: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注释:¹瑶草:仙草。²武陵溪: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³枝:一作“花”。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坐玉石,倚¹玉枕,拂金徽(huī)²。谪仙³何处?无人伴我白螺(luó)。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译文: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螺壳所做的酒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一路伴随着我。
注释:¹倚:依。一作“欹”。²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³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⁴螺杯:螺壳所做的酒杯,引申为后亦为酒杯的美称。⁵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的品德。据此看来,此词大约写于词人被贬谪时期。

  开头一句,词人采用比兴手法,热情赞美瑶草(仙草)像碧玉一般可爱,使词作一开始就能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激起人们的兴味,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从第二句开始,则用倒叙的手法,逐层描写神仙世界的美丽景象。

  “春入武陵溪”,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词人巧妙地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用意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天来到“桃花源”,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曲折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幻想能找到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能的理想世界。

  然而“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曲折地表现他对纷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词人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很富有令人咀嚼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前人诗句,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下片继写作者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思想。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仙草”即开头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抵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象征的语言,用意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768-770 .

shuǐdiàotóu ·yóulǎn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yáocǎo chūnlíng shàngtáohuāshù zhīshàngyǒuhuáng chuān穿huāxún zhíbáiyúnshēnchù hàozhǎnhóng zhǐkǒnghuāshēn hóngshī湿rén 
zuòshí zhěn jīnhuī zhéxiānchù rénbànbáiluóbēi wèilíngzhīxiāncǎo wèizhūchúndānliǎn chángxiàowèi zuìxiàshān míngyuèzhúréng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