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汴文章伯,来为我郡侯。
一心天不夜,千里用长秋。
政压龚黄辈,诗侪李杜俦。
雷门持布鼓,肯瞩电光不。
古汴文章伯,来为我郡侯。
一心天不夜,千里用长秋。
政压龚黄辈,诗侪李杜俦。
雷门持布鼓,肯瞩电光不。
杨公远

杨公远

杨公远(一二二七~?)(生年据本集卷上《生朝(己巳)》“初度今朝四二年”、卷下《初度(丙戌)》“今朝六十从头起”推定),字叔明,号野趣居士,歙(今安徽歙县)人。善诗工画。终生未仕,以诗画游士大夫间。有《野趣有声画》二卷。事见本集卷首宋吴龙翰序、卷末方回跋,《元书》卷八九《方回传》附。 杨公远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刻本,无异文)。 ▶ 4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伐¹(xīn)²烧炭南山³中。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注释:¹伐:砍伐。²薪:柴。³南山:城南之山。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¹,两鬓(bìn)苍苍²十面黑。
译文: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注释:¹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²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¹钱何所营²?身上衣裳(cháng)口中食。
译文: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注释:¹得:得到。²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面需求。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¹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²天寒。
译文: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注释:¹可怜:使人怜悯。²愿: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¹驾炭车辗(niǎn)²冰辙(zhé)³
译文: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注释:¹晓:天亮。²辗:同“碾”,压。³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困¹人饥日已高,市²南门外泥中歇。
译文: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注释:¹困:困倦,疲乏。²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翩翩¹两骑(qí,旧时读jì)²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³
译文: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注释:¹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²骑:骑马的人。³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面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面太监手下的爪牙。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手把¹文书口称²(chì)³,回车叱(chì)牛牵向北
译文: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注释:¹把:拿。²称:说。³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⁴回:调转。⁵叱:喝斥。⁶牵向北:面牵向宫中。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车炭,千余斤¹,宫使驱²³惜不得
译文: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注释:¹千余斤:不是实面,形容很多。²驱:赶着走。³将:语助词。⁴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红纱 一作:红绡)
半匹红纱一丈绫¹,系(xì)²向牛头充炭直³
译文: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注释:¹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²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³直:通“值”,面价格。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66-868

màitànwēng

bái tángdài 

màitànwēng xīnshāotànnánshānzhōng 
mǎnmiànchénhuīyānhuǒ liǎngbìncāngcāngshízhǐhēi 
màitànqiánsuǒyíng shēnshàngchángkǒuzhōngshí 
liánshēnshàngzhèngdān xīnyōutànjiànyuàntiānhán 
láichéngwàichǐxuě xiǎojiàtànchēniǎnbīngzhé 
niúkùnréngāo shìnánménwàizhōngxiē 
piānpiānliǎngláishìshuí huángshǐ使zhěbáishānér 
shǒuwénshūkǒuchēngchì huíchēchìniúqiānxiàngběi 
chētàn qiānjīn gōngshǐ使jiāng 
bànhóngshāzhànglíng xiàngniútóuchōngtànzhí  (hóngshāzuò hóngxiāo )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永和¹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²之初,会³于会(kuài)(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崇山峻岭¹⁰,茂林修竹¹¹;又有清流激湍(tuān)¹²,映带左右¹³,引以为流觞(shāng)(qū)¹⁴,列坐其次¹⁵。虽无丝竹管弦之盛¹⁶,一觞(shāng)一咏¹⁷,亦足以畅叙幽情¹⁸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注释:¹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²暮春:阴历三月。暮,晚。³会:集会。⁴会稽:郡名,今浙江绍兴。⁵山阴:今绍兴越城区。⁶修禊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⁷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毕至:全到。毕,全、都。⁸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⁹咸:都。¹⁰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¹¹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¹²激湍:流势很急的水。¹³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¹⁴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¹⁵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¹⁶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¹⁷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¹⁸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¹,天朗气清,惠风²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³,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注释:¹是日也:这一天。²惠风:和风。和畅,缓和。³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⁴所以:用来。⁵骋:使······奔驰,引申为开畅、舒展。⁶极:穷尽。⁷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¹,或取诸(zhū)²怀抱,悟言³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shū),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¹⁰,情随事迁¹¹,感慨系(xì)¹²矣。向¹³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¹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¹⁵。况修短随化¹⁶,终期¹⁷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¹⁸。”岂不痛哉!(趣 一作:曲)
译文: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注释: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²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³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⁴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⁵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⁶静躁:安静与躁动。⁷暂:短暂,一时。⁸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⁹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¹⁰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¹¹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¹²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¹³向:过去、以前。¹⁴陈迹:旧迹。¹⁵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¹⁶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¹⁷期:至,及。¹⁸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qì)¹,未尝不临文嗟(jiē)(dào)²,不能喻³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注释:¹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²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³喻:明白。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⁵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⁶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⁷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⁸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⁹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全文共分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庄子·德充符》中的“死生亦大矣”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参考资料:
1、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古代散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 :267-270 .
2、 朱一清 .古文观止鉴赏集评(三)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年 :10-16 .
3、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2012年11期
4、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82-83 .

