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翁在此裴回,帝改溪名起石台。车马到春常借问,
逍遥翁在此裴回,帝改溪名起石台。车马到春常借问,
子孙因选暂归来,稀疏野竹人移折,零落蕉花雨打开。
子孙因选暂归来,稀疏野竹人移折,零落蕉花雨打开。
无主青山何所直,卖供官税不如灰。
无主青山何所直,卖供官税不如灰。

xiāoyáowēngtíng--wángjiàn

xiāoyáowēngzàipéihuígǎimíngshítáichēdàochūnchángjièwèn

zisūnyīnxuǎnzànguīláishūzhúrénzhélíngluòjiāohuākāi

zhǔqīngshānsuǒzhímàigōngguānshuìhuī

王建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 39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入山已三日,登顿遂真赏。
入山已三日,登顿¹遂真赏²
译文:入山已有三天,登临韬滑寺了却了真心游赏的愿望。
注释:韬(tāo)滑:韬滑寺,庙宇。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畔北高峰南,白居易在人杭州刺史时,曾和高僧韬滑为诗友。绝顶:顶峰。¹登顿:登临。²遂真赏:了却真心游赏的愿望。
霜磴滑难践,阳崖曦乍晃。
霜磴(dèng)¹滑难践²,阳崖³(xī)
译文:铺霜的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滑。
注释:¹霜磴:铺霜的石阶。²践:踩、踏。³阳崖:向阳的山崖。⁴曦:晨滑。⁵乍:正。⁶晃:闪耀。
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
穿漏¹深竹滑,冷翠²引孤往³
译文:晨滑透过竹叶照射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绿吸引我独自前往。
注释:¹穿漏:穿通。²冷翠:清冷的青翠色。³孤往:独自前往。
冥搜灭众闻,百泉同一响。
冥搜¹²众闻³,百泉同一响。
译文:走在密林深处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清泉琤琮作响。
注释:¹冥搜:探寻幽深的区域。²灭:消失。³众闻:各种声响。⁴百泉:众多的泉水。
蔽谷境尽幽,跻颠瞩始爽。
蔽谷¹境尽幽,跻(jī)²(zhǔ)³始爽
译文:山谷中林木掩映,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注释:¹蔽谷:被树林遮掩着的山谷。²跻巅:登上山顶。³瞩:注视。⁴爽:清爽,明朗。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莽苍。
小阁俯江湖,目极但¹莽苍²
译文:山顶上韬滑寺的小阁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目滑所到之处只一片迷茫混沌。
注释:¹但:只。²莽苍:迷茫混沌。
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
坐深香出院,青霭(ǎi)¹落池上。
译文:久坐小阁中似乎还能闻到寺院中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
注释:¹青霭:青色的烟气。
永怀白侍郎,愿言脱尘鞅。
永怀白侍郎¹,愿言²脱尘鞅(yāng)³
译文:怀念曾在此地与释韬滑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喧嚣与束缚。
注释:¹白侍郎:指白居易。他于828年(唐太和二年)官刑部侍郎。²言:语助词。³脱尘鞅: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这里的意思是摆脱尘世束缚。

  作品的主旨是登临韬光寺的所见所感。开篇一路写来,以将登临峰顶的过程作为铺垫。

  诗的开头说入山已有三天,三日中饱览了山水的奇姿逸态,登临骋目,真正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满足了自己寻幽探胜的愿望。这一天清晨,诗人再度出发去登山,晨霜覆盖着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晨光透过稀疏的竹叶射入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色吸引着诗人独自前往,去追寻幽深之境。四处一片岑寂,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的清泉琤琮作响,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

  那韬光寺的小阁就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嘘吸与山光水色之中;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苍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于人寰之外。韬光寺是个登览远望好去处,观海亭上写着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在小阁中坐久了,似乎闻到了寺院里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对着如此清幽绝俗的景象,诗人便产生了与古人为友、超尘脱俗的念头,他想起了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居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长久地栖息于山巅水崖,放情于自然之中。

