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邑■阳绰有声,文章政事冠群英。南墙松想乘閒咏,北海樽闻已戒倾。
佐邑■阳绰有声,文章政事冠群英。南墙松想乘閒咏,北海樽闻已戒倾。
横笛倚楼襟度逸,携琴带鹤宦情轻。结知当路交飞剡,行看除书下玉京。
横笛倚楼襟度逸,携琴带鹤宦情轻。结知当路交飞剡,行看除书下玉京。

dōngzhàozàn--yánggōngyuǎn

zuǒyángchuòyǒushēngwénzhāngzhèngshìguānqúnyīngnánqiángsōngxiǎngchéngxiányǒngběihǎizūnwénjièqīng

hénglóujīnxiéqíndàihuànqíngqīngjiézhīdāngjiāofēishànxíngkànchúshūxiàjīng

杨公远

杨公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 4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上片写梨花开放的时间、风姿、周围的环境。前两句点出梨花开于晚春的寒食节前后,“春游浩荡”表明是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白锦”二句,以白锦和白雪比喻梨花的洁白无瑕与香花烂漫的盛开模样,反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真实而鲜明。“静夜”至上片末,写梨花开放的环境,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冷”字,生动地烘托出宁静、微寒的夜景,使读者想到曹雪芹的“冷月葬花魂”。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

  下片前三句用典,继续以“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来比喻梨花,《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三句就是用这典故,这位神人,修养已经达到神化难测的境界,暗写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万化”诸句写作者的体会与想法。由上句的“神人无功”,这位藐姑射山神人虽有大功,却无意于求功,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志向;作者又由梨花的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感慨世俗之人未能欣赏,就好像俗人对作者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毕竟,世人多醉我清醒,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超尘拔世的清凉境界,也只有能进入洞天福地修行的有道者,才能心领神会。此词虽是咏物,实即咏自己,这正是文人咏物词的寄寓手法。此词把梨花独特超群的气质,写得生动鲜明,让人有清新脱俗、灵秀异常的感觉,虽结尾不免落入谈道论教的范围,但仍不失为一首佳作。词人所选取的歌咏之物,往往是个人内在性情与艺术风格的表征,因此丘处机歌咏浩气清英、仙材卓荦的梨花,可以看出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灵秀异常的神人气息,而表现于作品中,则呈现了清拔脱俗的风格特色。

niàn··línggōnghuā--qiūchù

chūnyóuhàodàngshìniánniánhánshíhuāshíjiébáijǐnwénxiānglànmànshùqióngduīxuějìngchénchénguāngǎiǎilěngjìnróngróngyuèrénjiāntiānshànglànyínxiázhàotōngchè

húnshìshèzhēnréntiān姿língxiùshūgāojiéwànhuàcānchàshuíxìndàoqúnfāngtónglièhàoqīngyīngxiāncáizhuōluòxiànánfēnbiéyáotáiguīdòngtiānfāngkànqīngjué

彤霞久绝飞琼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彤霞¹久绝飞琼(qióng)²字,人在谁边?人在谁边³,今夜玉清眠不眠。
译文:热切地盼望能得到她的消息,然而她却音信杳然。她如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今夜她是否也在相思徘徊,不能成眠?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¹彤霞:代指仙境。宋赵鼎《燕归梁》:“绰约彤霞降紫霄,是仙子风标。”²飞琼:仙女名,后泛指仙女。³谁边:何处,哪里。⁴玉清:有两说。一是道家三清境之一,为元始天尊所居。二是神仙名。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¹到下弦²
译文:香销在冷灯灭,令人增愁添恨,唯有在这寂静的夜里一遍遍默数着与她相逢的日期。然而相约之期已过,会面无期,怎不叫人愁苦怨尤呢。
注释:¹心期:心愿,心意。²下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反“D”字形,这种月相称下弦。

  这首《采桑子》,上片写仙境,下片写人间。天上人间,凡人仙女,音书隔绝,唯有心期。

  第一句“彤霞久绝飞琼字”,便点出仙家况味。仙子已经多日没有书信了,那么,既无书信可通,不知道仙女此时在哪里,她为什么还不寄信给我,她心里到底在想着什么,叠唱“人在谁边”,叹息不已。

  词的下片,由天上回落人间,由想象仙女的情态转入对自我状态的描写。“香消被冷残灯灭灭”,房房间是清冷的,所以房间的主人定也是清冷的,房间的主人不把灭掉的香继续点燃,不盖上被子去暖暖地睡觉,就算是夜深独坐,也不把灭掉的灯烛重新燃起。

