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桂亦华颠,瓦石背玉表。造物不作难,夜半月出皎。
松桂亦华颠,瓦石背玉表。造物不作难,夜半月出皎。
书窗互照映,瓮牖惊易晓。举头忽弥望,万里绝飞鸟。
书窗互照映,瓮牖惊易晓。举头忽弥望,万里绝飞鸟。

xīnyǒuxuěchéngshíshīqiānshānniǎofēijuéwànjìngrénzōngmièwèiyùnsān--zhōulínzhī

sōngguìhuádiānshíbèibiǎozàozuònánbànyuèchūjiǎo

shūchuāngzhàoyìngwèngyǒujīngxiǎotóuwàngwànjuéfēiniǎo

周麟之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 20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¹,琴尚在御²,而新声代故!
译文: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
注释:¹五色凌素:绚丽色彩掩盖住原本洁白的颜色。凌:侵犯、欺压,在此作掩盖、遮住、占据之意。²御:使用。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
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mào)于淫而不悟¹
译文: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
注释:¹瞀于淫而不悟:沉迷于荒诞淫乱中不能醒。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shāng)(shāng)¹,与君长诀!
译文:朱弦断,知音绝。明镜缺,夫妻分。朝露晞,缘分尽。芳时歇,人分离。白头吟,伤离别。希望您吃得好好的不要挂念我。对着浩浩荡荡的锦水发誓,从今以后和你永远诀别。
注释:¹汤汤:指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juébiéshū--zhuōwénjūn

chūnhuájìngfānglíngqínshàngzàiérxīnshēngdài

jǐnshuǐyǒuyuānhàngōngyǒuérxīnjiēshìzhīrénmàoyínér

zhūxiánduànmíngjìngquēcháofāngshíxiēbáitóuyínshāngbiéjiācānniànqièjǐnshuǐtāngtāngjūnzhǎngjué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可茨(cí)¹,不可埽(sǎo)²也。中冓(gòu)³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译文: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扫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说出口。如果真要说出来,那话就难听死啦。
注释:¹茨: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刺。²埽:同“扫”。³中冓:内室,宫中龌龊之事。⁴所:若。⁵道:说。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可茨,不可襄(rǎng)¹也。中冓之言,不可详²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译文:墙上长满了蒺藜,无论如何除不掉。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没法详细说。如果真要说详细,那话说来可长啦。
注释:¹襄:同“攘”,除去,扫除。²详:借作“扬”,传扬。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墙可茨,不可束¹也。中冓之言,不可读²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译文: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你们宫中私房话,实在不能对人说。如果真的传开来,简直就是羞辱啊。
注释:¹束:捆走。这里是打扫干净的意思。²读:宣扬。

  这首诗内容与《邶风·新台》相承接,主要意思是讽刺宣姜(齐女)不守妇道,和庶子通奸,其事丑不可言。诗以墙上长满蒺藜起兴,给人的感觉,卫公子顽与其父妻宣姜的私通,就像蒺藜一样痛刺着卫国的国体以及卫国人民的颜面与心灵。

  全诗一唱三叹,在反复重复的数落中,一层层加深着对这一宫廷丑事的批判。在结构上,叠咏而意义递进,无论在内容、思想感情上都是一层深过一层,有效地增强着诗歌的讽刺力量。诗中之“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表面上写墙茨之延伸愈来愈长,几乎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实际上是比兴卫公子顽与其父妻私通已经到了无耻糜烂、昭然无忌的程度。诗中之“所可道也”、“所可详也”、“所可读也”,表明人们对这种宫廷丑事的议论,在一步一步的升级,几乎已经尽人皆知了。诗中之“言之丑也”、“言之长也”、“言之辱也”,写人们对于这种宫廷丑闻的感情态度,由丢脸、气愤到感到耻辱,真有一人之祸,祸及国体的感觉。

  此诗三章重叠,头两句起兴含有比意,以巴紧宫墙的蒺藜清扫不掉,暗示宫闱中淫乱的丑事是掩盖不住、抹煞不了的。接着诗人便故弄玄虚,大卖关子,宣称宫中的秘闻“不可道”。至于为何不可道,诗人绝对保密,却又微露口风,以便吊读者口味。丑、长、辱三字妙在藏头露尾,欲言还止,的确起到了欲盖而弥彰的特殊效果。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三章诗排列整齐,韵脚都在“也”字前一个字,且每章四、五句韵脚同字,这种押韵形式在《诗经》中少见。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89-90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91-92