lántíng

wángzhī wèijìn 

    yǒngjiǔnián suìzàiguǐchǒu chūnzhīchū huìkuàishānyīnzhīlántíng xiūshì qúnxiánzhì shàozhǎngxián yǒuchóngshānjùnlǐng màolínxiūzhú yòuyǒuqīngliútuān yìngdàizuǒyòu yǐnwéiliúshāngshuǐ lièzuò suīzhúguǎnxiánzhīshèng shāngyǒng chàngyōuqíng 

    shì tiānlǎngqīng huìfēngchàng yǎngguānzhòuzhī chápǐnlèizhīshèng suǒyóuchěnghuái怀 shìtīngzhī xìn 

    rénzhīxiāng yǎngshì huòzhūhuái怀bào yánshìzhīnèi huòyīnsuǒtuō fànglàngxíngháizhīwài suīshěwànshū jìngzàotóng dāngxīnsuǒ zàn kuàirán zhīlǎozhījiāngzhì suǒzhījuàn qíngsuíshìqiān gǎnkǎizhī xiàngzhīsuǒxīn yǎngzhījiān wéichén yóunéngzhīxīnghuái怀 kuàngxiūduǎnsuíhuà zhōngjìn rényún  shēng  tòngzāi  (zuò  )

    měilǎnrénxīnggǎnzhīyóu ruò wèichánglínwénjiēdào néngzhīhuái怀 zhīshēngwéidàn péngshāngwéiwàngzuò hòuzhīshìjīn yóujīnzhīshì bēi lièshírén suǒshù suīshìshūshì suǒxīnghuái怀 zhì hòuzhīlǎnzhě jiāngyǒugǎnwén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
¹²哉,春风无处不楼台³。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
译文:心情非常舒畅安闲,楼台无处不刮着春风。自己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真是无奈,总是对着天慨叹。
注释:¹畅:极甚之词。真、好之意。²幽:安闲。³春风无处不楼台:句式倒装,即楼台无处不春风。⁴怀抱:喻指抱负、志向。⁵无奈:无可奈何。⁶总:总然、终然。⁷对天开:向苍天表白。开,陈述表白。
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
¹渊明归去来²,怕鹤怨山禽(qín)怪,问甚功名在?酸斋(zhāi)³是我,我是酸斋。
译文:跟着陶渊明归隐吧,若归隐田园再眷恋着世俗名利,恐怕会招致野鹤山禽的埋怨,管他什么功名利禄?我就是酸斋,酸斋就是我。
注释:¹就:趋就,遵循。²归去来:晋陶渊明所作的辞赋名。³酸斋:贯云石的别号。

  “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写作者在春天登高远望,春风拂面,满目苍翠的春景让人赏心悦目。“畅幽哉”短短三字将作者发自肺腑的畅快和愉悦表达出来。“畅幽哉”三字语气壮阔悠长,仿佛大声吟诵出来,这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不仅是因为春季的和暖让人畅爽,更有一种鸟别樊笼,鱼归故渊的欢呼雀跃。