  因为,房间的主人想不到这些,他只是坐在漆黑的房间里“静数秋天”,默默地计算着日子。等待的日子总是十分难挨,等待中的时间总是十分漫长。待到惊觉的时候,才发现“又误心期到下弦”。

  就在这一天天的苦挨当中,不知不觉地晃过了多少时光。这最后一句,语义模糊,难于确解,但意思又是再明朗不过的。若“着相”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与仙女有约于月圆之日,却一直苦等不来,挨着挨着,便已是下弦月的时光了;若“着空”来解,可以认为容若以满月象征团圆,以下弦月象征缺损,人生总是等不来与爱侣团圆的日子,一天一天便总是在缺损之中苦闷地度过。

参考资料:
1、 苏缨著.纳兰词典评: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09:第47-50页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谁言生离久,适¹²与君别。
译文:离别的时间虽然很长,自己却刚刚感到与丈夫分别。
注释:¹适:才。²意:当作“忆”。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衣上芳¹犹在,握里书²未灭。
译文:还闻得见对方衣服上的香味,对方交给自己的情书还握在手里,字迹尚未磨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腰中双绮(qǐ)¹,梦为同心结²
译文:我腰襟上佩戴的两条绸带,在梦中变作了同心结。
注释:¹绮带:绸带。²同心结:用锦带制成的菱形连环回文结,表示恩爱二之意。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常恐所思¹露,瑶(yáo)²未忍折。
译文: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瑶华赠给情人。
注释:¹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²瑶华:琼花,指情人。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才离别,好像是与你分离很久了,这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是一种思想情况;另一种情况,是离别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离也好似在昨日,这也是对情人的深情的怀念。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感情,就是后一种,谁说“生离”已很久了,还记得才与你分别。“适忆与君别”即文通《古离别》“送君如昨日”意。两句表现了“生离”的痛苦,写得十分细腻。 ·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这两句承接“适意与君别”,具体写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还留有你的香气,你的书信还握在我的手中。“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这两句表现与意中人结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两条丝罗绸带,梦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结”。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结为夫妇,万般恩爱之意。比喻之巧,爱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轻易把内心秘密告诉对方,所以结句说:“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他常常担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来,他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瑶华)。这是多么细腻的心理描写,多么深沉的爱。然而,深爱而不能吐露,他必须承受痛苦的煎熬。

  这首诗抒写对意中人的深爱,风格细腻含蓄,寄托深远,尤其是心理描写,入木三分,缠绵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全诗共八句,分两层:前四句写“生离”不久,犹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写欲与“同心结”而“未忍折”,说明思念之苦,颇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两层,结构严密,浑然一体,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忧思,是《有所思》一类抒写男女爱情诗歌中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 第八卷(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15-16页

yǒusuǒ--xiāoyǎn

shuíyánshēngjiǔshìjūnbié

shàngfāngyóuzàishūwèimiè

yāozhōngshuāngdàimèngwèitóngxīnjié

chángkǒngsuǒyáohuáwèirěnzhé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水边杨柳曲尘丝¹,立马烦君折一枝。
译文:沿着河岸依依行走,河边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细嫩的长条,这不禁勾起了我这个将行之人的依依不舍之意,于是我停下马来,请送行的您帮我折一枝杨柳吧。
注释:¹曲尘丝:指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尘:一作“烟”。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yīn)勤更向¹手中吹。
译文: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
注释:¹向:一作“肯”。

  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灞陵折柳赠别的事。

  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灞水之畔)的杨柳,低垂着像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此情此景,俨然是一幅“灞陵送别图”。

  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情之情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

  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如唐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攽《新晴》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都是移情于物,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

  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林东海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37-738 .