  《晓登韬光绝顶》所追求的是冷隽幽深的意境,如“霜磴”两句刻画了早行时的冷霜铺地、人迹罕至和空中晦明变幻的情景,“穿漏”、“冷翠”则通过光和色的描绘来形容山间的幽冷,而“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独行无偶的凄清,与幽深的景色融合无间。“冥搜”两句更从声音上落墨,虽然一路上回响着淙淙的泉声,却更表现出万籁俱寂的感受。至于“蔽谷境尽幽”一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间的幽趣,而那一阵幽香、几缕青烟更渲染出宁静清莹的气氛。

  厉鹗的诗以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窅幽邃之趣。如这首《晓登韬光绝顶》中的“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等都有王维诗中的韵味,但比王诗更注重锻炼而较少自然浑成。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选自用词的刻意求新上,如诗中的“登顿”、“穿漏”、“灭众闻”、“同一响”、“跻颠”、“坐深”等词都是戛戛独造,生新而不艰涩;又如以“霜”字来描绘山间石磴,以“晃”字来表现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冷”字来形容山间翠色的幽冷,以“蔽”字来形同山谷的树木掩映,枝叶交加,以“落”字来写青烟笼罩池塘,都体现了诗人工于炼字,避熟避粗的折尚。全诗烹字炼句,可以表现一种山间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径,不作寻常铺叙,是作者厉鹗的典型风格。

参考资料:
1、 王小舒.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
2、 钱仲联等编著. .名家品诗坊 元明清诗. .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05. :180-181
3、 刘永生编. .清诗选.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

xiǎodēngtāoguāngjuédǐng

è qīngdài 

shānsān dēngdùnsuìzhēnshǎng 
shuāngdènghuánánjiàn yángzhàhuǎng 
chuān穿lòushēnzhúguāng lěngcuìyǐnwǎng 
míngsōumièzhòngwén bǎiquántóngxiǎng 
jìngjìnyōu diānzhǔshǐshuǎng 
xiǎojiāng dànmǎngcāng 
zuòshēnxiāngchūyuàn qīngǎiluòchíshàng 
yǒnghuái怀báishìláng yuànyántuōchényāng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白沟¹河边蕃(fān)²(sài)地,送迎蕃使³年年事。
译文:白沟河是宋辽之间的界河,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注释:¹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²蕃:指辽国。塞,边塞。³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蕃马¹常来射狐兔²,汉兵不道³传烽燧(suì)
译文: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注释:¹蕃马:指辽国军人。²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³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⁴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万里鉏(chú)¹(yōu)²接塞垣(yuán)³,幽燕桑叶暗川原。
译文:广阔的农田延伸到了边界地区,幽燕之地的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
注释:¹鉏:同锄。²耰: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³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⁴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jí)¹(bà)²徒儿戏,李牧廉颇³莫更论。
译文:¹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²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³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注释:¹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²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³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参考资料:
1、 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90
2、 卢冀宁,汪维懋著.历代边塞诗词选析.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11.

báigōuxíng--wángānshí

báigōubiānfānsāisòngyíngfān使shǐniánniánshì

fānchángláishèhànbīngdàochuánfēngsuì

wànchúyōujiēsāiyuányōuyànsāngànchuānyuán

ménshàngérliángènglùn

采莲船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记得相逢对花酌,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
采莲船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记得相逢对花酌(zhuó),那妖娆,殢(tì)人一笑千金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nèn)¹也魂消。
译文:采莲船上采莲女娇媚无比,如新月凌波。记得相逢对花酌酒,那妖娆一笑,价值千金都嫌少。羞花闭月沉鱼落雁的容貌,令人销魂。
注释:越调:宫调名,元曲常用宫调之一。小桃红:小桃红:越调常用曲牌名,又名“采莲曲”“武陵春”“绛桃春”“平湖乐”等,句式为七五七、三七、四四五,八句六韵。¹恁:这样。
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
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¹似。若比莲花更强似,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pín)²微笑,端的胜西施。
译文:采莲人唱着采莲词,好似洛浦神仙。如果比作莲花更是相似,体态风流,风情万种。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确实比得上西施那样美。
注释:¹洛浦神仙:指洛神。传说古帝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而为神,又名宓妃。²颦:皱眉。
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
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yǐ)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恨刘晨¹,自从别后无音信。人间好处,诗筹(chóu)酒令,不管翠眉颦(pín)
译文:采莲湖上的采莲人,怅惘地靠在船上感叹。这里离长安路很近,恨情郎自从别后无音信。别留恋那边好处,饮酒行令,不管我忧愁。
注释:¹刘晨:用刘晨天台山遇仙的典故,喻指情郎。《幽明录》载,东汉人刘晨与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两位仙女,分别和他们结亲,半年后回家,才知道已过百年。

