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道空室元不空,太空何物不能否。
世人枉被虚名幻,到底还须识正宗。
说道空室元不空,太空何物不能否。
世人枉被虚名幻,到底还须识正宗。
袁甫

袁甫

庆元府鄞县人,字广微。袁燮子。少承家学,又受业于杨简。宁宗嘉定七年进士。为秘书省正字,奏称内外局势可惧,请严守帅之选,兴屯田之利。迁校书郎,又言边事之病在内不在外。历任监司及州府官,所至兴利除弊。入为中书舍人,屡奏边事当以上流为急,议和恐误事。累官至权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有《蒙斋集》等。 ▶ 1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mèi)¹客天涯。
译文:常常在外漂泊流离,习惯了离别家乡亲人;随意地挥一挥衣袖,就远走做客他乡。
注释:¹袂:衣袖。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灯前一觉¹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译文:孤灯之下,一觉醒来,仿佛刚才睡梦中回到了江南;心情惆怅,起身出屋,看见一轮明月,已经斜挂山顶。
注释:¹觉:睡醒。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hánshāndiànmèngjiàozuò

wéizhuāng tángdài 

céngwéiliúguànbiéjiā děngxiánhuīmèitiān 
dēngqiánjiàojiāngnánmèng chóuchàngláishānyuèxié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万里何所行,横漠(mò)¹筑长城。
注释:¹横漠:横贯北部边境的沙漠。古人常以北部沙漠泛称北部边塞。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¹
注释:¹“岂台”两句: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也可表示“我”的谦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并不是我的才能,而是祖辈们世代经营的结果。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树兹¹万世策,安此亿兆(zhào)²
注释:¹兹:此。²生:人民。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jù)¹敢惮(dàn)焦思²,高枕于上京³
注释:¹讵:岂。²焦思:忧愁焦虑。³上京:即首都。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北河¹见武节,千里卷戎旌(jīng)²
注释:¹北河:河名。黄河由甘肃流向河套,至阴山南麓,分为南北二河,北边一河称北河。武节,犹武德,武道。秉武节,有些版本作“见武节”。²戎旌:军旗。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山川互出没¹,原野穷超忽²
注释:¹出没:时隐时现。²超忽:旷远之貌。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撞金¹止行阵,鸣鼓²兴士卒。
注释:¹撞金:打击金钲;金,指钲,行军布阵时用来节制步伐,指挥行阵。²鸣鼓:击鼓。军队用以振奋士气,发起进攻。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¹月。
注释:¹关山:指关塞险隘,崇山峻岭。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缘岩驿(yì)马上,乘空¹烽火发。
注释:¹乘空:犹凌空,耸立空中。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借问长城侯¹,单于入朝谒(yè)
注释:¹侯:古时候在关隘道路上迎送宾客、侦察敌情的小吏。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浊气静天山¹,晨光照高阙(què)²
注释:¹天山:山名,即祁连山。以匈奴称天为祁连而得名。这里泛指边塞。²高阙:塞名。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释兵¹仍振旅²,要荒事万举。
注释:¹释兵:放下武器,比喻平息战争。²振旅:即整顿部队。古代军队胜利归来谓之振旅。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饮至¹告言旋,功归清庙²前。
注释:¹饮至:古代国君外出,临行必告于宗庙,返回也必告于宗庙。对从者有所慰劳,集群官共饮,谓之“饮至”。²清庙:即宗庙、太庙,取其清静肃穆之意,故称。
早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时所作饮马长城窟行,“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