zhéyángliǔ

yángyuán tángdài 

shuǐbiānyángliǔchén fánjūnzhézhī 
wéiyǒuchūnfēngzuìxiāng yīnqíngèngxiàngshǒuzhōngchuì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大德七年¹,秋八月,予尝²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qiū)。苦雨³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yíng);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yǐ)¹⁰立;更(gèng)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¹¹。而其颠(diān)¹²(hān)(xiā)¹³,犹蟹两螯(áo)¹⁴,时一动摇,行者兀(wù)¹⁵不可入。转缘¹⁶南山趾(zhǐ)¹⁷稍北,回视如树圭(guī)¹⁸。又折而入东崦(yān)¹⁹,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duò)地,不挂著²⁰四壁,或盘桓²¹久不下,忽迸(bèng)落如震霆(tíng)²²。东岩²³趾有诺讵(jù)那庵(ān)²⁴,相去²⁵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²⁶大潭,轰然万人鼓²⁷也。人相持语²⁸,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²⁹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译文:大德七年秋季八月间,我曾经跟随老先生来观赏大龙湫瀑布,正逢阴雨连绵,日夜不停。这一天,大风从西北刮起,才见到太阳出来。大龙湫的水势正大,进入山谷,还不到五里多路,就听到巨大的声响从谷中曲折传出。跟随者都胆战心惊。望见西北方屹立的一座山峰,作出人俯伏的姿势,又很像堂前的柱子。走过二百步,接着见到此峰变得好像是两腿互相支撑站立。再前行一百多步,此峰就又像是竖立着的大屏风了。它的顶峰裂开而又深陷,仿佛螃蟹的两只螯足,不时地摇动,游人心神紧张而不敢再往里走。我们转身沿着南山脚,向偏北方向走去,回头再看那山峰就像是树立的玉圭了。而后转弯进入东山,抬头就看见大水从天上直落到地上,一点也不沾挂四边石壁,有时瀑水在半空中回旋久久不落,刹那间又迸落如雷霆万钧。东山脚下有诺讵那庵,相距五六步远,山风横吹过来,瀑水就飞射到人的身上。走进庵堂躲避,瀑水的余沫仍然会飞溅入屋,好像暴雨来了一样。瀑水向下冲击大水潭,轰然震响如同万人击鼓。游人互相拉手说话,只看见嘴巴张开,却听不见话音,于是相视大笑。老先生说:“壮观啊!我走遍天下,没有见过如同这样的瀑布。”
注释:大龙湫:又名大瀑布,瀑高190米,状若长龙,为雁荡三绝之一。在雁荡山西谷,是闻名全国的瀑布,位于浙江东南部的雁荡山上。雁荡山,在浙江省乐清、平阳县境内,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是中国东南风景区。¹大德七年:大德,为元成宗铁穆耳年号。大德七年为公元1303年。²尝:曾经。³苦雨:久下成灾的雨。⁴积:留滞。⁵是:这。⁶转:震动。⁷心掉:心颤。掉:摇动,颤动。⁸楹:柱子。⁹股:大腿。¹⁰倚:靠着。¹¹又如树大屏风:又像树立的巨大屏风。¹²颠:顶。¹³谽谺:山谷空旷的样子。¹⁴两螯:指蟹的第一对胸肢,末端开合如钳。此处比喻巨石。¹⁵兀兀:心情紧张而小心翼翼的样子。¹⁶缘:沿,循。¹⁷山趾:山脚下。¹⁸树圭:立珪。树:立。圭:同“珪”,古玉器名,上尖下方。¹⁹东崦:东山坡。²⁰著:着。²¹盘桓:徘徊,逗留。²²震霆:响雷。²³岩:山崖。²⁴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为十六尊罗汉之一。庵:寺庙。²⁵相去:相距。去:距离,离开。²⁶捣:冲击,击撞。²⁷万人鼓:万人击鼓。²⁸相持语:指彼此握着手讲话。相持:相握,相执。²⁹顾:视,看。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是后¹,予一岁或一至²。至,常以九月³。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gāng)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¹⁰。石间无秋毫¹¹土气,产木宜瘠(jí),反碧¹²滑如翠羽凫(fú)¹³。潭中有斑鱼¹⁴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¹⁵远去,闲暇(xiá)回缓¹⁶,如避世¹⁷士然。家僮(tóng)¹⁸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¹⁹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wàn)²⁰,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²¹崖端偃(yǎn)²²牵连下,窥人²³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²⁴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²⁵如故人²⁶
译文:从此以后,我每年都会来一次。来时,常在九月。因为在十月,瀑水就减少,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了。今年冬天又是大旱,我自外而来,到诺讵那庵外的石桥上,渐渐有水流声可以听到。于是顺着石桥下去,走出乱石丛,才看见瀑布垂挂着,水气喷溢升腾有如青色的云烟,忽大忽小,而水声也渐渐宏壮急迫起来。瀑水跌落在水潭中低凹的石面上,石面被瀑水猛烈地冲击,反射出丹砂一般的红光。石间没有丝毫的泥土气息,生长于此的树木本该瘦瘠,却反而像翡翠鸟和野鸭的羽毛那样碧绿光滑。水潭里有二十多尾斑鱼,听到石头被水冲击转动的声音,就舒缓地摇尾游向远处,悠闲徘徊,就像避世的隐士那样。家僮此时在石旁放置了大瓶,想盛接由上而来的瀑水。瀑水忽然飞舞着向人们扑来,势头加大了一倍,家里的奴仆们不能再取回瓶子。于是他们解衣脱帽放在石上,互相牵拉着手,想争先取回瓶子,因此而大声呼叫笑闹。西南方的石壁上,有几十只黄猿,听到笑闹全都惊惶不安,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窥视着游人啼叫。我们放眼观赏很久,才走到瑞鹿院前。瑞鹿院就是现在的瑞鹿寺。这时太阳已经落下,青苍的树林里堆满了落叶,往前走时,人们已迷失了路径,只见明月当空依依多情,仿佛老朋友。
注释:¹是后:此后。²一岁或一至:一年或许来一次。或:也许,或者。³常以九月:常常在九月。⁴水缩:指瀑水减少。缩:减缩。⁵不能如向所见:不能像以前所见到的那样。向:从前,往昔。⁶石矼:石桥。⁷勃勃:喷溢四散的样子。⁸鸣:发出声音,指水声。⁹洼:低凹。¹⁰反红如丹砂:反映出来的红光像丹砂的颜色。反:同“返”。¹¹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事物。¹²产木宜瘠反碧:长出来的树本该干瘦,却反而油光碧绿。瘠:瘦。¹³滑如翠羽凫毛:树皮光滑如同翠鸟的羽和野鸭的毛。翠:翡翠鸟。凫:野鸭。¹⁴斑鱼:身上有斑点花纹的鱼。¹⁵洋洋:舒缓的样子。¹⁶回缓:徘徊徐行。¹⁷避世:隐居不出仕。¹⁸家僮:僮仆。¹⁹益:更加。²⁰相持扼掔:指与家僮共同持瓶取水,把瓶用力掐牢,以免被瀑布冲走。扼:用力掐住。掔:坚固,牢固。²¹挽:牵引,拉。²²偃木:倒伏着的树木。²³窥人:偷着看人。²⁴瑞鹿院:雁荡山中的一座寺院。²⁵宛宛:柔顺依恋的样子。²⁶故人:老朋友。
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老先生谓¹南山公²也。
译文:老先生就是南山公。
注释:¹谓:称作。²南山公:指老先生。“南山”为其号,“公”是对他的尊称。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当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长辈,故一再尊称为“老先生”。从现知的李孝光交游情况来看,此人可能是达兼善的父亲。他曾任台州录事,其后即在台州安家。