  此组曲抒写采莲女的生活和爱情,格调清新可喜。第一首曲子细致地描摹了采莲女的美貌,第二首曲子塑造了一个容貌华丽的采莲女的形象,第三首曲子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了对心上人既思念又怨恨的复杂心情。前两曲似是男对女唱,后一曲似是女唱。

  第一首曲子细致地描摹了采莲女的美貌。曲子开头,作者观察细致入微,运用白描的手法,整体勾勒出采莲女的形象。“采莲湖上采莲娇,新月凌波小”,“新月”形容采莲女眉之细长,为静态描写;“凌波”形容采莲女脚之小巧玲珑,为动态描写。这一静一动,形神兼备,写出了采莲女的绰约风姿。接下来,作者采用追忆的方法,回想当年与美人初次相逢时对花酌饮的美好情景,不禁发出了如此的赞叹:“那妖娆,殢人一笑千金少。”作者没有直言女子一笑倾城倾国,而是用具体的“千金”来衡量,使女人的美艳姣容更加形象生动。下面“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不恁也魂消”进一步夸赞了女子的花容月貌,令人销魂。作者将女子美貌置于自然之中,以“花”“月”“鱼”“雁”这四种大自然中的美丽景物作比,避免了作呆板的刻画,更能写出采莲女的美丽、娇媚。作者将采莲女置于湖上采莲的大背景之中,在动态中描摹,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映成趣,一个清丽脱俗、秀美灵动的采莲女就这样浮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首曲子塑造了一个容貌华丽的采莲女的形象。“采莲人唱采莲词,洛浦神仙似,若比莲花更强似”几句刻画了采莲女美丽的容颜。她轻摇着船儿,轻唱着歌儿,从湖中心翩然而至,如洛神一般美得无与伦比。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像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像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那些儿,多情解怕风流事。淡妆浓抹,轻颦微笑,端的胜西施。”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浓妆艳抹都能把她衬托得恰到好处,不管是微蹙双眉还是浅然一笑都是风情万种。她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和名震天下的大美女相比也更胜几分。这首曲赞美采莲女的美貌,既有正面夸赞,又有侧面烘托,将采莲女的容华刻画得淋漓尽致。文辞明快自然、清丽婉约。文中美若天仙的采莲女引发了无数对美的想象。

  第三首曲子从采莲女的角度抒发了对心上人既思念又怨恨的复杂心情。“采莲湖上采莲人,闷倚兰舟问,此去长安路相近”几句交代了地点和人物。虽然采莲女在湖上采着莲,面对碧湖蓝天,莲花朵朵,莲叶田田,可是她却心不在此,而是“闷倚兰舟”。一个“闷”字,渲染出了女主人公怅惘无奈的心绪;而又一个“倚”字,更加烘托出女子惆怅时懒散无力的情态。她无精打采地倚在船头,默默的流水更增添了她的惆怅,她不禁暗自感叹:从这里到长安,果真隔得那么远吗?接着“恨刘晨,自从别后无音信”解释了采莲女心中惆怅的原因——她在思念着远在长安的心上人。自从他离开之后,杳无音信,爱恋与思念在漫长的等待中掺杂了愁苦与怨恨。这里引用刘晨的典故也是透着微微的担心,害怕他流连花花世界,贪图享乐而一去不返。“人间好处,诗筹酒令,不管翠眉颦。”接着上句具体描写采莲女的担心:心上人会不会只顾享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吟诗作对,寻欢作乐而流连忘返了呢?完全忘记了家中苦苦等待他的采莲女。家里的人儿为他茶饭不思、愁眉不展。这首曲子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真实细腻地刻画出采莲女的心理活动。曲的前半部分着重抒发女主人公惆怅寂寞之情,后半部分则是思念不成,由爱入恨,感情起伏变化真切自然。曲中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恰如其分地使用了口语,通俗易懂,也直抒胸臆,更真实地表现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

