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衮衮论风期,百年心事多好违。
君如荆石尚衷璞,我似野马初受羁。
射阳广阳水云屋,襄城邮城尘土衣。
挽眉作吏一不遂,丘壑付君未觉非。
向来衮衮论风期,百年心事多好违。
君如荆石尚衷璞,我似野马初受羁。
射阳广阳水云屋,襄城邮城尘土衣。
挽眉作吏一不遂,丘壑付君未觉非。
陈造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 19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zhāo)¹翠山下,夜夜苍江曲²
译文:每个早晨站在翠山之下,每个夜晚来到苍江水流转弯处,吟唱着思乡的曲子。
注释:¹朝朝:天天,每天。²苍江曲:苍江水流转弯处。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复此遥相思,清尊¹湛芳绿²
译文:我一再来到这里思念远方的亲人,盼望着一起喝酒,陶醉在花香绿树里。
注释:¹清尊:酒器。亦借指清酒。尊,同“樽”。²芳绿:美酒。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日夜思念着家乡和亲友。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两句以诗人的行动表现其思绪,白天和夜里,山下和水边,都割不断对家乡亲友的思念。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两句描写对亲友相聚共欢的盼望,想象着美妙的景色以及与亲友共醉的情景,这更衬托出此时此刻相思的孤独和寂寞。

参考资料:
1、 苏爱风.王勃诗歌艺术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

hányǒusānshǒu ·sān

wáng tángdài 

zhāozhāocuìshānxià cāngjiāng 
yáoxiāng qīngzūnzhànfāng绿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胡尘轻拂(fú)建章台¹,圣主西巡蜀道来。
译文:胡兵的战尘污染了长安的宫殿,圣上西巡来到了蜀道。
注释:上皇:指唐玄宗李隆基。南京:指成都。至德二载(757年),以蜀郡(治成都)为南京。¹建章台:汉代长安宫有建章宫,宫中有建章台。此代指唐代宫苑。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译文:高耸的剑门高达五千余尺,石壁像楼阁一样昂首九天。

  本诗是写上皇西巡绿由和剑阁天险。

  安史叛军威胁都城长安,故有圣主西巡蜀道之事、“轻拂”,表明诗人态度,对圣主玄宗弃京西巡不以为然。

  剑门,“《旧唐书》:剑州剑门县界大剑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有小剑山。大剑山有阁道三十里《一统志》:大剑山,在保宁府剑州北二十五里,蜀所恃为外门户。其山悄壁中断,两崖相嵌,如门之壁,如剑之植,故又名剑门山。”剑门高耸,崖石嶙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一入剑门安全可保。

参考资料:
1、 刘晓凤.《上皇西巡南京歌》与《成都府》比较——成都历史记忆的寻找.杜甫研究学刊,2012(03):29-36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

bái tángdài 

chénqīngjiànzhāngtái shèngzhǔ西xúnshǔdàolái 
jiànméngāoqiānchǐ shíwéilóujiǔtiānkāi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忆昔先皇巡朔(shuò)¹,千乘万骑入咸(xián)阳。
译文: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
注释:¹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阴山骄子¹汗血马²,长驱东胡胡走藏³
译文: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¹阴山骄子:指回纥。²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³“长驱”句: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
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yè)城反覆¹不足怪,关中小儿²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³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译文: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注释:¹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²关中小儿:指李辅国。上,指肃宗。³至令:一作“至今”。⁴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¹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²
译文: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
注释:¹叨:忝也,自谦之词。²“出兵”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¹,致使岐(qí)(yōng)²防西羌(qiāng)
译文: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注释:¹“为留”句: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²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
犬戎(róng)¹直来坐御床,百官跣(xiǎn)²随天王³
译文: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
注释:¹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²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³天王:指唐代宗。
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¹,老儒不用尚书郎²
译文: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注释:¹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²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¹全盛日,小邑(yì)²犹藏³万家室
译文: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
注释:¹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²小邑:小城。³藏:居住。⁴万家室:言户口繁多。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¹(sù)米白,公私仓廪(lǐn)²俱丰实。
译文: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注释:¹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²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chái)¹,远行不劳吉日出。
译文: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
注释:¹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豺虎:比喻寇盗。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wán)鲁缟(gǎo)¹车班班²,男耕女桑³不相失
译文: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注释:¹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²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³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⁴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¹奏云门²,天下朋友皆胶漆。
译文: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
注释:¹圣人:指天子。²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间。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yú)年间¹未灾变²,叔孙礼乐萧何律³
译文: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注释:¹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²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³“叔孙”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juàn)¹²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译文: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注释:¹一绢:一匹绢。²直,同“值”。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¹新除狐兔²穴。
译文: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
注释:¹宗庙:指皇家祖庙。²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¹(qí)²,复恐初从乱离³说。
译文: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
注释:¹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²耆旧:年高望重的人。³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¹鲁钝²无所能,朝廷记识³蒙禄(lù)(zhì)
译文: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注释:¹小臣:杜甫自谓。²鲁钝:粗率,迟钝。³记识:记得,记住。⁴禄秩:俸禄。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¹中兴望我皇²,洒泪³江汉身衰疾。
译文: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注释:¹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²我皇:指代宗。³洒泪: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⁴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参考资料:
1、 韩成武 张志民 .杜甫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17-620 .
2、 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19-221 .
3、 张志忠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265-268 .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wú)¹翻叶动秋声。
译文:写苍江阴雨绵绵,时至傍晚仍未见晴,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片,飒飒有声。
注释:¹井梧:井边的梧桐。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楼头夜半风吹断¹,月在浮云浅处明。
译文:站在江楼上,风吹到半夜才停,乌云渐散,但末完全散去,透出朦胧月色。
注释:¹风吹断:风停了。断,止。

  这首七绝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496-497

jiāngshàngqiū--dàoqián

àncāngjiāngwǎnwèiqíngjǐngfāndòngqiūshēng

lóutóubànfēngchuīduànyuèzàiyúnqiǎnchùmíng

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和气¹吹绿²³,梅雨洒芳田。
译文:阴阳混合之气吹着绿色的田野,梅雨洒在稻田里。
注释:¹和气:古人认为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²绿:绿色。³野:田野。⁴梅雨:本指初夏产生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
新流添旧涧,宿雾足朝烟。
新流添旧涧,宿雾(wù)¹足朝烟²
译文:刚刚下雨产生的水流汇流到河沟里,夜里雾气追随清晨炊烟的脚步。
注释:¹宿雾:即夜雾。²朝烟:指早晨的炊烟。
雁湿行无次,花沾色更鲜。
(yàn)湿流无次,花沾¹²更鲜³
译文:露水打湿了大雁羽毛,飞流没有了次序,花沾上露水颜色更加鲜艳。
注释:¹沾:沾上露水。²色:颜色。³更鲜:更加鲜艳。
对此欣登岁,披襟弄五弦。
对此欣登岁¹,披襟(jīn弄五弦³
译文:对这丰收之年我感到非常高兴,敞开衣襟拨弄着五弦琴。
注释:¹登岁:指丰年。²披襟:本谓敞开衣襟,本诗比喻心怀舒畅。³五弦:为古代乐器名。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非常关心农业的事迹。

  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这两诗除了尾联外,其余的联句都采用对仗的方式来写,不仅对仗工整,且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描写景物方面,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句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古代名家写诗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很难用几句话把它都讲明了,但往往我们在仔细赏读过后,常能意会出其中的神韵,并且有如饮甘泉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卷一.国学原典·集部.[引用日期2014-09-2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