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青琐闼,百尺碧云楼。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九重青琐闼,百尺碧云楼。明月秋风起,珠帘上玉钩。

gōngzhōng--lìngchǔ

jiǔzhòngqīngsuǒbǎichǐyúnlóumíngyuèqiūfēngzhūliánshànggōu

令狐楚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唐朝宰相、文学家。令狐楚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 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 ▶ 5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坛边松在鹤巢(cháo)¹,白鹿闲行旧径中。
译文:花坛边的老松尚在,仙鹤的巢却已空空如也。白鹿在旧日里的羊肠小道中悠闲地行走。
注释:¹鹤巢空:典故,驾鹤西归,委婉地表达“逝去”的含义。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手植红桃¹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译文:故人(指薛道士)亲手种的千万株红桃树,花朵已经开满了山坡,而它们的主人却不在了,只能任凭春风吹拂。
注释:¹白鹿、鹤、桃树:这里都是“隐士”,“出世”的象征,诗中它们的主人薛道士已经与世长辞,所以这三种仙物也就无所寄托了。

shāngtáoyuánxuēdàoshì--liú

tánbiānsōngzàicháokōngbái鹿xiánxíngjiùjìngzhōng

shǒuzhíhóngtáoqiānshùmǎnshānzhǔrènchūnfēng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译文:八月的北疆,风高气爽,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译文:单独飞行的时候就像一片巨大的雪花飘,可是它却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译文:在寒冷的十二月份,刚刚被捕的老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寄言燕雀莫相啅(zhào)¹,自有云霄(xiāo)万里高。
译文:一群小燕子小麻雀却在那里噪聒:落毛的老鹰不如雀!哈哈!老鹰说:你们别高兴太早,我迟早还要飞上万里云霄。
注释:¹啅:众口貌,太白借用作嘲诮意。
秋风正劲的时候,白鹰高飞。诗人很喜欢白色,于是就非常突出鹰之白。“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就是反衬鹰之白的。百世纯洁的色泽,李白就像是纯洁的白鹰,孤飞在太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片洁白。

guānfàngbáiyīngèrshǒu

bái tángdài 

yuèbiānfēnggāo yīngbáijǐnmáo 
fēipiànxuě bǎijiànqiūháo 

hándōngshíèryuè cāngyīngjiǔmáo 
yányànquèxiāngzhào yǒuyúnxiāowàngāo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节分端午¹²谁言,万古³传闻为屈原
译文: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注释:¹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²自:自从。³万古:远古。⁴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堪笑楚江¹空渺渺²,不能洗得直臣³冤。
译文:可笑即使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注释:¹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²渺渺:悠远的样子。³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duān

wénxiù tángdài 

jiéfēnduānshuíyán wànchuánwénwèiyuán 
kānxiàochǔjiāngkōngmiǎomiǎo néngzhíchényuān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¹,言²师采药去。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注释:¹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²言:回答,说。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只在此山中,云深¹不知处²
译文: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注释:¹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²处:地方。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相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参考资料:
1、 沈熙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68

xúnyǐnzhě

jiǎdǎo tángdài 

sōngxiàwèntóng yánshīcǎiyào 
zhǐzàishānzhōng yúnshēnzhīch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¹长。
译文: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注释:¹个:如此,这般。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¹
译文: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¹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本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8-270

qiūshíshǒu ·shí

bái tángdài 

báisānqiānzhàng yuánchóucháng 
zhīmíngjìng chùqiūsh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