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负薪(xīn)老翁往北州¹,北望乡关²生客愁。
译文: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
注释:¹北州:唐无北州,此泛指北方。²乡关:指故乡。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¹死。
译文: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
注释:¹黄沙:指北方沙漠地区,也指人死后的葬地。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译文: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定知此别必零落¹,不及相随同死生。
译文: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
注释:¹零落:衰败。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尽将田宅借邻伍¹,且复伶(líng)(pīng)²去乡士。
译文: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
注释:¹邻伍:周制,每邻五家。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引申为邻居。²伶俜:孤单。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译文: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
近传天子尊武臣,强兵直欲静胡尘¹
译文: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
注释:¹静胡尘:静,使。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安边自合有长策¹,何必流离²中国人。
译文: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注释:¹长策:长久的谋略。²流离:因战乱而使人流转离散。中国:上古时,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地区称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区。

  这是一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诗歌。此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讲述老翁的悲惨身世。第二层写老翁被迫逃亡的原因。第三层写老翁流离他乡的辛苦。最后四句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更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这首诗用语平实质朴,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更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恰恰是一种新鲜的风格。

  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叙述老翁的悲惨遭遇。

  首四句为第一层,首句言其住地,以采樵负薪为生。次句“北望”,言其流落他乡,有家难回,生出无限乡愁。接二句言老翁有三子,其中两个已战死沙场,何其凄惨。何其悲痛。次四句为第二层,言老翁第三子初成人,又面临被抓丁的威胁。一个“又”字,见出征兵抽丁的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为此,老翁决定逃亡。“定知”“不及”二句意谓:守土分离,是死;逃往他乡,也是死。与其别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这平淡自言,更见其悲痛之极也。再接四句为第三层,叙其流落异乡的辛苦。其苦有三:一是抛弃了家园田宅,二是孤独地离开故土,三是在异乡劳作辛苦。人生本来是求子多福,二子均战死,第三子又遭威胁,一点福都谈不上了。此层叙语惨恻,令人酸楚,一个老实忠厚驯良的老翁形象如在眼前。当你见到这垂暮老人含泪吞声、北望乡关时,不禁会哀怜而愤然。

  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似写老翁所抱的幻想和希望,又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尊武臣”“静胡尘”,似乎战争真要结束了。然而,前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绝不是因为武臣未尊、军力不强。这里暗暗指责朝廷开边的国策,正如杜甫所言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此二句正是正中蕴含反义、希望中暗示着失望。《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还是“止戈为武”为好。故结二句诗人禁不住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呐喊,这呼吁,虽未能唤醒沉醉黩武的玄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声声回响。此诗是一首具有“人民性”价值的作品,用语平实、质朴、真诚,风格新鲜,十分感人。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392-393

dàiběizhōulǎowēng

zhāngwèi tángdài 

xīnlǎowēngwǎngběizhōu běiwàngxiāngguānshēngchóu 
yánlǎowēngyǒusān liǎngrénxiànghuángshā 
jīnxiǎoérxīnzhǎngchéng míngniánwéndàoyòuzhēngbīng 
dìngzhībiélíngluò xiāngsuítóngshēng 
jìnjiāngtiánzháijièlín qiělíngpīngxiāng 
zàishēngběnqiúduōsūn yǒushuízhīgèngxīn 
jìnchuántiānzūnchén qiángbīngzhíjìngchén 
ānbiānyǒuzhǎng liúzhōngguóré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砍柴负薪的老翁住在北州,北望家园心生出旅居乡愁。

老翁说自己原有三个儿子,两个已在黄沙战场上战死。

如今小儿子刚刚长大成人,却听说朝廷明年又要征兵。

确知这离别家门必然衰败,不如相随逃往异乡共死生。

将薄田陋宅全借让给邻伍,姑且躲避孤单地离开乡土。

生在世上本想求多子多福,谁知有了儿子却更加辛苦。

近来传闻皇上喜推崇武将,让他们率大军要扫荡胡尘。

使边地安宁自应当有长策,何必要流转离散我中国人。

注释

北州:唐无北州,此泛指北方。

乡关:指故乡。

黄沙:指北方沙漠地区,也指人死后的葬地。

零落:衰败。

邻伍:周制,每邻五家。汉刘熙《释名·释州国》:“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又谓之邻。邻,连也,相接连也。”引申为邻居。

伶俜:孤单。

静胡尘:静,使。胡尘,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

长策:长久的谋略。

流离:因战乱而使人流转离散。中国:上古时,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地区称为四方,故泛指中原地区。