  “一时怀抱俱无奈”表明作者也曾因无法施展才智而心生疲惫,“无奈”二字凝结了空有凌云之志却乏回天之力的复杂情感,让人意志低沉。而“总对天开”四字则一洗无可奈何之态,代之以心无城府的豁达。四时运行,季节轮转,周而复始,不随人意而转移,不如处之泰然,放宽心脉。

  “就渊明归去来”意即跟从陶渊明隐居的步伐而来,但因早有归隐之心却迟至今日才下定决心而“怕鹤怨山禽怪”。可见作者早就有心遁入山林与鹤为友,与山禽为伍,因自己淹留宦海若干年未能早日隐居而心生惭愧和遗憾。“问甚功名在?”表层意思是说半纸功名何需问,里层则是说不如归去林泉游。

  “酸斋是我,我是酸斋”这两句轻松的自述让一个自由自在游历于江湖的贯云石跃然纸上,他大声放言道:那个辞官不做、退隐江南的酸斋就是我,这个我就是那个辞官不做、退隐江南的酸斋!这种回环往复的自我表白既表明了贯云石的洒脱不羁,也体现出他退隐之后的心足意满。

  这首小令由欢畅转为沉抑继而又变得愉悦和轻松,短短九句中就现情感波澜,但整体基调高昂,适合登高远眺,迎风把酒时吟咏,抒情意味浓厚。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619页
2、 郑传寅主编.元曲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第62页

殿diànqiánhuān··chàngyōuzāi--guànyúnshí

chàngyōuzāichūnfēngchùlóutáishí怀huáibàonàizǒngduìtiānkāi

jiùyuānmíngguīláiyuànshānqínguàiwènshéngōngmíngzàisuānzhāishìshìsuānzhāi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十月之交¹,朔(shuò)²辛卯(mǎo)。日有食之,亦孔³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译文: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亦天日食天地黑。如亦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
注释:¹交:日月交会,指晦朔之间。²朔月:月朔,初一。³孔:很。⁴丑:凶恶。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háng)¹。四国²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³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zāng)
译文: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注释:¹行:轨道,规律,法则。²四国:泛指天下。³则:犹。⁴于何:多么。于:读作“吁”,感叹词。⁵臧:善。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yè)¹²电,不宁不令³。百川沸腾,山冢(zhǒng)(suì)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cǎn)莫惩
译文: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面对凶险不自警。
注释:¹烨烨:雷电闪耀。²震:雷。³宁、令:皆指安宁。⁴川:江河。⁵冢:山顶。⁶崒:通“碎”,崩坏。⁷胡憯:怎么。⁸莫惩:不制止。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皇父¹卿士²,番³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shàn)。棸(zōu)内史¹⁰,蹶(guì)¹¹维趣马¹²。楀(yǔ)¹³维师氏¹⁴,醘(kē)¹⁵(shān)¹⁶方处。
译文: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
注释:¹皇父:周幽王时的卿士。²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³番:姓。⁴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⁵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⁶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⁷仲允:人名。⁸膳夫:掌管周王饮食的官。⁹棸子:姓棸的人。¹⁰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¹¹蹶:姓。¹²趣马:养马的官。¹³楀:姓。¹⁴师氏: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¹⁵醘妻: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¹⁶煽:炽热。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¹此皇父,岂曰不时²?胡为我作³,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曰予不戕(qiāng),礼则然矣。
译文: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
注释:¹抑:通“噫”,感叹词。²不时:不按时,不合时,此处“时”主要指农时。³我作:作我,役使我。⁴彻:拆毁。⁵卒:尽,都。⁶污:积水。⁷莱:荒芜。⁸戕:残害。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¹。择三有事²,亶(dǎn)³多藏。不慭(yìn)遗一老,俾(bǐ)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cú)向。
译文: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
注释:¹向:王先谦认为是今河南济源县南向城。²三有事:三有司,即三卿。³亶:信,确实。⁴侯:助词,维。⁵慭:愿意,肯。⁶徂:到,去。“以居徂向”即“徂向以居”。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mǐn)¹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áo)²。下民之孽³,匪降自天。噂(zǔn)(tà)背憎,职竞由人。
译文: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谗。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
注释:¹黾勉:努力。²嚣嚣:众多的样子。³孽:灾害。⁴噂沓,聚在一起说话。噂:聚汇。沓:语多貌。⁵背憎:背后互相憎恨。⁶职:主要。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悠悠我里¹,亦孔之痗(mèi)²。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³,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译文: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欢欣,独我处在忧伤间。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注释:¹里:“悝”之假借,忧愁。²痗:病。³彻:毁灭。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全诗八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第二部分(中三章),回顾与揭露当亦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的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缠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亦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没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艳妻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二章),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此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写,喷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艳妻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词夺理、蛮横霸道。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98-402