  这是篇游记。此记将两次游赏大龙湫所见揉合于一文,一值秋霁,一当冬旱,瀑布的景色不同,亦各有情趣。初游,作者从远处听到湫水骇人的洪大声音着笔,到形如大柱、屏风的巨石,故作曲折跌宕,而突然倾出如雷霆、暴雨、从天迸落的大瀑布,风骤水飞,气势如万马奔腾。再次游,作者笔下的情调,如缓韵轻歌,绘瀑布只丹青数笔,而以水在石上映红、斑鱼、黄猿、苍林、落叶,映衬大湫的溢如苍烟、鸣声壮急之美。全文文笔潇洒俊爽,平叙中有突兀,轻淡里着色彩。终篇以明月如故人作结,情趣盎然。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作者在秋冬两季游大龙湫的见闻。

  第一部分写其初游时的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具体描写沿路的见闻。其写水声之大,撼人心魄,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的写法相似。只是苏文是实写,而此处则是虚写,借水声之大来渲染水势,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接着又从视觉的角度对沿路山景进行描摹,种种奇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为奇异纷披的山石传神写照,描写颇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螯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而且动静相间:“作人俯势”是动,“如大楹”是静;“两股相倚立”是动,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则为静中之动。动静相间,所表现出的意象更为纷繁多姿。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大龙湫进行侧面的烘托之后,就对瀑布进行直接描摹。先极写瀑布之高,仿佛从天而降,再状瀑布的夭矫凌空之态,然后写它迸落深潭,发出如殷殷雷声般的震耳声音:视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盘旋飞舞,轰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极言瀑布落深潭时轰鸣声音之大。瀑布凌空飞下,激起横射的山风,水沫随风飘洒,犹如暴雨骤至。这是瀑布将落未落时的雄伟气象。

  接着写瀑布入潭,用一“捣”字,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瀑布的雄劲之势,体现了作者炼字之精。瀑布捣入深潭,轰鸣声犹如万人奋击鼙鼓那样惊天动地。先写瀑布,继写水声,仍是从视听两方面落笔。水声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中先后三次予以强调:先是“闻大声转出谷中”;继而亲临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万人鼓”那样雄壮;最后又以“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来进行反衬和渲染,淋漓尽致地突出了大龙湫飞瀑的磅礴气势。