yìnchángchéngxíng

yángguǎng广 suídài 

qiūfēng yōuyōuxíngwàn 
wànsuǒxíng héngzhùchángchéng 
xiǎozhì xiānshèngzhīsuǒyíng 
shùwànshì ān亿zhàoshēng 
gǎndànjiāo gāozhěnshàngjīng 
běijiànjié qiānjuǎnróngjīng 
shānchuānchū yuánqióngchāo 
zhuàngjīnzhǐhángzhèn míngxīngshì 
qiānshèngwàndòng yìnchángchéng 
qiūhūnsàiwàiyún ànguānshānyuè 
yuányán驿shàng shèngkōngfēnghuǒ 
jièwènchángchénghóu cháncháo 
zhuójìngtiānshān chénguāngzhàogāoquè 
shìbīngréngzhèn yāohuāngshìwàn 
yìnzhìgàoyánxuán gōngguīqīngmiàoqián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宿昔¹朱颜²成暮齿³,须臾(yú)白发变垂髫(tiáo)
译文: 以前红润美好的容颜已经变成了牙齿松动脱落的老年模样,似乎是片刻间,儿童时的髫发就变成了银丝。
注释:¹宿昔:以往,以前。²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这里指青春年少。³暮齿:指晚年。⁴垂髫: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¹何处销。
译文:一生有多少伤心事啊,不向佛法中寻求解脱,又如何消解?
注释:¹空门:大乘佛法以观空为入门。《大智度论·释初品》:“空门者,生空、法空。”后来以“空门”代指佛寺或泛指佛法。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秋风兰蕙(huì)¹化为茅²,南国³凄凉气已消
译文:秋风凛冽兰蕙变成茅,江南寂寂生气已全消。
注释:郑所南:南宋遗民,画家,他的诗画多表现对故国怀念之情和坚贞的民族气节。¹兰蕙:兰草、蕙草。 ²茅:茅草。³南国:泛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⁴ 气已消:万物生气已经消失。这里比喻遗民的复国之志已经消失。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只有所南心不改¹,泪泉²和墨写离骚(sāo)³
译文:只有所南忠心仍不改,用泪泉磨墨抒发爱国情操。
注释:¹所南心不改:郑所南的复国之心始终没有改变。²泪泉:泪水。³离骚: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诗篇。

  诗一开始就对郑所南所画的兰抒发自己的感受。但这种感受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把郑所南所画的兰加以改造后而抒发的。郑所南画的是不着土地的兰花。而作者想象这画中的兰花,在肃杀的秋风里已变成了茅草。这里作者用了屈原《离骚》中“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的诗意,以此手法,表明宋亡之后,不仅国土惨遭蒙古族统治者的蹂躏,而且许多人有的受到摧残,有的变节,有的抗元复国的意志消磨殆尽。而且是整个“南国”一片凄凉,毫无复国的生气了。这两句写出南宋灭亡之后,在蒙古族残酷统治下,抗元复国的斗争已逐渐消沉的情状。

  后面两句转而赞扬郑所南。说只有郑所南忠于南宋之心依然坚定不移,他用自己的泪水和着墨水画兰,以绘画的方式写出又一部《离骚》。从而表现了郑所南坚贞的民族节操和坚定的爱国信念。作者赞扬郑所南,实际也表达了自己绝不屈服于任何暴力的民族气节。

  全诗用反衬手法。前两句用比的手法表现在蒙元残酷统治下人们抗元复国斗争日益消沉的景象,后两句写郑所南坚贞之节依然不变,以前面两句反衬后面两句,见出所南坚贞之志和爱国精神的可贵。正如孔子所说的:“岁寒知松柏之后凋也。”

参考资料:
1、 潘人和.儒道释诗汇赏 儒诗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223-224