shíyuèzhījiāo

míng xiānqín 

shíyuèzhījiāo shuòyuèxīnmǎo yǒushízhī kǒngzhīchǒu yuèérwēi érwēi jīnxiàmín kǒngzhīāi 

yuègàoxiōng yòngháng guózhèng yòngliáng yuèérshí wéicháng érshí zāng 

zhèndiàn nínglìng bǎichuānfèiténg shānzhǒngsuìbēng gāoànwéi shēnwéilíng āijīnzhīrén cǎnchéng 

huángqīngshì fānwéi jiāwéizǎi zhòngyǔnshàn zōunèishǐ juéwéicǒu wéishīshì shānfāngchǔ 

huáng yuēshí wéizuò móu chèqiáng tiánlái yuēqiāng rán 

huángkǒngshèng zuòxiàng sānyǒushì dǎnhóuduōzàng yìnlǎo shǒuwáng yǒuchē xiàng 

mǐnmiǎncóngshì gǎngàoláo zuì chánkǒuxiāoxiāo xiàmínzhīniè fěijiàngtiān zūnbèizēng zhíjìngyóurén 

yōuyōu kǒngzhīmèi fāngyǒuxiàn yōu mín gǎnxiū tiānmìngchè gǎnxiàoyǒu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紫阁¹连终南²,青冥天倪(ní)³色。
译文:紫阁山峰和终南山相连,遥远天边的颜色青翠鲜明。
注释:¹紫阁:终南山峰名。²终南:山名。秦岭主峰之一。在陕西西安南。一称南山,即狭义的秦岭。³天倪:天际,天边。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译文:凭崖远望,可以看到咸阳城,城里宫阙众多,似乎能与北极相接。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万井惊画出,九衢(qú)¹如弦直。
译文:城内的南北大街交错纵横,好像画里画的那样;繁华的街市像弓弦那样笔直。
注释:¹九衢:纵横交错的大道,繁华的街市。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译文:渭河的水清澈明净,奔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
朝野盛文物¹,衣冠何翕(xī )(xì)²
译文:朝廷的礼乐典章制度非常完善,只有高官重臣的衣冠才会光色鲜亮。
注释:¹文物:文采物色。指礼乐典章制度。²翕赩:光色盛貌。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¹
译文:祁连山边经常有战争发生,汉朝的军威浩荡,声播西域。
注释:¹绝域:极远之地。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
伊皋(gāo)¹运元化²,卫霍(huò)³输筋力。
译文:有像伊尹和皋陶这样的良相贤臣辅佐,又有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武将为朝廷出战效力,所以才有今日昌盛的局面。
注释:¹伊皋:伊尹和皋陶。²元化:造化,天地。³卫霍: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歌钟¹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译文:宫内歌舞升平,欢乐未歇。月圆月缺,如今我也已经老去了。
注释:¹歌钟:伴唱的编钟。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zè)¹
译文:月光犹有圆缺盈亏,太阳也已过中午。
注释:¹中昃:日过午而渐西斜。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译文:日头正旺时都没有尽情散发自己的光彩,又何必在夕阳西下时去争那些许的光辉呢?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无作牛山悲¹,恻怆泪沾臆。
译文:不要为人生的短暂而悲叹、恻怆以致泪水沾满衣襟。
注释:¹牛山悲:亦作“牛山叹”。后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君子有所思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在这首诗里,李白抒发了自己不得重用的无奈和愤懑,以及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