创作背景

  《代北州老翁答》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前(《河岳英灵集》已提到此诗)。天宝(742年—756年)年间,唐玄宗好大喜功,进行了长时间的黩武战争。张谓长年从军,对黩武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有体会。他路遇一位负薪的老人,从交谈中得知这个老人的遭遇,引起诗人莫大的哀怜与同情,遂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392-393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的诗歌。此诗的前十二句记叙老翁悲惨遭遇。共分三层。一层讲述老翁的悲惨身世。第二层写老翁被迫逃亡的原因。第三层写老翁流离他乡的辛苦。最后四句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更是质朴的呐喊,是为民请命的正义的呼声。这首诗用语平实质朴,就艺术技巧而言,这首诗较杜甫的《兵车行》更为平实,它没有多少场景和人物外貌的描写、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以及声韵上的错综变化,它靠的只是质朴动人,真诚感人,而这恰恰是一种新鲜的风格。

  此诗可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句为第一部分,叙述老翁的悲惨遭遇。

  首四句为第一层,首句言其住地,以采樵负薪为生。次句“北望”,言其流落他乡,有家难回,生出无限乡愁。接二句言老翁有三子,其中两个已战死沙场,何其凄惨。何其悲痛。次四句为第二层,言老翁第三子初成人,又面临被抓丁的威胁。一个“又”字,见出征兵抽丁的频繁,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为此,老翁决定逃亡。“定知”“不及”二句意谓:守土分离,是死;逃往他乡,也是死。与其别离而死,不如死在一处。这平淡自言,更见其悲痛之极也。再接四句为第三层,叙其流落异乡的辛苦。其苦有三:一是抛弃了家园田宅,二是孤独地离开故土,三是在异乡劳作辛苦。人生本来是求子多福,二子均战死,第三子又遭威胁,一点福都谈不上了。此层叙语惨恻,令人酸楚,一个老实忠厚驯良的老翁形象如在眼前。当你见到这垂暮老人含泪吞声、北望乡关时,不禁会哀怜而愤然。

  最后四句为第二部分,似写老翁所抱的幻想和希望,又像是诗人宽慰老翁的话。“尊武臣”“静胡尘”,似乎战争真要结束了。然而,前此接连不断的战争,绝不是因为武臣未尊、军力不强。这里暗暗指责朝廷开边的国策,正如杜甫所言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此二句正是正中蕴含反义、希望中暗示着失望。《老子》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还是“止戈为武”为好。故结二句诗人禁不住疾呼:“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这呐喊,这呼吁,虽未能唤醒沉醉黩武的玄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声声回响。此诗是一首具有“人民性”价值的作品,用语平实、质朴、真诚,风格新鲜,十分感人。

参考资料:
1、 曾凡玉.唐诗译注鉴赏辞典:崇文书局,2017.02:392-393
张谓

张谓

张谓(生卒年不详),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唐朝诗人,《早梅》的作者,排行十四,唐代。生平散见《唐诗纪事》卷二五、《唐才子传》卷四。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 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离恨如旨酒¹,古今饮皆醉。
注释:¹旨酒:美酒。旨,美好。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伊余¹非此辈,送人空²把臂(bì)³
注释:¹伊余:犹我。伊为助词,无实义。²空:犹祇。³把臂:握人手臂以示亲密。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他日再相逢,清风¹动天地。
注释:¹清风:清凉或清净的微风,比喻心地清澄静谧,了无挂碍。
乐府《杂曲歌辞》中有篇名为《古别离》,以南朝梁江淹之作为最早,内容写男女别离之情,其后历代诗人多有此题作品。这首五言古风为《古离别》,颠倒一字,其义实同。本诗将世俗的离愁别恨之扰人比喻成美酒之醉人,又将儿女别离伤感之泪比喻成滔滔不绝的长江之水,联想奇妙,意味隽永。清人延召寿《老生常谈》评本诗前四句说:“此种妙思,非太白不能。”事实上,本诗前四句被当作一首五言绝句,流传甚广。后四句则告诚佛门中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应该断然弃绝俗世情思,不要也陷入离情别绪中去。
景阳钟动宫莺转,露凉金殿。轻飙吹起琼花绽,玉叶如剪。
景阳钟¹动宫莺转²,露凉金殿。轻飙(biāo)³吹起琼花,玉叶如剪。
注释:¹景阳钟:宫内报时之钟。²转:一作“啭”。³轻飙:轻风。⁴琼花:这里泛指色泽鲜丽如玉的花朵。⁵绽:一作“旋”。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香千片。修蛾慢脸陪雕辇,后庭新宴。
晚来高阁上,珠帘卷,见坠(zhuì)¹千片。修蛾慢脸²陪雕辇(niǎn)³,后庭新宴
注释:¹坠香:落花。²修蛾慢脸:长眉娇脸。修:细长。慢:娇美。³雕辇:皇帝所乘之车。⁴后庭新宴:在后宫摆设新宴。”