qiángyǒu

shījīng·guófēng·yōngfēng xiānqín 

qiángyǒu sǎo zhōnggòuzhīyán dào suǒdào yánzhīchǒu 
qiángyǒu xiāng zhōnggòuzhīyán xiáng suǒxiáng yánzhīcháng 
qiángyǒu shù zhōnggòuzhīyán  suǒ yánzh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安回望绣成堆¹,山顶千门²次第³开。
译文: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
注释:¹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唐玄宗在岭上广种林木花卉,郁郁葱葱。²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³次第:依次。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骑(qí,旧时读jì)红尘¹妃子²笑,无次知是³荔枝来。
译文: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注释:¹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²妃子:指杨贵妃。³知是:一作“知道”。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新丰¹绿树起黄埃²,数骑渔阳探使回。
译文:绿树环绕的新丰一带不时可见黄尘四起,那是前往渔阳的探使返回。
注释:¹新丰:唐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²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ní)(cháng)¹一曲千峰²上,舞破中原³始下来。
译文:他们谎报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仍旧沉溺于歌舞,直至安禄山起兵,中原残破。
注释:¹霓裳:《霓裳羽衣曲》,当时的宫廷舞曲,是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十二遍亲自改编而成的。²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³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而误国,导致安史之乱。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万国¹(shēng)歌醉太平,倚天²楼殿月分明。
译文: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
注释:¹万国:指全国。²倚天:形容骊山宫殿的雄伟壮观。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云中乱拍禄山舞¹,风过重峦下笑声。
译文: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引发了杨贵妃的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山峰。
注释:¹云中两句:《旧唐书·安禄山传》载:禄山体肥,重三百三十斤,但却能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其疾如风。旁边的宫次拍掌击节,因为舞得太快,节拍都乱了。

其一

  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接着,场景向前推进,展现出山顶上那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平日紧闭的宫门忽然一道接着一道缓缓地打开了。接下来,又是两个特写镜头:宫外,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风驰电掣般疾奔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宫内,妃子嫣然而笑了。几个镜头貌似互不相关,却都包蕴着诗人精心安排的悬念:“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又因何而笑?诗人故意不忙说出,直至紧张而神秘的气氛憋得读者非想知道不可时,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两字,透出事情的原委。《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于此,那么前面的悬念顿然而释,那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联成一体了。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其二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描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景。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诗人从“安史之乱”的纷繁复杂的史事中,只摄取了“渔阳探使回”的一个场景,是颇具匠心的。它既揭露了安禄山的狡黠,又暴露了玄宗的糊涂,有“一石二鸟”的妙用。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表现了空间的转换,那么后两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则表现了时间的变化。前后四句所表现的内容本来是互相独立的,但经过诗人巧妙的剪接便使之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暗示了两件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从全篇来看,从“渔阳探使回”到“霓裳千峰上”,是以华清宫来联结,衔接得很自然。这样写,不仅以极俭省的笔墨概括了一场重大的历史事变,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事变发生的原因,诗人的构思是很精巧的。

  将强烈的讽刺意义以含蓄出之,尤其是“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两句,不着一字议论,便将玄宗的耽于享乐、执迷不悟刻画得淋漓尽致。说一曲霓裳可达“千峰”之上,而且竟能“舞破中原”,显然这是极度的夸张,是不可能的事,但这样写却并非不合情理。因为轻歌曼舞纵不能直接“破中原”,中原之破却实实在在是由统治者无尽无休的沉醉于歌舞造成。而且,非这样写不足以形容歌舞之盛,非如此夸张不能表现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此外,这两句诗中“千峰上”同“下来”所构成的鲜明对照,力重千钧的“始”字的运用,都无不显示出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深厚功力,有力地烘托了主题。正是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表现手法,使之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全诗到此戛然而止,更显得余味无穷。

其三

  这是三绝句中的最后一首,也是一首讽喻诗。

  “万国笙歌醉太平”,此言唐玄宗整日与杨贵妃在骊山游乐,不理朝政,举国上下也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倚天楼殿月分明”,此言骊山上宫殿楼阁高耸挺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分明。“云中乱拍禄山舞”,此句语带讥刺地说:想当年安禄山在骊山上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在大殿中拖着肥胖的身体翩翩作胡旋舞,竟引发了杨贵妃爽朗的笑声。“风过重峦下笑声”,此言那笑声随风飘扬越过层层峰峦,在山间久久回荡。

  据载:杨贵妃见安禄山作胡旋舞,心花怒放,竟收安禄山做自己的干儿子,唐玄宗也非常高兴,对安禄山分外器重,委任他为三镇节度使。但恰恰是他们的这位干儿子对他们举起了反叛的大旗。大唐帝国也从此滑向衰亡的深渊。