zhèngsuǒnánlán

zàn yuándài 

qiūfēnglánhuìhuàwéimáo nánguóliángxiāo 
zhǐyǒusuǒnánxīngǎi lèiquánhuóxiěsāo 

鰕䱇游潢潦,不知江海流。
(xiā)¹(shàn)²游潢(huáng)(lǎo)³,不知江海流。
译文:鱼虾游戏于池塘小流之间,不知道还有江海河流。
注释:¹鰕:同“虾”;一说大鲵,一种小鱼。²䱇:即“鳝”,黄鳝一类。³潢潦:雨水积的水池。潢,积水池。潦,雨水。
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燕雀戏藩柴¹,安识鸿鹄(hú)²游!
译文:燕雀在树枝柴篱间上下嬉戏,又岂能知道鸿鹄的志向!
注释:¹藩柴:篱笆。²鸿鹄:天鹅。
世士此诚明,大德固无俦。
世士¹雀诚明²,大德³无俦(chóu)
译文:世俗之事由此可见一般,德行高尚之人总是无比孤独的。
注释:¹世士:志士。²雀诚明:真正知道上面所喻之理。一作“诚明性”,又作“比诚明”。³大德:大功德。⁴固:必定。一作“故”。⁵无俦:无比。
驾言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¹²登五岳,然后小陵丘。
译文:驾车登上五岳这般高峰,然后又下到大丘之上。
注释:¹驾:驾车。²言:语助词。
俯观上路人,势利惟是谋。
俯观上路人¹,势利惟是谋²
译文:俯观仕途上奔波的人,熙熙攘攘间只图谋势利。
注释:¹上路人:指在仕途上奔走营私的小人。²惟是谋,一作“是谋雠”。
雠高念皇家,远怀柔九州。
(chóu)高念皇家¹,远怀²³九州
译文:在皇室之中得到高的礼遇,远大的抱负得以在天下实行。
注释:¹“雠高”句:一作“高念翼皇家”。高念,最高的信念。皇家:指魏国。²远怀:远大的抱负。³柔:安定。⁴九州:雀指全国。
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
抚剑而¹雷音²,猛气纵横浮。
译文:抚剑高歌处雷音浩荡,猛士之气纵横浮沉。
注释:¹而:如。²雷音:雷霆之声,形容剑鸣声大,威力震人。
泛泊徒嗷嗷,谁知壮士忧?
泛泊¹徒嗷(áo)²,谁知壮士忧?
译文:那些飘荡无根之人唯有徒然抱怨,又哪里了解壮士的志向?
注释:¹泛泊:漂荡,指混日子的人。²嗷嗷:呼叫声。

  雀诗在《乐府诗集》中被收入《相和歌·平调曲》。这是曹植自制的新题乐府,篇名取自篇首二字。《乐府解题》说:“曹植拟《长歌行》为《鰕䱇》。”古诗又云:“长歌正激烈。”可见《长歌行》是慷慨激烈的调子。这使得雀篇形式非常切合内容。

  全诗可分两层。前十句是对追名逐利的世俗小人的轻蔑讥斥;后六句是对胸怀大志的壮士的崇高赞美,同时抒发他们不被人知的痛苦。雀诗多用典故和比兴手法,产生了既蕴藉深沉、又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诗中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感奋交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千古同慨的悲壮之境。

  开头四句,以“鰕䱇”“燕雀”比世间热衷于谋私营利之徒。以“江海”“鸿鹄”喻胸怀“皇家”“九州”的壮士。鰕䱇只会在浑浊的小水坑里游动,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深广的大江湖海。雀句语出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燕雀只能在柴荆编成的篱笆间嬉戏,不懂得鸿鹄遨游长空的壮举。雀句源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诗人通过“潢潦”与“江海”、“藩柴”与苍穹、“鰕䱇”“燕雀”与“鸿鹄”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感情。句子的寓意显而易见:唯利是图、唯权是夺的浅薄小人,不可能知道那志士的宽阔胸怀和豪壮举动。对志士与小人的褒贬,从诗人《赠丁翼》诗中也可找到印证。诗人这这里抒发了遨游天地的壮志。

  接着六句进一步说明:世上之有识之士,正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效鸿鹄之志,以成就无与匹比的大德大业。正如驾车升登于五岳之巅,再俯看天下之山,简直就如小丘小陵一样。然而世人大多图谋于势位利禄,奔波于仕宦之途。

  第一层多用典故和比兴,表现诗人与势利之辈眼界、胸怀之不同。而第二层即后六句,转入对诗人志向内涵的直接披露。最后发出慨然长啸。这里的“壮士”实际是诗人的自期自许。结尾在慷慨悲歌中突发变徵之音,与开篇的勃郁之气遥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不遇知音、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悲怆。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37-239
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52-25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