  这首词咏陈后主宫中事,属怀古之作。上片写宫中晓景:景阳钟声悠长,露凝金殿,轻风吹拂,琼花绽放,一派明丽的春色。

  下片头三句写宫中晚景。“坠香千片”,是盛变衰的表现。后二句写那些漂亮的宫娥,陪着君王在后庭欢宴。这首词作者虽是客观地叙当时之事,然而也透露了他对陈后主沉湎酒色、不恤国事的谴责之意。

hòutínghuā··jǐngyángzhōngdònggōngyīngzhuǎn--sūnguāngxiàn

jǐngyángzhōngdònggōngyīngzhuǎnliángjīn殿diànqīngbiāochuīqiónghuāzhànjiǎn

wǎnláigāoshàngzhūliánjuǎnjiànzhuìxiāngqiānpiànxiūémànliǎnpéidiāoniǎnhòutíngxīnyàn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¹,清风半夜鸣蝉(chán)²。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wā)蝉一片。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
注释: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¹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²鸣蝉:蝉叫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¹(máo)²社林³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注释:¹旧时:往日。²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³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⁴见:同“现”,显现,出现。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前四句就是单纯的抒写当时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的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参考资料:
1、 吴调公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48-1550

西jiāngyuè ·xínghuángshādàozhōng

xīn sòngdài 

míngyuèbiézhījīngquè qīngfēngbànmíngchán dàohuāxiāngshuōfēngnián tīngshēngpiàn 
xīngtiānwài liǎngsāndiǎnshānqián jiùshímáodiànshèlínbiān zhuǎnqiáoxiàn  (qiáozuò tóu )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赤县¹官曹²拥才杰,软裘(qiú)快马³当冰雪。
译文:长安办事机关中的官吏个个是杰出的人才,穿软裘骑快马,独当冰雪。
注释:题注:旧注,为成都、华原,两县附郭为次赤,一云咸阳、华原,成乃咸之误。投简:即投赠。¹赤县:指长安。²官曹:官吏办事机关;官吏办事处所。³软裘快马:轻暖的毛皮衣服和善跑的马,喻生活豪奢。软裘即轻裘,亦即狐裘。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¹骨欲折。
译文:我在长安受苦受寒,谁会怜惜,我这个杜陵野老的身子骨也快断折。
注释:¹杜陵野老:杜甫的自称。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
南山豆苗早荒秽(huì)¹,青门瓜²独新冻裂。
译文:我在南山种的豆苗早已经荒芜,我在青门边的那几亩瓜地也已经冻裂。
注释:¹荒秽:犹荒芜。《孔丛子·巡守》:“入其疆,土独荒秽,遗老失贤。”²青门瓜:汉初,故秦东陵侯召平种瓜于长安城东青门。瓜美,世称“东陵瓜”,又名“青门瓜”。南朝梁何逊《南还道中送赠刘咨议别》诗:“目想平陵柏,心忆青门瓜。”
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
乡里儿童¹项领成²,朝廷故旧礼数³绝。
译文:县里乡里的小官们养尊处优,鱼肉百姓,朝廷中的老朋友也礼数断绝。
注释:¹乡里儿童:这是骂小官僚的话。²项领成:语本《诗经·小雅·节南山》:“四牡项领。”郑玄笺:“四牡者,人君所乘驾。今但养大其领,不肯为用。喻大臣自恣,王不能使也。”³礼数:犹礼节。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丈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仇兆鳌注:“礼数、周旋,相契之情。”
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
自然弃掷(zhì)¹与时异,况乃²疏顽³临事拙。
译文:我这种与时不合的人自然会被时人遗弃,何况性情懒散顽钝,到关键时刻也不屈身事人。
注释:¹弃掷:抛弃。²况乃:何况;况且。³疏顽:懒散顽钝。《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谷负辱清朝。”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
饥卧动即向一旬¹,敝裘(qiú)²何啻(chì)³联百结
译文:饥饿时就睡觉,不去麻烦别人,衣服破了,就用碎布补了又补。
注释:¹动即向一旬:动不动就是十来天。²敝裘:破旧的皮衣。一作“敝衣”。³何啻:犹何止,岂只。⁴百结:用碎布缀成的衣服。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
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¹泪垂血!
译文:你看我家徒四壁,日暮天晚,连哭泣的声音都发不出来了,泪干滴血。
注释:¹无声:犹无言,即吞声,不说话。