  此诗含蓄委婉,笔调看似轻快,实则对亡国之君的荒淫误国给予了辛辣无情的嘲讽。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3-374
2、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63-1065

guòhuáqīnggōngjuésānshǒu

 tángdài 

chángānhuíwàngxiùchéngduī shāndǐngqiānménkāi 
hóngchénfēixiào rénzhīshìzhīlái 

xīnfēng绿shùhuángāi shùyángtànshǐ使huí 
chángqiānfēngshàng zhōngyuánshǐxiàlái 

wànguóshēngzuìtàipíng tiānlóudiàn殿yuèfēnmíng 
yúnzhōngluànpāishān fēngguòchóngluánxiàxiàoshēng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雪云乍(zhà)变春云簇(cù),渐觉年华堪纵目¹。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pǔ)波纹如酒绿。
译文:突然间,雪云消失,幻变成春云朵朵,渐渐觉得,这样的大好时光,正好极目远眺。北山的梅枝冒着严寒肆意绽放,南湖的春水如同新酿的美酒荡漾着绿波。
注释:(此诗一说作者欧阳修)¹纵目:放眼远眺。
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蹙。(见春归 一作:得春归) (版本一)
芳菲¹次第²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见春归,莫为伤春眉黛(dài)(cù)。(见春归 一作:得春归)
译文:各种花卉依次开放接连不断,真的是情意绵绵洒满天地间。面对酒盏千呼万唤盼到了春天归来,切莫为春天感伤而紧蹙黛眉。
注释:¹芳菲:指花草。²次第:依次。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版本二)
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版本二)
往年曾向嘉陵宿,驿楼东畔阑干曲。
往年曾向嘉陵¹宿,驿楼²东畔(pàn)栏干曲。
译文:回想当年曾经在嘉陵江边住宿,站在那驿楼东畔的栏杆角落。
注释:金沙江:长江上游,由四川西部流入云南北部,再东北流至四川宜宾与岷江汇合。¹嘉陵:江名,源出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流入四川境后,陆续与白水江、渠江、涪江会合,东南流至巴县入长江。杨慎故乡新都,邻近嘉陵江中段,北上南行,水程都取道于此。²驿楼:驿站的楼房。《大明一统志》:“嘉陵驿,在广元县西二里。”按:地在新都之北,杨慎北上入陕西赴京应试经此。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天照幽独。
江声彻夜搅离愁,月色中干照幽独¹
译文:江水声整夜搅扰着离愁别绪,明月在天空中照着静寂孤独的我。
注释:¹幽独:静寂孤独。
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
岂意漂零瘴(zhàng)¹头,嘉陵回首转悠悠²
译文:哪里料到现在飘零到瘴海头,回忆起嘉陵夜宿时江水悠悠。
注释:¹瘴海:中国西南山区如云南、广西等地多瘴雾,是山林间湿热蒸发致人疾病之气。云南滇池亦名滇海,故杨慎称为瘴海。白居易《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多在炎方瘴海中。”²悠悠:安闲静止貌。
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
江声月色那(nǎ)¹说,断肠金沙万里楼。
译文:这万里外的金沙江让人肠断,纵然同是江声月色哪堪诉说。
注释:¹那堪:哪能忍受,怎能经受。那,同“哪”。

  此诗描写诗人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前四句是写昔年北上,夜宿嘉陵驿楼时情景;后四句是写当前贬谪云南的情景。全诗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巧妙地将相同地点不同时空的心境通过月、江两个意象表达出来,人景合一,独树一帜。

  此诗前四句是写昔年北上,夜宿嘉陵驿楼时情景,终宵不断的嘉陵江水声,恼乱离人的心绪,“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只是照着孤独作客的人。这是一般的离别之愁。杨慎北上,必然是赴北京应会试,他的父亲,是大学士杨廷和,那时没有什么身世不幸之感,可以说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唯一不爽的,就是有点想家,有离愁。

  后四句是写当前贬谪云南的情景,这跟当年北上就大不相同了,是危难遭遇。这里,诗笔用“岂意”一转,退出瘴海飘零的悲剧,“岂意”表明这种遭遇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料之外。杨慎以议大礼泣谏,何罪之有,而竟遭杖谪,谪地又这样的遥远,加以瘴气害人,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愤激,因而回忆起嘉陵江驿夜宿时的离愁,便觉得毫不足道,反显得悠闲自在了。

  同样是江声,有嘉陵江、金沙江的不同;同样是楼宿,有近乡的嘉陵驿楼、万里之外的金沙楼的不同,江声月色自然因人的心境不同而不同,所以不堪说而肠断了。肠断比之离愁,其分量当然大不相同。一结心情则沉重如千斤之石,而诗句则昂头天外,不落恒蹊。惟其有真情,所以有真诗。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明清诗精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25-26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