  以上所写,是作者追记初游龙湫时的见闻,描绘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见到的大龙湫奇景,下面则转而描写旱季的大龙湫。雨季的大龙湫,其基调是“雄奇喧腾”,而旱季大龙湫的基调则是“明丽幽静”。瀑布不再是那种夭矫凌空、声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现出“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的飘缈变幻之状;水声也变得回环潺谖,需要走上邻近的石桥,方能聆其清音。虽然不复能看见雄奇之景,却别有一番情趣,吸引游人留连忘返。这一段,侧重描写大龙湫四周的景物,与上一段突出描写瀑布本身不同。这里作者描绘出一幅明丽幽静的画面,以展示大龙湫旱季的美丽。

  围绕着瀑布,他从动静两方面来写景:潭上清石与水气相映,红如丹砂;山石之间树木葱茏,碧绿细润,如翠羽凫毛。红绿两色,交相映衬,使这些静态的景物,更为生色。又以鱼和猿两种动物来写这里环境的自在悠然,远离尘嚣。鱼的闲暇逍遥点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时也写出了潭水的清莹透澈。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通过动静两组画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龙湫清雅如画的美。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游兴到薄暮还未尽,直至月出东山,依然徜徉在洒满月色的曲径上。这是诗的意境,诗意盎然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

  这一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全面地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者互补,将大龙湫的奇伟变幻尽收笔下;二美合璧,将大龙湫的奇丽景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法:上一段写大龙湫的雄奇喧腾,展现出的是壮美的画面;下一段写大龙湫的明丽幽静,展现出的是优美的画面。雨季出游,着重写沿途的见闻及瀑布的磅礴气势;旱季重来,着重写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写是线状的,下一段描写是点状的。上一段详写的,下一段则一带而过;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则工笔细描。犹如秋冬两季大龙湫景色的不同一样,文章的上下两段也迥异其趣,充分体现出作者文笔的腾挪变幻之妙。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古文鉴赏辞典珍藏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911—1912页

lóngqiū

xiàoguāng yuándài 

    nián qiūyuè chángcónglǎoxiānshēngláiguānlóngqiū  shì fēng西běi shǐjiànchū qiūshuǐfāng wèidào wénshēngzhuǎnchūzhōng cóngzhěxīndiào wàngjiàn西běishí zuòrénshì yòuyíng xíngguòèrbǎi nǎijiàngēngzuòliǎng gèngjìnbǎishù yòushùpíngfēng érdiānhānxiā yóuxièliǎngáo shídòngyáo xíngzhě zhuǎnyuánnánshānzhǐshāoběi huíshìshùguī yòuzhéérdōngyān yǎngjiànshuǐcóngtiānshàngduò guàzhuó huòpánhuánjiǔxià bèngluòzhèntíng dōngyánzhǐyǒunuònuóān xiāngliù shānfēnghéngshè shuǐfēizhuórén zǒuān bèng yóubàozhì shuǐxiàdǎotán hōngránwànrén rénxiāngchí dànjiànzhāngkǒu wénzuòshēng xiāngxiào xiānshēngyuē  zhuàngzāi xíngtiānxià wèijiàn  

    shìhòu suìhuòzhì zhì chángjiǔyuè shíyuèjiēshuǐsuō néngxiàngsuǒjiàn jīnniándōngyòuhàn dàoānwàishígāngshàng jiànwényǒushuǐshēng nǎiyuánshígāngxià chūluànshíjiān shǐjiànchuí cāngyān zhàxiǎozhà míngjiànzhuàng shuǐluòtánshàngshí shíbèishè fǎnhóngdānshā shíjiānqiūháo chǎn fǎnhuácuìmáo tánzhōngyǒubānèrshítóu wénzhuǎnshíshēng yángyángyuǎn xiánxiáhuíhuǎn shìshìrán jiātóngfāngzhìpíngshípáng yǎngjiēshuǐ shuǐxiàngrén yòuzhuàngbèi píng nǎijiětuōmàozhuóshíshàng xiāngchíèqiān zhēngzhī yīnxiào 西nánshíshàng huángyuánshùshí wénshēngjiējīngrǎo wǎnduānyǎnqiānliánxià kuīrénér zòngguānjiǔzhī xíngchūruì鹿yuànqián  jīnwéiruì鹿  cānglín qiánxíng rén jiànmíngyuè wǎnwǎnrén 

    lǎoxiānshēngwèinánshāng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