  这首诗分为两段,前四句为第一段,感慨身世;后八句为第二段,自述饥寒之状。全诗直抒胸臆,反映了诗人不满现实的鲜活个性,在杜诗中别具一格。

  诗的开篇四句就用长安显贵们的荣华快意来衬托诗人自己的苦寒酸悲,这种以众形“独”的对比手法,在杜诗中常常取得一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据《元和郡县志》,“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六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如咸阳、华原)为畿县。”诗是寄给两县友人的,所以用“赤县”代指长安。要说那些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官曹”即衮衮诸公是“材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人更是材杰。事实上,“软裘快马”之辈,没有几个真“材杰”。有此四字,“材杰”之说的讽意就不言而喻了。说轻裘骏马足以“当(抵当)冰雪”,适见苦寒之士难当风雪。“骨欲折”活用“心折骨惊”之语,形容落魄,生动传神。

  前二句述以倾羡口吻,继二句则以问答作唱叹,满腹愤慨,溢于言表。“杜陵野老”,诗人自指。所谓“杜曲幸有桑麻田”(《曲江三章》),虽薄有田产,但收成不佳。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有云:“田彼南山,荒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陶诗则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中化用其意,又活用秦东陵侯召平青门种瓜的典故,对上述境况作了一番形容:“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独新冻裂。”困顿之中最需他人扶持,怎奈人情比纸还薄,诗人处处遭遇白眼。一些小官僚脖颈抬得老高,一副不屑的神气。而位居显要的“朝廷故旧”,似乎也早已忘怀了这门穷交情,断绝了往来。故言“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这些都是世俗常态。但经诗人拈出,顿成绝妙讽刺。“乡里小儿”本是陶潜骂督邮的话;“项领”语出《小雅·节南山》,本形容公马脖子既粗且直。“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说“自然”,说“况乃”,似乎自认倒楣,言外之意可想而知。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表现自己晚景凄凉,经常挨饿抱病,动不动卧床十来天,衣裳则是补丁重补丁。最后诗人直呼两县诸子而告之:“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默默泣血,是因为有苦无处诉。家徒四壁,则是贫极写照,在杜诗中每有妙用。如“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百忧集行》)。此诗写泣向暗壁,倍觉苦楚。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47-248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晋文公¹既定襄王²于郏³,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译文: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襄王不许,说:“从前以先王掌管天下,划出方圆千里之地作为甸服,以供奉天帝和山川百神,以供应百姓兆民的用度,以防备诸侯不服朝廷或意外的患难。其余的土地就平均分配给公侯伯子男,使人们各有地方安居,以顺应天地尊卑的法则,而不受灾害。先王还有什么私利呢?他宫内女官只有九御,宫外官员只有九卿,足够供奉天地神灵而已,岂敢尽情满足他耳目心腹的嗜好而破坏各种法度?只有死后生前衣服用具的色彩花纹有所区别,以便君临天下、分别尊卑罢了。此外,天子还有什么不同?
注释:¹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²襄王:周襄王。³郏:今河南洛阳西。⁴隧:掘墓道安葬。古时天子的葬礼。⁵甸服:国都近郊之地。⁶不庭:不来进贡。⁷不虞:意料不到的事。⁸神祇:天神和地神。⁹百度:各种法令、法度。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今天降祸灾¹於周室,余一人²仅亦守府,又不佞³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译文:现在上天降祸周朝,寡人也只是谨守先王故府的遗规,加以自己无能,不得不麻烦叔父;如果再分出先王的大礼来报答寡人的私德,那么,叔父也会厌恶寡人,责备寡人了。否则,寡人岂敢有所吝惜?前人说过:‘身上的佩玉改了样,走路的气派不一样。’如果叔父能发扬伟大的美德,改姓换代,开创一统天下的大业,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自然可用天子的服饰文采以安抚百姓,寡人也许会流放边疆,还有什么话可说?如果叔父仍保持姬姓,位列公侯,以恢复先王规定的职分;那么,天子所用的大礼就不可更改了。叔父还是努力发扬德行吧,您所需要的事物自然会来的。就算以敢因酬私德而改变先王的制度,从而玷辱了天下,又如何对得起先王和百姓?又如何推行政令?否则,叔父有的是土地,就是开通墓道举行隧礼,寡人又从何知道呢?”
注释:¹天降祸灾:周王朝发生内乱。²余一人:古代帝王的谦称。³不佞:谦词,不才。⁴叔父:天子对同姓诸侯的称呼。⁵更姓改物:改朝换代。⁶显庸:显示功能。⁷流:放逐。⁸辟:受刑罚。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译文:晋文公于是不敢请隧礼,接受赏赐的土地,回国去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