  前两曲,似是男对女唱。当年相逢花间,对花酌,对花饮,采莲女在他的眼中,就是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的洛浦神女宓妃,就是倾城倾国的越国美女西施,敌不住那人一笑,“不恁也魂消”。后一曲,似是女唱。这里的采莲女借刘晨指曾与相恋的男子,“自从别后无音信”,大概是迷恋上了长安的好去处,在那里“诗筹酒令”,乐而忘归,全不管自己“翠眉颦”。

参考资料:
1、 李 诚.元曲小百科.成都:巴蜀书社,2013:71-72
2、 毕宝魁 尹博.元曲三百首译注评.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3-4
3、 贺新辉.元曲名篇赏析.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16-18

xiǎotáohóng ·cǎilián

yángguǒ yuándài 

cǎiliánchuánshàngcǎiliánjiāo xīnyuèlíngxiǎo xiāngféngduìhuāzhuó yāoráo rénxiàoqiānjīnshǎo xiūhuāyuè chénluòyàn nènhúnxiāo 
cǎiliánrénchàngcǎilián luòshénxiān ruòliánhuāgèngqiáng xiēér duōqíngjiěfēngliúshì dànzhuāngnóng qīngpínwēixiào duānshèng西shī 
cǎiliánshàngcǎiliánrén mēnlánzhōuwèn chángānxiāngjìn hènliúchén cóngbiéhòuyīnxìn rénjiānhǎochù shīchóujiǔlìng guǎncuìméipín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玉不琢¹,不成²³;人不学,不知。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¹⁰,因物¹¹则迁¹²,不学,则虽¹³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¹⁴哉?
译文:(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器物,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注释:诲学:有说教、学习的意思。¹琢:雕刻。²成:成为;变成。³器:器具,有用的东西。⁴知:明白,懂得。⁵道:道理,也指学问。⁶然:表转折,但是。⁷之:在这里意为“的”。⁸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德:品行,这里借指特性。⁹害:妨碍;影响。¹⁰性:本性。¹¹因物:受外界事物影响。¹²迁:改变。¹³虽:放弃。¹⁴念:考虑;思考,这里指“重视”。

huìxuéshuō

ōuyángxiū sòngdài 

    zhuó chéng rénxué zhīdào ránzhīwéi yǒubiànzhīcháng suīzhuówéi éryóuhàiwéi rénzhīxìng yīnqiān xué shějūnérwéixiǎorén niànzāi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
客从南溟(míng)¹来,遗²我泉客珠³
译文: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
注释:¹南溟,南海。²遗,问遗,即赠送。³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
珠中有隐字¹,欲辨不成书²
译文: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注释:¹有隐字:有一个隐约不清的字。因为隐约不清,所以辨认不出是个什么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珠由泪点所成,故从珠上想出“有隐字”,这个字说穿了便是“泪”字。它是如此模糊,却又如此清晰。²书:即文字。
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
(jiān)¹之箧(qiè)(sì)²久,以俟³公家
译文: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
注释:¹缄:封藏。²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³俟:等待。⁴公家:官家。⁵须:需要,即下所谓“征敛”。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开视化为血¹,哀今征敛(liǎn)²无!
译文: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想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注释:¹化为血: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²征敛:犹征收。《周礼·地官·里宰》:“以待有司之政令,而徵敛其财赋。”

  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征伐诛求寡妇哭”,“已诉征求贫到骨”,便是这首诗的主题。杜甫巧妙地、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泉客”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的“珠”象征由人民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

  首二句仿汉乐府民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格式,但别生新意。“客”和“我”都是虚构的。关于珠的传说是相当多的,如明月珠、夜光珠等,为什么一定要用泉客珠呢?赵次公说:“必用泉客珠,言其珠从眼位所出也。”(郭注卷十五引)这话很能揭示作者的用心所在。接着“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意在警告统治阶级应该看到他们所剥削的一切财物其中都含着人民的血泪。最后两句点明作诗本旨。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这又是从泪化为珠想出来的。原有的财物,既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有加无已,所以说“哀今征敛无”,意谓而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搜刮的。

cóng--

cóngnánmíngláiquánzhū

zhūzhōngyǒuyǐnbiànchéngshū

jiānzhīqièjiǔgōngjiā

kāishìhuàwèixuèāijīnzhēngli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